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导演了圣诞档的崩盘?

[复制链接]
查看7200 | 回复0 | 2025-1-3 07: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是谁导演了圣诞档的崩盘?-1.jpg ( H5 P- h4 T6 T( ]$ j
是谁导演了圣诞档的崩盘?-2.jpg

8 I; b; ]) o& V4 l8 `: q% L
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圣诞电影

! T4 a8 a, |5 B( {刚刚过去的圣诞档期,内地电影市场创下了近十五年以来的最低纪录,票房总额为8026万元人民币(即平安夜与圣诞节两日,含服务费)。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国内银幕数只有六千块,而现阶段这一数字则在八万块左右。% a9 r/ F8 h, s! p5 e, M. H
电影数据的大幅下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毕竟这是一个理论上最受益于口红效应的行业。4 K3 n3 B* S6 x7 Y# }# E
3 e* k9 A. d+ J- ?$ U. K' x8 F8 X0 u
可在针对影市遇冷的分析中,放眼望去尽是荒腔走板的外行论调:有的倒果为因——如没有新片上映;有的不懂装懂——如电影质量不行;还有的尽显幸灾乐祸之能事——如电影干不过短剧。
: k" A2 ^7 F* l4 n1 h% b, ^3 D( R: q8 x& ?" n, a& a' @
以上说辞以其不专业的程度来看,原本不值得一辩,无非是本就不看电影的人在相互印证自己的偏见。但由于它确实能在“小圈子”里“蛊惑人心”,造就一批自以为是的“懂王”,又还是存在略作澄清的必要。
7 |! m% l! V/ U3 Z* u' k) @! `. b8 E5 D; D( K4 t3 W3 X% P" ?
我记得王小波说过一番话,大致意思是,每当碰到有人装蒜,就一定得有人出来说一些令他不舒服的话,不是为了改变他,而是要让这种人知道,大放厥词是有代价的。
! X: Y6 f0 s. w( N( o4 J 是谁导演了圣诞档的崩盘?-3.jpg 影评人波米对2024年圣诞档数据滑坡的分析极具建设性。
$ h: c4 @- o# c) q3 Q- G首先,他认为“大盘缺新片”的说法是因果倒置。( X3 V4 A/ g! W7 ^" k9 l
4 p% e* i% @7 l7 u8 }3 O3 t) k
真相不是没有新片上映,所以档期拉垮,而是档期先垮了,所以没有新片涌入。
6 a8 F% \6 G$ {8 C1 S- Q
8 ^: O4 W7 V( B! S$ R其次,他认为国内的圣诞档在2021年就已经名存实亡。
4 W/ y, y: V  s7 l$ Z( b2 i1 X, N0 I3 \; I- l: O9 S9 A7 K, I8 K7 s
之所以今年才被大家意识到,是因为前两年的平安夜恰逢周末,尚有“非工作日”这个遮羞布。而一个成立的档期,完全可以排除工作日与非工作日的影响,显而易见的是,如今的圣诞档已经不能做到这一点。
  B" ]: N, k  C7 R& e
& [1 K; w3 r  |  f那么,2021年的圣诞档到底发生了什么呢?7 U' H* B4 a1 F9 x! i

; M6 M# K2 {. v头一件事,是电影《长津湖》超越《战狼2》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并造就了一句影响至今的网络流行语——“看完《长津湖》,再无圣诞夜!”
, a0 t; B0 ]1 x2 T2 J* i" T 是谁导演了圣诞档的崩盘?-4.jpg
% M- E' m; }! i' u说到这一点,我可以提供一桩近日经历作为参考。
: {- j9 M" n' k4 z0 `# ?% c. v
0 \$ t$ n9 [5 ~# j" `平安夜当天打车,刚一上来,司机非常健谈地聊起了圣诞,说上海今年的节日气氛很淡,几个热闹的商区几乎没客人。
: U$ i. @  B/ ~' ^9 X; Z0 v6 b! d: F" t3 h, F, D# B
我问:“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司机讲:“你没刷到《长津湖》和平安夜的短视频吗,我一打开手机都是这些。”我告诉他:“那是因为你看完了这个视频,算法就会一直给你推同样的内容。”  y7 R  M, ?4 h5 X

7 |' e* H; J# k* Q! s在我看来,这场意外的对话其实是一个验证电影媒介属性的鲜活案例。都说没人看电影,但一部电影在社交媒体的持续发酵,甚至会令一个重要节日的商业活动降格。, J/ c4 }4 I6 P  Z
这一点,游戏做不到,短剧做不到,短视频仅靠自己的站内内容也做不到。) B) x/ Y4 V2 `5 F% e$ I% P( Y

