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鲁迅的《伤逝》?

[复制链接]
质向品何 | 2021-10-26 06: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涓生同子君说着泰戈尔说着雪莱,谈男女平等谈家庭专制。1 m5 M) x; f3 P9 I3 D
子君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拿出自己仅有的金戒指耳环与他同居。这个时候子君是“比我还透彻,坚强得多”、“骄傲”、“勇敢”的。, @2 }" M6 _6 e7 s4 w0 E1 r
当两人遇到困难时,涓生倒觉得子君“空虚”、“只知道做饭”、“是新生道路的阻碍”、“是只懂得拉扯别人衣服的累赘”,是必须要“死亡”的,“我已经不爱了的”。
, O% y% H  H! N* X% V阿随被抛弃后骨瘦如柴的找回家,而男人不如狗,真的是鲁迅写的。
8 `- O# W6 y% h# i9 s, `7 K和子君分手时他说“我不爱你了,但这样也对你有好处,你就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的事了。”
8 V2 E: S0 Y. u  l+ g  ?不停对子君暗示“没有你我就可以凭借人脉得到新生的路”。( u/ s2 z( s4 E/ ?. X5 j( g! e
有个屁,他的译作不过换来几张书券,所谓世交对他态度极其冷淡,周遭朋友没一个愿意帮他。但他把这一切归结于子君和他的同居。
$ T6 b0 c: }) y' G! Y辣鸡。
4 V9 f: P( J( |, b8 W0 y2 j他用电影的方式得到子君,他觉得子君不如以前贴心安静。, f* V/ D0 ]7 C' H9 t
他根本就不喜欢子君。
9 z. S! t9 a* N# L! j他期待着子君的到来,对他说着年轻男子无处叙说的观念、理想、自己。子君一直听着,这个时候他觉得自己爱子君。+ a' P  Y$ S4 [# G# V+ I. T
是吗?
  @7 e$ o2 D5 z) X5 a真的吗?! Q, P7 B+ y' q8 j7 |# a
好一出被无奈旧社会压迫的苦情鸳鸯戏码。( x5 y2 r: ~9 w. z0 l# a$ r
请记住,他一直在想“为了自己新的生路,子君必须要死的”,并非不爱了、不能爱了,他一直是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人,从同居开始,他就觉得子君手粗糙了,只知道劳累。
, [( C4 W, B3 {" T' L2 f6 s# q不过是得到了罢了。
123481489 | 2021-10-26 14: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太多痛苦换来的幸福,它本身已经不是幸福,它甚至会变成一笔巨债,将承受者的脊梁压弯。"
林文正姿护眼笔1 | 2021-10-26 22: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娜拉出走以后》结合着看
123482293 | 2021-10-27 07: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我觉得高赞几个回答已经很好了,我看到了题主的两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我以前同别人提起过的。
: L. g/ G5 E  z. c$ V' c: h追求爱情和崇尚爱情是不同的。1 d2 x1 Q/ k6 [* b( ?7 K
如果我们抛开很多现实的东西,把爱情放在一个理想化的自由的纯粹精神上的东西,那么我们自然是承认他的美好的。但是对这种美好的期待是合理的,追求则是不合理的。! x2 q) f. L4 p' _
如果允许做一些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承认,爱的实质是给予而非获得(弗洛姆),这种给予意味着生命力的延伸,或者说是个人本质的延伸。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人需要有“爱情”而非单纯的性。在爱的给予中,自身的存在在他者身上得到反应,从而使得自己的本质得以把握。因此,爱情是美好的。但是,追求爱情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b7 t  }0 b( Z  Z2 n
追求爱情,意味着寻求一个他者使得自己的本质得以反应,换言之追求爱情者对于自我的实现在最开始就不再通过个人的其他活动得以实现,而选择了通过他者实现。因此,此刻对于爱情的追求,成为了纯粹对于爱情的反馈的追求,并非是对个体生命力的发展,而是纯粹的投射。
