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这个笑话:一个村妇误入博士群?

[复制链接]
123459542 | 2021-6-29 04: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段子就是从知乎一个回答衍生出来的,你又搬回来了。。。。。真行  L7 e/ W" u* }- [5 w
————————————————————————————) g  ^2 l5 x3 a3 Q  u
还是九一的记性好
# e6 y2 G5 @: I6 W) ^九一 回复 赵钢(作者)
% W( t) F" D" e# K14年9月末,一个答主用你没淋过雨么回答了一个高中生的提问,后来上了知乎日报,10月中旬以后,农妇误入博士群的段子就开始满天飞了。
  o9 ?* w/ }- f- q5 \$ K九一: B' Y0 r5 P) _
一滴水如果从足够高的地方落下,能不能打死人? - 匿名用户的回答
天之高涯无远 | 2021-6-29 12: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类笑话在知乎是容易被嘲讽的,不过我觉得这背后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 ~# v6 e$ v. H首先,这类笑话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它有一个关键特征,就是塑造农民与高学历者/知识分子之间的对立,故事的叙事方式往往是这样的:农民虽然不懂很多知识甚至不识字,但往往能凭借“农民的智慧”,以一种极为朴素的方式把握问题的本质,而高学历者则喜欢咬文嚼字,高谈阔论,但往往偏离实际,最后反而被打败。
$ V: ~$ S9 @) p6 C, z) L在今天,大家认为这类笑话以及背后所代表的群体是反智的、愚昧的。不过如果把时间往前追溯几十年,“农民的智慧”则是一个非常神圣的概念。被划为右派的刘乃元曾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他因为自己的出身和经历而遭受批判。刘曾在书里写到,当时他非常羡慕一个蹲着吃饭的学员,这个人虽然只有初小水平(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以下),但却被上级安排做了领导,因为“蹲着吃饭”说明这个人出身穷苦阶层,作风优良,这一点比文化水平重要得多。在当时,像这类推崇“农民的智慧”,嘲讽知识分子迂腐的故事和宣传数不胜数,那个时候农民虽然生活贫困且受到很深的束缚,但在宣传上却被捧得很高。
! N; ^( Z$ I/ w9 x# {* \- |近几十年来,农民逐渐从原先的“同盟军”的高位上跌落,成为了发展的背景色。“农民性”不再具有神圣的意味。“农民群体”成了与“先进性”相反的,“连读书有用都不知道的天生反智”的边缘群体。农民群体既无文化资本(考不上学),又无经济资本,更无政治资本,成为绝对意义的弱势者。中国主流舆论和广告所营造的“精致的中国式生活”与他们关系不大。这使得农民群体有着强烈的失语感,当然这并不意味几十年前就不是“失语”的,只是在对比之下这种失语感更加强烈了。此类嘲讽高学历者的故事之所以层出不穷,正是由于它起到了一种心理补偿作用。) m+ H: C3 h# r& M; h
文本对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意义。布尔迪厄认为,文化的功能之一是区分不同的阶级群体。高雅文化往往是抽象且复杂的,这种复杂性被用来与浅显易懂的低俗文化相区隔,最终目的是为了区隔人群。对于相当多的弱势群体来说,自由落体定律、流体阻力这些知识对他们的现实生活并没有什么直接意义(其实对于很多高学历者来说,这些知识的意义也只有区隔别人的意义,自己并不觉得这些知识本身很有趣),不仅如此,这些知识反而不断唤起了自己的被排斥体验:也许是想到了自己因为成绩差而被老师劝退,也许是因为这些东西在上学的时候就看不懂而产生了自责情绪。
+ M6 T: d# |, s; p7 e(有人会说,这些知识在中学课本上都写过啊。言下之意是说,凡是课本上写过的每个学生都应该记住。然而事实远不是这样,课本上写过的东西能够被记住并且在考试后还能应用在生活中,这其实需要一个人有相当高的心理带宽、良好的记忆力和爱思考的习惯。而这背后需要的家庭条件是很高的,不是单纯的有钱能行的。一个整日为课业和家庭出身而自卑焦虑的学生记不住这些是很正常的,但并不是因为他这个人本身就反智。)% A3 L+ e' F9 N) I9 y4 d1 V' J
总之,这些知识不断提醒着自己:我是一个在既定社会秩序下的失败者。主流话语将这些知识定义为“智”与“理性”的代表,反之则是“反智”和“非理性”,这套话语唤起了暂时无力改变现状的人群强烈的失败感和被排斥感,失败感越是强烈,这类文本所引起的共鸣和快感也就越强烈。快感来自于创造和对抗,来自于对主流话语的颠覆。& B0 S9 N6 H) k, F2 _- Z
然而,这种颠覆也就仅此而已,并不具备真正的颠覆性和激进性,因为从这类故事中获取快感的人并不会在现实中把这个当真,只是在绝望又无力的生活中获取一些安慰罢了,这并不是多么可耻的事情。主流舆论在看到“反智性”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反智背后的种种不平等才是决定性因素(毕竟没有人是天生反智的),如果无视这背后的不平等,那么某些东西确实可能走向激进(对农民性的极端追捧与民国在经济和文化上将农民排斥在外有直接的关系)。或许更应该问的是,许多人之所以认为那些知识很重要,重要到足以成为鉴别智商的标准,这究竟是出于爱智慧爱思考呢?还是因为恰好生活在一个条件不错的群体或者社区所导致的群体压力?自己的思想是否真正超越了自己的圈子和环境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我们可以注意这样一个事实:这类故事中的知识分子角色大都是理工科或者工程师背景(比如学自动化的博士设计探测器VS农民工用风扇吹香皂盒),而极少看到艺术以及人文社科方面的,这恰好与本国特殊的文化氛围相契合。也就是说,主流意识所强调的“理性”,似乎主要指的是工具理性,而很少涉及到对价值观进行思辨的那种理性。0 K/ s! Y6 B$ T3 b
「学这些干什么买菜又用不到」,是中国特有的反智主义,还是强压教育下必然出现的结果?" Y, Q6 [8 V6 E' i( r
为什么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会迷信(信神信星座信宗教)?
我这么帅怪我咯 | 2021-6-29 15: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显然是YY。5 L. g- k% _8 m' f/ ^, p
因为要真是一群死理性派,他们会问:
0 t8 X* }4 ]" W9 w4 c+ U+ b一滴水是多少毫升?: g) f' e; j! Z7 e+ a- m3 ]) r
很高很高是多高?9 w/ [- K% ?" C: F( D4 ~6 X( F; C
水滴是否有初速度?/ P( U2 b! Z6 e/ r! o. `
自由落体是否考虑空气阻力等因素?
( B5 W& F4 V0 F" R/ E! ^8 `& @气压气温能保证水是液态吗?& H6 O* m4 e, c$ n& j2 ~
水中是否含有杂质?
0 M6 O9 \, z; _) E0 ]" q$ {…………
$ g3 z3 ^" w8 o+ i; u; e; _
3 }. l) l; Z7 Z- u% }+ J) D& B
- N6 Y7 O+ J0 n: [* s+ W3 X不要以为这是我瞎编的,这里面每一个点都会影响答案:3 J& ]) n( V: e- ?
一滴水不限定容量,万一是月球那么大的一滴水(别怀疑,天体因自身引力和表面张力作用一定会变成球型),地球可能直接被砸没了。  u8 y$ r; O4 c
不限定高度,水可能落不下来。1 ~9 \) ~5 G( i' x3 M. ]% C, h# ~
水滴的初速度是99.999%光速,地球没了。
9 l# G- ^/ }" ?  R" E自由落体不考虑空气阻力,理论上水滴能把人砸死。
0 y7 [5 |  ?. D水不是液态,变成冰雹砸不死你?7 I* ^4 C3 S$ M" U3 U( ^$ z! q
水中含有硫酸,砸不死你也能烧伤你
9 g, p& @7 r0 o- E! E…………  D" ~* s1 o9 c* F  D  B( _: G2 @

