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集萃

[复制链接]
查看1824 | 回复0 | 2025-3-16 06: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青年科技人才的使用上,应该进一步破除“怕”的思想。 ; t4 D, M4 E* x4 {0 w8 O9 }
2 P( c1 p0 j# Q8 h" j( p2 S
不要怕年轻人经验少,“初出茅庐”的另一面是不拘泥传统、敢于创新。这正是科研取得突破的路径之一。 5 l' j  W+ ~; r' P6 W

1 C4 S, f% U( M  V( \# y( X不要怕年轻人干不好,先给机会干起来再说。很多大科学家不也是边干边成长起来的? 8 v; J9 q( a3 r+ {. i6 d' {7 l/ ~
7 X6 a* n  }: i8 ~4 ^6 m1 ^" t
不要怕年轻人出错,有错漏及时督促改进,边完善边创造,不断攻坚克难,努力取得成功。   y% u. }% D. v6 R

* P/ ~! X. {! k) J0 }/ U“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奋进的新时代、创新的新征程,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发光,胆子大点又何妨! # B5 ]1 P' m* Y; `3 s' b# `- v

; _6 q0 A# _% v: [7 o, Z——摘自中国科学报《青年科技人才使用,胆子大点又何妨》
% `) w. i. a7 X# T0 D) d  {1 o6 C
得青年者,得未来。培养造就青年科技人才,对建设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意义重大。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全方位、多渠道破解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中的烦恼”,给予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让青年才俊心无旁骛促进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 % O2 p9 G' ^2 {! r6 S* h

  C1 s0 U: R. _3 c& }2 H——摘自人民论坛网《释放青年科技人才“磁场效应”》 * ^+ C. q" g8 z0 p

: b* O- t7 V) V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发展,就要给青年人“压担子”,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发展环境不可或缺,要营造包容的环境,让他们敢于探索、不惧失败。科研创新是一场艰难的跋涉,最需要心无旁骛。为此,要落实青年科技人才减负举措,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同时完善薪资、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保障,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 g. Z2 \$ W& q; e3 n4 t0 {" E* i# v2 Q8 I1 i7 [$ w
——摘自“中国教育报评论员快评”《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 D# |0 F2 ]8 y/ `. V

( F$ _) D, @) W5 g- U% Q要推动校企合作,加强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可以缩短学生学习年限,支持青年人才在30岁到40岁黄金期产出成果。
! b$ F, z% S  N0 Z0 d# G, G1 X  _( N2 O9 u# o: S3 i) {2 S& X, o
要完善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建议教育部门委托相关高校和领军企业成立人工智能教学指导委员会,就人工智能本体、场景应用、系统集成、人工智能治理等领域,面向基础研究层、技术层、应用层等不同人才需求,指导完善培养方案。
- e/ [9 g% @; K  @, W! U$ S" U: |# T" ?, ~* ?) P, x0 o
——摘自中国教育报客户端《方守恩委员:加强AI人才培养,支持青年人才在黄金期产出成果》 # ^& O8 T% A# F; A( b4 Y+ Z% P

7 M" K* t2 d2 d& |$ y. P6 \: z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提高资助率与资助强度,同时延长评价周期,以中长期评价为主,减少短期频繁评价。年轻科研人才的成长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为他们创造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让他们能够专注于真正有意义的研究。 * ]0 H& A0 {- ~" Y! ~6 M
# ?+ p9 o% Z3 W% r
——摘自中国新闻网《杨金龙委员:青年科技人才的“减负”与“赋能”》6 ^9 f2 @( _: H! b! G
  a# L$ _2 s% F- e. t5 N4 d7 v( {
《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17日 第02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2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