3 x8 m7 {  n: x8 T; _' n1 g参考《第二性》,波伏娃指出来受压迫的女性更难出现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者(在权利公平的情况下),因为女性(第二性)受到了社会的不公正评价,其视野很难开拓,其视野很容易被限制在家庭中。因此女性作家更容易以爱情,家庭为主题,因为女性对于个体把握的缺失,故而更容易通过对他者(男性或者同性伴侣)来把握本质。这种对“伴侣”的追求并没有发扬女性的生命,反而使其受限。
5 c/ @  n* e3 ]; F! W8 T总得来说追求爱情与爱情的本来目的是相违背的。爱情意味着生命力的扩展,然而追求爱情却限制了生命了的扩展。所以,如果认为爱情是可贵的,那么恰恰应该放置爱情,等待而非追求,因为爱情也会是对错误事物的爱情。(《四个四重奏》艾略特)" y) X4 X  {) G: @8 H% K
所以不仅仅是女士们,如果一个男性对于他在某个使其疯狂的追求爱情的出现,那么这种对爱的追求必然是可疑的。因为爱情的对象还没有出现,这只是对于憧憬爱情的爱情。6 U' f, O8 J& y8 E5 L, p
真正的相信爱情者,必然是不断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让自己的存在丰盈以等待爱情的。这是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追求爱情者往往被批评。/ _. T7 E4 Y' Z/ d5 r% |( g
而对于女性的批评则不然。实际上就历史来说,女性更不容易被批评。从我们诗词来看,闺怨成为了一个流行题材,相反男子是不能轻言说爱的,诗词中出现了美好的女子,总要附上比兴之意。但是这并不是对女性友好,而是恰恰对女性的“歧视”。说明把女性限定在家庭之中,而把给男性以闯荡世界的鼓励。现在我们会说女生“恋爱脑”,其实是一种稍微好一点的“歧视”,现代认同了女性的社会价值,因此把女性放在了风口浪尖。如果专注于事业会被男性社会批评,因为一定程度上这对男性地位有威胁;而其完全的“复古”也不行,因为现代经济要求了女性发挥一定的作用,所以则遭受批评。这是我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无论男女从应然来说,单纯疯狂的追求爱情都是应当有所批评的,但是对于女性尤其苛刻,是因为男性社会在向平权社会过度中对女性的苛刻注意导致的。# Y4 V* p: o  A7 s
<hr/>在小说里,涓生开头鼓励子君追求爱情,但是实际上也可以作为上面一段话的欣赏角度。在前面认为女性应该自由恋爱,并非他真的理解这个理想,实际上是为了成全自己;因此当现实出现,他又立刻背叛了爱情;就如同很多男性一样,一边抱怨女性的视野狭隘,一边将她们困在厨房里。这篇小说,我认为是纯粹的对一些虚伪的“进步者”的讽刺,他们说进步的思想和说旧思想是一样的,恶魔总可以随意引用圣经,他们宣扬新的东西并不代表他们就是新力量,他们只是借着由头为自己牟利,真正为新思想付出代价是绝对不肯的。所以子君不要单纯的看做爱情的对象,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理想的象征。口口声声爱着理想的人也许只是叶公好龙。
3 {7 W$ n( v* [, R) v这是针对提问者的疑问,做的试答,鲁迅未必对女权,爱情在这篇中有如此考虑。但是小说本身也包有极度丰富的隐喻与讽刺。可以多看看别人的解读。
八十八夜茶圆 | 2021-10-27 19: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迅哥为什么那么值得大家去读,简直是值得大家去爱——他唯一一篇言情为主题的小说,一百个人能有一百个视角的解读,这就是鲁迅先生的笔力。
  D! g& j. u5 V; m- |" q大家的回答中已经很细致地剖析了两个人的感情发展,有的回答是从涓生角度,有的是从子君角度,所以我就不再仔细做文本上的阅读。我是想从自己读的鲁迅其他作品和民国时期其他作家类似题材的作品里获得的感受出发,回答个人的理解。另,我不了解小说写作具体背景,也没研究过鲁迅先生写作时的经历。
$ p! ]& y5 _: A7 b那个吸收西方文化,知识分子们口头上所说的“文明”的年代,自由恋爱自由婚姻成为时髦,作家乐此不疲去描写新式言情。但我国向来喜欢新旧参半,文明之余,夫妻相处是不是依旧柴米油盐,少年人谈恋爱是不是依旧拈花惹草,本质言情的内容是不会变的。& j; g. k4 W: J' V+ z+ N$ t
先生的《伤逝》用言情主题遮住了更深一层含义,不得不继续赞叹,一下笔写爱情就能抓牢核心矛盾。今天我们读《伤逝》,居然不会觉得过时,因为子君无畏的爱,涓生自私的理想,感情的淡化消逝仍然是今天男女的写照,福楼拜十八岁就这么写:你有任何一样行为不是被自己的利益催动的吗?