* _% {& O* O1 u+ b# _" T% N3 ]3 |: N5 W
所以这不过是皇帝用金锄头的YY罢了……
影子262 | 2021-6-30 00: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笑,某些理科生在文科问题上,扮演的就是这个农妇不懂装懂、凭直觉张口就来的角色。
素食康复 | 2021-6-30 07: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讲个真的,2021年5月22日,一帮学者带着博士又开始讨论小水滴砸死人的问题了,甚至涉及了当地政府、保险机构、农业学者、气象学家,新闻在最后。0 ]9 Y1 n0 T, C1 ]
背景:在夏天,由于地面的高温和阳光的直射,大量的水会蒸发。
* E# ^8 W' B0 i  J过程:一个小水滴穿过大气的冷凝点会迅速的凝结成小冰晶然后下落,但是在下落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小水滴,掺和在一起就形成更大的雪珠。这些雪珠在下降的过程中又会遇到上升的气流,又被带到大气的冷凝点以上,下降上升这样来会循环,在多次的翻滚过程中雪珠是越变越大,一层又一层的被裹上了冰外衣。3 `2 H8 a5 S0 D
再落下来就是冰雹,大冰雹就是会砸死人。: P% _! ~; d7 m
(如果详细解释,冰雹成因还有很多种,这里选了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7 t) S$ q& J& t* A& `2 g+ P

