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W4 p4 M, }# R5 `: r
写这段文字的初衷是为了对这个热门话题有感而发。
# h# z0 c B; T5 h! g. u, i本人的经历并非简单的“吃回头草”,我的职业路径是在四个岗位上横跳,即“国企-百度移动-创业公司-百度云”。
$ P- ^3 M2 o! }+ M7 m. E) X所以在这里我同时会聊一聊要不要“吃回头草”。
; A/ {* [' d' b! X# F首先,从我个人的观点回答一下,如何看待“吃回头草”的问题。
2 A6 r2 M1 J0 T' O o d在知乎上看到相对多数人对“吃回头草”都比较赞同。* V: @" \' }& l- w- v n
因为老员工回流,从某种程度上看是好事,比如说,熟悉的同事、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业务,这些都会让双方可以更快的融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精力浪费。" t, x; v2 X) p! `5 S8 |1 o6 y
所以,在优质人才紧张的当下,很多公司也将离职返聘作为一种高效的招聘渠道。8 k3 _- x2 H2 n9 L5 P/ H; U* L8 P
但是,为什么又有很多人对此持严重的谨慎态度,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于个人来说,出来后又重新回老东家那里,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 @9 C8 Q e) j8 o# A
为什么存在不确定性,很多人欲言又止,我在这里不妨说破:5 J8 T z& H" \# A( k
第一个问题:
) _0 d5 r1 x1 b6 O重新回到前东家的员工(特别是短期内跳出跳回的员工)在心理上容易有一种恐惧。
. ^# n9 _4 c) S @9 |; j3 E9 L即老东家对自己的“忠诚度”有怀疑,而且这种怀疑,纯属领导和周边同事的自由心证范畴,个人很难通过单方努力去消弭这种疑惑(你总不能攥着老板的衣领说,相信我,我是忠诚的……)。换言之,即使“回宫”后很努力,但个人心理的阴影却是很难打破的。
0 w* V C I! Q* E第二个问题:
2 V |% ]* V" D5 Z" ]在很多人看来,离职之后又返回老东家,是在新单位“混的不好”之后的吃回头草。. ]6 Y, M9 H3 S7 e$ Y
那么,对于这样的情况,回原单位后在升职、待遇方面的议价能力有可能是会衰减的,因为别人“默认”你在别的地方也争取不到更好的利益才回归。
8 I( q9 z. ^# h/ \必须承认,面对这些不确定性,究竟回还是不回,这个问题都非常烫手。因为不管选择哪个路径,结果都可能有好,也有坏。" h. y4 e& ~7 {" ]
这里强调一下,以上的可能性确实存在,因为严重不建议在短期内频繁的跳进跳出(重点是“短期”两个字)。
& E. b& X0 L' I/ z3 r5 Y Y$ ?但是,我要说正题了,从长期角度来看,以上的理由就不那么明显了,所以你更应该考虑的是两点:
- a8 n3 J2 a# T* i6 o第一,回归的企业是不是你最好的发展和提升个人价值的平台?; B7 k* {* u% f3 G4 n
第二,你是否具备持续的价值成长的空间和能力?
7 X N" R# u7 M/ D: _& m! s说白了,一个人选择回去,并且能被接受回归,说明自己对原单位还有价值,否则别人也不会接受你的回归,企业付出报酬,就是因为你有价值。但如果这份价值仅仅是团队为了短期内不失去一个“熟手”,那你的价值存在就是有限的。而如果想回去,还想发展的很好,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自己不但有当下的价值,还能持续为公司带来价值。只要你能做到这一点,你不但具备良好的上升空间,而且永远不会有被扫地出门的时候。" W6 v5 o) |- V$ ?
