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伊利与同仁堂正式达成战略合作,推出融合中医药智慧的“科学养生奶”。这一“跨界”动作,意味着乳业从规模扩张转向精准营养赛道的深度转型。
9 u1 Q1 `% H; j" Z) B4 Z7 k. J# ?! _
南都记者了解到,当前乳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千亿级现制饮品市场、功能性产品消费持续增长等新趋势也给乳企提供了发展新契机。在此背景下,乳企巨头加速跨界合作,以“药食同源”理念重塑产品价值。 {+ J$ \" w: [4 k* \& [7 w
7 A: ` l" w" u. C! B
2 {5 x$ e3 V X( {2 ?
" @" }; U, ]0 w! `. n/ {$ M伊利与同仁堂正式达成战略合作。. Z' b% V+ @( ~! d5 r
0 c" A+ |& Z! c4 Y% G
跨界合作成破局关键,“药食同源”重塑产品价值 y7 ?3 r3 X, ]& @9 L
8 F- J8 n# i/ l6 o4 I8 F3月1日,伊利与同仁堂联合发布舒化无乳糖猴头菇牛奶、舒化安糖健无乳糖牛奶等系列新品,将中医药的“药食同源”理念与现代乳品科技深度融合。猴头菇的健胃功效、低GI配方控糖技术,精准对接消费者肠胃调理与健康管理需求,成为乳业跨界合作的标杆案例。 9 h( Z [; a0 _/ r* ]
. N1 C# G' t, y
* G3 p/ h8 p0 Q J# Q2 \! s2 T' i# y
1 q3 {5 E7 q- X: v: ? ?) x伊利与同仁堂联合发布舒化无乳糖猴头菇牛奶、舒化安糖健无乳糖牛奶等系列新品。
# X: \! N$ c( s1 D
# O D. m3 ~9 Z( v) ?3 \) D) F# E8 _- y* g m
) u* T+ U# Q# `/ m0 r
伊利与同仁堂联合出品的产品。
5 [) }3 U9 S I- z: Z; ]( f5 }
. _. g: P, Q# g: p/ T+ r“此次合作是传统中医药与现代乳业的深度融合。”同仁堂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邸淑兵表示双方将共同探索“更适合国人健康需求的产品与服务”。伊利集团高级执行总裁刘春喜强调,结合乳制品科技与中医药智慧,将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精准营养解决方案。7 Q: }. V1 S& L( {& w, U! r
1 z6 b( R* l6 X- U$ a1 H“科学养生奶”的诞生,正值“药食同源”消费浪潮席卷市场。数据显示,2023年5月至2024年3月,淘宝天猫平台药食同源产品销售额达366.1亿元,2024年4月小红书平台中式养生关联笔记数量,较上一年同期增长超300%。《2024年药食同源趋势洞察》也显示,2024年,食疗滋补养生人群中,35岁以下年龄段的占比同比上升了4.2%。
& k* L- B' Z/ o k% P, u! Q) z
3 [1 T" {/ c& N7 wZ世代对功能性食品的偏好,为乳企提供了新增长点。伊利与同仁堂的合作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通过引入中医药权威背书,乳企不仅强化了产品的科学可信度,更构建起差异化竞争壁垒。例如,“欣活”系列配方奶粉针对控糖、助眠、骨骼健康等细分场景,推出纾糖、晚间、骨能等多款功能型产品,精准覆盖消费者多元需求。
8 T# d# D" ^$ t0 t$ g3 [+ h( p8 Q6 N$ I: r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乳业竞争已从“拼规模”转向“拼价值”,具备全产业链掌控能力的企业将占据主动权。, t% k* i3 t" c- S8 Y1 Y/ v
% d/ ?5 G& K8 i6 f/ H
乳企密集布局跨界合作,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 Q9 F5 r' ?5 U* c
4 y1 D+ P0 [8 P4 E4 z, o; P% k伊利与同仁堂的合作并非孤例。2025年以来乳企巨头跨界合作,开拓市场与创新场景寻找增量。
* p) }. d" M4 L- u+ C" J
: H1 ^- s/ v9 \2 ?" P" W1 W此前,2024年底君乐宝与蜜雪冰城合建“雪王牧场”;2025年初光明乳业与MANNER咖啡联名推出高端拿铁;2025年1月,伊利也与海底捞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品牌推广、供应链融合等领域深度协同,探索乳品在火锅场景中的新应用。% m; R2 e0 g1 U5 r
5 \# X0 G5 Q/ J
一系列动作显示,乳企正将触角延伸至现制饮品、餐饮等高频消费领域。
4 L3 w- q: A; w3 J7 I& W. ^% A' {! H+ h% I
这一变化,与乳企承压的大背景直接相关:自2021年三季度以来,中国乳制品行业持续经历原奶价格下行周期。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主产省生鲜乳收购价从2021年8月的4.38元/公斤跌至2024年12月的3.11元/公斤,跌幅近30%。上游产能过剩与消费需求疲软的矛盾,倒逼乳企加速战略调整。在此背景下,龙头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跨界合作与功能化产品创新。3 H! U: j! o! U# c
$ m N, C q4 \- _& w# o, N* m$ g
业内人士指出,这类合作不仅缓解了原奶过剩压力,更通过渠道定制化与场景创新,将乳品渗透至餐饮、茶饮等高频消费领域,开辟增量市场。2 F& c. C: u. Z/ P& Y& N3 D7 n
6 o. c/ q, M. w华创证券在去年12月发布的一份研报中也指出:展望来年,原奶过剩阶段龙头将推出高质价比产品、加大新兴渠道布局以积极应对竞争,同时待原奶价格反转,市场份额亦将加速修复回归。同时,外部压力也倒逼企业做出更长期的思考,龙头均加快to B业务与深加工产能布局。
: U) M0 X+ X- d+ s3 y& e3 R% b2 Z3 m/ Z
采写:南都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