蟹妖。闭关半年,你们的皇帝要出山了。
* Q' [) T" o6 V6 _$ N D: n2 c. d. ^; G3 x( ? x$ Q
作为一名从业者,很久以来,发现家长和学生们有着一些相似的疑惑,例如:
' A. P- X& o7 W
3 _7 c' c* l& d4 ~5 z孩子该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书?读了很多书为什么没有用?孩子喜欢读网络小说/漫画,为什么不喜欢读名著?读名著有用么?……
. H) \0 F4 f! ~
3 O& X* o4 L, d8 ~关于读书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家长们关心则乱,往往采用了一些强迫的手段逼着孩子读书,很多孩子也很痛苦,读着不开心,更可怕的是读了发现几乎完全没有用处,所以两方面都焦虑不安。每次看着家长们急迫地让我推荐书单,抱怨孩子在读书方面不成器,都有很多想说的话,今天借着这个题目,索性一气讲明白了吧。因为目前主要接触的是小学以及初中生,所以方向上大抵针对该年龄段的孩子。, J ~$ p' [# k
1 c6 I& j) z9 M t% Y1 w
一、孩子读书为什么没有用。
- }4 c8 {- y8 E( _1 s
6 S7 z9 R+ n9 g7 K读书,简单而言有三个层次,关注情节,关注人物,关注思想。
' m; Z7 n. w5 q$ U
. r. Y1 n1 w3 \9 N8 E: G# ?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普遍规律,幼儿容易对情节、人物产生兴趣。比如说情节,很多成年人不能理解儿童的笑点所在,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个简单的语句哄堂大笑,比如讲宋襄公被敌军射中了大腿,孩子们一般都很平静。偶然有一次我想做一个实验,先故意曲解了“股”的含义,解释成宋襄公被敌人射中了【屁股】,然后我惊讶地发现,课堂气氛完全不一样了,因为一个简单的词汇,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 ]0 A/ `1 N; X. o1 Z
5 W+ B; x4 B* q关于人物,比较有趣的是,年龄越小的儿童,对于主人公是人类的故事往往兴趣不大,而对于更加蛮荒神秘的鬼怪神话故事、动物为主角的故事有着天生的亲和力。孩子在四大名著中,天生对《西游记》亲和力强,原因也恰恰在这里。
8 X" Q4 Q, P* x$ R" g' X* k$ X! b8 L, i( j1 B! n g+ a
而至于思想,孩子们是不会去主动去思考的,他们仅仅会停留在情节好玩(宋襄公被射中了屁股),人物有趣(猪八戒好吃懒做),而并不能从情节人物中提炼出更高一层的东西。7 @6 _; k d" p! V d3 r
% B c+ g% p" p5 c3 d0 u这便是很多孩子,读书困难的原因。其实孩子们并不排斥读书,但是所读的书必须要满足【情节好玩】、【人物有趣】。但矛盾在于,考试对他们的要求,却并不限于此二点。孩子们读一个好玩的故事,发笑即可,但考试会要求他们思辨。
u% G( E0 [: e; ~0 S
- I; U8 p1 K8 \; W$ F6 @, i比如,《大闹天宫》,孩子们读完印象往往停留在孙悟空好厉害,我好羡慕孙悟空,玉皇大帝好可笑,但考试可能问的却是:孙悟空为什么要大闹天宫?大闹天宫反映出孙悟空怎样的人物形象?大闹天宫这个故事的主题什么?3 G5 A6 V9 j9 }* ^% Z
! V+ M5 x" a2 k) ?( {( W B* u6 E
考试对于孩子们的要求,和他们的阅读能力、心智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不贴合,存在一个落差,所以很多时候,读了么?读了,考试中用上了么?没有。然后家长急了,孩子也懊恼,归结出一个大问题:老师,我们家孩子读了好多书,但是考试的时候用不上怎么办。
) j; S( O8 K; a0 c7 Y0 L. K! b5 m- s- t, q& d" I, ]
我只能回答,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值得为之感到焦虑。随着年岁的增长,心智水平的提升,自然而然会从情节、人物拔高到对思想的理解,这是生理上的规律。
, K+ L% B0 |9 f# t
`/ i- }+ ^! H9 z- w至于现行的教育体制,拿北京市为例,小学初中的语文走向了面越铺越广、角度越来月刁钻的路子,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揠苗助长,尤其在小学阶段,最后不得不演变成了阅读题强行学套路,名著阅读读没读过先刷题死记硬背。% @% [% E9 M; s1 a/ v' n, R9 z
. a& |4 _" L% z) ?0 Q# A/ d6 Q: S
但是不乐观地说,这可以短期内助长,但真正阅读能力的提升,还是生理说了算。
