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之强支撑科技和人才之强

[复制链接]
查看117 | 回复0 | 2025-3-13 09: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2 D! I$ e9 |  L  T' O: Z! T4 i2 b  Q0 d+ x% L3 a$ O  s
如何充分发挥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如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从代表委员们的讲述和热议中,共促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自信和自觉跃然而出。
! V8 K; O& ?; b" x0 P: H: K3 k
7 m* A2 g9 h7 m7 ^  K( T% @. S; B) ?【总书记原声】9 y! i8 G6 y9 ~' }! l& V

- L) b4 q1 N7 r; \. l- X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 r+ @3 `- v  G3 n' B
- D: P2 N, E' \【讲述】
2 F0 R* S+ p4 @3 x9 k' {& p# O; i
, |* h* j2 U0 e9 _+ H* S“从无到有”的追梦之路5 c# W* S+ p2 N5 b

8 d% h# U; _- ?6 I5 H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我国第一个覆盖全国的互联网主干网,诞生于1994年。
0 K. E$ ?9 z. B, Z& o( D7 }( g4 I
3 _" M. u8 S* N. i作为专家委员会主任主持CERNET建设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吴建平不曾想到,以此为开端,仅用了30年,CERNET便先后建成三代网络,从跟跑、并跑到领跑,CERNET解决了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的问题,实现了从引进到跟踪、从突破到引领的重要跨越。1 X$ X" x) U9 W' H4 U

% a$ [/ Q0 w6 d  t6 RCERNET的横空出世绝非偶然。* f6 g4 j6 x' G5 ~
. ~, [0 q2 y0 P+ H9 G2 K
20世纪90年代初期,互联网席卷全球,国家果断决定在高校建设一个示范网络,作为“211工程”的重要支撑服务平台。于是,在当时国家教委的主持下,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共同启动了CERNET建设。
( E0 t" C+ W; t2 `9 p/ u6 {
) V7 H3 |: h4 e8 V0 G+ ZCERNET的成功跨越也蕴含着必然。
8 j% N: G% p, m. o0 L4 ~( \4 R: [8 r* T+ t
“在持续30年的互联网建设与互联网关键技术攻关中,CERNET成为中国互联网核心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培养了大批互联网建设者、研究者。”吴建平认为,CERNET已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成功践行者,其发展本身也是教育支撑科技和人才的典型范例。$ v, l; _6 L7 {/ L0 v# }4 M: g
& \( c" d1 |3 w, ^8 r
如今,CERNET已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为宏大、技术最为先进、应用最为广泛的国家级学术互联网。
: ^# y: b' J) M7 o& O6 M4 t+ q/ |) d: L1 c/ o
一路走来,CERNET成功攻克多项互联网关键技术,牵头制定20余项国际互联网标准,并在2024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在这里成长,其中两人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两人获互联网领域国际最高奖项乔纳森·波斯塔尔奖。6 M: w1 a; e* \% ]% j9 C1 s  R

) M" E* f0 A* K+ e9 C7 J8 Q如今,吴建平还有一个头衔——中关村实验室主任。以实验室为平台,吴建平带领中关村实验室和高校、企业的团队,立足国家战略需要,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过程中实现科教融汇、产研融合。
# F  ]$ E6 {8 B/ G% y2 Z# ]0 J( j4 C$ j: o0 t8 n
“我们将继续努力,致力实现下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协同攻关中培养互联网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为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吴建平满怀信心。
% S% P# N6 m/ ~3 {4 P/ D1 i; P- `& N0 @! H; X
【热议】$ l9 u- o% z, a6 w* R+ n6 G
8 G; u' `, Q% {1 t  k7 v2 B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研究型大学来说,其本质上是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竞争。”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介绍,李政道研究所正探索一条利用大科学研究范式培养高质量博士研究生的新路,将“科研无人区”变为“育人主战场”,让“国之重器”成为青年才俊的实践课堂。
8 B5 R" w2 d  u
  k3 U! `2 D/ @- g“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是教育、科技、人才通达融合的枢纽,是孕育未来科技和未来产业的源头活水,理应在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展现更大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说,“要完善高校学科更新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创新科研组织机制,进而打造一流学科、引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
# ?! N# }8 F7 ~( p/ G! v' P
* l  |9 U* {$ A: I【总书记原声】3 R! O; i0 O0 Q1 D, A9 C

