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建设教育强国的底气是什么

[复制链接]
查看2321 | 回复0 | 2025-3-3 20: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 M+ S+ P# @8 S: J  `  U
[img=627px,126]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axegupay5k/ac4f93486d20456bb42d1cb057320401~tplv-tt-large.jpeg?_iz=30575&lk3s=06827d14&x-expires=1741723636&x-signature=bjoFNMzsjjA44e5opwwTSw5yzGc%3D[/img]

. H* L, y- E! l5 F
' a2 Q/ }# c1 p2 M

2 R+ N% ^* E& X( w- f& r; j
建设教育强国的底气是什么
" z  ]( i7 @8 ?+ |9 @5 M7 J
6 q5 c( G8 R6 K
3 }! x: _4 _3 P/ ^' o+ b
国育平

, Y6 {( y/ ^# c, X0 w! `
- f8 H% D5 {0 k, u; P( r% i, j3 d
0 t9 u6 R  S# [4 u  a“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宏伟目标令人无限憧憬。7 @, m* r& Y' A: f% B6 U
全国教育大会胜利召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重磅发布……从高处谋局、在细处落子,党中央为教育强国建设勾勒出宏伟壮丽的蓝图。
" u1 `, w6 H( s6 S
/ k" x$ E% \* I5 c
- E& U9 }+ E: V' e2025年是《纲要》落地实施的开局之年,各地积极响应、迅速行动。“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教育强国建设正稳扎稳打推进。实现教育由大到强的系统跃升,如期建成教育强国,我们豪情满怀、底气十足、信心百倍!
0 s5 _4 y, N% ~' p! K! O8 ?, Y# k% [1 L, K0 I& M

2 y9 q8 M3 K. |) ~0 y3 V9 G
(一)
# i( M. \% K3 ]4 D& w) `
( G0 C" q: q" B( A$ u8 A; d/ W

* ]# F/ o! A6 V  R# v实践向前不停,理论创新不止,党的创新理论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引。# x! I2 \8 _* }7 K/ p! x: G( x

- n! b& y( p( F. b1 N; r
* C; v7 D/ b2 Z“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8 J1 z1 G/ D, h, U7 G4 v2 c

& s+ A* x/ d9 f8 S7 ?* {
- m2 T8 ~# }) B$ z2 H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就在于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0 @5 H* Q2 [& S. l. p! c1 ^

5 v/ p" i/ C) U/ ]6 w1 }/ a" e/ t$ |3 r7 r
教育强国建设同样依靠理论的指引。0 v! C: z5 m) |( O/ W/ P
* B, T: d' I- k8 f9 `
5 v% [" ^/ }6 t. }1 m8 g% b+ u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发展大势和国家发展全局,着眼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向、道路、方针、原则等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G" Z& S# Z& t
$ q, a# r: Q5 |' ~: w
- f, H( x( ?$ Y——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
8 y# z- g( J% c; c/ F9 {2 M  Q/ C7 S
1 [. J3 N& c5 j$ c+ q7 A. n  o! _4 j. g' T  |7 b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 }, _# ~  R& t5 G$ z
5 F4 R( Q- P$ n4 x% J# `% ^+ o7 j6 k4 ]) z
“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3 F4 S) R$ `7 @. y6 G' E
2 T7 `; V: _  n, Y5 E

' \$ V$ ?) R2 _“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0 u9 p9 t" l+ l) g! u" t- }+ K

/ K8 q! j# m) f7 Y* s: I* x
8 a+ y( A. X9 }2 ?这些重要论断深刻体现了对教育强国规律、对未来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和把握,深刻体现了对教育在党和国家现代化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为我们增强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感、紧迫感提供了根本遵循。/ ?! t! Q4 I1 h
* d& A6 P- \) m) t( i0 O; H
  e' \" D3 F1 e6 S9 }
——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
/ P* p8 W8 ?4 a! d& P4 x" C8 {; ]' s2 M

  |( j. n3 E; e3 \9 p' ^“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5 U4 ]8 f/ @) B  B9 O9 _" @  ^9 I! ]  y
" m: x* e" x& n5 x5 c# ?4 A
“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 Z" D* O' l: i$ Z/ [/ O: W( c9 [" n% L" i7 i1 J; i- ?8 i