所以,我非常建议那些正在考虑重回老东家的同学,你千万不要把聚焦点都放在评估回归对自己有哪些短期的好处,而要重点看:这个平台是否能够成就你持续的发挥个人价值,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辩证关系。/ C1 W9 E6 E, r/ R9 L) U4 X4 C
下面我说说自己的个人经历:+ M4 p a8 O9 A8 _5 v! \
本人第一个阶段的工作,是在某通讯公司(国企)的关键岗位就职(本人通讯专业技术出身),之所以想离开,是想离开国企,到有更挑战的岗位上去。
7 q9 F5 \! I9 d. M, L% T9 r0 C这里倒不是说国企有什么不好,除了大家公认的稳定之外,这里积淀数十年的规则体系其实非常完备,可谓事事有规则、岗岗有定例。这就导致,你只要按照“尽量不要犯错”的原则,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工作,就一直能生活的很安稳、稳中有升,相信这也是大部分人留在国企的心态,我个人觉得这不是国企的缺点,而是特点——特点就是你如果接受它,它就是好的,不接受,那就是不舒服的。+ z: H% c9 W" V$ l' H! B
而本人选择换工作去百度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百度对技术的重视,毕竟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百度都是BAT中最崇尚技术至上文化的一家企业,而我图的也就是有个简单、高效的平台,继续做我的技术。% I! T, V+ S6 c* \# p' H
记得我也请教过以前的校友、后来的百度技术大牛,我记得他给我的回复,现在我都还保存着当时的聊天记录,他说:
' H: z7 s3 h3 ]5 Z( F. h& L百度的风格:, u7 C; b3 Z5 p7 r5 ~6 u
1)“越复杂的方式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解决”。9 p& K& j" c) t; l9 E4 s
2)给予试错成本。& [8 Q0 U2 w' B. \' Q
从宏观来看,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当然是看不到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百度其实已经相对后发,但是我更看不到,百度已经在追赶更新的一拨浪潮(人工智能+智能云)。所以后来个人的感觉是,不要尝试去从太宏观的角度去看待企业的未来,因为你个人其实很难收集到足够决策的信息,这就是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的区别,你更要具体看你去的小平台是否符合大趋势、是否在做对未来有价值的事情。 L8 X, e Q# n. X9 g4 W% }
所以不得不说,我这一进百度某种程度是“失败”的,所以到了2016年底,百度在移动业务上的大幅度调整,导致我也离开百度。/ f5 H$ K5 s7 F2 {( j
离开后短期去了一家创业公司,C轮,300人规模。去的原因是因为相信云和AI的未来,更准确的说,是相信云和AI结合的未来。! I$ E( |+ l) |" K. ]+ d
秉持着我“绝不短期横跳”的原则,虽然进入这家公司的之初,就感觉有些不对,但我还是呆了将近4年。
$ i: D6 U" W. |% G; R8 F* t具体的不爽的感受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其实也算我的前同事,去的时候谈的也很好,技术VP+2个点的股份,主要待遇都是和老板谈好,HR只是走个形势,但有一件事我绝对不能忘记——; ]" C a5 v7 T5 y% g* t3 H
HR负责人很热情(甚至看来是有些谄媚)的火速帮我办理好入职手续后,就在我即将要离开的时候,她在身后说了一句话:“忘了告诉您,我们现在是一周上六天班,这个合同里是没有写的,请您别忘了。”5 q6 r& ]# |6 t
事后的经验是,如果你进了一家这样的公司,最好不要像我这样蹉跎4年,而是第一时间就离开,因为这样一家遮遮掩掩的沾员工便宜的公司,它的格局是高不到哪里去的。
; y) S/ _$ @1 {, k: x. L当然,这点小不爽,还不至于让我离开。我得说,这家公司还是有理想的,也有具体的目标,我的工作也受到重视。但经过从2016年到2020年的四年,我认清了一件事:
. Q. |) A: w( {3 m! t4 p0 h云永远是巨头的舞台,小公司是没有希望的,看看排在赛道头部(前五)的“小公司”如金x云、优x得和青x云,就知道了,它们永远不是阿里云这样已经先发的巨头的对手;而如果说中国的云市场有希望有后来居上者的话,我认为只有充分的实现云的差异化,而有这种差异化能力的企业又有云业务较大的生长空间的,我认为只有华为和百度。
3 ~& p% v2 L T5 H7 h# h. `, B/ g也非常幸运的是,2020年3月,老东家百度又回来找我了,而且方向也很具体,就是百度云。(同时,另一家创业公司亚信也来挖,但我不太认可它们的一些方向所以没有去)
( z+ T( j# z, ^, \接下来,就要重点来谈我为什么要重返百度了。, t( D: R: P; V$ C5 Q
在我回归百度之前,我的一位在百度的兄长兼挚友给我说了一番很有意思的话,他说,在疫情前他去参观了雅典的帕特农神庙,神庙的入口处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古希腊哲人德谟克利特的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
" W7 o$ x( R0 A1 A我个人的理解是,这句话是一个人一切的事业的起点,那就是,认识你自己热爱什么并适合、也希望做什么,是一切成功的关键,也是你可以为了理想而孜孜不倦的根本理由。( ^0 ~" f& X- o6 U7 R- O9 X, d# c
