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8 J+ a3 b0 |7 \# U( Y8 ^
本文8844字,几乎浓缩了我这些年所学的蒙台梭利理论、萨提亚心理学、正面管教、P.E.T父母效能训练的知识,外加我日常在幼儿园带班、和家长沟通的工作经验积累。
5 L/ E" e* k( q8 `为了让大家更好实施,还包括了可以立刻执行的“父母行动建议”。 2 n$ P- } K) r# d) V
写这篇干货,我花了差不多3个下午时间码字、作图、编辑、发布,期间参考了10本的育儿、心理学著作,并整合成五大板块呈现给大家!
5 B$ ?9 z# [0 D9 a ?' _' V+ k因为文章太长,干货太多,如果能直接拉到最后点赞+收藏,将会帮助你更容易习得这些育儿知识哦!^_^
- _3 F- F4 n9 h$ v4 H8 y- T7 C2 s<hr/>正文开始:
# M" N0 b: s3 v8 m {% s- R, k我认为对一个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是让他拥有获取幸福的能力。 7 y- B& A6 w/ L2 x4 n* x
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就在《论幸福》里说道:“人人都想幸福地生活”。2 [1 b: v( H3 u+ D: v
但幸福究竟是什么呢?对于大部分的我们而言,幸福可能是一种感受,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词语。 # ?4 ^: h% r0 D: A/ t% D
但其实,只要方式正确,幸福完全是可以通过教育去获得的,它是人生在世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3 |! W- s5 a) f! \( M( Z3 i
<hr/>一、什么是幸福?8 D I- ?0 e. A1 W' B) y; l1 w
& u* v v1 W0 q) F+ y
“幸福”在百度百科的定义是: # T6 l0 w- h P* S1 G6 i7 c
幸福是指一个人自我价值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 % E* o0 Y( S; v: P/ ?8 d3 e
8 t: x/ N: J0 B9 Y- R& m6 N在这个解释里,一个人获得幸福的最主要原因是——自我价值感得到满足。
' @& w" @2 f, I0 z% u' G* X$ [4 c所谓“自我价值”,就是你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创始人维琴尼亚·萨提亚女士认为,每个人的自我价值感都是一只需要被重视的罐子。
0 `- e2 b1 L F9 x' L+ Z- J4 J& Y
维琴尼亚·萨提亚女士; y. p1 T, d- n
1 x" c# I' Q, y w2 [自我价值感低的人,总是畏畏缩缩,没办法专注于学习上;害怕被指责和否定,但喜欢使用语言或动作来攻击他人;讨厌冒险,思想消极;
4 `$ B$ e7 {, F; F$ Y7 i }自我价值感高的人,总是能在不断重复的事物上找到特别的乐子;真实地展示自己,不害怕被评断;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勇于尝试,并且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2 }+ g5 \7 k7 B" n, U% H
如果你问100个父母,估计99%都希望培养一个自我价值感极高的孩子,从而让ta获得幸福。
) X/ M- j8 u2 e" s$ ?5 y9 u但是要做一些什么,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呢?下面,我们会使用“烂大街”的马斯洛需求层级进行分析。
' E; o$ x$ x8 d0 ]
* w( {" R7 e' v. `1 s
h9 h z2 g, g( Y: V; z8 b<hr/>
" S2 i, P! p8 p2 ]6 z8 A, N7 @' ]8 t
0 Q1 d1 d1 N. V; E7 h, h! d6 \
二、让孩子获得幸福的五大能力
8 _& A7 z: J& c& A7 @, k2 _
0 R4 m/ W8 G" U# `; G$ P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心灵鸡汤、职业培训中,有“烂大街”的即时感。
- ?1 p8 x% g) Z' n+ m$ |/ b$ Y但这也说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接地气的、实用的,包括用于育儿也是非常有效的。* h8 \% u4 \* w4 S8 V
亚伯拉罕·马斯洛- `% g5 H1 ], q! l9 C; d( V
由托马斯·戈登博士创建的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其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 d3 U' F6 @% W2 c
而家和萨提亚学院的创始人曹敬唯老师,就把马斯洛需求层次和孩子获得幸福的五个能力联系了起来。
& y, [' @4 f6 U- F; Q* |* C$ b+ ?6 [& }3 t5 r
. K0 ]. b6 x* P7 K6 I
孩子获得幸福的五大能力$ Z1 C2 e# _4 `1 [* P1 F: ^
<hr/>7 [, g3 R9 k" G' w2 O
9 L0 R' S6 c; [: K& o
5 H8 [8 F" Z2 C) n* r6 Z0 P- h+ @第1种能力:安全感* w4 |6 {/ D$ D! r9 v
, K% u3 y2 Q3 H2 ]
1.1 什么是安全感?