; C) o8 r* q2 G0 O所以撇开言情,这篇小说表达出的氛围是涓生的赎罪,伤子君的逝去,可又有一种自艾自怜,看不到头的迷茫。而伤子君的逝去吧,子君的形象塑造却是很模糊的;读完小说,对子君最深的印象是由涓生刻画给你的:她当时的勇敢无畏是因为爱。这句话那么有力,以至于留下了子君脆弱苍白,被消耗的爱的形象。涓生一遍遍地想象她怎么承受这个世界威严的冷眼,又怎么由他背着重任继续走下去。涓生的讲述已经指出了,重点是要怎么走下去。9 u3 f, y2 M$ s! @: f
重复读这篇小说的话,越会看得一头雾水,涓生的讲述是有所保留的,推动一切发展的子君是模糊的,所谓爱情也是一层蒙在眼前的薄片。只有迷茫,负罪,与不知如何前行。那就像是五四之后知识分子、青年学生面对的时局,许诺美好的文明渐渐露出丑陋来,肩担国家思想的旗子四处碰钉。这篇小说像是在思考,青年坚持的是什么,要不要坚持下去,如果要,又该怎么坚持下去。
索菲2016362334V | 2021-10-28 05: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其实并没有什么难懂的。核心就是两点:1、理想和现实的冲突;2、男性的反思和忏悔。" L5 K* p& m3 O# `0 Z
" ~& q7 h/ S2 R" v2 M$ M
作为第一点,鲁迅虽然十分痛恨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各种压迫,但又十分清楚它具有深刻的现实基础。包括他在内的很多人想冲破它,但通常的结果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是在当时那个社会追求个性自由的困境的缩影。
9 ?& B+ c1 B4 J0 B, }& p4 Z, `& F7 N8 |, d% x. Z
作为第二点,鲁迅对男权社会压迫和摧残妇女是非常不满的。小说中塑造的只是一个普通小家庭,却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男性会自然而然地把女性看作附庸,向她们转嫁压力。女性的生活现状是依附于男性存在,她们没有能够自己把握的命运,只能在身为附属品的艰难生活中挣扎度日。而男主人公原本以为自己并不是旧时代的渣男,结果却发现自己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才有痛苦的反思的自责。
心季云力 | 2021-10-28 15: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似乎不上升到国仇家恨,不抨击一下封建余孽和社会压迫,就对不起讯儿哥的嘲讽本能。事实上,一段惊天动地越反越爱的感情,却败于日常琐碎中对方不断放大的缺点与世俗生活里自己无法解决掉的无奈。这种故事在21世纪的现在不也在常常上演吗?) @2 J. d! {/ n% D8 A: J
回到文章本身,通篇从涓生的视角来解读,已然可能暗含着偏见的产生:$ P% N4 G& H+ t6 l
涓生一直预设,子君是爱他的。但子君停止了进步,沉溺于柴米油盐,不再有趣,不再新潮。与自己的理想相矛盾,让自己感到心有戚戚,加之生活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
* Y6 P4 k- V! f& K, L所以他不能再爱她了,然后这段感情走向灭亡。0 u- @. A# y0 W: ~# X
然而,如果这只是男主人公的一厢情愿呢?如果子君的离开,不是感知到了他的不耐,也不是想要成全他的求生,而是已然也不爱他了呢?  A6 k6 W( ~2 D: j2 P1 g
一个能够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权利干涉我”的女性,敢于离经叛道为你洗手作羹汤,忍受贫穷又忍受你的不耐,还会一直至死不渝地爱着你,又在你表达了不爱之后,一言不发地离开以成全你的自由。最后凄然离世,伴着你的悔恨。他是这样想的吧。可是会不会想得太美了?* s1 P9 N7 ]( }+ F0 m" r. y1 D
也许在放弃掉阿随的时候,子君也在心里吐槽这个傻叉,连一只狗都不能为我保住。怎么瞎了眼为你付出至此,可是现在抽身似乎又有点晚了。/ {3 }. {- @% x( t4 S
毕竟涓生也还是感知到了:子君没有先前那么善于体贴了。以及脸上是有怨色的。涓生可以把它这些转变理解为:这是子君思想退步带来的;我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子君也不爱了。
6 w* L2 E# u* G6 p1 n  Q
子君又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帖了,屋子里总是散乱着碗碟,弥漫着煤烟,使人不能安心做事,但是这自然还只能怨我自己无力置一间书斋。
& q3 R$ V4 Y. G子君有怨色,在早晨,极冷的早晨,这是从未见过的,但也许是从我看来的怨色。
子君离开,一句保重的话都不曾留下。未尝不是一种心死的证明。
3 r, D' g7 i4 d* S" A
我转念寻信或她留下的字迹,也没有;只是盐和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却聚集在一处了,旁边还有几十枚铜元。