所以我追问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我的答案是想在一个有足够大的平台上,做追赶前沿的的技术,同时环境又相对简单(没有绝对的简单,你懂的)。
" u% w- K: K7 E+ ?# {算起来,这已经是我工作的第14个年头了,经历过此前3个截然不同的企业经历(国企、互联网巨头和创业小公司),我已经学会了不要从“太大”或“太小”的角度来考虑你要择业的平台,还是我刚才总结的两个方向:
( e/ i$ ?! }* k) z7 O; I1.企业能否撑起你的梦想,能否支持你自己真心想做的事业;
N1 v' d8 r& p2.你能不能在这个平台上持续发挥自己的价值,能给企业一个重用你的理由;5 M6 k( ^) o6 S6 b/ ~
对于问题1,宏观层面,我考虑的很清楚,如果说中国的云市场还能有突破性的变化,那百度的智能+云是最有希望的一个。虽然在整个云市场,百度的份额还很小,但在智能云市场,百度一直是领跑,而且是两位数的增长。更重要的是,百度累计十年投入1000亿以上的资金去开发的AI能力,必然也只能(我的个人观点)主要以云的方式输出和赋能,所以这是一条黄金大道。( }0 _ A/ m! O- Q, B
当然,你要问我,如果百度做不成这件事怎么办?% ?+ a& f H% \3 h& a# i5 g/ Q
我的回答是,那也值得,至少我现在认为它是最有可能让我梦想实现的平台,让我“认识自己,超越自己”的平台。
7 c4 G- {# {4 d. c$ e9 F当然,问题1也有微观层面,就是这里具体的工作环境如何。- K, [+ D1 G( ?. Q. O
首先,这绝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而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目标,在世界范围内,AI公司有能力但找不到落地模式,是一个共性问题。这也是我为什么从技术转为销售岗的核心原因,因为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帮助百度的AI能力迅速通过百度云“卖”给千行百业更有价值,也更有挑战。我已经过了技术上的黄金期,但我的行业know how和渐渐有的宏观视角(自吹一下),让我觉得可能自己是最适合做这件事的人。* V2 c5 i% W, N
百度的文化氛围如何呢?9 U3 S7 i: M3 j* c: H, x) A
简单形容就是“熟悉的配方,不一样的味道”。可以说,我在2016年体会到的百度,现在还存在,包括比较熟悉的文化氛围、“简单可依赖”思考方式、有了想法就可以迅速投入尝试、快速试错……这些核心的东西都在,这也是我回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 R0 _! B$ C
“不一样的味道”是指的百度的管理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界可能都知道的是从KPI向OKR的迁移,但我想强调的是,这不是形式上的变化。
. r8 l# q9 |1 u. p3 }: H, D以前,百度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基本感受不到什么是“管理”,唯一的管理或者评价标准就是你的实践结果。但现在有所不同,除了继续强调结果,百度更强调过程中价值观的重要性,全公司级别的穿透对齐每个月基本都有,BU乃至更小范围内的对齐更频繁,甚至包括“捡起地上的垃圾”也是穿透对齐的价值点……/ K% V# \& M! Z- P
不要笑,起初我也和一些老员工一样对此抱有怀疑的态度,因为我们已经不遗余力的工作,自问三观很正,且为企业在拼命工作。但接触到新的文化对齐方式(而不是文化本身,文化还是一样的)后,我发现的一个好处是,你在跨团队、跨组织协同的时候,衔接成本更低,而且价值观一致的程度更高。以前你信任的是自己,现在你去信任一个团队的成本也更低了。
( P; _0 d+ K& {" y6 e% K2 h! b我必须承认,作为一个理科生、前程序员在这里大谈文化可能有点班门弄斧,但是,对于如此大的变化,才是我分享的动力。2 Y, r$ p) r8 ?, J
技术至上,从来都是百度的基因,但把基因变成文化,再把文化变成每个人可感的氛围,我感觉是百度这两年的突出变化。这不仅使得工作环境更友好,也让每个人的舞台更大,有更多的实践自己新想法的可能。
$ ?* n2 r, s3 T) h; R写了这么多有替百度打广告之嫌,那我也说一些不足之处,百度的AI能力很强,但谈不上尽善尽美,我们也时常接到外部的反馈,比如NLP的很多接口、文档的规范化程度不高,有些时候找不到文档,和世界级的竞争对手相比还有距离……但这都是小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搜索引擎公司转型AI公司的范例,世界内只有谷歌和百度,两家公司遇到的困境和挑战基本是一致的,大家可以参考这篇文章(当年的百度又回来了? - 知乎)。
0 j6 Q) ?7 W4 H5 c6 Y所以有人问我,30多岁了把自己的命运绑定在一个还在试错的业务方向上是否值得,我想说的是这个年龄可能是你还能拿未来去赌一把的最后一个时间窗口,如果再大5岁我一定做出一个更稳妥、更保守的选择,但我现在的感觉是,方向是对的,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收获,关键是1年、3年还是5年。
* ^5 I% ]) g( J) O9 J最后回到“要不要吃回头草”的问题,其实我的答案已经在上面了——短期横跳不可取,看准了方向,又赶上老东家正是用人之际,回归其实是一个好机会,只要你能够持续的发挥价值,而平台又能支撑你的梦想,就值得你兜兜转转再回来,有句不知道是谁写的诗我一直记得两句——鸟儿飞的再远,也是为了回到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