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万维吾尔族在哈萨克斯坦,为什么他们和哈萨克人的关系并不好?

[复制链接]
查看4156 | 回复0 | 2025-3-12 10: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9万维吾尔族在哈萨克斯坦,为什么他们和哈萨克人的关系并不好?-1.jpg

7 K8 y1 i8 a3 x2 f
: R+ m5 @) S3 H! F0 m9 u- r二战后的劳动力缺口与新疆移民
. f! _6 Q% w) H' ~
- q3 j* g. T6 R* }7 o二战期间,苏联经历了巨大的损失,前线和后方无数青壮年劳动力在战火中消失,工厂、农田都面临人手不足的窘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联开始把主意打到周边的邻国身上,尤其是与中国接壤的新疆地区。
; J, f% l' v( e6 b  W/ Z, c  ?0 k9 F- H3 `- j( e2 Z
新疆这片土地正好位于中亚的边缘,跟苏联的边境线紧紧相连,交通上不算太难搞定。再加上新疆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地方,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等,各族人生活在一起,苏联觉得这里是个好突破口。于是早在战后没多久,苏联就通过各种手段开始鼓动新疆边境的居民往他们那边跑。+ H; y6 i& q0 X

" o5 d+ N+ B* p
29万维吾尔族在哈萨克斯坦,为什么他们和哈萨克人的关系并不好?-2.jpg

" D* {: T+ F" R# ]! ^( [6 x* ]& P/ I4 R; p  O3 m5 W; q3 {2 z/ A4 E5 b
比如,他们会派人到边境地区宣传,说苏联那边生活条件好、工作机会多,甚至还许诺给土地和住房。这种宣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持续了好些年,慢慢地吸引了一些边民拖家带口过去。不过,这股移民潮并不是一下子就爆发的,而是像水滴一样,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规模。
5 z, k$ k* t9 G/ z* i
; D1 |2 O1 G9 @时间推到20世纪60年代,事情开始变得不一样了。那时候,中苏关系彻底闹僵,两国从曾经的“同志加兄弟”变成了针锋相对的对手。苏联这边一看跟中国的合作没戏了,干脆变本加厉地搞起了自己的计划。他们不再只是小打小闹地拉人,而是有组织、有目的地要把新疆边民大规模弄过去。
2 m* y$ s" F* W: p% {% K, u( ^' u  C. L1 v3 Q7 l0 a7 l& R; V
29万维吾尔族在哈萨克斯坦,为什么他们和哈萨克人的关系并不好?-3.jpg

" a6 E3 W* K4 X; I0 D, R0 I- N! l8 r
1962年就成了一个关键的年份,那一年,新疆的伊宁和塔城这两个靠近边境的地方一下子走了大约6万人。这些人收拾行李、赶着牲畜,翻过边境线,直接去了苏联那边。这6万人里头,维吾尔族占了很大一部分,他们带着自己的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成群结队地踏上了异国土地。伊宁和塔城本身就是新疆的边境重镇,交通上跟苏联接壤的地方多,地形上也方便通行,苏联那边早就盯着这些地方下手了。
! c  j: b  V& Z: G2 N9 h6 k5 Q, s: l
这批人过去之后,直接就给中亚地区带来了不小的变化,尤其是跟新疆紧挨着的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当时还是苏联的一部分,地盘大、人口密度却不高,苏联正好把这些新疆移民安置在那里。伊宁和塔城跑过去的6万人,不光是数字上的增加,还把维吾尔族的种子撒在了哈萨克斯坦的土地上。维吾尔族人到了那边之后,很多人被安排在农村干活,有的种地,有的放牧,跟当地的哈萨克族人混居在一起。
( a: }2 f& r; C: w6 s$ j( G7 B9 R2 J
9 k! z# j  h: o; r  V9 s
29万维吾尔族在哈萨克斯坦,为什么他们和哈萨克人的关系并不好?-4.jpg
2 o0 P; P- G: |3 E9 z" Z  f% W  S
; p; g" |3 e  c! F8 l/ P
从新疆迁过来的移民给哈萨克斯坦带来了实打实的变化,数字上特别明显。1959年的时候,哈萨克斯坦境内的维吾尔族人口还只有59,840人,到了1970年,这个数字就蹿到了120,881人,十年时间直接翻了一倍。
- ]! C: ?  L' _$ `/ I4 g) |" u- i1 G: s# N* F# ~
现在的哈萨克斯坦,维吾尔族主要集中在东南部,阿拉木图州是重头戏。这里住了大约16万维吾尔族,占了全国维吾尔族总数的55%。阿拉木图州有个省会叫阿拉木图市,那里就有11万维吾尔族,占了38%。更别提阿拉木图州还有个专门的维吾尔区,名字都标明了这是他们的地盘。0 E* {* ], s: T- x! z. ?& Z