  ~8 l& G4 @5 P4 @' n2021年圣诞档的第二件事,则是电影《平原上的摩西》在预售票房大好的情况下宣布撤档。
* z; K- U7 d. y: M虽然出品方已将片名里的“摩西”改成“火焰”,但仍未避开好事者的口诛笔伐。《平原上的火焰》的临时撤档,在业界引发了一轮寒蝉效应,令后续的重磅新片不再选择圣诞档发行,这宣告了这一传统贺岁档的事实性消亡。/ [- H  U, D. ^  l0 ~7 y+ P
' l' X( W( @& V  M0 X7 V
在这两部电影一扬一抑的际遇之间,也正贯穿了近年影市起伏的隐秘线索。) h% l, S4 j8 i
是谁导演了圣诞档的崩盘?-6.jpg 在我看来,当前导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不佳的矛盾主要有三点。
% @1 _5 F& y' z2 x2 j1 T6 L$ I6 ~其一,是持续数年的疫情,令电影行业没有生产“重工业大片”的条件,客观上导致了卖座电影的供不应求。* g" F; p2 I2 d  j7 f. D, [

* n$ ^6 S7 Z5 Z5 J# J( y这一周期性的困难,会随着时间自然缓解。在马上到来的2025年春节档,就已经定档了《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等多部足以拉动观影人次的A级商业片。! Y& D! P4 ?' D) ~
其二,是产业下游的不确定性增加,法定流程受舆论干扰严重,表现为取得公映许可且进入院线发行的电影,常于公映前撤档。# [$ Z. u! t- ]. q
( w+ \% o# ]2 ?# x
当然,一些片方基于错综复杂的商业考量,也会选择主动撤档。但越是那类制作与宣发费用都很高的项目,越不可能借由更换档期炒作。原因很简单,选定的档期往往都是有讲究的,宣发上投出去的成本也会被白白浪费。9 c% \% N" w* k- C

  R8 W! y; U6 @8 Y9 }% E) ^- ]8 J大片的操盘手,最看重的东西就是确定性。而电影市场所能创造的价值多寡,也依赖于规则机制是否稳固。如果市场遍布不可知的意外风险,那就相当于变相驱赶长期参与者。+ K+ l% s, {) k+ ~: ~

3 u4 ^) j9 v+ s7 R7 S+ f4 E简单说就是,越是大片,越折腾不起。小片还有概率投机取巧;可几个亿投资的大片,一旦灰飞烟灭,对产业的负面影响便难以估量。
! f" D1 {7 U# ]! p
8 ]& x1 r( n$ Q0 v. y( e* P所谓“尊重创作者个性,尊重电影产业规律,营造开放、公平、法治化的投资环境”,能否真正贯彻落实,决定了第二个矛盾到底是一轮周期还是一股趋势。9 d' r1 E/ f# U  |' m
. z3 H8 f" a6 s3 ]) J& r5 M
其三,则是充满戾气的舆论生态,这一来自网友的阻力,同样会反向作用于上游生产者与相关管理部门,而它亦是在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
4 Q$ o  G8 l$ [1 f5 W2 H
5 W( ~) A/ D3 _, K1 F, |; o越来越多的吃瓜群众,希望在一部电影上映前就掌握评判权。8 Y* k/ O# w1 l; Z- G8 A2 E# ?" b
# l$ x) X7 o7 I# R' ]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封神第二部》推出第一款预告片后,便有人拿着预告片里的截图在网络开黑,主题直指特效廉价,称魔家四将的效果看上去不如《黑神话:悟空》的相关造型。
/ Q' [: U% Y' R7 ^+ d; M 是谁导演了圣诞档的崩盘?-7.jpg ; ~! ~# t% m( E* [% c
为什么说这种指摘非常轻浮呢?
- C/ g" n* X! q& O
& d( O/ n( @) s/ D9 W要知道一个魔幻、史诗性质的视效大片,预告片和正片的效果相差甚远,说是两种东西也不为过。: D' W. W* T# _

