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三野猛将,却一生不服粟裕,直到晚年都对上级有意见

[复制链接]
查看5100 | 回复0 | 2025-3-20 10: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58年初,毛主席前往南方视察,中途在济南进行了短暂停留。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济南城内许多老建筑都已经被拆除,但依然保留一小段旧城墙。

" {6 Z! ], X9 l$ i( K0 r
如果抵近查看,城墙上的些许弹坑依然诠释着十年前那场战役的惨烈。回想起济南战役毛主席语重心长的对李银桥说:“粟裕打仗真是一把好手,是人才、将才、帅才。”

; }8 g6 l  O* U
/ U  t# c/ }: }# h

% T+ N2 o5 g. C' T
同为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天才,林彪也曾评价粟裕“尽打神仙仗”。

, v3 w; C  k8 r  z% H: v+ I; ]7 Z  u
作为三野军事上实际的一把手,粟裕在战场上的确交出了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国民党一半的兵力都是在他的指挥下消灭的。

% \) S9 f7 c+ Y4 t: f# O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军事天才,却没能争取到所有人的肯定,曾有一位三野猛将一生都不服粟裕,直到晚年依然对老上司有意见,此人便是开国上将——宋时轮。
$ @( o0 V* L% o( X! o) Z7 w
2 X/ i' ~7 [2 g
他是三野猛将,却一生不服粟裕,直到晚年都对上级有意见-2.jpg
& F; O, z2 l% F1 n  V. p: b4 D( f
有情有义的铁血将军! c" R: [  l& T: i+ |! x

$ z9 c. }1 a( R/ K/ ]. ]9 C
宋时轮,湖南醴陵人士,1907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因祖上几代艰苦打拼,积累下了几亩良田,宋家的生活相比其他贫农家庭要滋润许多。

! x9 p+ [: C" {& y6 j# n& A  ?& P
回顾宋时轮的军旅生涯,一直以脾气火爆而闻名,很多人都以为他和别的“泥腿子”将军一样,都是半路从军,然后在战争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将军。
' C, \6 n2 E% ]5 p3 F
其实不然,宋时轮其实最初也是个读书人,六岁起就被父亲送到了当地比较好的私塾,并且读完了小学、高小、中学,这在当时来说绝对算是文化人,只是后来进入了部队,部队的环境让他逐渐抛弃了读书人温文尔雅的气质。

) U0 u" w' p6 e7 L  p; ^$ D( Q) ^
# b- K2 P; m* g, n) M. q7 I
他是三野猛将,却一生不服粟裕,直到晚年都对上级有意见-3.jpg

1 v& r) x2 f1 c+ {$ D
1923年,完成学业的宋时轮入伍参军,最开始在吴佩孚的军官教导团学习,但是旧军阀的军官们各个犹如行尸走肉,吃喝嫖赌抽样样精通,唯独打仗不行。
7 p) g& Z% [7 \1 y. c7 ^+ t
宋时轮一向性格直率,因看不惯同僚们的做派,多次与其发生口角。1925年,不愿与旧军阀为伍的宋时轮听说广州的黄埔军校专招有志之士,于是辞掉的军官教导团的工作,只身前往了广州。
# {1 _- U( W& V4 K$ X% S3 ]
在前往广州的途中,宋时轮因忘带路费,不得不返乡,好不容易来到了学校报到,没上几天课就染上了一场大病,按照原计划,宋时轮应该是和林彪、张灵甫等人同为黄埔四期,如此一折腾,他实际上是与六期学员一起毕业的。
* t6 r2 r  X4 U3 J

' O" S! O2 ?- g& {
他是三野猛将,却一生不服粟裕,直到晚年都对上级有意见-4.jpg

# T( w" D- w8 f' i8 z: k+ x
别看宋时轮脾气暴躁,实际上却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早在入伍之前,宋时轮曾有过一桩包办婚姻,与同村的邹氏结婚后育有一女。
  H2 }0 ^  E) Z) K5 p% Y" S# P4 U
后来在黄埔军校期间,宋时轮成功入党,但仅仅三个月,蒋介石就掀起了反共浪潮,宋时轮还因此入狱。
- [3 z/ a9 o2 G2 i' i. C  y6 ]
当时国民党对共产党员几乎是零容忍,乡下民团为了向蒋介石献媚,经常会骚扰革命人士的家属,为了不连累邹氏,宋时轮忍痛与其离婚。
, [3 J- k! e! ~6 B+ ]3 r2 Q; q
+ Z( R" h7 R$ W# A, A. A# L  G7 ?
他是三野猛将,却一生不服粟裕,直到晚年都对上级有意见-5.jpg
4 c0 o( J/ a( M7 R2 E
后来宋时轮在延安认识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郑继斯,两人相濡以沫,在战场上天不怕地不怕的铁血将军,回到家中却成了“妻管严”,如此巨大的反差也说明了宋时轮对妻子的爱。
! M  {4 f9 Z( c
可惜的是,郑继斯在1967年时就因为癌症离世,在爱妻去世前的一个月内,宋时轮每天都在病房内陪伴妻子,夜深人静之后他不知偷偷流了多少泪。