) K% ]: b- A" V# D$ ^0 U6 o0 [) F9 ~0 r& [
二、没有用还读不读。! p3 V/ b$ Z* f6 p+ s, Q
+ B( Q0 o* W0 j6 A- v0 k2 E这里的没有用,其实很多时候,指的是:眼前没有用。
- ?# c: |$ h' j1 f. x/ e
( [$ v. ~, ]1 {( L) a中国的家长们太急功近利了,但说到根本,这其实也怪不得他们,残酷的升学制度可能才是背后的原因。我见过太多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暑假已经在辅导机构每天呆一天了,家长也很累,陪着,一天连吃带喝都在教育机构解决。
9 f: [& C6 X% C$ M& [3 u4 c& b# y- d$ u# s4 A6 K
升学的事情追着赶着,压力太大,也由不得不急功近利。但急功近利很多时候,并急不来,最可怕的领域,其实就是读书。家长们都着急,小升初,除了学校学的基础知识,还要考一套粗略版的中国文学史,考百八十首古诗背诵默写,考很多文学名著,考数不清的成语典故……没抓没挠,不读书怎么行?!读,一没时间,二读了似乎用处也不大。都说读书万般好,到了我们家怎么就成了老大难?* h' v+ @# f! }( e P* K
) @4 w! K4 I7 O9 O1 G, V其实,原因很简单。读书,不过是量变引发质变。这句简单的话,就告诉我们,短时期内想收效,那是别想了。读书必然是要通过大量的积累,投入大量的时间,等到积攒到了一定的量,效果才会凸显出来。
9 T9 d9 U2 a, {6 s
, G. v# [- I/ _$ n# Z' X( F: q在这个质变到来之前,一切的焦虑,其实都是对孩子的荼毒。
7 c$ ^3 X) Z9 l0 A2 T: b# e& U
; _9 ~; d: V% b' j9 j: s唐代柳宗元有一名篇,《种树郭橐驼传》,说一个擅长种树的人,别人请教他树怎么种得这么好,橐驼的回答很简单,顺应树木的天性罢了。他批评了很多种树的人,太过急躁:
. H5 s, Y, I& ~+ C3 A
# ]; l, r7 R1 W……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m- g# i5 ?7 ~3 n* w9 ]3 F
. O. |1 } r' P, `1 k重要的几句,我翻译过来:但又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用指甲划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
3 g. p% A! _* D7 G
}+ V+ ?2 \; A8 d5 h* v1 b4 x这和很多家长老师的做法何其相似呢?让孩子读书读了一个月不到,怎么没效果呢?你怎么读书的?是不是没好好读?哎呀读书一点用都没用,语文真的没法学!
. d" r; e- ^" g# p5 i- ]" B# D6 B; x$ k: }3 P+ R" b( N$ E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真是千古至理名言。
9 N' M ?5 Q& ~. s
1 }9 A3 q% a4 Y8 Q) u) x. T5 \急功近利,在所难免。但是在语文领域,在读书这件事上,却是万万急不得的,急也是急不来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文学感受力的提升,很多时候需要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理解力的增强,焦虑只能带来一个后果,那就是孩子的读书兴趣逐渐被消磨干净了。$ g& @0 K4 }, |: i: B- H" `; w" u
5 d, y y& ^ M9 C' T! ~ }& t' b# l
所以,“眼下没用”不代表没用,播下种子,静静等花开就好了,不是么?# f: {9 K2 E' L3 R
% }6 R" e8 K9 T, a三、读,读些什么书。' p! N9 C& I) |0 C6 Z7 E/ N
# p; A8 b- Y. ]: |
这就谈到了本题。很多语文老师都教学生,读书要读文学名著,不要读网络小说。这个说法对么?我只能说,部分正确。/ r1 [- l# ]& g) D" \; m) f3 p
& t6 S' c4 ^% ^这个暑假,我总会抽半节课给学生讲,读书,要有选择,这个选择不仅仅是有名与否,而是应该考虑【用语是否规范】、【文笔是否优秀】、【是否能引发阅读兴趣】。符合这三点的,网络小说不妨看之,一些对于儿童乏味无趣的名著,也不必强行去读。
3 L$ P! V9 R( {2 R2 X, w& Q, j' ]0 d) M; i
为什么要有这三个标准,我分别来谈谈。
% g! w* u& [7 [- [1 ~" w/ W0 q$ d3 W) u" a3 c
第一个,为什么要用语规范。$ g9 A% G7 W# J4 i* l3 k