; q2 D, ^0 P5 c
! `( @7 y6 \6 u- ~; q所谓“安全感”,就是我们生存条件的保障,例如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人身安全、工作等。
8 A& c1 y- N* v, |* R: M- y安全感充足的人,能自如地和外在世界进行交流,与人沟通能看到自己、他人的需求,也知道彼此之间正在发生一些什么;5 z1 [3 _1 { H5 `9 ~3 g$ u* D8 Q
安全感匮乏的人,对世界充满不信任。他们会不断抓取外在的事物来填补内心的空洞。! _3 P' [$ t0 h' m* a1 T; { \% Q. l
来举几个栗子:
4 u( E3 L" D1 ^. j) r% _& N, ]; A( S* j! x: F
饮食失调、暴食,就是通过食物来填补内心空虚; y+ L7 |; |) D6 @3 x5 d: w# D5 d2 I
; _3 K7 X+ x5 t$ y9 }# |2 F一个人过度爱好打扮,就是通过外表来填补内心空虚;
$ U7 N6 @* Z9 {* h$ z4 x
* N7 A- i5 |' Y9 Q" T) p N甚至我们不停提倡的“努力”、“自律”,都可能只是一种为了填补安全感需求的“上瘾症状”而已。 是不是真正的“努力”和“自律”,要看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到底为何。假设有一个人不停努力,当了状元、上了北大、出了国、当了CEO、赚了几个亿、娶了漂亮的老婆、有了可爱的孩子……
6 }8 a3 s, T6 Q/ S/ |- P如果这一切背后的动机,都只因为小时候父母对他不够重视,他希望通过努力来获取关爱,那他的内心也是空洞的,他的自我价值感也是不足的。
3 i& Q& k$ h+ S& H9 \" L. o
7 N4 E7 i/ I" S: o! \
% u- J) u: O3 {6 ~8 Z9 D1.2 安全感的重要性
( Z" z; t9 s; h" w ]. E* F% B& k7 l7 F
安全感为何那么重要?因为它是人生自我实现金字塔的基石。
+ t9 q) d: z0 q9 m4 M4 N+ H如果你有留意,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长辈,每天讨论的就是吃喝拉撒的问题,例如今天菜多少钱一斤,退休金涨了多少钱,晚饭做菜要吃什么……
, W; y8 E) _ f5 C/ g% [9 v; V0 hTA关心你的方式永远都是“你吃了吗?”、“吃多少了”、“会不会饿”、“我担心你身体不好”云云,这些长辈的安全感就是匮乏的。
: w6 e1 j( w" _5 K, Q因为他们成长于总是要饿肚子的年代,物质极度匮乏,不曾被清理的生存恐惧一直存在他们心里,也导致他们永远没办法去追求所谓的“自我实现”。
; F( P: z" ^1 A6 X/ w7 c+ s所以,如果要养育一个幸福的孩子,安全需求必须解决。; x9 h' i0 Y, W' t/ f; X
( d, O! A9 c# P9 s
" Y1 ^' h& h! `/ _( o3 |6 }
1.3 如何让孩子拥有安全感?
" Q) s! I0 ], }" V" N% {/ b2 z2 \1 N1 D9 W( C' i* a, k) F
1)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需求
1 |: \: n3 K6 v) H) H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的方式是需要学习的。但如果没有经过学习,不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会导致我们只是使用父辈对待我们的方式,去养育我们的下一代。/ Z; ^1 y8 ~4 i1 R
实际上,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TA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候孩子,特别是3岁前孩子的“不良行为”,一般都只是他们内在发展的需求。" }% X& |( C/ S& b' s
例如1岁前的孩子,有一段时间会喜欢把什么东西都放进嘴巴里,其实他们是通过嘴巴在探索世界,在自我构建。如果父母不懂的这个道理,只会说“脏”,然后禁止孩子这一行为,那孩子的需求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满足。$ y1 F/ ?5 Q: K7 O0 |
这样,我们就扼杀了他们成长的机会。
2 n- ]+ e( I0 M1 p父母行动建议:
- J* m$ [; Z9 Z% n4 O' P1 A通过阅读、上父母课程等方式,结合对自家孩子的观察,了解儿童发展规律
. M/ m3 K# b3 e9 U9 L M6 T" h" z5 I3 w" _
推荐阅读书籍:
+ ~8 K( i0 x& k* s* Z$ k, L1 O- A
" \1 O% M) f! {0 L4 q2)给孩子建立良好稳定的生活节奏,吃喝拉撒最好定时定候3 e$ X/ Q' w! z& J2 [' q
你生活中是否曾经发生过这样的场景:. `$ n2 X6 v5 h2 g$ i0 Q1 c! u
今天你早早地六点爬起来,准备给孩子做一个健康的早餐,谁知道刚做到一半,就听到孩子哇哇大哭。你冲进去房间,发现TA比平时早了一个小时醒来。你内心开始郁闷,不知道是该继续做早餐好,还是哄孩子好;
6 y0 A r4 |: c ` V# j i: Y; c- V d
