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题主内心真的更倾向移民,我分享一位跟我们有合作的移民故事嘉宾的移民经历,她已经移民温哥华多年,希望她的移民经历可以给题主一些勇气。
2 W0 Z3 U) E) n6 X* a2013年,我和大部分“打工人”一样,天不亮就把孩子叫醒,开车送他上学,早饭也只能在拥堵的路上解决,再开始一天的工作,我的先生亦是如此,他甚至比我更忙碌,下班后甚至周末数不完的应酬,陪伴孩子的时间也是越来越少。这一切也是因为我们迫切鸡娃,给他送进了全市数一数二的国际小学,每学年学费就将近6位数,我们不得不和大部分鸡娃父母一样,继续这样绷紧着生活。
: _% q2 X) C3 O& f& i8 q |直到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想法,2014年初,因为长期的生活不规律,我先生因为胃出血被送进了医院,那一瞬间我才想明白,连好的身体都没有,又拿什么谈未来?况且现在孩子长期缺少陪伴,性格越来越没自信,有些东西是金钱换不来的。& f+ C, K* M" q7 P0 l/ ?: P1 z
那时,我和先生就有了移居国外的想法,我先生因为工作的关系会经常需要去海外出差,对比各个国家之后,我们便选择移居加拿大BC省的温哥华,我们觉得不管是对孩子教育,还是日后的生活,这都是一个好的选择。
: Y" E5 i5 V: Q! x0 t, k
(加拿大春天的樱花)# j! K. C- e7 g3 S
2015年初,我带着孩子先行来到这里,出国前就给孩子打好预防针,“我们要去的是一个英语母语国家,在国内双语学校的经历可能会让你比一般小朋友更快适应这里,但是饮食方面和生活习惯可能与之前不太一样,你周围的小伙伴也和你不一样,不同的肤色、语言有可能会让你不适应”出乎意料的是,从下飞机到入境,再到通关畅通无阻,周围的亚裔面孔也增添了几分亲切感。# Y0 k1 }( z0 [2 t- D
一个月左右,先生处理完国内的公务,也来到了加拿大。就这样几个月很快过去了,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最明显的就是孩子,现在再也不用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也有校车接送上下学,而且孩子上下校车时,所有过往车辆都会要求停下,保证了孩子的绝对安全,孩子前后差不多只用2周时间,就能完全独立上学。1 M) ]6 X3 X6 d4 ]9 v: E$ Y( U
(孩子的校车)9 w1 C' R W/ I, I
另外,在加拿大这边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公校还是私校,统一下午两三点钟就放学,小学课程压力尤其小,相对比学术上,更重视孩子道德、社交、礼仪和体育上的综合素质,孩子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社交,发展独立的个性,更好的探索学习、感受生活。学校只是孩子生命中的一部分,对于他们成长更重要的是家庭和社会教育。& e% _9 v. N8 t5 }% Y) {! g
在对世界上的认知上,学校不遗余力地将学习场景化、生活化:教建筑时会把孩子领到建筑工地参观;讲消防时会请消防车到学校,每个孩子上车体验;教动手能力时,会请专业的木工到学校,让每个孩子自己钻螺丝;教动物和自然时,老师会领孩子到各种公园、农场、动物园、水族馆做亲密接触。就这样,孩子喜欢上学了,因为在学校轻松有趣,每天都在学习新的知识,而且都是能让他们兴奋的知识!4 T# J( O) t4 f }) ?% i
说了这么多,最令我惊喜的还是这边的社会教育资源,科技馆、图书馆、运动场、各类的兴趣班不计其数,只要家长善于发掘,有太多太多孩子的教育资源了。社会教育在加拿大并不能成为完全的产业(商业),绝大多数都是非盈利性质。所以孩子的课外教育丰俭由人,即使一分钱不花也有许多公益项目选择。
' B, B& E* z2 i" }' l' W7 q6 ]5 t
(课堂时光)
& \- D* W) `; i8 @, ~6 j9 O4 F, x4 g4 h我觉得加拿大教育更倾向于一种“散养”,不对孩子过多设限,又能足够包容,主要培养自我认知和外部认知的能力吗,鼓励孩子多元化发展,况且大环境摆在那里,我们也不担心孩子日后没有好的发展,自然也就消退了“鸡娃”的属性。
4 r7 p) l% l) g* v2 `3 X( z: l在第二个学期就开始,孩子就表现出惊人的变化,不但每天独立上学,性格也变得更开朗了,积极参加各种课余活动,能够很好的融入小伙伴们,这些都是来到加拿大之前万万想不到的。* s3 w( q5 P0 D1 |
(秋天的枫叶)
. X7 \: `$ G+ k现在的我们,上班前喝喝咖啡,给院子里的花浇浇水,下了班会带着孩子去附近的公园踢踢球,最主要的是,我先生的胃病也没再犯过,他说,从没想过有一天,他过上了曾经最向往的生活。4 l! R @% I0 L8 R9 o, X8 i4 L
移民就是一个需要跟自己内心博弈的决定,你能舍弃什么?你愿意舍弃什么?留在国内还是移民海外,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总要做取舍,就看你更倾向于过哪种生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