3 y5 @6 B1 g) o6 n! s' O2 ]& ?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本质要求,为我们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和“六大特质”明确了方向。# n7 g: r! T/ J+ d2 s! m. `+ N+ \

) A! J/ z; F! d- r3 ]2 N; H* `" F% V# b6 q5 h
——怎样建设教育强国?8 L$ \1 u7 a' D9 d4 T

5 W$ B2 H' w3 v" V/ P5 Q+ u) s
' m3 v+ e; }/ C! V5 k4 A“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 \2 ]# o' E1 I0 ~+ ~, @6 M8 _* x. B1 ]4 v1 Z2 @$ G
4 X& L) }2 U; a/ f# z5 r) V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 E' b9 g0 Q" f; k

( H. a: W6 y" {2 u9 r& E% m1 r) u8 h7 e  v: J
“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2 m; f3 J: Z. I, \" {' q

9 k% _- j, t6 v  }9 s7 Q. h; j) \3 _$ G' u1 R0 j' k
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路径,既集中体现了科学世界观,又集中体现了科学方法论,为我们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解决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
. u; H: Y/ Y( ^7 C
( P6 K# s* `) {$ [* Z% t, V) g5 I# ~: X: P3 P
……: V7 o9 T  G! f0 @( ~6 E* a

" y+ F& a+ W- X! o. E8 D3 Y1 J/ `5 y) k( a7 ~6 t, h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事业的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一刻不会停止。* a( j" Y9 i- K5 P% [" Z9 C/ G: M2 H& \

: \, t; S+ _& L2 \# \# c4 I+ K* G3 Y* T. i, A4 s% U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既讲是什么、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怎么干;既部署教育改革发展“过河”的任务,也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是我们在教育强国建设征程中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的坚实依靠。
7 U. B. g, p9 h% v) C7 t$ ^- ?* R6 E) i

7 B4 T& `. t* o3 V
(二)

, m/ N1 c% N. I/ J: T, _7 ~; G. S0 Z

* Q8 ?& X  q" `. s( z$ c

6 q& z- s4 u$ c5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成功的道路为我们走好由大到强之路夯实了路基。; O% c) s4 W6 G- Q
( M4 Z2 ?3 V. A! e, e4 n
5 v" @3 o6 ^1 p- d/ w- M  L% p
“这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
* ~$ ^8 h" Z  b: w8 b
/ X$ ?: |; t& G5 q5 X# i, K- M  y! B7 }  R- \0 W
走过了由旧到新、由小到大的非凡历程,实现了从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正是因为我们把握住了正确的方向,在实践中探索、完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中国教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所罕见的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4 K, D1 Q3 v2 ^  f0 T4 L1 @6 Q
* }- W/ Q0 E( t! Z& t" [% y- f, [1 Q8 X
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1 C1 ~; Y+ x# l% o0 E# L
, s" \8 o" P" t7 ~

' m% O! n. }; F4 \" f——这是一条坚持党的领导之路。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全面、系统、整体落实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政治保证。# A8 [1 S4 r2 ?$ k' e
* q1 A+ y& H9 R
2 T/ \" n5 x6 P3 y/ w) I  J1 h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各省份陆续召开全省(区、市)教育大会,部署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地方如此重视教育大会,不仅是因为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更是因为协同推进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必须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g; M# o4 j) X5 H3 S6 f# Q" |+ {3 o7 K6 }, p, e
. k& e* V/ S; ?
——这是一条坚持立德树人之路。不断夯实育人根基,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扎实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坚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I' G- N) v8 Z+ w7 p

4 C. l9 x- x( c3 f/ K( E1 ~' e) v/ p) A( C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 g6 N4 r1 N  u
) S3 x) q8 z4 _$ d' Z  }1 H* H# a+ @: o3 i1 |6 i! I
——这是一条坚持优先发展之路。始终把教育置于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中的优先位置来考虑和谋划,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以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筑牢了保障。) S2 N7 m" g1 x( M, A# [! ~) k, O

