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兴趣的优雅三步骤# K1 Y. P- ]/ Q
% r2 _- f) \0 m5 }# T+ a5 e! R8 f之前的答者已经介绍的很多,很详细。我主要从理论的角度对这些体验性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提炼和整理。0 w5 k* l+ u. y; X* k
* @" |5 s0 Z3 J
第一步:审视——你和这个世界是否发生了充分的互动: }) J0 l6 J" i( j
& m( J+ X$ ?# K# _* X
兴趣不是无源之水。
: g6 z% N0 l( {, \当一个人询问“如何判断自己的兴趣”的时候,出于一个心理学工作者的直觉,问题的根源很有可能在于这个人根本就没有兴趣。! J& O. M7 g2 }, |9 }
这里我们直接借鉴Rounds & Su (2014)在综述中对兴趣的定义:
! s# ^6 t+ }3 o0 I f) b( k2 C/ _" A8 W* K4 j- U( j& D% @
We define interests as traitlike preferences for activities, contexts in which activities occur, or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preferred activities that motivate goal-oriented behaviors and orient individuals toward certain environments.【1】 : L1 r" q; h! D+ ~
简言之,兴趣反映的是个体对于环境的一种偏好。因此,产生兴趣的前提,是个体和环境之间的互动。一个人是否能够产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是否充分:一个人如果从小没有看过NBA/CBA,体育课上也从来没有接触过篮球这项运动,你很难相信他会对打篮球感兴趣。 " \+ v, J; O& O# w H R
x0 c3 Z4 V3 i互动的方式是多样的: ( _- u9 {" Q0 R5 b
a. 某次体育课,学习到篮球,很享受这个运动带来的乐趣,这是最直接的体验。
* u' r- K$ }# f& t7 qb. 观看电视直播,卧槽科比这个动作帅呆了,这是来自对榜样的观察学习。
+ l7 Y: C$ x! q5 Hc. 当然也有可能你压根就不了解篮球,但是你发现周围所有的男孩子一到课间都会聚集在篮球场上,如果你不去参与,可能你很难融入他们的圈子。这是由于他人的劝说和引导而产生的互动。 . w L t# C8 q1 J1 @5 z/ j
" P1 I8 `8 A9 H/ j% k& B
无论如何,你想对一件东西感兴趣,首先你要以某种方式接触到它,对它有所了解或体验。 " j; | ^2 q& E z4 s: `3 w
& D6 F& i; H! d6 \) \( _2 B8 ?
第二步:评价——这些互动的质量如何/ N7 x6 A6 y, _2 Z. x* D
& ~! u+ h' Y g. e抛出一个小问题,为什么你对游戏的兴趣总会大于工作?其实设计游戏的这些人都是很伟大的教育心理学家,一方面他们设计出难题不断的Challenge你,另一方面,又要保证你最终可以解决这些难题,让你在游戏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 a9 q5 @8 f# i& _0 I
9 f6 I/ p' ~/ f0 u: }# E, z有了互动未必能够产生兴趣,你的父母给你报了10个暑期兴趣班,暑假结束之后,你发誓,和这10个领域相关的内容你永远也不会再接触。这很有可能因为,在互动的过程中,没有形成高质量的互动。 7 h$ h+ ?! U" h$ A% U4 ]
" v$ g k* Z" _( m% u1 o" r/ ^. c$ f 什么是高质量的互动?有两个必要条件。 5 k: }. U0 u+ V7 m* ?" L' M
1、 它让你有成就感。 ' T$ H4 N. \7 b, \1 Z( Z( x# F
2、 它让你有盼头。
% ~( O4 [; V. V9 e; q& `& ~: X7 q6 w. Y. w8 M. P8 S' M
一件事,如果你无论如何都做不好,久而久之,你就不会去做了。如果你从小手脚协调能力很差,在学自行车时,每次大人一松手,就会结结实实的摔一跤。看着周围的小伙伴一个个都能骑得飞快,你却始终做不好。就会产生“我很笨”“我不适合骑自行车”的想法。这种低质量的互动一旦形成,即使未来你的身体力量和运动能力已经完全可以驾驭自行车这项运动,你也有可能会由于本能的厌恶,拒绝再次接触。 5 B, `' q$ R' x( S, x1 ]0 v- g
- P/ N) E1 X! k V4 V) h" f3 t
以自行车为例,但是这种低质量的互动在课堂中更为常见。一个教师可能很轻易的说出“你怎么这么笨”“你做得不够好”“你看人家XXX”“你还要继续努力”“你不适合学数学”这种打击成就感的话。说句玩笑话,如果能够引进一些高水平的游戏设计师,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我们的素质教育水平将大跨步的前进。
1 R, A; Y. t0 W2 h0 J- E8 A+ E! M, `8 Q4 S8 U( @4 }; f: x
有了成就感之后,你会很自然的去思考第二个问题,我能从这件事情中获得什么,也就是前文所说的“盼头”。如果做一件事情的收获,和你内心所认可的价值是一致的,那么你就更容易对它形成兴趣。以电子游戏为例,一个成功的游戏一定是让你不断地体验成就感的,但是在一定的时候,你还是可以做到适可而止。这是因为,这个游戏中的收获是存在于虚拟世界中的,回归现实世界后,这种收获对你而言是没有“盼头”的。你还需要养家糊口,或者要开创一番事业,而游戏中的成就,和这一价值是不相符的。 ; I5 H9 M4 h+ ^! ]7 M
( x( c- k$ J$ ^% B. p到了这一步,我们可以说,一个有充分的高质量互动的事情,就是你真正热爱的事情。