好不容易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你风尘仆仆地赶到公司,谁知道一打开包,发现等下开会要用的重要文件没有带!于是,你又屁颠屁颠地赶回家拿,但是再次回到公司时,全部人都已经坐在会议室等你,而旁边的老板正对你黑着一张脸;
8 D. E# u( Y0 p/ j. l$ h3 r/ F0 K2 @5 l' V1 v
终于下班了,回到家却听婆婆说,你孩子今天白天睡了4个小时!你内心突然有一万只草泥马跑过——那就是熊孩子今晚又不用睡觉啦?搞到十一二点,老娘命都要没有了…… 以上所有场景貌似稀松平常,好像都在跟你诉说着这个世界“意外无处不在”。但如果这是一个孩子的生活,就可以说TA的生活完全没有“可预期性”。; ?! i, {8 v6 \4 @- [; x' S: w7 `
如果孩子的生活没有“可预期性”,TA就会产生“生存恐惧”——因为TA不知道自己饿的时候,是不是能吃上饭;TA不知道自己困的时候,会在哪里睡觉;我的爸爸妈妈离开家后,到底会不会回来……
6 P/ G; j8 l1 l; B; q* J这种恐惧会蚕食孩子的安全感,成为他生命不稳定的底色。
) j5 [: J. O( v% Y* q一般而言,6岁前最好不要搬家,主要养育人也不要换来换去,不然,孩子的安全感都是会受到致命影响的!' ~# T5 p5 C4 f* m5 P# ~
父母行动建议:
8 Q$ k5 i) D+ f' c6 e' y) I' `7 j0 N
J0 y4 [! w" Y, {1 \4 `# ^: {9 c每天给孩子建立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就算你工作很忙很忙,那最起码吃饭和睡觉的流程和时间必须是固定的;- C3 @* Q/ R7 x/ _/ O# r1 r$ }
$ Y8 L' H# w/ s# G3 v" H. O8 C& W如果某一天你们要出去玩,生活作息会被打乱。那就请提前一天把行程告诉孩子,让孩子心里有数。
5 e K& c) O+ R3 S9 Z6 Q
- h- u( W* R- O9 ?. |) Z8 w+ B9 t$ ]( g0 U
' j2 f" z1 K' Z2 n( p3)为孩子建立整齐整洁的生活环境% h4 E$ `' W! O6 v5 G6 S
之前说到,安全感的匮乏,某程度是因为物质匮乏。那你可能会说,现在物质那么丰富,孩子还会没有安全感吗?答案是:会的,因为过犹不及。" v9 a) n9 k/ D. D3 B0 T4 a. Q
其实作为80后、90后的父母,尽管我们从小吃饭都不是问题,但因为现代社会的节奏太快,我们的工作、医疗、住房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大部分的我们也是活在恐惧中,安全感相当不足。2 c0 x- b% { e2 C
这就导致我们可能把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担心孩子身体不好、学习成绩不好、人际交往不行……! Y# ]0 W" t' @2 ^7 x( y7 o; a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我们开始听信各类商家的“谗言”,购买各种各样的玩具、绘本,希望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得更好。6 q5 U' c3 b2 P1 F0 C
但是过多的玩具、绘本,会有很多坏处:
. @( [; U, N9 g8 k6 F" d6 k8 V% f7 ^' k- l! z
! _8 v, N7 ? X4 i* X
A. 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和创造力$ p# o& k9 Z! t" [/ p
孩子玩一下这个,弄一下那个,根本没办法做到全情投入,忘我玩耍,长大后也没有专注力来面对他的工作。另外,他们无法挖掘同一个玩具的多种玩法,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9 \" k& G: B, v2 p
父母行动建议:
# }8 X: B1 z8 t只留下一定数量的玩具,这些玩具最好是功能多样的、可以发挥孩子创造力的,例如粘土、画笔,而不是那种按一次就响一响、功能单一的玩具;
( W) F2 u& o) g. q9 |4 j8岁以下的孩子,房间里的书保持在12本以下,其他的书本选择收起来。
5 V2 s9 H) [3 A6 R0 v; \$ u; k9 c! _. b8 O
B. 影响孩子的秩序感5 @1 U0 L, m* q4 P1 q0 ~. V0 m" U
a. 什么是“秩序感?”
6 K3 P. H; b& M6 }: ]过多的玩具、绘本,可能就会导致家庭环境很混乱,每件东西都没有固定摆放的地方。这就会影响孩子的“秩序感”。, N2 M6 B$ p' I+ X( w
“秩序感”是蒙台梭利教育理念非常重要的观点。蒙台梭利在其著作《童年之秘》中写道:: i) L) s+ f3 b
儿童自然拥有一个对秩序的感受力,这种内在感觉不仅能让儿童认出物体本身,更能让他们分辨出不同物体之间的关系。因着能够辨认出环境各部分之间的存在关系,儿童终能认识整个环境。
) E" E& w' g2 e1 |5 F这句话简单说来,就是:# a- G( T2 G$ E* s. t
一个秩序感强的孩子,知道做事情的次第,将来投入到学科学习,逻辑思维就好,数学自然强;
- ^8 B/ q4 R, I一个秩序感比较差的孩子,他做事情就是搞不清楚先后顺序的,将来学习、工作都会受影响。) a! ]0 Q" z$ |) A, Z" |
杂乱的儿童房
/ r" L0 E& C) s, Y
* y3 O6 N: l, _- z b! Q- r$ ?6 g V
b. 怎样可以保护孩子的“秩序感”呢?