' O; c; b! ]6 I
除了爱自己的家人之外,宋时轮还是个爱兵如子的好将军。众所周知,朝鲜战争爆发后,宋时轮所率的第九兵团在长津湖与美军血战数月,这场战役极其艰难,第九兵团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 Y+ Y& y# R* }: r3 p$ y( G1 u0 l
$ L0 w$ `3 K/ d' I  Q: D. C
他是三野猛将,却一生不服粟裕,直到晚年都对上级有意见-6.jpg
7 X, g8 Q; P% X
1952年,第九兵团被调回国内,宋时轮在抵达鸭绿江畔时命令司机停了下来,然后摘下帽子朝着来时的方向深深的鞠了一躬,然后双眼泛红。

% r' T" Z1 J' G& `4 Y
“当年是我把他们带到朝鲜保家卫国的,他们都是二十多岁的娃,但他们永远都回不去了,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啊。”

6 ~# F2 I$ S% g3 q0 m
60年代,宋时轮的处境也十分艰难,但目睹众多老部下身陷囹圄,他依然不惧怕被反革命集团抓住把柄,伸出了援助之手。

+ G8 N0 g; D* T( I3 T& R6 k
许多人可能会好奇,就是这样一个有情有义,又能打硬仗的将军,究竟和粟裕什么仇什么怨,以至于他直到晚年都对粟裕有意见?其实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

2 j, F* m3 I/ e3 O1 N: e- N+ ^; u4 e; c4 ?" r9 q# X
他是三野猛将,却一生不服粟裕,直到晚年都对上级有意见-7.jpg

" Y# g! ]* o4 [0 a, l3 G截然不同的人生1 v$ q, A( [3 w. f* x0 S

6 F; m7 K$ ^8 j3 M' h6 e2 L$ @
首先,两人在性格方面就有很大的不同。宋时轮性格执拗,脾气火爆,但在工作中敢于承担责任,因经常仗义执言,所以也得罪过不少人。
8 K; a8 {: M4 ?4 H& \* k& O
宋时轮的暴脾气在党内是出了名的,当年担任第九兵团司令时,中央打算派陶勇去当他的副手,陶勇得知消息后一再推脱,声称自己“镇不住宋司令的脾气”,“宁可让我去第九兵团当个副团长,我也不要成为他的副手”。

& O: v# g) J9 M
宋时轮虽说恃才傲物,不好相处,但也并非油盐不进,他内心对陶勇的工作能力非常肯定,得知陶勇的难处之后,他亲自给陶勇写信,态度十分诚恳的表达了想要与其一起工作的愿望。
) }; f2 h0 B9 s7 u0 j) \4 X: b2 F6 J" [
2 x- n; G: b' H' R; X  c0 I
他是三野猛将,却一生不服粟裕,直到晚年都对上级有意见-8.jpg
1 v( r' [# h4 |/ V5 F% O
宋时轮的这封信打消了陶勇的顾虑,于是他欣然来到了第九兵团司令部报道,宋时轮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遇事从不独断专行,大小事宜都会和陶勇商量,两人共同铸造了第九兵团辉煌的战绩。

( W* f8 V: O) d; T/ Z
反观粟裕,性格比较内敛,为人十分谦和,一生虽战功赫赫,但从不居功自傲,经常把功劳归功于底层战士。
, a( x( @0 }9 U/ r( p
当年粟裕在率部打赢豫东战役后,中央要求粟裕完成一份战后总结报告,粟裕用大量篇幅来强调集体的力量。

9 l; w* H, E4 U0 h8 l
1 d; R: _/ r# i( {: \* n5 {9 R
他是三野猛将,却一生不服粟裕,直到晚年都对上级有意见-9.jpg
3 r6 e& K1 }+ q/ p1 @
当与同僚的意见发生分歧时,粟裕通常会保持沉默,如果中央作出的决定与自己的意见相悖,他依然会全力执行。

5 Q4 j8 O0 B5 k
当然,脾气再好的人也难免与同僚产生矛盾。为了配合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华野兵分三路向南麻、临朐等地发起进攻。
% \. s# E7 h3 T/ m: P0 v- F
粟裕在率部进攻临朐时久攻不下,部队损失惨重,后来他本人也向中央作出了检讨。但华野元老谭震林却不依不饶,怒批粟裕“粗心大意,缺乏远见”。
' A$ u+ Y. I( g3 s; D$ @8 j/ V