8 c, G8 k# |* n$ H! E, y, }; f& Z2 t+ C2 Y0 W# @9 B* a
来看一组数据。2023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4595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0433亿元,比上年增长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已经连续12年保持在4%以上。这充分体现了国家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力度和决心,有力地说明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0 r0 Q7 W* p  |

( s+ q: n8 d- V- E- |  r0 V
# \6 L* U8 Y* A9 g( Y4 V——这是一条坚持改革创新之路。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破解教育发展难题,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以改革创新激荡起建设教育强国的澎湃动力。
3 w* |6 j( T2 Q: C" i7 Z/ H' |3 M+ _1 v
- `! k0 L2 `6 c2 W  g
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无疑是我们把握发展规律、抓住历史机遇、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难题的生动实践。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汇聚海量资源,优质课堂时空交叠处处可见,优质课程跨越山海时时可及,不仅有力推动了教育公平,更带来了一场涉及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模式及教育管理等的深层次变革。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教育数字化发展道路,让教育数字化正成为支撑引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8 P8 O5 L/ n! J8 N& v% z' @7 R% j
6 }" I6 v/ {/ W5 |% ?% i( q- @1 ~: |
0 X$ i3 z, S+ O: [" _; u5 {……
/ C+ l7 k- ^0 h" }) o
# U+ `7 y, ~/ q  S  I( @5 ], v0 ~6 D8 t+ N% J4 g  `
这条路,始终坚持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同频共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始终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 g5 [; n- Q! g" {# N* q" o5 P7 J: `3 i1 G
# X- U  a* j  w# t, J4 n
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用70多年的时间,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这是何等不易,又是何等荣耀!
; |* n0 b5 K! x/ x$ D2 ~# L' l* E+ ?, N3 g, q, L; G% a$ M
: S, p* K% G0 b/ @
辉煌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走对了路。
' I, f9 {5 ]( Y; F' i' ^2 h% s) H& ?6 y: q4 M1 k" `/ I

& G; H9 [5 F: b; X2 k7 T这条路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确保如期建成教育强国的唯一正确道路。站上新起点、迈步新征程,我们必须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0 D- j2 n+ u. u4 @7 ^4 q
) E' n0 Y' g; d) ~. }4 B* a3 h% i
' a# V( D3 {& r9 S2 U
(三)

6 Y1 q+ Z2 C0 g7 n  z' u- I1 e
% e8 E8 n( S8 a! ~# R2 t4 Y; V

# l" ^# Z% G5 I) G  j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我们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 ^: \4 o% c2 g' e1 d3 L: ?' u) H, {- i! t9 U8 A- x
/ x+ |2 G. ^) R) j" }9 _. z0 p
我们矢志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那么,如何让“中国特色”这一独特标识熠熠生辉?
  p' E- n- u7 h2 q; \, h  l+ O& g7 Z6 i2 @0 s

5 [, m1 l+ c' |5 F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自觉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获取力量。这是提振中国教育自信心的必然选择。  o: ^) M( B7 B" |
/ ~  t5 a; t* c, R; S1 e
8 Y  ?: I6 j4 t3 `, E; }1 G2 }
——根植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土壤,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座宝库中的无尽智慧,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
" c# ~1 D9 O& x3 S- t* f9 ^
" X  ^. K2 m( N+ E3 J  _
% N+ p+ _( c5 t' S孔子强调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孟子主张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大学》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f+ U  [6 b4 F* t* `
+ k6 Y5 b! N2 f6 D; z& Y* E  w. q
% K" [- q6 ^6 r( L4 \
高标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最终指向于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这种为天下奋斗、献身的担当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傲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更是我们建设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3 ?$ N# a8 o' T7 h/ S4 K2 }
# @7 |) T  e8 x- ^) ^

& Y" ^: i; W* L, d倡导“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重视发挥师者“为人师表”的使命职责、强调学习态度的养成、注重学习方法训练与总结……. K7 r+ k& \; P9 c) i# s
) f7 A" C. I4 ?$ K$ u# s7 n* C6 C
- _6 ?  V& R0 I* D2 O! V
中国的教育传统恰似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 A' H& q% _" W- C+ |' c, i