+ `' o" g7 H6 N' X' ]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保持家中每样物品都摆放在同一个位置。
+ F% }7 N% m7 Y$ k5 `当家中的物品位置固定,孩子就知道每样物体之间的关系,他会开始思考做事情的逻辑顺序。8 l! E# K$ s7 Y3 @% i" g O/ a, V
例如要出门,原来是要先去衣柜拿外出的衣物,然后换上,再来就是去鞋柜换鞋子,最后出门必须带上钥匙……% ]5 P2 u9 P6 t# e) a$ A* R
这些顺序看似很简单,但却是孩子培养逻辑思维的基础。8 b9 l, ^) i3 A, z, o) v
父母行动建议:
; z* R9 Z% r3 T9 n7 A/ j; l保持家中每样物品都摆放在同一个位置。
9 [# u& o+ W5 y8 C. |& v5 c0 J- ?& A) v) k5 N
. ?2 a# _3 p/ M! v) z3 V% k4)和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模式, {' s% E5 I) R( z/ ~0 O& }: b9 Q9 i& u( L4 w
3岁前,父母要和孩子建立好安全的依恋关系模式。而在安全感的建立上,妈妈的作用大过爸爸。
7 V$ W% l6 j/ u要建立安全型依恋,首先妈妈要做到情绪稳定。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会陪伴在孩子身边,看看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满足TA。0 \6 C) u! E w
; v8 l- l! q9 q9 Q! ]
$ n9 u' _3 L. o+ q6 v
安全型依恋(图片来自网络)
+ D' }- I: ^3 l2 V/ H最糟糕的妈妈,是那种喜怒无常的类型——今天心情好了,就捧着孩子玩;心情不好了,就赶孩子走。) ~( c( p: ^- R' h! m$ ?
等到下次孩子对妈妈又有需求,TA就会感觉到无所适从,从而把能量都浪费在猜妈妈的心思上,没办法更多地去建构自己的其他能力了。
9 }: s; F; C0 G7 `; m
! R/ s( A6 k% W7 j& |7 S$ a0 C, I) ^
父母行动建议:" h# P6 B$ `9 M; p& `% U5 M$ {- J
妈妈要愿意学习,让自己情绪稳定;* e& |$ }# d1 ^5 P
父母关系要稳固,另外爸爸要爱好妈妈,给予妈妈足够的育儿支持,从而也会让妈妈的情绪更稳定。 % u' r2 g. n' n8 l/ u$ o7 \+ }
2 G- m$ E- u5 T) M1 o: g& }有兴趣详细了解孩子的依恋模式的,可以看看:4 p6 q& x* E- L3 o5 Y) q4 y2 X
陌生人情境实验-依恋理论_腾讯视频文章:
# B% ]. }9 `9 ^雷森哥:Mary Ainsworth的“陌生情境实验”,依恋类型和沟通
" s, o4 F8 {9 Q& r* `" W8 J# E& @/ y8 W, A
<hr/>: `9 v W, J2 l% T6 M
& ^! G, W! a s- d( ], r3 `+ o5 M3 u; ]: H& }6 m0 ~
第2种能力:归属感
& q6 t" V5 ?' `
; e6 i4 c3 g {$ x9 @2.1 什么是归属感?8 d4 r" t) k3 _3 t% s
7 d3 }* Y5 j8 ?; f$ S3 q所谓“归属感”,是指一个人感觉自己属于某个群体。9 d8 y! a$ S6 Y. G4 p
拥有归属感的人,会拥有良好的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社会关系;在他困难时候,有人愿意帮忙,有心里话时有人愿意听# `/ t9 K2 w+ C5 O; V
缺乏归属感的人,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游离于世界之外的边缘人,他总是感到自己不被别人所接纳,也不存在被接纳、理解、欣赏和尊重。$ ?: N* e [* y8 O, u0 x
$ L$ C0 y5 a# {& _7 {3 H2.2 怎样让孩子拥有归属感?: s0 s- A% u9 U% g/ Z( d* w
* h# {% D: K" } q' W! N4 X
1)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5 s/ n- `# x1 s4 Y
A. 咆哮、咒骂孩子毫无用处6 R% |. f! Z* S& q) T7 k5 L( {* C
萨提亚女士认为,我们每个人心底的渴望都是一样的,我们期待被爱,被尊重、理解和接纳。
5 a* X7 R! C9 i而对于孩子来说,如果父母能满足他们心底的渴望,他们就会感受到爱;而父母如果想要满足孩子心底的渴望,就需要学习如何和孩子沟通。
0 e4 x! k2 j% ?( }( x传统教育中,我们和孩子沟通的方法,一般就是骂,孩子越不顺从就骂得越大声,所以才有了在《创造营2020》无端发飙的黄子韬。4 z9 C9 M: {0 B! I0 }
4 ^$ z9 P% r8 H
但实际上,如果想要有效地沟通,指责是没有用的;指责只会让孩子感受到挫败,觉得自己很糟糕,没有任何价值。所以,我们就需要去学习真正有效的沟通方法。5 F+ S$ {0 M0 [4 i2 p
; H9 J1 g& U6 J$ u" {
4 C3 T) x( B3 O
B. 选择对你胃口的亲子沟通课程$ q5 T1 I! o! d3 u' x, R) O" q
坊间比较多人知道的亲子沟通课程,一般就是正面管教、P.E.T.父母效能训练。有些讲究尊重孩子的妈妈,会觉得《正面管教》因为有“管教”二字,就是不尊重孩子的需求,就是控制孩子。# z- z' b% b3 V
. C7 Z o. s x2 A9 c4 c& [; o
但就我个人看来(因为我都学过,也用过),能够愿意踏入父母课堂,就是一个家长觉醒的开始,是值得嘉许的。5 V* a' d }- G4 f6 u8 F* Z# ^
所以无论你选择什么流派,我都 觉得没问题,只要开始了就好。' r4 B% J$ [; R7 o
而无论你学习怎样的流派,最终要培养的,还是父母对孩子的同理心和无条件的接纳,不然所有的话术、方法、系统,都只是“术”而已。! o" G1 c( ` t& o
敏感的孩子就会知道,你不过是想通过这些方法来控制TA,从而也感受不到爱。
7 y A/ x: t# U# ^7 K2 S1 a
* R5 c8 c5 q+ j& a. c. H. w. O
( T/ E; K% d/ y& ?! ZC.最有效的亲子沟通方法——带着对孩子的同理心和接纳
, v5 C5 S, b2 t* g/ x1 j怎样可以培养对孩子的同理心和接纳呢?