- f2 J* Q7 P& @, N# O7 @
他是三野猛将,却一生不服粟裕,直到晚年都对上级有意见-10.jpg

/ N. Q( O8 D" s+ L& A; V& E; a
面对谭震林的批评,粟裕欣然接受,面对粟裕的大度,谭震林也没有继续上纲上线,后来两人又共同指挥了淮海战役,粟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换来了谭震林的肯定。

/ t' q2 t4 W. ^+ d) b
由此可见,宋时轮和粟裕本身就性格迥异,几乎是两个极端,而性格决定了处事风格,所以在工作中产生些许分歧也是比较正常的。
$ H9 C. o3 D" _( D2 \! b1 l6 {
再说资历,宋时轮和粟裕虽说是上下级关系,两人资历其实不分上下,甚至宋时轮还要更胜一筹。

) {4 M9 f' p4 I' ~) ?" v, ]% b6 e/ m+ T* ]; F0 X- s0 V
他是三野猛将,却一生不服粟裕,直到晚年都对上级有意见-11.jpg

6 h4 T  h+ Z% p& U! r2 m
前文提到,宋时轮中学毕业后就进入了军队,并在大革命期间考入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大门上的横批写道“革命者来”,由此可见,宋时轮参加革命的时间要早于粟裕,毕竟此时的粟裕还是师范学院的一名学生。
" ^" d! K# h3 ^2 B; [: S
南昌起义之后,国民党因为没有掌握有力证据,不得不将宋时轮释放,之后他便在家乡醴陵一带领导游击战争,并拉起了一支规模不小的部队。
1 V$ n3 G; B, {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宋时轮可以算是人民武装的创建者,而粟裕在南昌起义时仅仅是个见习班长。
+ z! ]4 j* f4 P* F
5 ^6 S0 K; d6 J0 n( ]6 W
他是三野猛将,却一生不服粟裕,直到晚年都对上级有意见-12.jpg
9 H5 e1 r* }5 ^+ |
土地革命时期,粟裕因战功卓著,职位方面后来居上,但也仅仅是和宋时轮持平。
8 p0 r6 c7 ]; W
两人最高职位都是军参谋长,但粟裕所担任的是红4军参谋长,这支部队经常受毛主席直接指挥,反观宋时轮所在的红21军,大多时候都是独立进行决策。
, u8 s; r& U9 Y3 t, h$ Z& g
长征时期,粟裕留在了南方打游击,最多指挥兵力也就一千人左右,而宋时轮则是担任了红30军军长、红28军军长,两人的差距开始越来越大。

) A: z6 m6 k& U- k1 S
- C0 K! O# E% \2 e( j' _9 k
他是三野猛将,却一生不服粟裕,直到晚年都对上级有意见-13.jpg

$ y7 r' M" g1 k* L8 o* d: [
粟裕的职位再次追赶上宋时轮的时间是皖南事变之后,当时粟裕升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而宋时轮则是冀察热疗军区司令,两人虽说是同级,但职务的含金量明显宋时轮要更高,因为新四军的作战强度是远远小于八路军的。

. }0 W9 x9 A0 F5 Z  @: m/ K
1946年,中央将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由粟裕全权负责军事。

6 K: ^  L8 f8 ~! u$ c  a
所以对于山东野战军来说,粟裕算是个空降司令,隶属于山东野战军的宋时轮对粟裕的能力并不了解,再加上宋的资历本身要强于粟,所以之前的“业务骨干”不服“空降经理”也算是正常。

' k5 \; U; E  T2 [- I
% \# i+ o+ q  l0 ?+ v3 P: x
他是三野猛将,却一生不服粟裕,直到晚年都对上级有意见-14.jpg

- P& s- P# q. ^+ E9 I8 ]两人的误会( y  y9 N5 }- |

+ i& _  K& {% h. m9 Y% L  D0 I
解放战争初期,粟裕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原山野将领的信任,宋时轮对粟裕的印象也有所转变。

7 ^1 H1 _8 I# P9 t0 d+ Q* s
但是,粟裕用人有一个习惯,凡是遇到攻坚战,依然会重用老部下叶飞、陶勇、王必成等人,至于隶属于山野的许世友、宋时轮、韦国清等人,经常会被安排阻击任务。

9 R$ [+ N( P/ ?9 C8 c7 U3 ~
其实粟裕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华野刚刚成立时所面临的的都是恶仗,经常会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这种情况下,粟裕自然会重用一些常年和自己在南方打游击的将领。但宋时轮却认为,粟裕是在以公谋私,对山东野战军将领区别对待。
6 b9 ]( J1 m% |# K( k# T