" c) @' ~) d$ r2 i) y2 w讨论这个有没有意义?
$ h2 {# G2 {' \' W9 o9 `其实很有意义。比如5 n2 w4 W- w# J
第一、讨论一个一公斤的冰雹需要小水珠穿越几次大气冷凝点。5 i/ u' J9 W1 H. x/ q( r
第二、冰雹的预测问题。目前的科技水平,提前几天能准确预测降雨,但是很难做到提前准确预测冰雹。这个预测有几个难点,一是预测冷凝点附近的水滴,二是预测上升气流的反复性。- q) H  ]; b5 a0 G4 F- h6 P: Z
第三,如何预防冰雹也很难。控制降雨现在能做到,但是控制下冰雹就不行。
- I  u3 _: I2 H+ ^http://news.sohu.com/20050323/n224828242.shtml另外,如果一帮子博士真的要胡扯一扯,可以换一个角度讨论:地球环境下,强降雨是砸不死人的,如果改变空气成分、引力系数、大气冷凝点、粉尘。。。- h% X! S; X! ?4 F5 g7 h
( s  {, G, s9 x) `  W

- W4 y6 ?; K+ [: Y. j祝今年小麦丰收,少一点冰雹灾害。# R7 E+ g, v) E! g; i* t
https://3g.163.com/dy/article/GAJ7IMVO0550F4WT.html
过学学 | 2021-6-30 16: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跟当年香皂厂一个风扇解决空盒的问题如出一辙。说实话这段子我完全笑不出来。
: n% v! a- G( L2 ^国人如果对这些基础原理、理论的研究都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还发展什么高科技呢。
$ ^" m4 a- Q1 S1 G1 A0 {5 l! @/ E/ s4 F# m# D  {, ~7 i
水滴高空落下谁都知道在地球上砸不死人,那现在换一个人没去过星球呢,各种公式依然可以用来计算。村妇怎么办,派她上去体验一下吗?0 V3 y- L9 K/ G! S, B