但是讯儿哥,把子君写死了。于是子君骤然成为弱势的象征。被害者身份愈加明显。于是涓生得以自由自在地沉溺在自我营造的愧疚中,用千言万语说得委屈自己有多难过,最后不忘熬一碗鸡汤:“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
2 ?9 [6 q9 z* A+ c7 u0 \( f从这个角度来讲,涓生的所谓悔恨不过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同样是被放弃的人。宁愿沉浸在我辜负你的内疚里,也不要承认那么爱我的你也会放弃了我,人们有这种想法真的太正常了。6 v/ E7 m4 u! {; T
如果说涓生懦弱、虚空、是渣男,子君也不见得就为爱情多么伟大。因这一切都是涓生的视角。或者说鲁迅故意成全了涓生的视角。
& J3 s% y- n+ j就我个人而言,我也不想将子君理解得很伟大,以成全某种悲情痴情女的形象。6 P& ]' h, }% B% q8 `# S' i
这天下,圣洁而高贵的人少之又少,而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一旦落入了热恋再失恋的俗套故事里,就不能摆脱普通人这个设定。而普通人都是自利的生物,快乐就会爱;不快乐就会避开,避不开就会互相伤害,直到其中一方离开战场。
/ s3 E9 P  L; r  V/ @% Z而妄想借着爱情逃出虚空的人,同样也是最容易陷入虚空的人。所以他们的这段感情,最先的打开方式就不对啊。- C- d! P1 a9 x. T! _2 t+ h
是封建舆论杀人也好,是女性不独立也好,是理想与爱情的冲突也好,是三观不和也好,任何一种解读,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都面临着普通人需要解决的面包问题,以及人性的弱的干扰。
4 ^7 p* z; P& B. f而如何克服人性的弱,以期有能力“让爱情实时更新、创造、成长”。无论哪个时代,都是摆在大多数普通人面前,最重要的议题。$ @# }, z  o& E; W+ Y5 l7 A+ Y
想爱别人或接受别人的爱的话,请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在准确认知自我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确定:自己是一个快乐的人,也能成为一个让别人快乐的人。否则虚空的丧钟就要响了。# o. K9 J1 J' y4 Z: n
---------------------------------------------------------------------------------------------------------------2 K  v, J7 B. ~) P2 b8 e
不敢相信重看《伤逝》后的我竟然花了40分钟写这个回答......
, v$ E6 h) ^& s2 X5 R9 }4 B呐,对于这种言之有理的观点题而不是判断题呢,每一种解读都可能是正确的。而这样的解读,是侧重于提出一个“从‘涓生的视角’去解读可能产生的某种偏见”的假设。并不代表我只愿意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伤逝》这篇文章。也不代表我的假设就一定会被人认可。So,不服不辩哟~
tpf18423663494 | 2021-10-29 00: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周三的语文课 喋喋不休的语文老师仍然在分析伤逝 于是跑来知乎上回答这个问题: l+ q2 I8 r3 j- r7 I
“我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一如我们将要同居时那样。但这恐怕是我错误了。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 a: \+ ]3 S4 S8 I. t( Z; |# _+ U
初读呐喊彷徨的伤逝是在我初二那年,那个最朝南的教室里,书肚里还放了很多没有看完的青春小说。
0 q: s& O* k' j读完只觉得心里很空,却不知这空为何物,只是没来由的难过,可能是当时离未来太遥远,想法也自然浅显了。1 ^  i: d7 \3 |% V& F6 i# ]# p
在高二这年重新读,离未来实在近,看到的东西也大相径庭了。看到了人性的凉薄和自私,爱情的喜新厌旧,世人的袖手旁观和不怀好意以及很多世态炎凉。但的确无可厚非,欢迎来到现实世界。
% E' O2 y1 J2 ?/ v* P涓生的名字起得很好,涓涓细流,又蓬勃生长,确实是有胸怀大志的人。
) B9 j) [# }% ?可正是他的 我以为 我觉得 我认为 让子君在日日夜夜里丢失了对爱情的安全感  也就没了向往9 ^7 Y  Y  M( ]; L% F! C1 L
所以我想,渴求于甘之如饴的人是否真的能够说到做到,或者说,喜欢与生活融合是否真的能够不变味
* u7 f" Z2 f- U; M0 v& ~超凡脱俗和堕落成俗 真的只有一线之差吧9 V) _' \+ B  h* i& ]) ?
