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道德,一个冷酷的解释就是,因为教学的特殊商品性质,尊重老师对学生来说是大多数情况下的最优选择,而这个最优选择受时间不一致性的困扰,于是经过漫长岁月的师生重复博弈,形成了尊师重道的文化。; w0 A4 N V. c/ K% d
' G l. ]8 X0 `6 P; A$ G如果把教学看做产品的话,那么老师就是销售,学生就是客户。学生出学费,老师付出劳动力来提供一定质量的教学,公平合理,似乎大家两不相欠。为什么要额外多一个「尊重」呢?其实既然这么问,就是说明「尊重」是有成本的,如果没有成本,那么大家都不介意多一个尊重。0 \9 b6 r! H6 k* @
& ^$ `/ C4 Q# l* e: ?* |* O0 L
商品分为三种:搜寻商品(Search Goods)、体验商品(Experience Goods)和信任商品(Credence Goods)。搜寻商品在事前就可以知道质量,比如白纸,水果等等;体验商品则是开始不知道,购买了之后才知道,比如一顿大餐,一次旅行等等;信任商品则是事前不知道,事后也不清楚,比如律师提供的法律援助,医生的医疗建议,还有就是老师提供的教学,一般来说,实体商品更倾向于搜寻,而服务商品更倾向于体验和信任。2 I' {& F) q W1 l& G
8 h" Y' K* u b
+ v2 {; G5 P6 g# Q1 w4 S( M. N3 y
6 [; M" A1 n% T6 I
从左到右,依次为搜寻、体验和信任" D- F. P* v5 V# g7 e! y2 E
: S5 C2 L6 d4 n& T4 J对于搜寻商品来说,花成本去过多的「尊重」销售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商品的质量你一清二楚,拿多少钱,买什么样的货自己心里一清二楚,销售人员对你的购买行为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影响,那么这个时候除了购物之外,花出去的所有成本都是多余的。
& Q! y$ M7 H6 r; B8 V5 S/ a# T. i5 b9 R2 A" D
对于体验商品而言,因为存在购买前的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销售人员就有了以次充好的可能。但是如果市场足够的有效,这依然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因为当事后发现了质量问题之后,消费者可以强烈的抗议,用脚投票把质量差的销售人员逼出市场。这种情况下,当市场均衡之后,消费者也不太需要特别的「尊重」对方。9 q6 |$ U# \9 }' ~( D
0 x/ }" [5 l! F; D( W
问题在于,教学是信任商品。在上课之前,学生可能不清楚从老师这里到底能学到多少东西;在上课之后,学生依然不知道自己从这门课切实的获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有一些心得体会,比如我获得这个技能了,获得哪个技能了,但是问题在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生并没有机会知道「自己所获得的这些相比老师能教的是多是少」。换成商品的例子就是,学生确实付钱了,但是老师可以以一定的概率来随机的提供四种不同的教学服务商品,成本依次降低:% R# E5 a4 `$ A/ D2 e! T
+ W3 s; C& Z. z$ J8 {! T- 学生以为自己学到了很多,也确实学到了很多;) x7 ?: X, g# _2 Y7 U5 c! b+ h
- 学生以为自己什么都没有学到,但是学到了很多;
5 N, v7 B7 K! C& O: |. b- L- 学生以为自己学到了很多,但是其实并没有学到;. s. I6 d. J" {4 A
- 学生以为自己什么都没有学到,也确实什么都没有学到;* S) T* F+ z: o4 f6 {$ i* w+ b& m
3 K% G e! x5 s1 }. S2 V4 z1 A! Z
当学生观测自己的感受是「什么都没有学到」或者「学到了很多」的时候,学生其实也不知道是真的如此 ,还是只是自己以为如此。这个博弈的均衡是什么呢?其实老师也不会以概率100% 来提供最偷懒的服务,因为那样学生就知道 自己一定没学到了;一个理性的老师会以一定的概率随机的提供四种服务之一,让学生只能通过观察自己的感受,用贝叶斯公式来推断背后真实的状态;而老师则可以通过对概率的选择,让学生推断出的「我其实学到了不少」的概率总能维持在一定的水平线上。
( e2 W1 @' C1 i% f& i5 e' n# Z6 y, A% c7 m
这个博弈中,得益的是老师,损失的是学生。因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信息不对称的,老师知道自己的教学质量如何,能教给学生什么,但是学生不知道这一点,只能去推断。所以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点优势来偷懒——也就是在维持学生满意度的基础上,尽量的少教真东西。举个例子,博士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如此:一板一眼正常的指导也是师生关系,学生其实也未必就不满意了,因为确实说不出什么不是;而把各种写文章、建模型甚至于应对审稿人的技巧倾囊相授的,也是师生关系,学生也会很满意。3 K0 D. M3 k3 {1 z- K
, ~9 L% |% Q& z
师傅倾心相授的典范
& W: ]# z% ~4 {https://www.zhihu.com/video/1153548372697800704
$ t0 k# e% `9 p! Z) h但是显然这两种态度,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显然是有很大不同的。而学生即便最终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可能一辈子都意识不到),师生关系可能也已经解除很久了。
# v/ K1 f$ K+ |$ i2 y/ H! v
" i* ]. b; b; H& i0 h N; P这种情况下,学生能有什么反制措施能够让自己无法观察和发现老师私人信息的前提下,多让老师自愿的教一些呢?这在单次博弈中基本是无解的。因为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
/ a, e: Y, X; W
( i2 c d6 }" {0 A1 a0 n现在,该「尊重」入场了。我们现在定义「尊重」是一种相对持久的态度,虽然学生也会装「尊重」,但是总会有真「尊重」的学生。所以给定一个学生对老师表现出「尊重」,那么老师会预计在师生关系解除之后,自己依然有一定的概率得到这种「尊重」和学生未来的帮助。所以当学生引入「尊重」这个行为之后,博弈的时间就被延长成为了两期的信号博弈。
9 W6 k) C2 P c; Z: D* ~' R& [. n6 \+ @& Z0 W& A' u; v7 t
因为「尊重」的持久性,「尊重」的行为和表现相当于学生对老师发出了一个信号:我会在毕业之后依然对您有帮助,所以您教我真本事,我未来会更强大,对您也更有利。接收到了这个信号,老师就有动机提高真正的教学质量了,因为这不仅仅是为了现在,也是为了自己的未来。
$ b9 b% e& Q% e( q' _# S5 ?: L" o2 g3 M0 C T& `% G
在上面的论述中,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需要「尊重」有足够高的概率是持久的。如果所有的学生都假装尊重,毕业了翻脸不认人,那么显然长期博弈也是一样的一拍两散。这个时候就需要存在一个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或者通过洗脑的方式,或者通过社会压力的方式,让这种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有足够高的持久性。于是——尊师重道的文化应运而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