9 `; b0 V' _/ w* C4 C: @" @问你自己,你能无条件接纳自己吗?当你难过、愤怒、沮丧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不好吗?如果你能接纳自己是完整而不是完美的,你自然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所以,一切还是要从自己修行开始。
. x- w" {% @* t5 Z父母行动建议:1 J$ }& j8 ^9 J# X5 M8 |
4 e, k# \5 L- r( D% X报一个合你心意的父母课堂,无所谓线上或者线下。只要开始,就好。9 ?$ ^+ \; n: `# v0 l2 e A/ P' s
0 D* r b5 J" h: n% T* {. R8 ]就我个人的经验,就认为正面管教、P.E.T.父母效能训练,甚至萨提亚的一些工作坊,都是很值得参加的。
2 [ ?6 p0 r. _* J! _5 m$ ^+ `' ?& X! D+ ^9 G9 z0 N" H) v
2)和孩子组织有趣的家庭活动,高质量陪伴孩子
6 [) p: i; r2 i0 `& d2 q现在当个妈都知道,要“高质量陪伴孩子”,但是怎样才算高质量呢? ' _0 J7 @4 \4 g+ K' C
刘烨这是“高质量陪伴”吗?' G0 _+ s r+ d" J3 L! J
所谓“高质量”,不单要求你放下工作、关闭手机,和孩子待在一起;3 F% h; c3 @/ j d: C" r/ z
更重要的是,你的头脑里面没有任何的杂念,你很当下地看到眼前的这个孩子,感受到他的真实、他的渴望和他的需求,并且愿意去满足这些需求。
& B2 E7 S. v( \) I* R; V另外,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已经“高质量”陪伴了孩子,就可以其他时候都不管不顾了。8 \* y& G; {4 J9 L8 a
孩子还是需要更多地和父母待在一起,这样他们才能学会在家庭中,怎样和异性相处、互动,吸收这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内在世界。 8 W+ A: u' b- \. g
父母行动建议: : _0 W1 e, p. P
" h: x* ? e# k; f每天固定时间高质量陪伴孩子,记得陪伴孩子是,要放下一切杂念,保持当下 ;
1 I$ y4 J, ?7 \5 q! d- s1 V L7 G/ u+ I
每周组织一次特别的家庭活动,用心陪玩,同时让孩子体验丰富的人际互动 。 * N' F {# t! b- [+ r P) L* F
9 Y; [2 o& Q7 c+ t& ]3 ?3)建立和遵守共同的家庭规则
' E0 o9 U& {8 eA. 孩子是需要父母进行引导的
2 L1 Z7 u! p) x; I* R+ k大部分80后、90后的父母,都是接受传统教育长大,我们在家被父母控制,在学校被老师评判,得到的接纳和认同是相对较少的。
( w4 m2 L7 \( r' e+ [ q+ v为了不让孩子受自己小时候曾经有过的苦,有些父母可能就会讲究尊重孩子,但是这个尊重做着做着,就变成了没有规则的放纵。 8 j; Z u. ?' x6 r9 F
实际上,孩子的是非判断、自我照顾能力还没有发展完成前,就需要父母进行引导,例如什么时候睡觉、吃饭、吃零食等等。
0 @) U; V0 o* i如果讲究过分尊重孩子,不给予孩子必要的界限,可能他就会成为一个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
1 A1 m# @- o, w$ T1 U! j8 U
% u4 q/ k1 W+ N% K* d: g4 V2 Z' x, m2 R* n2 k0 k2 a5 G6 o8 u
B. 父母如果无法坚守规则,会影响孩子的各方面发展8 C" } F [ s
另外,如果父母对规则无法坚守,孩子可能就会把精力都花在挑战父母的底线上。在我们园区就有一些孩子,来到园区后很难适应班级生活。4 G& e. q- x! p/ X2 ]& V
因为班级生活是有明确规则的,有些事情绝对不能做。当老师对这些孩子进行引导时,这些孩子就会出现倒地痛苦、拔腿狂奔,甚至举手打老师的反抗行为。
+ t( X7 _0 [( I9 x; |1 y) \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家中,父母在执行规则的时候,一开始总是非常强硬,但是随着孩子的哭闹越来越升级,拗不过最后就变成了妥协。于是,孩子就把这种模式带到学校里。
% h+ K j$ q4 R1 f通过我的观察,这种类型的孩子一般发展得较同龄人缓慢,例如3岁了还是口齿不清,说不出一个完整句子;吃饭也没有办法自主进食,只能靠别人喂饭等……
) t7 v; [" N! G说到底,就是因为孩子每天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和成人进行暴力抗争上,所以没有精力去发展自己的其他技能了。
7 V$ C/ L' p3 j1 F, v$ ^所以,我们必须要在家中建立规则,这才是为了孩子好。
* g! V6 D3 k* m5 Y) r! u父母行动建议: ' h' [+ @, P: r/ D