$ d3 ~% ~( h$ G- {% o空香皂盒也一样,如果这个生产线在真空中怎么办?风扇还能管用吗?
: Q" O1 {' N' Y# k  {这些嘲笑知识、学历的段子只能体现无知的可怕。
影子262 | 2021-6-30 20: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看待这个笑话:一个村妇误入博士群?-1.jpg 4 Z; N. a! j  b
村妇不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强行装逼将降雨现象认定为自由落体,这是村妇错误所在。自由落体是一个理想模型。
- y: T3 \+ b) q7 Y- g1 ^: ]4 C& o% s3 q" y
当然,博士们也出篓子了,自由落体不需要计算什么阻力,只要按重力加速度计算即可。自由落体这个理想模型下水滴的动能可以非常大,所以必然可以杀伤人体。
/ W6 U( l& _+ O9 T' |5 m& b0 W. o一滴水的重量为0.05g,实际动能达到200焦耳左右就能有效杀伤人体,这样的话高度很容易计算。
: v0 q6 y% ]+ A. m
: O, n) P" \: l* ]5 H' Q! J. w综上所述,这是一个文化水平较为低下(大概初中学历,成绩较差)的人编的水平低下的段子。
这个问题看到过很多遍+ |7 E2 ^9 p9 [& d
请问编这个问题的人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吗?
: g) E" C5 I) Z4 f2 b高中物理必修一中明确提到: _2 {: T- f3 W* Z+ o; v0 o
自由落体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初速度为零,另外一个是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也即忽略空气阻力。而现实情况中下雨是属于不能忽略空气阻力的,阻力会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加,所以雨滴在不考虑蒸发的情况下,最终是匀速直线运动
3 Q, A( H6 N* h: m# D( n! ^' \转载的时候好好研究下曾经读过的书吧
宏哥390 | 2021-7-1 11: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人话》6 T" [3 D) r: |0 ~
记得荷兰的作家望蔼覃 (F. Van Eeden) ——可惜他去年死掉了——所做的童话《小约翰》里,记着小约翰听两种菌类相争论,从旁批评了一句“你们俩都是有毒的”,菌们便惊喊道: “你是人么? 这是人话呵!”
+ R  N! ]/ V) f5 `0 l9 c$ h# N( \6 [) A2 O4 g
从菌类的立场看起来,的确应该惊喊的。人类因为要吃它们,才首先注意于有毒或无毒,但在菌们自己,这却完全没有关系,完全不成问题。
6 ^" ]6 X0 _9 o! f: @0 W0 u. A# L. s- g5 Z) r5 Q
虽是意在给人科学知识的书籍或文章,为要讲得有趣,也往往太说些 “人话”。这毛病,是连法布耳(J. H. Fabre)做的大名鼎鼎的《昆虫记》(SouvenirsEntomologiques),也是在所不免的。随手抄撮的东西不必说了。近来在杂志上偶然看见一篇教青年以生物学上的知识的文章,内有这样的叙述——
- u8 i! h9 k# S3 E
! M0 I  t0 l- X“鸟粪蜘蛛……形体既似鸟粪,又能伏着不动,自己假做鸟粪的样子。”
  a4 }) f: H) ?
5 U8 ^5 F7 }( D“动物界中,要残食自己亲丈夫的很多,但最有名的,要算前面所说的蜘蛛和现今要说的螳螂了 。……”
/ ?$ ~) d- Q, e  y: X" Z, W' c8 X" N
3 ?8 M! K( a  I5 Q1 u/ v这也未免太说了“人话”。鸟粪蜘蛛只是形体原像鸟粪,性又不大走动罢了,并非它故意装作鸟粪模样,意在欺骗小虫豸。螳螂界中也尚无五伦之说,它在交尾中吃掉雄的,只是肚子饿了,在吃东西,何尝知道这东西就是自己的家主公。但经用“人话”一写,一个就成了阴谋害命的凶犯,一个是谋死亲夫的毒妇了。实则都是冤枉的。
$ a3 p  d! v! d& |: Q8 S/ x6 Q1 Z+ M2 }' v* b
“人话”之中,又有各种的“人话”:有英人话,有华人话。华人话中又有各种: 有 “高等华人话”,有“下等华人话”。浙西有一个讥笑乡下女人之无知的笑话——! k1 J1 T. N4 S/ h2 }( `/ A
5 |5 ]" l! j2 N2 c% i* ~
“是大热天的正午,一个农妇做事做得正苦,忽而叹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这时还不是在床上睡午觉,醒过来的时候,就叫道: 太监,拿个柿饼来!’”" w, G$ R8 B, t7 T8 w( z, j
! R/ y# p! ^/ X0 j2 y; \
然而这并不是“下等华人话”,倒是高等华人意中的“下等华人话”,所以其实是“高等华人话”。在下等华人自己,那时也许未必这么说,即使这么说,也并不以为笑话的。
/ s8 [9 ^( Q5 _0 @
& B8 M3 p: }$ ]再说下去,就要引起阶级文学的麻烦来了,“带住”。2 Q# _# N0 x& a- e

9 @) t  p' A! i  j现在很有些人做书,格式是写给青年或少年的信。自然,说的一定是“人话”了。但不知道是那一种“人话”?为什么不写给年龄更大的人们?年龄大了就不屑教诲么?还是青年和少年比较的纯厚,容易诓骗呢?5 D* k( W% e; }3 ]

