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日军在战略上有着巨大的硬伤而后金军没有。
8 A8 Y% U. E( u- ?! O& M$ a0 b! D4 t6 c7 j" y/ o, Y: c
日本人的战略其实是相当奇葩。一支近十万人的大军,在没有掌握制海权,在对面大陆没有盟友全是敌人的情况下,还要隔海补给,还要对抗一个大陆巨强,这基本是战争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奇观。这也意味着日军如果不能速胜,只有惨败。
' h# ^5 R; i t: Z/ |% k; X: R2 F/ q- N& I$ v
事实上也如此,日军两次进攻,都是一开始气势汹汹,攻势凌厉,接下来马上萎靡,缩在城池中被动固守。都是因为后勤跟不上,后方不稳定的结果。2 M* h( n9 m8 x8 e$ q! m' a
5 p" ~! ?7 M5 a, [- ^$ n
日军是侵略者,面对的都是充满敌意的人民,所以日军必须在占领地大量驻军,防止游击队防止朝鲜人的反抗。还需要大量的军队掩护补给线,实际上的情况是日军分散在朝鲜各地。入朝的明军很多时间面对的就是这支丧失了部分机动能力,兵力无法集中,战略处于守势的日军。明军可以集中兵力,在局部形成优势,各个击破。. R! F- J1 t* S4 V6 w! Y
. C; u4 t- \: Y3 }/ O这也就为什么在朝鲜的大规模交战多是城池攻防战,而且很多情况下是明朝联军攻击日军驻守的城池。/ }, x9 m5 c3 F3 n7 ?+ D
8 D8 ^6 [/ h" P+ [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明军在朝鲜时有朝鲜军这个可靠的盟友。朝鲜海军和游击队在打击日军的补给线上取得相当大的成果,并有效地分散了日军的兵力,减轻了正面主战场的压力。同时,朝鲜军在正面战场上的表现也不算太差,不说几次大的会战明朝联军一起作战,就是朝鲜军单独作战也取得过一定的战果,比如说在晋州和幸州都击败了日军。& a Z2 U# p$ w$ J* o! h8 t
5 p! l5 s( [+ [6 L4 S- V% v
更要命的是日军缺乏良好的骑兵,这意味着就算日军大胜,也无法扩大战果。蔚山之战,泗川之战,日军如果有良好的骑兵用于追击的话,都有可能给明军造成毁灭性打击,但他们没有,每次失败明军都能保存主力,下次卷土重来。
3 I/ f) J, z+ O9 a0 d/ d; ^( @3 w8 m8 p% s* x0 O, h9 @4 Z
也就是说,日军既缺乏持续的战略进攻能力,又缺乏战术上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能力,也没有盟友支持,那除了等死还能干嘛。事实上,当日军被赶出平壤,他们失败的命运已经决定。
: }' I% Z0 s D- X* g, ?: B L( f
- {7 x& w% ]& e' f而明军陆军在朝鲜表现得的并不好,大型会战负多胜少,决定性胜利的也就第二次平壤会战。第一次平壤会战,泗川会战,两次蔚山会战都是惨败,在平壤几千骑兵居然被步兵打得全军覆没,这基本也算得上战争史上的奇观。是日军在战略上的巨大失败掩盖了明军在战术上和战斗力上的弱点。/ i2 P9 f# l, z' N, y( Q
3 o: l8 W- [/ h等到明军面对后金的时候,双方形势颠倒,明军在朝鲜的优势现在都变成了劣势。后金有着稳定的后方,机动能力远强于明军,被各个击破的变成了明军。而且后金始终保持战略进攻状态,依托城池进行防守的变成了明军。同时,后金的骑兵远远强过明军的骑兵,这意味着明军一旦野战失败,全身而退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萨尔浒会战和松山会战,明军都遭遇了毁灭性打击。明军在东北也没有一个盟友可以打击后金的后方,牵制后金的兵力,补充明军的兵力,后金可以全力对付明军。这么多战略上的弱点加上战斗力上的差距,不堪一击是必然的。
- W7 {) `9 M$ s" m% u2 T- y* W
$ ?4 `: [# R" d' t6 U明朝在中后期时,其军事实力衰退得非常明显。中后期的明军的战斗力远不如开国初期的那支明军,也不如其他朝代末期的军队,以至于作战时往往将领能依靠的只有他的亲兵。甚至类似戚家军这种完全没有大规模陆地野战经验的剿匪军也被要求北上边防,可见明军空虚到什么程度。一种说法是卫所制度严重削弱了明军的战斗力,一种说法是工商业的控制导致了军费不够,但无论什么原因,明后期军事的贫弱是无法回避的事实。8 x# N; m. s1 ~) y- U
1 B2 z1 Y+ x8 [) y8 }可能《明朝那些事》使得很多人对明朝有着很多美好的想象,但演义毕竟是演义。事实是残酷的,相对于宋金宋蒙反复拉锯了百余年,明军对后金如此低的胜率,不是天灾人祸完全能解释的。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军事实力不济也是明朝灭亡决定性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