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吃瓜群众的一员,这些年,我瓜都吃腻了。2 `( }' T4 o8 `! o5 U& U; c$ ? m
出轨已经不再是惊天大新闻,毕竟“人性的出口”嘛。而最近处于风口浪尖的陈羽凡的回应一贯地模糊。3 g# I" c+ s- v8 o, D
其实大家并不真的关心别人的私生活,只是在围观谈论的时候,可以察觉到自己对于一些事情的态度而已。6 \; T% Y5 g. m
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人们对于出轨的态度是较为一致的,对于另一半的回应(离婚,或原谅、继续生活),这两种选择的态度截然不同:离婚则大家拍手称快,原谅Ta就替受害者感到不公和惋惜。
# c' n, t( N+ O" v
- m+ J' M9 x: s2 ]* i9 z' J
# t: _0 G- Y/ k4 K4 _3 Z% h6 J4 m0 @& j( Y% S+ t4 U) b
/ L+ v: [2 Z1 Y _
$ C }$ W' @6 Y) a1 A& V今天,我们主要想谈谈其中之一:原谅。" ]: a; [0 g# U3 N% p/ g2 }8 E
婚姻出现问题,当然可以选择分开,分开后也会有各自的星辰大海 。0 j. [: k* \& }4 ^0 F
但如果双方是很珍惜这段关系的,认为还有继续再一起的可能时,作为被伤害的人,是否要原谅他们?8 A2 ?# ?( k) y' `) M4 G
% ^: n+ A R8 D6 F) T对于“出轨的都是渣!分!不分留着过年吗?” 这种想法,暂且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 X; k4 c& F5 e- v所以这里的前提是,双方都认为还有未来可谈,并且最终目的是重建这段关系,防止错误的再次发生。
4 }4 o7 B+ E. |3 V! B那么,原谅真的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吗?
1 E/ u' B9 `. r9 X1 ]7 T9 }6 Y) G) U' r4 z
理论上,是怎样解释原谅的?
- z. z, m" q9 Y' X8 {1 v) m1. 小天使:宽恕能够引发感激
: b( i1 \& O4 N4 x* \+ }. h( z互惠理论(reciprocity)认为,个体通常会对于那些对他们好的人产生歉疚和感恩。而“原谅过失”就是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施予的恩惠。
1 T( P0 [# r2 w5 ^2 w6 S这时选择原谅的一方所期待的是,出轨的一方会对自己抱有亏欠,洗心革面,绝不再犯,甚至因此对自己更好。9 Q$ [' o' X/ C% Q/ b
1 ^ c, j" I8 S, M) x2. 小恶魔:惩罚才会汲取教训
7 v8 T. s* \6 E操作条件作用(operant learning)则认为,行为改变只能通过后续的奖惩来塑造。而原谅相当于撤销了之后的惩罚和后果。
$ q, }5 T6 [9 o伴侣对你造成了伤害,但是Ta没有受到任何教训,因此Ta无法习得“自己做错事”,就很可能会再犯。按照这个逻辑,原谅是没有用的,只会让人再次犯错。) i7 ]: V- w9 \5 t, {7 @% s6 L
看起来两种说法是完全相悖的。但毕竟,这只是理论。
; ~8 G, D# q5 H* L# _/ P( v' I D' s5 G- _" U0 D% e+ Y# b) m9 M* H
* Q# V1 n; i6 S: D
# x0 P; G9 p8 R* P& x
' h6 s, B% h/ }) o0 t6 j那我们看看现实情况又是怎样的?
8 \5 a" d! J/ u& ]) a! H% {, I+ {/ D- a' x& g
就算是大街上被陌生人撞倒,我们可能还会介怀地念道“什么人呐,看不看路啊!” 更何况在亲密关系中被另一半所伤。. Z1 X6 g, {9 s4 i4 p
偷吃、劈腿、婚内出轨……不管是从这些事件爆出后群众的愤怒的情绪、舆论,还是从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来看,无疑都是最难以原谅的。, c- q Y/ Q3 X L
: q6 I8 O8 {1 {8 F3 A& l' }
背叛与欺骗的前提是信任。只有信任过一个人,才能在后来被欺骗、被背叛。
! [* P4 v, m( V3 O8 G/ n所以,当我们选择相信一个人,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也同时把自己脆弱的一面暴露给对方,赋予了对方伤害我们的权利。而这些伤害的背后,是亲密关系中信任感的崩塌。, Q. \6 ?- Q% n! d
人们都说爱一个人是既有了铠甲,又同时有了软肋,而出轨就像是软肋扎心吧。2 _$ K- _" U/ o5 A9 X' T
. n' ?" B% n3 I1 f" T& M6 p7 _为什么原谅他人这么难?