' }0 M- r. }' Y9 l& Q; L: i* ~$ d
第三步:行动——一切的前提
; C* J# n. q5 U9 |0 p: V4 z# U" k
: z# k/ t6 R0 Q 只有少数的人可以在第二步解决问题,这些人通常是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顺其自然的明确了自己的兴趣和事业选择。所以,对于关注这一问题的你而言,最重要的是第三步。 0 {/ J8 t. ?2 o) w
; I: U- N0 E; L3 B% y
假设有两类人面临着这一问题的困扰。
, @1 p8 s/ }" C @- ]/ D1 z' X. b8 S" M2 p( x
第一类人:从小在父母的严格监管下成长,通常学习是第一要务。父母会尽可能的割断你和外界的一切联系,不许看电视,不许玩游戏,不许放学之后不回家。如果说,互动是兴趣的种子的话,你的花园里,只种下了一颗种子——学习。在父母和周围人严苛的期望下,很有可能产生低质量的互动,将这仅有的一株花蕾折断。当有一天,你终于挣脱了学习的牢笼时,你突然发现,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了。 % f* s! q- j0 w4 x! {& h5 s; {& O& K
: ]4 t$ @1 F% A6 x* z' j6 W: I对于这类人而言,解决方案很简单。让自己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让你的世界丰富起来,和外部世界尽可能的产生互动。去了解一切能够激发你思想涟漪的新鲜事物,通过行动,产生高质量的互动,让自己获得成就感和“盼头”,扎扎实实从零开始培养自己的兴趣。如果你不开始行动,你永远是白纸一张。 ! y7 \, M) C/ V
7 c: y4 g d2 O [ c6 J第二类人:有一个相对自由的成长环境。在积极的引导下,也确实产生了一些高质量的互动。这类人会存在“幸福的烦恼”,我有很多兴趣,我怎么去建立一条路径,把我的这种优势传递到未来的职业发展中。
1 n6 T1 [( j% p2 c4 C1 r ~. S) }# y- J1 M- O4 ?# b( B
对于这类人而言,行动是最好的试金石。互动和强化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你需要用行动去尝试这些可能性。每一次互动都是不一样的,也不可能每一次互动都是一帆风顺的,在互动过程中,你可能会遭遇一些偶发事件,这些事件可能会改变你对一个事物的认知。也许在某一刻,你更加坚定了从事一个事业的决心,也有可能对一件事彻底失望,丧失兴趣。
1 \8 W& H7 U: E" T6 I0 h. n% c( C: W/ `6 q4 I
除了行动,更要经常性的对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试图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在现代社会,复合型的知识背景是非常明显的一个优势。知识之间不经意的联结是产生创造力的根源。通过反思和总结,你有完全有可能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1 n1 W( r9 g6 ?3 r0 b4 C; N- Z* M+ P# g9 U
没有人说过一个人只能做成一件事情,只要你保持行动力,你完全有可能变成下一个Elon Musk。 # b8 A7 ]) [% D1 z4 I( f' F
% {3 Z, l( K& r$ g% u; V4 ^3 R
相关背景理论基础: 2 T7 p" \2 I, A0 t: u
# e1 n! b( r; m3 ?, f( ^. y8 D" q
1、社会认知生涯理论(SCCT)的兴趣模型【2】
! n& y; p9 x0 E
0 K" j2 J9 C+ M
兴趣来源于学习经验(互动)产生的自我效能(成就感)和结果预期(盼头)。 2 R ^ e5 C/ n
7 g6 t8 z3 I; }4 ?% L8 [0 t$ ^ 2、 机缘学习理论【3】 " j% g! R6 p, E( V7 W# w1 o1 i j
% A0 P0 U! j+ ~* v这里推荐John D.Krumboltz的一本书,Luck is no accident: Making the most of happenstance in your life and career,中译本好像叫《永远相信,幸运的事即将发生》,对这一理论有比较系统的介绍。 . X( U5 M" T2 Z5 d& t6 } \ Y
简言之,这一理论的观点就是要行动起来,机会是可以计划的,让自己处在一个充满机会的环境中,才能 Make It Happen! " ?# K7 Q: s! ^8 g& b
) l* Q! }7 Q* a" p参考文献:! q% I6 e$ p& n4 h# \1 a
【1】Rounds,J., & Su, R. (2014). The nature and power of interests. Current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2), 98-103.9 f$ n" n, N. r/ f' @$ q1 T
【2】Lent, R.W., Brown, S. D., & Hackett, G. (1994). Toward a unifying social cognitivetheory of career and academic interest, choice,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vocational behavior, 45(1), 79-122.
8 ^2 u9 m& o* b- P) r【3】Krumboltz,J. D. (2009). The happenstance learning theory.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17(2), 135-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