3 Z0 Y: @; P! \" J: _* s精良的特效需要大银幕去呈现,且不说IMAX银幕或其他规格的巨幕,至少得是一块正经的电影银幕,这不是电视屏幕或手机竖屏可以比拟的。一张截图看着不好,那是手机只能呈现出那种效果。就好比拿着望远镜去看巨人,四大天王在镜头中也不过是土行孙。
3 w5 X) V; B$ }/ S. Y7 j
8 h. X) k, o, Z0 W" s, `( c: M% b0 l  K所以,这不是一个审美问题,而是一个智识问题。
1 p3 E9 @4 C( G! Y" T9 P9 u3 C  D* q- e4 P7 S0 `# p# O" j
另外,游戏和电影对特效的要求不一样,对人物造型的要求也不一样,拿游戏类比电影本身就驴唇不对马嘴。试想《黑神话:悟空》问世的时候,如果86版《西游记》的原著粉以剧集里的设定去抬杠,给它各种扣帽子,这款游戏还能收获那么多好评吗?
3 d3 f) `. w: e: a  j
- H; w+ ?- y+ F# x; _+ i2 }何况对于电影来说,特效只是内容完成度的其中一个方面,因为特效而提前批评一部没有上映的电影,实在是肤浅而草率的行为。! Q( C/ r- @( W4 H- x: q* {
# |& f0 n0 Z7 h# `/ `) E/ W
类似舆论干扰风评的现象,还存在另一个趋势:即在商业片和文艺片中批商业片,在大成本与小成本中批大成本。0 |. o! j) d0 a( f: ^
2 K! S& V4 L* m. T6 e
比如同样是讲国内的外卖行业,徐峥导演的《逆行人生》上映后就恶评如潮,而新导演刘泰风的《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就收获了整齐划一的好评。- a8 H  R% |3 n" m; F3 }" C5 _
) `2 A$ a" Y/ }6 b0 [* k
这两部电影我都看过,应该说角度不同,各有表意——前者着重于表现人的困境,是心理派的典型拍法;而后者则深入困境背后的运行机制,有着鲜明的社会派属性。1 O, N9 c) H. h' Y9 ^
; Y" d$ c( z% s
实事求是地讲,从类型的完成度与主题的丰富度来看,显然是《逆行人生》做得更好,这不是两部电影拍法的优劣,只是创作者具体经验的厚薄。
) P, `2 ~) f$ f$ m2 W& K
" s6 l2 H  I2 D8 C( v: p然而,我的这一观察,并不契合两部电影同期上映时的口碑。造成这样的结果,固然有评价人数所起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个简单粗暴的打分逻辑:《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是文艺片,而《逆行人生》则是商业片。; S% U, V3 N& t; U! b) H1 h
是谁导演了圣诞档的崩盘?-9.jpg
+ Z( q% @2 b8 ?' _- ~& G这一代网友身处被污染的信息环境,普遍具有一种预设的立场,即对资本、商业、公司、市场等概念不以为意,一部电影只要被扣上了这些元素,仿佛就是不怀好意来圈钱的垃圾。与之相对,只有那种几乎无人问津的赔钱之作,才值得他们去好好珍视。
& ?" E. H# ^! ^& h2 s
( M, f( n+ q9 V) h: |/ o但真正会去电影院的观众都明白一个道理:电影的质量和规模、类型、属性没有必然联系,一个大投资的电影也可能极具艺术价值,一部小成本的电影也有概率是彻头彻尾的垃圾。1 K3 r3 ^" y8 t: ~3 T) e2 @
3 V' a0 a$ d/ w8 A( M
正是由于以上几点矛盾的存在,使得当前的中国电影无法充分发挥竞争优势,其票房潜力被大大抑制了。5 h5 `% G3 L$ d8 h! u7 S) H" O
是谁导演了圣诞档的崩盘?-10.jpg 其实以中国电影2024年的概况来看,几乎每个月份都有好电影,类型之丰富、品类之多样、风格之多元,甚至超过往年。不仅如此,在进口片的审批方面,过去的一年也大开绿灯,为中国观众引进了不少海外佳作。
+ Y+ h' B7 r8 @9 }* r% S! v. u有些人对这一现状感受不到,那是因为他们压根就不关心电影,只会装模作样地点评“没有好电影”,可你问他什么是好电影,他八成只会哑口无言。
* u; M* V+ B' l, v但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今年上映了这么多电影,却无法有效提振票房呢?答案就是前面说过的:因为它们大多是丰富市场的辅助元素,却不是振兴市场的生力军。就像一个人只吃配菜不吃主食,过后很快就会饿。; Z1 ]( w( ~& k* F  }% {7 t
; L& h$ s9 D% t) r/ l
我们并不是缺好电影,只是缺能够吸引大众入场的主流商业大片。如何把中国电影的主食重新端上桌,造就一席飨宴,则需要全社会往正确的方向加把力、不回头。$ \& }4 v) f8 _! I6 V$ O
7 X; `) p- \0 S1 t
/// END ///
" t( j3 b% t" Y+ g& g6 I- n) b9 ^% I6 HNo.6146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臧否
4 z9 S; S) T6 A. y8 Z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图片 视觉中国/豆包! ]( ~: ^8 {; n  b4 C4 ^# i* ?+ O
欢迎点看【秦朔朋友圈视频号】! t7 ^: @# S" G, z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13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31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