: L; v. R' g6 A/ F/ c. C# s
- B# H7 w2 T9 D+ C, H. j1. 对愤怒的反刍( n( f9 `4 {3 @* W. X/ d) M; C
愤怒是被伤害之后正常产生的愤怒情绪,人们通常有一种反刍(anger rumination)的思维方式,即对于痛苦的细节反复回忆,仔细咀嚼。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Ta怎么能这样对我!?”
. n3 ]* K5 ^# U, P4 `这种强迫性思考会给受到伤害的人带来一些控制感,人们会以为自己已经完全知晓了整个情况,但其实,对于愤怒的反刍带来的会是更多的痛苦。
0 w2 `* i# \5 ?( Y8 f8 ]# i/ J$ @7 H# |9 F1 b& T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控制不住的想,越想越生气。
' f4 ]) d8 X4 u. u举个不恰当的例子,《黑镜》有一集可以算把反刍思维推到了极致,人们可以任意回放、展示以前的记忆。丈夫抓住了妻子偷情证据,愤怒之下逼着妻子回放给他看。结局怎样,《黑镜》你们懂的。8 i9 r% Q& u2 G u
3 l- k, n: ~! o* R$ c0 `0 M2. 对被伤害的不甘# L. H/ W3 Y' W/ g. W2 W. \
人们难以原谅往往是因为“不甘心”,凭什么我是受伤的那一个,凭什么我还要原谅伤害过我的人?
0 D9 i# k4 j. d3 w- l但我们都不知道到底该怎么才能“甘心”。你出一尺我出一丈?还是摔门而出、果断离婚?电视剧里常说“就算把这个人千刀万剐,也难解我心头之恨”,可见一味惩罚是无法真正消除痛苦的。# Z4 f3 ?, M: j% F2 z# M
而且这些都违背了文章开始提到的大前提:无所谓原不原谅,其实你已经不愿意继续这段关系了。
/ p! C9 K3 q9 o% v* O5 Q
- y0 r2 L$ b: T! M3 z3 J& h5 i6 ^1 N) j
% E2 X% U8 D) G, r: |0 l; l1 d0 Z& B+ w
4 W4 C) j1 K$ P' u# J- X( a8 b3 V真正的原谅是什么样子?0 e9 o" x/ w% z5 {) |8 V, g
) s# g3 B$ S2 [3 U, K7 L, S1 m/ x首先,我们来看看原谅不是什么。& ]% ]% b5 o& A0 k2 U
原谅不等于:
% R C3 x6 @( D& Z2 W1 f/ p大度善良、做好人:大人不记小人过6 q- R* k8 d) y) W
无能懦弱、没有还击之力:没法报复,原谅起码让自己好看一点
! |1 F7 w# _' E+ r. |8 H: Q轻易放过别人、让他们逃脱:就这么轻易原谅他?+ h0 v& L( y; s/ Y9 A
不得已的无奈之举:只能原谅了,不然能怎么办呢1 F7 B0 q+ ~5 A+ v
忘记过去:忘记对方的劣迹、自己痛苦的经历$ _0 N, r1 ?, R
但以上这些关于原谅的观念,往往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样子:原谅意味着善良软弱、甚至是“装圣母铺洒人间大爱”。2 g& C8 l" k. t. {2 M# K" J5 W" W0 K
! ^# N# M9 y. Y* V$ n' \- l那么原谅到底是什么? k( D- C! q1 n) g/ J; o
3 O3 G0 d' f* x8 o0 N9 E' Z+ E- a
它是选择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而不是纠结于本该发生什么,或可能发生什么。
) t7 n$ D$ ?0 D2 u0 P4 Z在经历过背叛的创伤之后,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 “当时要是怎样怎样,就好了”。8 ?/ O$ R, b. i, r: a0 s3 T
原谅意味着放弃沉溺于“过去可能还会有什么不同”的希望,正视当下的状态,开始对自己负责。* A: R2 k* i7 C! d9 _. X1 _" z3 }
. ?* c4 y9 [- z
另外,我们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所以世上到处都是罗生门。而原谅意味着你可以从他人的视角开始思考。开始跳出,在更高的层次看待整个事件。& H) V+ a$ @& P& p
所以当我们开始想要原谅时,就不再是简单地判断一件事情是好或者坏,而是完全接受它的样子。
3 A/ f2 \4 `' `, i1 T, v- C
7 Z; x8 I+ C% \) g0 \5 o! X. B" v/ T# ~" g原谅,更多的是指向自己,0 z7 B. ~9 u/ s7 S( ?. j/ }
而不是放过他人。