对于3岁前的孩子,父母应该在了解孩子发展规律的情况下,结合家庭的文化,清楚考虑家庭里到底有什么规则是需要遵守的,并且不断引导孩子;
/ m& S" d9 ^& ?0 O. m$ `2 W3岁后的孩子,父母在制定规则时,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参与。孩子会因为参与感,更愿意去遵守共同制定出来的规则。
$ B3 A& C6 h* x4 s5 M8 I
& v3 z4 m$ K+ h6 W1 v! D<hr/>第3种能力:效能感8 v) C/ ^& c" v7 U7 O7 T
5 V) ]: I0 m9 C7 [3.1 什么是“效能感”?4 \. K: b$ Q* }
. g2 c/ X& H: P! F& d“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0 i* _: \: J2 K
如果一个人效能感高,就感觉自己有能力实现想要达到的目标,我可以掌管自己的人生,我拥有选择的能力,并且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5 L% w/ H0 x( L1 t t6 B如果一个人效能感低,就容易不清楚自己要走什么方向,时常有挫败感,觉得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并未自己做不到找各种理由。( h$ Y5 Y1 Z5 U
# M R [- P. {3 k3.2 怎样让孩子拥有“效能感”?4 ^: x! C- I$ G% W" Z
6 Z1 @* S/ a6 I K! Y1)了解孩子的天生气质,挖掘孩子的亮点( x: `5 i3 g2 b4 n$ O5 c W
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出生的,所以每个孩子天生就自带不一样的性格。
6 b6 m. w& y9 X- s4 R例如有些婴儿天生就粘人,到一两岁了还睡不了5小时以上的整觉,必须要大人陪在身边;但有些婴儿就是所谓的“天使宝宝”,没出月子就一觉到天亮,把妈妈给乐得可高兴了。 ! _7 J+ P0 n$ j+ u; _
如果我们了解孩子的天生气质,就更容易去接纳他们的差异,更能培养为人父母的同理心。
8 O8 C- x* w, P林文采博士在《心理营养》一书中说道,人的天生气质分为乐天型、忧郁型、激进型、冷静型四种。
% i. U' a* }: }5 `+ }) w' u# F V乐天型的孩子,兴趣广泛、乐于交际,但是容易冲动浮躁、半途而废; 2 Y8 n5 R' l- B1 h- h/ m
L! }/ ]: U4 @2 C+ Q! M) m' k0 P忧郁型的孩子,忠诚可靠、富有天分,但是容易犹疑不决、自我中心;
/ I% C8 n4 Z. s9 a9 V0 A& x A y8 V$ ?) ]- n8 }" h$ v9 ]
激进型的孩子,意志坚决、注重行动,但是容易太过固执、自大自满; 3 v& @. o% L) y% q
# H! g) L. D# `- G冷静型的孩子,为人宽容、思考严密,但是容易不爱表达、冷漠旁观。
: l& ^7 ]6 \" ^& J/ m1 ^* Q5 E
每个天生气质的人,都有他们的特点。做父母的要学会观察孩子,因材施教,并在适当时候给予肯定,方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
4 N" n+ V, s% Q8 ?父母行动建议:
; _* U1 x$ m. k" _3 |. t5 M4 @' q1 I7 Z8 |" e: \
找到坊间教授孩子天生气质类型的书籍或课程,并进行了解。继而观察孩子属于什么类型,并给予引导。
% K4 B: p6 d% H) D2)给予孩子一个完备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自由探索
% n( U1 C, K& \" y U: H根据蒙台梭利女士的理论,每个孩子出生就自带“精神胚胎”。“精神胚胎”和肉体胚胎一样,是需要发展的,只是它的发展方式是通过吸收环境中的各种素材。
0 n' H$ p, k, U% F6 b' R9 y另外,尽管孩子的天生气质各异,但是他们又有共同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由蒙台梭利女士总结就,被统称为“敏感期”。 8 |/ u" A- F( a& p+ j% |+ _' }
蒙台梭利6个敏感期: , \. t# t. w | |" J* c
语言敏感期 (0-6)
8 d0 |3 u M1 y+ s7 o5 U9 m( P秩序敏感期(2-4)' |! i* V( _& Z2 r6 `
感官敏感期(0-6)4 P5 y% e& d1 f, ^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
/ E" H% @& f P# \+ ?. F7 m/ n: y动作敏感期(0-6)! W, Q- W& ` X1 [3 m' L, p' l1 W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 & W9 W( `2 h+ {- |$ w9 N' X( m; y
1 P" g, ^+ E0 @: G