' o3 g; G* d% X; o
, H5 t8 p* X) V- H
. T& T( _: V- j% v" {
这地方原来是苏联划出来的,移民过来后就一直延续到现在,人口集中得不得了。从1959年到1970年的十年,维吾尔族在这片土地上翻倍增长,靠的就是那两次移民潮带来的积累。战后那批人先打了个底子,60年代的6万人直接把规模推到了新高度,哈萨克斯坦的维吾尔族就这样一步步站稳了脚跟。
* E3 r  j% H( s/ x' B. L0 X! S$ G4 V- i" d
从苏联文字改革到哈萨克斯坦独立$ ?) R" \# N0 g" R* q- T) N' O

' I0 [4 D/ B3 F* E维吾尔族的语言文字在苏联手里被折腾了好几轮,变化挺大。最早的时候,他们用的是阿拉伯字母维吾尔文,写出来的字带着浓浓的传统味儿。但苏联觉得这不行,得统一管起来。1928年到1932年这几年,苏联给维吾尔族搞了个拉丁维吾尔文,把原来的阿拉伯字母换成了拉丁字母,说是这样更现代化,能跟国际接轨。
' M& r. T: X( o# v, v; T$ J; F: b3 K# T2 Z9 T1 Q
29万维吾尔族在哈萨克斯坦,为什么他们和哈萨克人的关系并不好?-6.jpg
' z! t! v: ?' }6 G( P; `
% ~' K( }1 P: L# Q- U% y" I
这套文字用了没多久,到了1937年,苏联又变主意了,觉得还是得跟自己的体系靠拢,于是把维吾尔文改成了西里尔字母,跟俄语一个路子。这次改动一直用到苏联解体都没再变过,维吾尔族人写字、看书、上学,都得用这套西里尔字母的文字。
+ e5 s+ ?2 n5 R& p9 F0 ~: [; e" E5 @5 M! I; c+ x4 b# D4 A
1991年,苏联散了,哈萨克斯坦成了独立国家,首都定在阿拉木图市,维吾尔族的语言环境也跟着变了样。苏联那会儿,他们的学校基本都用俄语教课,课本是俄文的,老师讲课也用俄语,维吾尔族只要会说维吾尔语和俄语,就能应付日常生活。街上做买卖、跟人聊天,俄语都通得行,维吾尔语就留在家里用用。! W+ n1 [$ O; ^4 k' r
$ R/ P$ l3 E# K
29万维吾尔族在哈萨克斯坦,为什么他们和哈萨克人的关系并不好?-7.jpg
& U+ C' G6 C. u$ u

/ ]+ c! Y* ^% c但哈萨克斯坦独立后,情况不一样了,新政府觉得得把哈萨克语推起来,毕竟这是自己的国家,自己的语言得占主导。于是要求境内所有民族,包括维吾尔族,都得学哈萨克语。学校里开始加哈萨克语课,政府文件也慢慢用哈萨克语写,维吾尔族不得不多学一门语言适应。
# H7 ^9 u7 c2 `* ]* c) }% ?
( c9 X& Q; u% }$ C9 ~; c到了2017年,哈萨克斯坦宣布要把哈萨克文从西里尔字母改成拉丁字母,说是要跟世界接轨,甩掉苏联那套老规矩。维吾尔族一看这架势,也赶紧跟上,决定把自己的文字也改成新的拉丁维吾尔文。( I  b! C- t0 W3 H& e) r+ Y, L

) g8 X" j  V6 k9 P
29万维吾尔族在哈萨克斯坦,为什么他们和哈萨克人的关系并不好?-8.jpg
) G- W, `' }0 B) ]" q5 m+ G

- F* S% w3 L& J4 t- ~教育与语言的拉锯战
0 k' {1 I) _' D
3 _# J; J% k9 ?% ?哈萨克斯坦1991年独立后,维吾尔族的教育体系开始跟着国家的步子调整。苏联刚散架那会儿,维吾尔族的学校还保留着老一套,主要是用维吾尔语教课。到现在,哈萨克斯坦全国有63所学校还在用维吾尔语上课,其中12所是纯维吾尔语学校,学生从头到尾都用自己的语言学东西。
0 h5 ?( x+ ?3 q" t# B) s' P3 v7 n' U4 [) Q/ [& }: g$ V" d9 X% O
这些学校加起来,在维吾尔班读书的学生有16,660人,数字不算小。苏联时期留下的这些学校,最早是从新疆移民过来的人建起来的,他们想让孩子能继续用维吾尔语念书,保持自己的文化。
  g# B2 a8 w' M% e
5 X" l6 E# ]% J4 l
29万维吾尔族在哈萨克斯坦,为什么他们和哈萨克人的关系并不好?-9.jpg
  n" K+ _* z9 {" p% l$ W* L$ E
; ]9 H% X: a% t! p4 g5 N6 b, g
后来,哈萨克斯坦政府接手后,情况慢慢变了。新政府觉得,独立了就得突出哈萨克族的地位,哈萨克语得当老大。于是他们开始推政策,要求所有民族都得学哈萨克语,学校里也得加哈萨克语课。维吾尔语学校没被直接关掉,但政府给的钱一年比一年少,有些学校连课本都更新不起,只能靠家长凑钱维持。/ e% p$ m* T; W* C$ ]