F# C0 h3 B" C) N v
我们学习写作,很重要的一个东西是你的词汇体系。很简单,文章由句子构成,句子由词汇组成,你写作的时候用哪些词汇,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 {3 H/ S% l* H% b4 m
7 S5 `* `5 o) Y: H7 F
而我们的词汇体系是怎么构建起来的呢?很简单,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下意识积累起来的,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积累下来了,但是确实是在积累。很简单的,在知乎这么久,蒙很多朋友赞我一句文笔好,我脸皮厚,也觉得我写东西还不错。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我写旧体诗词,古典文学浸淫颇深,整个词汇体系和大部分人不太一致,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天然和别人不一样,存在着辨识度。
3 t, t9 H: D5 D) c7 ^
: W9 O: X/ m1 {- B2 u! n相似的,我喜欢读九把刀的朋友,写出来的东西绝对和我不一样。这也就决定了,你平时读什么书,决定了你将来写作用什么词汇。, \2 }- ~! _/ s: }* Z, r
8 l- M8 n. v( I% _. ]+ p对于学生们,这一点尤其重要。在整个现行考试体系内,语文要求使用【规范的书面语】作答,所以规范与否,成为一个很硬的指标。若是平时读了很多漫画,写东西自然使用了漫画里的词汇,平时读帖子多,写东西带上网络词汇,这都是很严重的问题。前两个月,有一个升初一的学生,我发现她答阅读题,用了大量的网络词汇,类似:【木有】,深感问题严重。
4 l8 b" f+ B( N, E) u+ w/ L) q9 p. D5 M' ^4 T5 _5 T
第二,文笔是否优秀。: n5 G0 u8 A v# D' v3 j" N$ ^ G4 K. N
9 ]$ j' c3 e, g一样的道理,我们是如何学会写东西的?其实是在不断模仿中逐渐学会的。比词汇体系更高一级的是句子的架构,你喜欢写长句子还是短句子?喜欢用什么样的语法结构?……这些问题也往往是潜移默化,你平时读什么书,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句法会向它靠拢。更有趣的是,甚至连文字的气质,也会不知不觉受作品影响。3 u% p9 K) v* S+ T! ~7 y
$ Y# z7 C0 s+ \- s5 P/ ]( F* O3 \传说歌德写《浮士德》,为了将自己的语言调整出庄严肃穆的宗教气质,动笔之前会读一段时间的《圣经》。道理不过如此。
* O, X) w' D$ c- P
+ g3 i. F6 c/ p% a2 `8 k所以这更加决定了,我们平时一定要读文笔优秀的作品。网络小说不被推崇的一个原因是,批量化生产,追求速度而不求质量,故事大都模式单一,这样的作品,往往是谈不上文笔优秀的,读大量的网络小说,无异于餐餐吃方便面,身体是要吃垮的。当然,如果网络小说的文笔抑或思想性非常优秀,我觉得给学生读完全没有问题。
7 }+ {: [/ E: C* ?8 ^3 n+ y; B0 X; m& |* }# z4 i* I
名著,为什么被推崇,主要原因之一即是文笔一般都非常优秀,是值得取法学习的。更不必说有资格称之为名著,其作品中包含的深刻思想,也是塑造孩子高贵灵魂所不可或缺的。0 i3 y& I8 \" p) y, s6 S, Z
/ o' V5 _( x t8 q第三,是否有趣。4 }, C9 X6 }3 Y4 m- A
1 ]+ L7 @6 }2 B2 Q
这个很重要,非常重要。
; i4 o, m0 e: ^1 |6 S8 B" Z+ s/ u$ j) s( v: e. Q4 A
在青少年阶段,读书,我觉得倒是不在于读得深,而是在于培养读书的乐趣和习惯。一本有趣的书,可以让一个人养成一生的读书习惯;而一本枯燥的书,也可能让一个人从此对读书敬而远之。0 c& H1 @4 e1 m& c' J: d6 \
( ]8 O7 R1 {5 p6 c F& A# a4 @
不可不分辨的是,名著中有着大量并不适合孩子阅读的篇章,一则并不符合孩子的心智水平,二则古人、西方人写的东西有陌生感,盲目逼迫他们读,很大的后遗症可能就是孩子为了逃避枯燥无味,去选择一些水平不高但是“好玩有趣”的三流小说。" F% g1 I& x& f3 h0 l1 H E, @' x
5 `) p$ o, k7 f% O- [) x2 L
以上。
# t: M' \) X4 C7 {/ r
! Z1 z$ u: ]: T# f, J6 D
' S$ |9 a3 f: a. \: q3 M8 h# z(很久不写了,慢慢找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