这篇文章的确适合在绍兴读 实在过于清冷 竟到了有一丝压抑的味道
+ M! |1 G6 w2 ^( }9 `+ E& l( m$ P于是我想 爱情最好的状态还是喜欢最初的状态 保持最初的状态
# b: P% ^7 z% h8 k* K希望那个人能守护住你所有的天真与孩子气 与你一同成长 把虚无一起变成实在的未来。
123481934 | 2021-10-29 04: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中时候读的,感想就是穷逼不要谈恋爱
拥抱世界杯登 | 2021-10-29 11: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常常把《伤逝》称为鲁迅先生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爱情小说,大家都称道先生面对爱情题材不写则已,一写惊人;学界则从《伤逝》里看出了“五四一代觉醒青年在社会压力下的个性解放、妇女解放和婚姻自由的追求被碰碎的悲剧”; 或者是鲁迅先生假借了男女死亡的爱情来哀悼兄弟之间恩情的断绝;或是表达了五四运动后女性受到思想启蒙的影响后具备了独立自主的婚恋意识……
! `* V- R; y+ I6 H
0 }9 Y: f. o; ^4 R- d; @1 G8 C《伤逝》这部作品无论是其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被大家从不同层次进行了解读和阐释。
4 [7 a  n2 C8 H/ D! D! i" |5 M8 d3 r
在大一刚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读到了这部短篇小说,彼时只把他看作一部简简单单的爱情小说来读:愤慨于自私善变的涓生,又怜悯单纯真挚悲惨的子君,同时感慨鲁迅先生随便一些爱情题材的小说就这样一针见血、洞察世间万象。当我有了一点点时间的沉淀和一丝丝阅历的积累,当我开始对先生有了九牛一毛的了解,当我再一次走近《伤逝》,心底又有了不同的体悟。尽管浅薄,却也算一片赤诚。1 B% L7 Z2 F9 T0 u1 w
- v! a8 g+ L) N4 Q
一、寂静和空虚的涓生+ o) _1 V6 U! l3 T+ j- B; H8 }
先生在《伤逝》开篇便写到:“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涓生在和子君相恋之前是寂静和空虚的,他想借助和子君的恋爱摆脱掉自己的空虚感,在这里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个问题,涓生与子君的相恋究竟是因为爱子君,还是仅仅因为心底的空虚,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恐怕涓生愿意与子君结合绝大部分原因是想借子君对自己的崇拜仰慕、爱慕理解逃出空虚,我还是相信涓生与子君之间是有感情在的,毕竟他们可是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的人,彼此有共同契合心灵的话题,在今天的男女恋爱中已属来之不易的一点。但是其中的爱在二人相恋中所占比究竟多少?恐怕不多。. ~8 v8 B% F& v; t$ v( ?% k8 z: |

+ i2 W) [6 {3 B$ p二人同居之后,子君沉迷于担任家庭主妇的角色之中,涓生出现工作危机,家庭的经济来源出现问题,此时的涓生已经觉得“然而我的笑貌一上脸,我的话一出口,却即刻变为空虚。”在相处之中,涓生发现两人之间没有了共同话题,整日忧心操劳于柴米油盐的子君不再理解他,不只是涓生说出的话,连二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空虚,被人称之为爱情的存在也变得空虚。在二人关系破裂,子君离开,直至涓生听到子君去世的消息之后,此时的涓生感到的是:“四周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这里的“空虚”含有涓生对子君去世的愧疚忏悔,对二人关系彻底破灭且无法修复的寂寞孤独感,还有对自己前路漫漫的迷茫感。涓生面对不仅是情感上实实在在的空虚,还有思想上彻彻底底的空虚,他的思想始终都是残缺不全的。5 K" h  S, O7 ~8 _" A' A