8 V9 N, n9 ^& y0 `政府这边是想让大家都融入哈萨克语为主的环境,维吾尔族自然也得跟着走。可现实没那么简单,俄语在哈萨克斯坦还是硬通货,毕竟苏联管了几十年,俄语早就渗透到生活里了。街上做生意、找工作,尤其是城里的好岗位,哪个不要求会俄语?不少维吾尔族家庭算了笔账,觉得与其让孩子上维吾尔语学校,还不如直接去俄语学校,学出来能找个像样的活儿。
0 I/ _: E  r( F6 Q  T% c5 s! N# |, ~- ?
29万维吾尔族在哈萨克斯坦,为什么他们和哈萨克人的关系并不好?-10.jpg
0 x! q2 j' C0 P
3 Z  i1 W! \4 ?( W$ r3 N2 z
于是,俄语学校成了他们的首选,63所维吾尔语学校里,好多学生的家长都转了向。政府想推哈萨克语,可俄语这块老招牌太硬,很多人还是觉得俄语更实用。那些纯维吾尔语学校的学生人数没怎么涨,有些还缩了水。哈萨克斯坦的语言政策就这么推着走,维吾尔族夹在中间,学校得调整,孩子得适应。
& @7 b1 P* U# B, N$ t; S( I, B$ b6 H5 C1 x: X2 z
民族融合的压力与移民新动向
" B& `/ S4 i4 y( G  S
9 Y: g4 G% P9 u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人对维吾尔族的不满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根子还得从苏联时期说起。那时候,苏联为了管好中亚,给维吾尔族划了块地,还建了学校,甚至在政策上多照顾了点,比如分房分地的时候,维吾尔族总能占点便宜。
0 q, ~; _7 \! j+ A' o3 i6 f
, I6 l' ?  j/ X  V
29万维吾尔族在哈萨克斯坦,为什么他们和哈萨克人的关系并不好?-11.jpg
8 m8 u& [5 ?6 p+ C) s9 ]. a1 V

4 q: z4 Z. ?( H哈萨克族人看在眼里,早就有点不痛快。到了1991年,哈萨克斯坦独立,这股情绪就更明显了。新国家想把哈萨克族摆在头一位,打造一个哈萨克人说了算的地盘。维吾尔族呢,算是从新疆迁过来的外来户,自然就成了被挤兑的对象。! g# P. Q2 ^# [. R4 q  d
* @4 h% E3 l1 h7 L6 O2 A9 ~! y( V
独立没几年,有人就开始提意见,说维吾尔族的地名听起来太别扭,得改成哈萨克味儿的。阿拉木图州的维吾尔区就常被拿出来说事儿,名字改不改成了街头巷尾的话题。后来,政府还要求所有人都得学哈萨克语,维吾尔族的孩子上学,课表里哈萨克语是必修,考试也得考。这还不算完,社会上对维吾尔族的压力越来越大,哈萨克族人觉得,凭啥这些外来的还占着好地方,得让他们融入进来。) v( x; b! Y% W- W, U

) Z2 F9 S, O9 B2 V1 C
29万维吾尔族在哈萨克斯坦,为什么他们和哈萨克人的关系并不好?-12.jpg
' ~) {6 N: ^; A) d) y6 G

& Q4 |; P# x, ]90年代,中国那边经济起来了,商品便宜又好用,哈萨克斯坦市场上到处是中国货。维吾尔族跟中国的联系也没完全断,有些人做生意靠着新疆的关系,日子过得还不错。这让哈萨克族人更觉得刺眼,觉得维吾尔族不光占了苏联的好处,还跟中国走得近。时间一长,这种不满就从街头吵吵变成了政策上的动作,政府一边推哈萨克语,一边盯着维吾尔族的动向。
4 q) [0 T0 I* Y# @
  K( s; s8 c" {! `, s' p1 j/ a到了近些年,维吾尔族有些人扛不住这压力,觉得在哈萨克斯坦待着没啥盼头。他们开始收拾行李,往外跑,土耳其成了热门地方。土耳其那边用的是突厥语系,跟维吾尔语有点亲戚关系,过去之后语言上好上手,再加上文化上也近一些,不少维吾尔族家庭就带着孩子过去了。
+ e7 j" [( O$ N9 [# D1 k2 p
, n5 M# G" G  l参考资料:[1]井国栋,龚星星.前苏联时期哈萨克斯坦维吾尔族人的文化适应[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3,32(1):28-31% c9 i( W8 A& E5 L- e( a
4 z+ u) ]$ R; H1 V
29万维吾尔族在哈萨克斯坦,为什么他们和哈萨克人的关系并不好?-1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7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1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