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地理概念的肇始(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8 C- o# I1 d$ m9 \6 e3 [6 N
1 |# R: k N! }. T
; C1 ~: r2 R. I; J' a6 I, I0 ]0 [兖州作为中国最早的“九州”地理概念之一,在《尚书·禹贡》中已有记载。传说大禹根据地理形貌,按照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把中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大区域,故曰“九州”。所谓“济河惟兖州”,其范围大致覆盖济水与黄河之间的区域,在大禹治水传说中,此地也是治理黄河下游的关键地点。虽然夏商周三代均有”九州”记载,但此时的兖州仍是文化地理概念,尚无实际行政建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才在此设置城邑,如鲁国负瑕邑(今兖州城区)、任国(今济宁任城),为后世行政建制奠定了基础。
, ^3 J* i7 G0 @( P. @. D# @1 B9 u. J5 \6 F
4 F) [2 t) o( r, g c/ t) f6 _8 O4 K秦朝 e# G E" Y* \1 `
二、秦汉:行政区划的奠基(前221年-220年)9 M8 f/ C6 F1 z/ F6 p+ ?0 B
: p F' N5 E& i# b8 i( s& o
$ X4 @& g! a- U$ |- R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兖州地域分属薛郡、东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设十三刺史部,兖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辖山阳、东郡等六郡国,治所初设濮阳,东汉迁至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此时辖区涵盖今鲁西南、豫东北及冀南,形成”东带琅琊,西接河洛”的格局。《汉书·地理志》载其辖县达115个,奠定了两汉时期”东方大都”的地位。) p8 v- d3 f, U, F
) ], W5 I/ |0 _3 {4 b
9 r5 a+ K' R8 a1 `北魏
( v8 \% P1 A: _) U6 J4 Q4 Z2 d三、魏晋南北朝:动荡中的重构(220年-589年)
, e+ k6 x, a8 b5 [: Z! Y5 h* I \! r. T/ c o% _2 ]; d
C! s) y# p9 l0 c' x
三国曹魏承汉制,兖州辖陈留、任城等八郡国,治所移至廪丘(今山东郓城西北)。永嘉之乱后出现”双兖州”现象:东晋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区)侨置南兖州,安置南迁的原兖州黎民百姓,北方政权仍保有北兖州。南朝刘宋初年,武帝刘裕北伐中原,设兖州于滑台(今河南滑县),时称西兖州。宋文帝时期,移治邹山(今山东邹城东南),不久移治彭城(今江苏铜山县),又迁须昌(今山东东平县西北50里)。北魏时期,形成了滑台(今河南滑县,西兖州)、瑕丘(今兖州,东兖州)、涡阳(今安徽蒙城县东北,南兖州)”三兖并立”格局,其中瑕丘逐渐成为统治中心。这种行政建制的破碎化和混乱化,折射出战乱时代中央控制力的衰弱。" K; Z4 u- L. y( ?% L. Z+ k. ]
" X) G* p6 g6 }, U3 P' |' A! G
( z1 b/ a" e0 z2 O
唐朝 6 ^4 Z9 r+ t! O( p
四、隋唐:军政重镇的成型(581年-907年)
5 _1 U8 n2 p0 A& ~
+ J e; B8 v$ j" E6 R/ S. Q
" X: x& a4 A" ]5 g2 y隋文帝开皇三年(583),“遂废诸郡,行州县之制”。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兖州为鲁郡,辖瑕丘、任城等10县。西兖州改为东郡,南兖州改为谯郡。唐武德五年(622年)复置兖州,贞观十四年(640年)升为都督府,下辖三州之地,管辖范围扩展至鲁中山区。唐玄宗天宝年间,兖州领11县,户88万,成为山东地区仅次于青州的第二大行政区。特别是开元年间兖州升格为中都督府,凸显其在政治军事以及交通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 t7 F" ?$ v6 ?! F r4 g$ d4 J1 y
8 C8 a. l* ~1 N7 i$ G9 ~" V! M5 i! m p2 }: o q
北宋 / q8 l/ Y) U- F
五、宋元:经济格局的变迁(960年-1368年)
+ l7 V+ ]0 @) X- z# L4 g% f B. s. Y+ `. U E
, K, m7 Z6 L5 K2 A
五代十国时期,梁唐晋汉设兖州秦沂节度使,治瑕丘。后周时期,因慕容彦超在兖州反叛,兖州被降格为防御州,领6县。北宋建立后,宋真宗年间,在兖州设大都督府。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升兖州为袭庆府,属京东西路,辖瑕县、曲阜等11县。金代恢复兖州建制,后改泰宁军节度使,隶属山东西路,辖嵫阳(今山东兖州)、曲阜等4县5镇。元代建立后,兖州基本沿袭金制,辖嵫阳、泗水等4县。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划入济宁路。随后又隶属东平路、济州。这一时期兖州行政建制开始收缩,折射出经济重心南移对北方的影响,但兖州仍保持”齐鲁咽喉”的重要地位。3 d- E7 Q, H9 U Q
& o( ?0 o% X' v% [, T
: S5 b+ L' k$ l明朝
" E5 ]/ k* m. J6 @% T$ M六、明清:府县体系的完善(1368年-1912年)
& U" Q' Q0 W4 c
3 S( I8 t+ I( }4 Z# Z
; I" {) [/ F: w5 O0 F2 Y8 i p/ i, i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升兖州为府,辖4州23县,形成”北抵泰山,南尽徐淮”的广袤辖区。同时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为鲁王,藩兖州。清代沿袭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调整后辖滋阳、曲阜等10县,至清末辖区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治所始终设于滋阳县(今山东兖州)。! y1 _' V8 M }! t4 v* j* c' Z' ^) ~
; x% G! r% U; W, B7 r) E6 E3 v$ A
清朝 $ d/ n0 e+ L0 Q2 l" k1 e n8 |
七、民国至建国后:古老州府走向现代化的转型(1912年至今)5 H1 ]& q* C9 t9 X+ o- @# P
( q" c; J7 ^( l) O" r
* H$ I6 a! q7 H/ W8 ]9 U
1913年,兖州废州府制,改道县制。撤销兖州府,府所在地改属济宁道。1948年7月,滋阳县城区称兖州市,农村称滋阳县。同年12月,市县合并,称滋阳县,隶属尼山专署。1962年1月,滋阳与曲阜分治,滋阳县改称兖州县,隶属济宁专署。1984年4月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兖州县隶属济宁市。1992年9月19日,兖州县改称兖州市。2013年11月,撤销兖州市,设立济宁市兖州区。
* V7 J( l2 h4 F) j7 A) G }* c5 |
* ^5 n: x$ N+ K @$ k0 L2 M济宁市兖州区
% A- Q$ s! e& K9 M3 O1 S纵观兖州行政区划两千年演变史,可见三条清晰脉络:其一,建制层级从地理概念到高层政区,再降为二级政区,反映中央集权的深化;其二,辖区范围经历”扩张-收缩-稳定”的波动,与中原王朝的盛衰同频共振;其三,治所最终锚定今兖州城区,印证了”济水遗韵,漕运要冲”的地理优势。今天的兖州区作为济宁市辖区,虽行政地位不及往昔,但其”齐鲁咽喉”的战略价值,仍在新时代续写着历史传奇。# q- K0 C2 C5 t3 _# @3 r, B$ Q
1 V% \$ {1 R4 M2 Y0 @3 ]; c# {" o! v# m: Y* L
作者 读史漫录
3 }/ z( p) u0 l9 l" _(敬请关注头条号@读史漫录,分享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