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个模式可以成功,不仅他的孩子会受益,他所有的学生也会跟着受益,再经过经验推广,全世界的孩子也都可以成为天才。& G: z6 v' g7 c6 {1 p4 G
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生的发展还是良莠不齐,天才的数量少之又少,说明这个想法只是异想天开,无法成为现实。 \, S* Q4 @+ V0 k8 J- b$ y
事实上,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既需要老师教的好,还需要学生学的好。学生要学的好,不仅要有强烈的学习意愿,还要有足够的学习天赋。
! q+ m. A& Z% O4 s但是,现实世界中,每个人的天赋秉性各不相同,有些人擅长学习,有些人不擅长学习。对于不擅长学习的孩子而言,再好的老师也无能为力。5 E/ J8 `8 U, W- D, p
而且,因为天赋秉性的差异,每个孩子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不一致。同样的教育方法,对于有些孩子有用,对于另一些孩子则没有效果。
. r* ~- O- C+ U2 S比如,同一个老师,教育出来的学生,有好有差,就是这个原因。好的学生比差的学生,更适合老师的教育方式,所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F( P- k6 M' _ w6 a
所以,老师即使掌握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成果,也不一定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的更加出色。天赋、秉性,以及对于教育方式的适应性,都可能改变最终的教育成果。3 ^8 O) Y9 _( s* _1 e
实际上,不少老师因为自身的工作,反而常常忽略自己孩子的培养。一方面是由于身心疲惫,无力教育;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对于教育的厌烦,想要区分工作和生活。9 D- m. B2 m2 ^8 X8 a
因此,这种想法更加不现实,纯粹出于对老师工作、生活的不理解,还可能是一种心态失衡的表现,嫉妒老师的孩子拥有超过普通孩子的教育优势。
' o" w# M+ Z, {4 S4 w7 i; m实际上每个老师在教学工作中,都会进行一些有意的教学试验,尽量在不影响学生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摸索研究出一些有价值的教育成果。既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学生。
1 a/ _; A' g- s/ q! V( V' Y9 X7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学生确实部分承担了教育实验品的角色,为老师提高教育技能做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但学生自身的学习也会从中受益,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x* a0 K. x0 L8 a
无论是从道德层面考虑,还是个人发展的需要,老师对于这些教育成果的利用,不会局限到自己孩子身上,都会尽可能广的扩大受众范围。
) \6 e0 B4 l7 Y3 k7 E3 u3 U6 _8 g基于传统的师德要求,老师对于自己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倾囊相赠,绝无保留。老师只会担心自己教学生的不够多,而不会担心学生学的太多。# T7 P0 G* X, i+ `) S* K+ w4 C
而且,学生的学习表现,体现老师的工作业绩。只有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老师的事业发展才会更加顺利,更加辉煌。
1 G8 s; C, F+ E; a) z6 C所以,对于老师的教学研究工作,应该肯定和支持,并应该相信,老师所有取得的进步,会使所有的学生受益,不局限于老师个人及其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