9 S$ A0 A8 H6 l" d. q* h& f, f, ~( c0 e) W( i* r
首先要处理自己的创伤,在应激事件发生后,这时亲密关系正处于急性应激期,典型的行为可能包括:7 ]7 S6 Q, s6 x- c: X* ]8 d
4 Q/ k- V% Y" s: I
- 情绪不稳定:在哭泣、愤怒、充满希望之间来回转换9 O! M) K# g! W/ I1 D
- 敏感易变:反刍思考关于整个事件的细节,对于对方的行为格外焦虑
. Y4 C @: M8 x& X6 N% S - 后遗症:失眠、噩梦、注意力不集中、回避(创伤情景或讨论创伤)5 W& b* E/ t! T. A1 j
- 强迫行为:强迫性消费、锻炼、进食
, Q' O! ? R J L- o8 ?( ` & @8 b: x1 I! P0 o: A1 p* M3 ~$ d
遭受背叛之后,产生的愤怒、恨意、悲痛、感到被侮辱,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并且是必须要被处理的。只有这些情绪愈合之后,原谅才能开始。
: h8 }% n3 a+ i1 o$ s在这个阶段,关键要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处理自己的被撕裂的生活和羞耻感,重建自我和自信,而不是先把所有的火力开向对方。 8 ^% y7 L& g/ E2 ~8 t
5 k2 P9 @0 Q* S6 S. G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之后,才可以开始双方的关系修复。
0 L7 O$ ]; R, P% M/ {/ @, ~这时的主要任务是: / W. v, A; q$ ~& S0 ]" y
8 A% a* y, Y" I. ~+ W
- 真诚地讨论:双方需要共情彼此,倾听对方的感受,公开地谈论事件背后的原因,对于彼此的期望等。* |8 C% R, T$ H! L8 U# H9 s! q
- 明确表达边界:包括伴侣双方的边界,以及出轨一方和外界的边界,在一段时间内,行为上需有明确的控制。
. q9 ^' q( g% E$ ^% W8 q) f7 J" s6 N - 信任感重建:保持言行一致。; Z5 i% Y1 G6 O- y# z
- 寻求帮助:必要时候可以引入家庭婚姻咨询,来改变整个系统的动力。4 W, p" S/ g3 G% m# A' I
# O8 P: E) V$ s. \2 s8 f3 ]) ]当信任感重新建立之后,原谅就自然而然达到了。某种程度上说,原谅并不是一个可以主动选择的态度,一个人越“想要”原谅,往往越适得其反。& n" M# w v% C$ h, t# B* y2 s" r% q5 x
所以原谅不用刻意追寻,它更多像是个体在与自己和解道路上,重建自己生活的过程中,所衍生的副产物。
% y7 ^, B4 X9 a2 ~
* V8 P; W6 {4 W2 ?# h
7 v; a; G$ U" }0 K7 `% ?: [. X* w+ N/ ?) n* W' x. y2 H, f+ g
. x9 ]! ?3 }5 {' O5 ^, |6 z# v$ a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妻子为了报复出轨的丈夫,自编自导了一出失踪谋杀大戏,让全社会对丈夫进行了一次审判,多么“成功”的报复。6 W j, _" c I
最终二人和谐美满地站在镜头前表演恩爱,实则彼此相互折磨,需要带着面具度过后半生。他们都对对方犯下了重罪。
) E1 j& v7 g$ r8 v
- m7 Y. }# \7 V8 O ?1 B无论你是否选择原谅对方,都愿你能继续生活,仍旧拥有爱的能力。/ r. @( I! a* ?5 r
Living and loving again.
; Z5 }( ^4 B: R/ d9 v7 t2 z _7 l
! m) C# o# d& W" E: ? b% j, ` V
1 P, ^8 r6 k4 M$ Q4 H, X' O5 ~. Z0 ~5 _' L! q0 |# ?, n* e
* }) A# i. X- J1 s& L! l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7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3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 ^3 n# t) a$ P6 b1 a) M' ~
& J) K; P) P. M4 T8 Y想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体验哦,戳这里「http://jdxinli.cn/2ukmm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