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无障碍的环境,让其在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损坏环境的情况下,尽情地探索。
9 {, g7 a6 @/ M2 G' I这样,处于不同“敏感期”的孩子就可以根据内在需求,让自己的“精神胚胎”尽可能地吸收环境中的各种素材,并完成构建。
7 Z9 h1 N2 \) n) l. c7 G所以在家中,我们可以给予一个适合孩子的环境,例如经典的蒙氏家庭环境,就包括了适合孩子身高的床铺、衣柜、厨房灶头、洗手台等等,这一切就是方便孩子去学习自我照顾。
* F7 G- t; z2 c2 K! I- v) C2 T% E
蒙台梭利式的儿童房
. a' l$ v+ ^' ~; L3 v- |. C孩子会在不断的自我照顾中,锻炼自己的大小肢体协调性,学习事物的先后逻辑,同时培养出独立、自主的效能感来。
/ k$ o2 \1 z$ m! F父母行动建议:
) H. ]& m- h0 J+ j$ t8 W$ ?! v
1 s. C- _$ `8 C9 k3 q0 ^大部分的人在结婚装修房子的时候,可能都没想过要怎么搞儿童房。如果现在你不具备完全改造的条件,没关系,先从小处做起吧。( x. O0 Z- m; r0 D4 d* ? C
+ ^) C f. `/ ]( K' Q9 D1 x2 ^
例如给孩子创建一个可以完全自由发挥的绘画角,一个可以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图书角,等等。
5 w! L g5 T8 p" u, z- a6 X7 M8 P
9 H, R0 R& x) W7 \! I<hr/>第4种能力:专注力
% ]4 c: y4 q0 V0 t1 p, d$ L) j3 G6 @. P) P( B5 j9 W: J: R
' s% ^0 G* V' E4 z+ X8 C% J# a
4.1 什么是专注力?3 i7 a, J0 O1 L$ u- s8 r
& |; v* ~+ [* `/ |& T
g7 v+ ]1 f/ |4 m" b3 O“专注力”,就是指一个人专注于某一个事物的能力。 & d' @8 T0 q, E: \- m( f4 x
专注力高的人,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一个事情当中,容易达到心流的境界。这种心流的境界会促使他在重复、枯燥的事情中,都能找到特别的乐趣; : { P# x$ W) |/ }' H, v
专注力低的人,大部分都只关注结果,他们无法体会做事过程中特别的快乐。 5 }& m* W' x# w& C& R+ M' Q
1 M* X/ ?; y6 O/ E5 B9 \
% a3 |1 I5 M: k3 d, A2 s4.2 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T6 g8 P- |9 S1 D3 t
I% d" O3 ~/ d( |0 t
) c3 h8 x# E/ k' k6 ?1)保持家居环境的整洁
9 v: f) {3 \2 u- A家居环境杂乱无章,是对孩子生命力最大的扼杀之一。具体为何,前面第1点讲述“安全感”时,已经详细探讨过,大家可以爬过去看看哦~ 4 {, A3 u2 [, U
q, Q. ^4 i. ?9 c2 f9 d8 X8 t1 }2)在孩子进入高度专注状态时,切勿打扰& q( ?% t% A# P0 ?1 D
孩子是天生好奇的,对于符合他们内在需求的事物,会全身心地投入操作,并且达到高度专注的状态。
3 L# G F& O# p2 T9 O+ X" t成人需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的兴趣点,给予孩子必须的素材,并且在孩子很专心的时候,毫不打扰。 ; s7 V! i0 l0 z+ ^3 I
父母行动建议:
. v j* \8 f6 s- ` g9 g% T- d0 ^) b6 J' ?! I5 D- x
连续观察孩子5天,看TA的兴趣点是什么;适当购入相关素材,让其自由探索。
蒙氏剪纸工作,大部分孩子都很喜欢
% C3 e. E" [0 c: [- ]# Q5 i. ]但如果家里是老一辈带娃,可能就比较难做到。因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般都爱刷存在感,一时问孩子要不要吃东西,一时问孩子要不要喝水之类的。: s0 o- S* Y9 ?2 q/ D D/ }5 p; E
对于这样的情况,破局之道有几个选项——
: v, t4 h5 @; i- Q5 M! SA、自己带娃;
6 O; m: t( v/ a& H
# a2 z. ?1 _/ {7 J* MB、如果不能自己带娃,就可以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去影响长辈,前提是必须保持家庭和平。因为家庭成员吵架,比老是破坏孩子专注力的危害要大得多;1 {5 M* j, r; T1 E5 a1 y
H0 b" l; J2 L% G$ a* A, _+ `7 W
C、如果怎么影响都没办法,就接纳吧,毕竟孩子还是会有疗愈自己的方式。 以上三个选择,其实适用于一切隔代养育的矛盾哈,笑。 ) m7 f1 S& l R$ W
