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里偷闲的日子,我选择读书,让内心沉静下来。读《陶行知文集》,领会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聆听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谆谆教诲;读我的师傅、特级教师华应龙的《当阳光亲吻乌云——华应龙化错数学经典课堂16例》,为他的教育情怀而感动,为他绝妙的课堂创新而叫好;读《江苏教育研究》编辑部主任颜莹的《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弥补自己专业发展的短板,“踏上专业表达的快乐旅行”。我也乐得当一次小孩,读韩国《从小爱数学》系列绘本,徜徉于妙趣横生的数学故事,流连于夸张可爱的插画。正如美国童书推广人伦纳德·马库斯所说,真正优秀的绘本不分国界和年龄,能提供给我们人类文明、人生智慧、日常生活的体验。5 g0 l* E7 r: l4 v* } R
9 d2 [# {; w& A3 H7 f0 H作家亦舒认为,“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 b' K7 [9 d; `: t+ Q& {
8 @7 ~) A7 Y0 C* @' t
2021年12月,师傅华应龙执教了他最新备出的大课《半条被子的故事》,在北京工作的小伙伴都在现场听课、参加研讨,我暗自羡慕,同时也很好奇:这节课师傅又有哪些创新?这节课展现了怎样的育人价值追求?
7 n0 B9 P# Q r) M4 U8 i5 o& y) K. ~- I
好奇之余,我向师傅要来那节课的视频,仔细观摩发现:师傅敏锐地挖掘出“半条被子”这个红色故事中的教育因子,引领学生求真知,用手用脑“创造”数学。这是师傅继《台湾长什么样子》《阅兵中的数学故事》等经典课例之后又一节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我看师傅的课也反思自己的课,惭愧之中有太多收获。8 d, i R7 Z( `5 g) D
9 B" C' d1 J9 l6 L$ |一缕书香,让思想在文字中漫步。读着读着,不知不觉自己就由“旁观者”成了“参与者”“当事人”,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这样的共鸣、感动都化为强烈的写作冲动,于是写作便开始了。
% q3 ?# e ^$ n" F$ b3 Y& t6 k Y2 j
* ?" ^7 D9 p) i L' Q写作如推车,让轮子转起来是最吃力的,可一旦转起来就会渐入佳境:写得顺畅时,就像与人聊得投机一样,越说越想说,越说越兴奋,往往上一句还没写完,下一句已流淌出来。当然,也有写得不顺畅的时候,此时我会暂时让车子停下来,读一读其他书或者出门散步,放空思维,放松心情,静待灵感重新来敲门。就像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写的: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灵感没了,也会在某一时刻重新回来。) ?6 R% c2 I4 @ w8 E+ t& m
( y- w6 D8 x+ r. [新学期开始后,我每天的生活都来去匆匆。上课时,日子从课本里过去;批改作业时,日子从圈圈画画中过去;策划活动时,日子从汗水欢笑里过去……但我仍将在心中筑篱种菊,静静努力,“静”享教育人生。6 j0 y4 d; v) T# N9 l+ P
. ]% [- w2 S# K* \. v(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通市新区学校)
r; ]& J9 T5 z$ ?
! v% g; Z' r+ t% E( ^9 \6 x: j* }《中国教师报》2022年04月13日第9版 8 k' H1 B& [: p+ b+ @
- D& v' {: p' B, P/ |作者:谢红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