; {6 }$ Z" |8 z2 n  s8 h要实施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 L7 i+ a4 U  C8 c7 n# y5 Y& [& p4 W2 v
【讲述】. E( `. q: P* }5 |

9 t3 U$ |. Y: X" t! v: O锚定前沿的突破之道
) Z. b) o) ?. ~" Q1 b" e) C% C+ m7 O8 q1 C; J" U% G. }9 Z2 c; Y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由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领衔的团队发布重大科研成果:研究团队制备的镍基材料成为第三类在常压下突破40K(热力学温度)“麦克米兰极限”的高温超导材料体系,为解决高温超导机理的科学难题提供了全新突破口。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带领团队取得的又一次重大科研突破。
6 X. I& n. a/ B5 c8 M7 O! j
7 U' ], w# `8 x+ g0 M. R5 I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首次发现异质结界面高温超导电性……多年来,薛其坤用一个个重量级科学发现,助力我国量子科学研究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 Y. X2 O) M# y# @& A
4 ]6 d# {8 ]: ~) Y3 ?: p
回望薛其坤的科研之路,锚定基础研究、聚焦科学前沿,是他始终如一的初心。
) M3 d9 e, Q; f/ E& v  c. O: j! K" p8 E, C2 d
量子科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认为是量子霍尔效应家族最后一个重要成员。然而,自1988年被理论预言之后的20多年里,国际物理学界没有任何实质性实验进展,这是一项很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完成的项目。但是,薛其坤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去攀登这座山峰:“做基础研究,要把握世界科学前沿的主流发展方向。当重大科研机遇出现时,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力争取得引领性的原创成果,助力国家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C2 H9 k4 E( R4 P1 |5 `+ i
& i0 M# H! X9 T
历经4年时间,薛其坤团队先后制备测量1000多个样品,破解一系列科学难题。终于在2012年年底,他们在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 M- ?* ?1 l+ f# V
7 b: @7 h$ q+ r) _$ d( f3 l$ t近年来,有组织科研迅速推进,薛其坤团队也见证着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带来的科研高效能。在联合攻关过程中,南科大、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清华大学3个单位的团队异地协作,同时深度联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不断优化“科研牵引—联合开发—迭代升级”的新型校企协同研发范式,组建起由材料科学家、精密机械工程师和自动化控制专家组成的联合技术组,在技术验证和科研应用过程中反复迭代,率先打造出兼具超强氧化氛围与原子级沉积精度的薄膜外延设备,实现了较国际同类设备提升上万倍的氧化效能。
7 O" g0 _5 ?! J- `" H
$ ]6 J, L7 p3 g4 U' X9 G一路奋进,薛其坤始终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要为国家的强大作点贡献!”年过花甲,他仍将继续向前。
* g# K& F! `3 p8 Z7 c$ M: G& J( F; P1 b
【热议】
7 |* |1 n" E7 |& }' t
+ J/ Y% P! A4 m; d) h“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首先是突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要与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产业升级紧密联动,成为颠覆性技术的核心孵化器和关键领域创新的策源地,深度参与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认为,强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要完善适配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 ~, M, X# N8 ^: k" \' B

8 O, x' I! t' w! w# k4 a学科是高校开展前沿研究的基础。“在新一轮‘双一流’扩容时,可以增设区域急需赛道。”全国人大代表、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尚丽平建议,要突出“学科区域需要紧缺度、区域人才培养适配度、科研服务区域贡献度、一流学科校际示范带动度”,重点支持区域急需、紧缺的相对优势特色学科建设。
7 q' I- _) {, p6 L7 R5 [6 S- A2 U" s8 `+ v( L
【总书记原声】, v, f( C3 U- b

