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的光鲜掩盖不了事实上的令人窒息的恐惧 ——耶鲁大学教授反思精英教育的说法值得思考 丁国平

[复制链接]
查看7753 | 回复0 | 2021-6-10 04: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样的学生才算是好学生?“他们双修专业,擅长体育,谙熟多种乐器,掌握几门外语,并参加为世界某贫穷地区组织的援助项目,而且仍有精力发展几项个人爱好。总之,于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外,扶贫济困魅力无限。我们似乎不得不向这一群内外兼修、无所不能的精英名校生投以一种羡慕敬仰的目光。这些年轻人的身上散发的是自信、自乐和自足。”
- m; Q) A9 I) a# n3 Z+ ]这样的学生在你的面前,怎么样,够光鲜了吧?, @$ ]# }! m" S' K* b9 q
且慢!
" C$ M( ~+ F1 B' v  Y“当那层不可一世的自信和完美无缺的光鲜外表被剥离之后,你会惊讶地发现,这群年轻人身上寄居着令人窒息的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
3 d2 G4 l8 Z" \+ ^. P2 `4 U一位斯坦福大学的学生的心声 道:
/ q: ?" F9 F3 d. F如果要出人头地,出类拔萃,那么就是要完全配合并服从于这个系统。我看到过我身边不少朋友,为了成绩和简历,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课余活动等等。而这些牺牲恰恰又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
! ~" _" o! ]+ ^" P. N+ j《哈佛杂志》最近的一篇文章描述哈佛学子:他们总是在赶场,忙碌着从一场活动赶往下一场活动,见朋友就像快餐式的约会;这种交际如同黑夜里在茫茫大海中行驶的船,只见轮廓,不见实体。
4 x& c- l8 A6 U当今的名校大学生,对成就和成功有着一种被压迫式的追求:他们都觉得自己必须要以最高效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目标,从而再接着去追逐下一个更高更伟大的目标。这种被动的压迫和紧张导致了这些名校生不能从容地去发展一段深刻的感情,更遗憾的是,这些深刻的感情原本是可以化解他们身上这种无时无刻追求成就的压迫感的。
0 M- x- L' @: U4 s3 T3 K这些名校生从中学到大学,是一群被公认的“斗士”,似乎浑身上下洋溢着自信,但这种自信正遭到自我形象保护和满足社会预期的绑架。
/ Y" P3 _, @+ K+ N" x3 s当迈入大学之后,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广泛和深入,学生们左顾右盼,环视四周,倍加感受到他人比自己更聪明,更加突显“高处不胜寒”的处境。此时此刻,他们选择了谨言慎行、乔装自己,其实内心却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y. W; c' k4 N% ~4 \" k+ R
斯坦福学生中流传着一个名词叫“斯坦福狂鸭症”(Stanford Duck Syndrome)。想象一下,一只鸭子在湖面上逍遥自在地漂过,水面之上的平静掩盖了水面之下鸭掌的疯狂拨动。
* M3 w9 ^; w+ _* C6 s" C5 ?' x……
5 J. |1 i2 `* w, F/ K. i这一些光鲜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多大的心理问题?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揭示出来,而这本书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的精英教育,也不乏启迪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5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1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