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蔽之:关注成分,且不唯成分论。- N/ a; p3 i, s" H* s' f
最初的护肤品市场,消费者处于一个“被动输入”的状态,基本上是品牌在实施单向输出,品牌教育什么,消费者就接受什么。在那个时期,也奠定了很多如今听起来有点过时的“护肤定律”,比如“水油平衡”,“万能补水”等等。
0 W2 F* O( c" {! N9 }这些知识错了吗?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属于简单粗暴不全面,但并不是100%错误。它们只是用了最简单的方式,实现了一刀切式的“直给”,就好像消费者需要一个答案,我就简单归纳一下给你个推理过程。9 s1 j$ ^" t- e9 ~/ S
然而消费者是会成长的,他们听腻了同样的故事,就会逐渐丧失兴趣,并想要知道更新鲜的东西。当年宝拉的书一鸣惊人,成为了一部分消费者突破“柜姐传授护肤知识”的利器,也可以说开启了“分辨BA话术背后的实际内容”时代。0 d5 M/ o% X% C |: d; r5 e3 s
现在回头看,宝拉的宣称并不是完全准确,但她确实说出了不少当时消费者没无法触及到,或者根本没有想到的关于护肤品的事实;随着一部分博主的宣传,这些内容逐渐扩散,挑战了当时主流的“品牌单向输出”的状况——这其实从侧面印证了消费者并不满足于被动接收品牌的宣传,他们逐渐成长为更理性、更有知识的人。
; H6 l2 C, X( ]& i; x' d/ M6 B \" b再之后,越来越多的博主开始讲成分,提倡“科学护肤”,其实是倡导更理性地认知自己的需求,找准适合的产品,不人云亦云被品牌牵着鼻子走。初衷是非常好的,我个人也提倡这个“按需选品”的思路。
2 Z) x: h% C3 V, V/ ~但是大家都知道,物极必反嘛,随着“讲究成分及其代表功效”这一观念的深入,逐渐形成了一群“凡事必称成分”的“唯成分论”者,后来大家称其为“成分党”,我认为这反而是对真正成分党的误解。% \0 O+ N4 I3 ]6 C8 H' z, N5 a0 h
什么叫“唯成分论者”呢?
) t2 i6 u3 P$ l( C; P# a' N. W举个例子:酒精是非常好的溶剂,也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并能提供清爽的肤感,但由于有些人对酒精过敏,唯成分论者就会一刀切:这个产品含有酒精,垃圾!8 C, Q* ?* r1 q9 s( d; o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越来越多人习惯在app上查找产品成分,并找到相应的功能阐释,看到一个成分是否致敏是否致痘,就简单粗暴地判断这个产品“好”或“不好”,完全无视配方整体,也完全不考虑产品的针对性——这就是我所说的“唯成分论”。) L" R3 ~& ]3 |4 Z" H
回到问题本身,先说要不要做成分党?7 Y; h) k! L& B% l& Y
我觉得,掌握一些成分的基本知识是有好处的,至少了解自己对哪些成分不耐受,自己的护肤需求可以用哪些成分来改善,这样在挑选产品的时候就不至于被铺天盖地的品牌宣传迷惑,对规划自己的护肤方案也很有帮助。7 P# b! _' V v3 m6 T! X* a' [
但千万不要成为一刀切式的唯成分论者,这会让你错过不少好产品,也会让护肤的路子越走越窄。
) L9 w8 L9 N" C; r# W/ D3 e当然如果你有兴趣钻研成分,那也是很好的,只是作为普通消费者,缺乏专业基础,也不知道配方的整体内容,我觉得其实是很难去进行深挖的。5 ~, J% T' ?0 S) I) s
也就是说,做一个理智的成分党,要做到的是理解自己的护肤需求;了解自己不耐受的成分并规避;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肌肤需求的成分,完善自己的护肤流程,这样其实就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