) f, m0 u  K' R& H! I1 h# ?
他是三野猛将,却一生不服粟裕,直到晚年都对上级有意见-15.jpg
+ e- P  m& N* j6 |9 n" b/ ]
1947年,宋时轮指挥的第10纵队奉命掩护刘邓大军侧翼,在梁山一带牵制国民党的第5军和整编84师,但因战场形势发生了变化,华野参谋长给了宋时轮一个口头命令:率部渡过黄河。
6 P9 y( s# W& F( U# ~% e: z5 h' j
宋时轮按照命令执行,但第10纵队被邱清泉打了一记闷棍,部队损失惨重,后来中央追究这件事,宋时轮险些被撤销职务,调回延安,多亏粟裕力保,宋才保住了职务。
7 Y4 x/ O, Y# V+ {$ b$ @, v7 G
但是,宋时轮并不了解华野司令部所发生的事,他以为这个命令是出于粟裕之口,因此便对粟裕心有成见。

8 H4 O- \5 T" [7 _9 ^' a1 B/ h# |1 v9 ~! W9 S; \
他是三野猛将,却一生不服粟裕,直到晚年都对上级有意见-16.jpg
, t8 c5 o& L2 L
济南战役打响之后,华野诸多将领在召开战前动员会时都表示支持粟裕的计划,唯独宋时轮表示:“第10纵队刚刚经历一场恶战,损失较大,无法胜任阻击任务。”
( Y7 I- o3 _, C) v3 F! @' w
实际上,宋时轮是心中对粟裕有成见,对第10纵队被安排阻击任务表示不满,宋时轮还说,自己身体异样,想要去东北养病,然后摔门离开了会议室,留下众人面面相觑。

& \" ?/ U# |, ]  [. k1 Y( H
无奈之下,粟裕只好到毛主席那里去诉苦,毛主席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说宋时轮没有大局意识,更没有一个革命军人的觉悟,还说要将其撤职。

' j$ k4 }! d; t0 n& G8 I' G% d3 ~' n" [
0 t4 j" h1 b7 L- k& a9 q
粟裕再次为宋时轮求情:“大战在即,临阵换帅恐怕对战事不利,只希望主席能够出面求情,让宋时轮指挥部队参加战斗。”

8 |. H# _. c/ u' w2 X1 K, p
后来在毛主席的一再要求下,宋时轮最终回到了指挥岗位,并为之前的事作出了检讨。济南战役虽说胜利了,但宋时轮却以为粟裕在毛主席面前打小报告,两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 i6 ?2 Z/ u- a5 c# X) j; c$ j& p
新中国成立后,宋时轮率部出兵朝鲜,与美军打了不少艰难的战斗,而粟裕在朝鲜战争期间一直在调养身体。
: p- f& A* g6 L. y0 w! G

% ~% W3 ^% k* h& ^7 |
他是三野猛将,却一生不服粟裕,直到晚年都对上级有意见-18.jpg
. Z  p( W, U; {7 Q- ]1 ?% h9 d9 R  o: i
但回国之后,两人的境遇却截然不同,粟裕已经升任为解放军总参谋长,而宋时轮却离开了一线部队,在高级步兵学校担任校长,宋时轮认为,自己仕途之路如此坎坷,主要是因为粟裕这个老上司没起好作用。
- r8 ^# |" ^0 ~0 k, V5 G
1958年,粟裕被调往了军事学院任职,两人再次聚头,虽说粟裕依然是宋时轮的上级,但两人交流的次数十分有限。

$ W( r, B$ b) S8 u
其实宋时轮只是单方面对粟裕有偏见,粟裕对此并不在意。60,70年代,军事学院内恶意中伤举报宋时轮的匿名信有很多,粟裕不顾自身安危将这些信件扣了下来。

, F# S# H6 U) g$ [' s. A: ?* F2 q6 {( U2 H. d9 X8 N( g
他是三野猛将,却一生不服粟裕,直到晚年都对上级有意见-19.jpg
) c) B; p+ R1 |6 t0 i! A, l
粟裕生前多次力保宋时轮,只是因为其内敛的性格,粟裕很少去宣扬这些事,这导致宋时轮一直对他心存误会。

$ u4 Y) j2 }& ]& H: r结语: w. N4 o" U+ i+ r2 C
4 d) U/ `3 L4 E% K0 ?% x! X
1984年2月,粟裕去世,宋时轮前来参加追悼会,得知老领导之前所做的一切后,他感激涕零,握住粟裕遗孀楚青的手说道:“感谢老领导多次保我。”
5 A$ X) I: }& f& T9 V

! ~$ B9 m+ U6 n! N" e) U  P
他是三野猛将,却一生不服粟裕,直到晚年都对上级有意见-20.jpg
! n0 Y1 l+ m/ G* w. \1 `) y8 Z
其实无论是粟裕还是宋时轮,两人对革命事业的忠诚都是毋庸置疑的,在战场上或许会有分歧,但绝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恩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1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0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