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美国教育,感觉就像挨了一闷棍
% h3 D# a, k& U7 Y( p% W! q2 U0 j
作者高钢,访美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本文源于其访美时将他9岁儿子送进美国小学,由此遭遇美国教育……
/ A9 }3 X2 e. x& D) S' K6 X m, W% Z当我把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 ~6 h! C4 J( G
' J- {8 B5 d) {8 V/ z- T( ~* Z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二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看见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 c- W8 v- h* |8 `! c
F u1 d5 n4 v5 K
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的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4 E9 X9 z2 u& ^% Y( u
: t; }( O. U W/ P) @, ~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 u3 u2 [9 F$ e3 m$ Y
5 A) {4 q, ?5 z5 h. C: z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 ! 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 e! k' N9 H
/ I' N/ m! A7 ~) Z5 K1 U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致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 O: P. l+ f6 E7 `7 R
0 C9 F; u/ B4 i2 h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借来的书一边打着电脑,头也不抬地说:“作业。”这叫作业吗?
- M V8 q+ W( U' I+ p / T' F8 O, F# P
一看孩子打在电脑萤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
. Y4 U0 } D' [ 3 F! @0 @- R& G7 F
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 说明自己的看法。, h1 G, I% P1 k9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