" c  S  x( a1 E2 t- V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2 v+ ?# y* \9 t

( `. G' U( n0 T【讲述】
( Z4 v. ^8 u* l) y. T
  ?# o( V6 X) @7 W' ?+ Z着眼未来的造才之策# i2 _  Q( W+ s! [2 d$ {9 B* z
/ Z6 G8 I9 W. P- D# l4 K3 C7 E
当前,我国医药工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国医药工业海外授权事件达370件,涉及金额超过1200亿美元。中国在全球医药工业发展中的角色已从参与者转变为推动者。! G+ i  t1 |) Q4 d3 o( h

1 p2 v% w/ A$ H; i) T  `! p* u值得关注的是,其中许多标杆性创新药械成果和企业背后,都有上海交通大学的身影。“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生物医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需要在人才培养和创新策源两方面持续发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说。- r$ w; r# t0 R* f$ ?$ p8 F
) V/ a. u4 a" \  a9 u% ~, }2 j9 R9 X
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多维度、跨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领域跨度非常大,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全链条,包括从医疗器械到药物、疫苗,从小分子药物到生物大分子药物、细胞治疗,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医院……丁奎岭认为,培养生物医药领域的拔尖人才需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打开“四个边界”:学科边界、学院边界、学习边界、学校边界。
. X4 c; Y" G$ C! `  O" k
( z% r" L2 q+ \' |1 b! [* x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超常规布局溥渊未来技术学院,积极探索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面对未来颠覆性技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未来技术学院必须打破学习、学科、学校的边界,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倪军介绍,聚焦未来能源和未来健康,学院会聚机械、材料、化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师资,“是全校学科背景最‘杂’的学院,没有学科界限”。7 z. ]2 {: K7 _2 x5 ~9 `9 c

( X! @! T4 o. J( V0 o  y+ c上海交通大学还专门成立思源研究院,打造高端人才政策特区。丁奎岭亲自担任院长,领衔组建专职管理团队,同时建立“X个学术实体”,为人才提供顶尖的研究平台支撑。) @1 ^% x6 @4 i7 x- _6 }2 `9 ]
4 C) y" Y+ n) |* {! z
“当前,全球激烈的科技竞争背后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科技强国的实质是人才强国。”丁奎岭表示,高校要构建特别的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制度体系与生态环境,让人才引得来、用得上、发展得好,无后顾之忧。4 ?: K5 O) e4 _" q  T! d' T4 g4 R

) o( V% Y6 y0 g5 g; h【热议】. u# E/ S, ~0 I4 _' Y

; U9 f. N& h  L; I# t* P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阮诗玮表示,教育改革亟须走出“舒适区”,步入“深水区”,以教育系统性深层次改革驱动创新型人才高效培养。要推动高等教育向更加灵活、务实的方向发展,加强通识教育,可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作为所有学科的公共基础课,并加强跨学科交叉学习,研究生阶段广泛采取“1+N”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U+ v: Y  I3 ^* `5 T+ }
6 t7 M7 C" R6 f
在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构建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说,高校可以采取“滴灌式”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本研贯通、学科交叉的个性化路径,建成未来技术学院等新型育人单元,鼓励毕业生进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尤政建议,要强化产教融合、打造高校与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知识传授要以学校为主、工程能力培养以企业为主,共建工程师培训中心。
5 A5 T0 ~+ j* k- `2 e' u8 a4 z; K; K" ?3 |" W5 ^$ Z
(本报记者 张欣 林焕新 欧媚参与采写)
/ _, f3 U$ ]3 N& Y4 K; M, H; L" N* u
《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14日 第01版
! B0 |$ t0 w) y! l0 H" ]
) W+ h" @, A. Z9 v8 c作者:本报记者 高毅哲 柴葳 董鲁皖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1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2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