" x2 S: s. N; Z* x鲁迅先生笔下这样一个空虚的涓生何尝不是在经历了五四运动先进思潮洗礼之后诸多知识分子的写照,他们在思想上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与“民主、科学”思潮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行动上也出现了反抗叛逆的实践,但是最终却陷入到前路迷茫的焦虑困惑之中,他们口口声声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科学仅仅还是停留在口号的表层上,在实际上并未理解现代文明的本质,由于社会环境和个人能力的制约,也无法抵达真实的现代文明的彼岸。" u! G% Q. z# R
# q' f0 T3 l% {* b. v1 Q
二、未能自己做主的子君
. X" s: u: d" `+ x大一时的我也许会说,“未能自己做主的子君”这样的一个小标题有问题吧?子君怎么没有为自己做主了啊?她自由选择了和涓生相恋,她不顾世俗和家人的反对与涓生同居,她在遭到涓生的抛弃之后没有死缠烂打而是主动选择离开,她还是一个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句在今天看来依然振聋发聩的宣言的女子,这样的子君怎么没有为自己做主啊?要是放到今天这个社会也不是所有女性都能像子君那样勇敢自主吧。的确啊,这是一个为主动自己做了这么多重大人生选择的子君,可是这样的子君就真的是一个能为自己做主的人吗?
5 Y( s9 }! v- ~; f* {* v( \6 g  d" \# j/ v% C
涓生在思考着离开子君的时候想到:“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涓生用这句话来形容自己既不真实也不客观,但是却是子君的真实写照。子君曾经是一个和涓生“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的人,是一个说出“我是我自己的”这豪言壮语的人,是反抗家庭不顾世俗和涓生相恋同居的人,却不是一个能真正为自己做主的人。同居生活中的子君“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加以每日的‘川流不息’的吃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竟胖了起来”;“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也较为怯弱了。” 与涓生同居前的子君是一个受过新式教育、大胆追求幸福的女性,但是同居之后的子君生活中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整日的生活被家长里短占据,完全没有自己的自主独立的时间和空间。3 A& J1 ?! M- Z% ~: ?5 M

9 ^& {, _) t- Q子君,真的可以为自己做主吗?答案是否定的。曾经的子君有“我是我自己的”这样振聋发聩的呐喊,也有反抗世俗反抗家庭的意识与行动,可是认真一想,以上的一切都诉诸于个人的爱情。她将全身心都交付给了涓生,将好好照顾涓生、拥有这份爱情作为自己全部生活的理想,没有一个新时代女性要发展自我的追求,不为自己而活。一旦两人之间的关系终止以后,她的生活便没有了寄托,也没有重新开始自己生活的决心和勇气,最终只能抑郁直到默默死去,成为一个悲剧的“新女性”,这不仅是子君的悲剧,也是一群人的悲剧,是不只一个时代的悲剧。* {. q* C/ ^9 g5 u

& B& p2 x! x% L/ L# Q4 r由此想到武军在课堂上提到:“我是我自己的”这句话究竟应该作何理解? , T. }3 E4 S( j( x5 j

% U8 v$ P0 B8 o4 j" V; P) M- G+ o这是一句关于摆脱束缚、自由独立的宣言,从婚恋角度出发它不仅意味着你有自由结合的权利,还意味着彼此双方中的任意一方有自由离散的权利。子君可以为自由结合做主,却无法为自由离散做主,本质上无非就是无法为自己的人生真正的全然的做主,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一段爱恋会永远持续下去,因为她没有真正独立的资本和条件。也许“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句话已经被言说过千万次,但是无论何时何地看来它都有其鲜活的生命力。当我们今天对身心自由、恋爱自主等话题侃侃而谈,为其摇旗呐喊甚至是身体力行,却忽视了在各种自由之后的代价,很少思考自己是否真的可有承担最坏的结果。一个有独立人格、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的人,才是一个谈得上能为自己做主的人。奈何子君不是,很多人也不是。
( W( p' s. q# G- F' O5 q+ n2 I- N4 k6 f& q2 {
每个人都有自由的权利,却不是人人都有为自由负责的能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