* @3 L$ W5 ~) T9 r0 x; N/ b$ c三月二十一日。
3 ?# N" x1 M8 |# o* d  L( J) T2 A( ^8 `* {5 J
【析】 1928年和1932年,中国现代文坛上就文学的阶级性先后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对此,鲁迅已有很多重要论述。这篇杂文写于1933年,从纵向联系来看,是鲁迅在这些讨论之后对文艺界说假话、主观臆想的现象所作的进一步揭露。- J2 `8 u: E0 [
  e7 ^: t' V* `
文章开头从童话小说 《小约翰》 中的一个情节谈起,说小约翰听见两种菌类在争论,从旁插话,批评它们都是毒菌,两种菌类一起惊呼:这是人话!中心议题就这样自然地由此引出。人类怕误食毒菌危及生命,所以对菌类的鉴别首先是看它有毒与否,对人类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而在菌们却根本不成其为问题。小约翰的毛病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从自身利益出发去评价菌类,难怪菌们愤愤不平。2 K4 X9 o. _5 I

; P" N9 D( g. G% g4 j5 H如果说这不过是童话世界里的人和事,那么作者紧接着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加以说明。
6 G8 }* C8 I- G& f
' K, O/ J' b( _首先作者指出,给人以科学知识的书或文章也常有这个毛病。书籍如有名的法布耳的《昆虫记》,那是外国的,远了,这就说近来某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吧。它在介绍生物学知识时就太用了人话: 把形体原本像鸟粪,生性又不大走动的鸟粪蜘蛛说成是善于伪装、阴谋害命的凶犯; 把本无五伦观念的螳螂在交尾中吃掉雄的说成是谋死亲夫的毒妇。与小约翰相比,这篇文章不仅仅是站在人类的立场,而且为了自己要使文章有趣的需要,居然根据人类社会的生活经验去对生物进行推想和判断,竟不顾事实真相。作者用这个实例说明:人话确实反映着说话人的思想意识。
6 ?1 H7 }) \& _9 Z( X3 x4 o5 k+ B1 a" ?* S
继之,作者又举出一个笑话,证明人话之中,各有不同。单就华人话里又有高等华人话与下等华人话之分。那个讥笑乡下女人即下等华人的笑话其实就是高等华人的话,它不仅犯了主观臆想的毛病。甚至为了说明自己的高贵而编造谎言。2 F( n& t: G/ `# B  T9 Y! w4 _

( K+ Q' {9 H' u$ \; y. e6 h  Y如此种种,文章始终环绕“人话”这个题目,从远处下笔,愈说愈近,层层剥笋似的剖析了各种类型的人话。之后用一句话轻轻一顿,“带住”:再说下去可要引起阶级文学的麻烦了。正是这句话把作者的思想交给了我们:人话的阶级性是客观存在的,各个阶层的人总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说话。
# _" x+ ]) R3 X. C! c
+ W) W& i, i* Q; O突然笔锋一转,陡地亮出要揭露的对象。先肯定有些人给青少年写的信是人话,把对象限制在打击范围内,然后一连四个问句直射目标,使对手连表示一下挣扎都来不及,因为答案已包含在问句的反面:你们的人话是骗人的,所以才不敢给有社会斗争经验的人看,只好利用青少年的纯厚进行诓骗。在暴露和攻击了所谓正人君子,中间文艺之流的行骗丑态的同时,又提醒青少年注意提高识别能力。正是逻辑力量使然。
% S8 V% b/ f% |4 J% y. L& |
, I# U! |) k, Y; P/ R0 U' S: r  B通观全文,不过八百来字。枝蔓错杂,五花八门,有童话、引文,还有笑话。作者的高超正在于紧紧把握住它们的内在联系,把这些似乎零碎的毫不相干的人和事统摄于人话有阶级性的主线上,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写得尖锐泼辣又酣畅淋漓。5 T" C4 K7 E; Y9 f; d! t( [& n

3 m' v5 K! E/ |$ N2 X* z这篇杂文体现出鲁迅一贯的战法: 引用对方的用语,借过来,打过去。如借用留学欧美自视为高等华人的笑话,指出这个笑话是他们编造出来讥笑下等华人的,其实是他们自己的话。用对方的话映出对方胡编乱造的丑态,是笑话的编造者所始料不及的。又如借用徐志摩的用语 “带住”,本是行文应止之处,却以 “带住” 一词止住,以示讥讽
0 G+ j1 i/ z) I1 ^知识来源: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
山石岩下1 | 2021-7-1 19: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少年前流行的反智笑话,什么工程师不如清洁工,小学生难倒科学家……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有人玩这个,国民科学认知素养有待提高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