: Y8 E) M/ A9 P3 h& `2 t7 _5 P8 M, n3 V
<hr/>第5种能力:意义感
, B1 ]2 k6 w" A: R/ s3 _$ \) g7 \& F7 f- Z
~( ?! G6 X: O/ s
5.1 什么是“意义感”?: g T6 o2 E9 r: X! ~9 @2 p
1 ?, }) N' A7 {/ f/ ^ S) R* \1 y( u
; T7 k6 e2 J3 s
所谓“意义感”,就是一个人超越事件层面的情怀、使命和愿景。
# M! {$ x" t9 F! M$ F! k6 P意义感高的人,很少在意当下的成败得失,他们在乎的是长远的价值,从而更容易坚持做事;7 d: o7 K$ l$ T6 `8 H& `# y* }
意义感低的人,会被当下的得失困扰,甚至产生焦虑、无力、恐惧等,很难达到更高的境界。6 c& p/ [! r$ L3 j( p! d
: ?$ \ H4 u8 `% c+ p
* r; c) ]: a$ z( x0 \; s @) V5.2 怎样让孩子获得更高的“意义感”?7 e& V) [6 h1 G
! A- t. a5 Q/ S4 ]7 u: x
# R' |' _9 o! V- _ v1)对孩子表达欣赏和认可' w3 F6 J9 Z8 f* P1 a9 w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份渴望,期待被认可、被看见,孩子亦然。- J1 `' r `$ X8 K, t5 k+ m- {
如果做父母的能学会正确地、适时地认可孩子,这种亲子模式将来就会内化在孩子心中,以后在外面遇到风风雨雨,就算再苦再累,都能给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
! T' |8 e! ]3 f1 Y( D# \- @) P在P.E.T.父母效能训练中,有一个能给予孩子认可的简单方式,叫“肯定性我信息”,具体如下—
; @8 i6 u# Z. n
父母行动建议:: x! r2 K, b+ a2 x. P# ^" x' A' x
每天至少给予孩子3次的鼓励和肯定。 8 A: p" d4 A6 A6 M/ U0 F
$ Q+ u) P. z9 B' `+ }2)有意识地制造机会,让孩子去服务他人9 o3 a4 C: O) N6 l1 `. f [
每天定时定候,让孩子去服务他人,例如开饭前摆放餐碟,吃完饭收拾餐桌,负责家里扫地、拖地的工作等,都可以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并从服务他人的事情中,感受到原来自己的付出,是可以影响他人的。 % D! k1 {9 l- |, v
父母行动建议: 5 d( O; R. u1 R- L, U: x
带着孩子一起去做家务。如果孩子年龄小,不具备独自完成家务的能力,就可以你做一半,他做一半,直到完成为止。 <hr/>: r4 H. n& ]* R. u/ a3 a3 {! l% G0 _
R. w% u9 O7 F* T
% D7 @+ J$ B7 ^% R G# u6 Z+ m# ~5 c# j* F0 i* [: I: I; x- k1 i' L, m& m
总结:
6 j" _9 b0 A5 Y* P7 s. Z! }* q大家都说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实际上不单单是现在,应该说古往今来都如此。
+ j! H% v' w! J# O X3 M只是这个“拼爹”,在我看来不是比较谁更有钱、有名、有权势,而是看谁的父母更愿意去学习,去疗愈自己,去觉醒。
2 q8 h, Z3 d! R' Z养育孩子是一件世界最疲累的工作之一,但也是最有意义的——因为,我们可以和孩子的互动中,觉察到自己伤痛,从而进行疗愈。
3 K, Z3 i+ T8 }1 ?8 P% z2 q# C我们都不会是完美的父母,但我们可以学习,并与孩子一切成长。 2 q. H1 X5 Z3 ^8 O& g( X
人生最美,莫过于我牵着你、你牵着我,共同创造每一天独特的小确幸。愿你和你的孩子(们),都能拥有这样的小美满。5 |7 B% M1 `" P4 J7 i
<hr/>
% q' e6 x# ~' o& h; [0 Q
/ S+ Z9 \9 N3 q+ P+ T参考书目:
6 l- L7 s5 i8 X7 x1 u《童年之秘》,作者:玛莉亚·蒙台梭利《发现儿童》,作者:玛莉亚·蒙台梭利《吸收性心智》,作者:玛莉亚·蒙台梭利《生命中重要的前三年》,作者:Silvana Quattrocchi Montanaro《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作者:维珍尼亚·萨提亚《萨提亚转化系统训练课程学员手册 Level 1》《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作者:丛扬洋《心理营养:林文采博士的亲子教育课》,作者;林文采《P.E.T.父母效能训练:让亲子沟通如此高效而简单》,作者:托马斯·戈登《简单父母经》,作者:金·约翰·培恩) ^2 s6 d' G6 Q% S: R
@知乎亲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