; P" C0 P/ S# ~. p( ?- C  a7 k
6 B' Q) ?( M6 c9 w7 Z1 \6 Y* W继承与弘扬这些优秀的教育传统,并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疑能为建设教育强国催生出强大的力量。
9 _2 }" B) w! x% g
, V1 F0 H  s& ^4 T7 x6 m
! J0 e: r' n* P$ {1 \& F+ M——传承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精神,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实践中汲取力量,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 c5 L3 l" m- g) m* e
8 G! C. j1 j' T) B2 O5 [

" x( }7 m; e' ]6 K% ~%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z; r5 s8 C! Q) t: s8 \* n2 g2 P
" ^; v: {, ]: m& a( y" C7 \

1 H% ~5 n3 @5 M从为革命战争服务、为抗战服务,到为新中国建设服务,再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服务……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思想在实践的磨砺中不断丰富发展,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广阔视野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发展脉搏、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新理念、新思想。
9 B  [8 `1 A! p3 ^) W/ E
: l4 ]- z; `( g5 T8 x
$ ], q5 Z  i' w" ?4 P" H8 L8 C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实施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 I3 v( M% P4 n" C1 |: K( v- _5 A2 D+ |" l5 i+ D
: E$ q5 R5 d4 v0 S
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育人方向,强调“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5 M# v2 a* u$ z& v1 }# f

! o5 m4 X# m" d0 }! B! G! p8 [7 H2 D& ]; O/ U+ _8 b
主张教育要为人民服务,“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1 P) \/ S  u1 a
1 B4 {" f9 B9 y" \  M
( J) ?3 a6 s* `. I/ j8 e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强调“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5 c5 ~: V( H7 w: d0 D
/ D5 S/ \2 e; Y$ A5 e* L
: ]1 p+ b! m/ e7 I
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教育思想,照亮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前行道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与行动指南。1 \5 n4 ?2 j, q) j/ F

! [, h4 z+ B5 H% |$ i  J9 `0 X6 c: s; K/ i
坚定文化自信,扎根本土、立足时代,并广泛吸纳融合一切外来优秀教育成果,我们就能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发展之路,让中国教育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3 d. l% F; L/ F5 a
, y5 t8 D( A  |/ I$ \9 N4 e( F  Z
" ]) l% P# J  S( o5 Z
(四)
1 n3 o+ m3 `% |! }1 ?
  x+ y0 ]4 E) ]4 A1 N5 K

% Y* a3 h! b6 F$ _7 l+ ~制度是管根本的、管长远的,教育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是我们不断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有力保障。
: h& k4 k1 ^5 @& t/ a4 C% C
/ j' J# b  A3 G- V6 j3 ?) x" s+ K0 B+ P
——我们的制度建设始终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坚实基座。
. Z7 n8 i8 f% c0 I4 d8 ~1 F
, L0 c  ^+ Y5 O! M
: m# ]4 j, z3 I( W5 c, |$ d开学第一天,同济大学附属澄衷中学200余名学生走进上海博物馆,在博物馆里开启“开学第一课”。这是上海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打造“大思政”格局的一个缩影。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不断加强思政课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机制建设,引导广大青少年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3 o& d" K% n" L
1 {# S5 E2 z  `
2 v7 ^- f# |1 w; L; y* [, ^修订《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出台《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等,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加强党对中小学校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提供制度保障;出台《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为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指引……
' t1 G+ O- w' }$ i* V5 ?9 ]. V: i2 l. E: g
& F/ p2 v: F* [6 C# ]4 S2 C4 D
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始终着眼于强化政治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 o" u9 I0 \% J5 J. q

/ X% ?$ J1 p# ]& N0 i7 x7 S
/ p0 G. K' G$ y" |* H——我们的制度建设始终坚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期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价值追求。
( L6 |: C, y, ^% j- _. O! {
( w" z8 U& C9 O& T. _( ?* y! y8 V% c" n8 W# e
广东近3年来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约386万个;江西全省推进优化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乡村学校“小而散”“空心化”等问题基本解决……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及新型城镇化趋势,各地真招、实招、妙招不断。, d' }3 u  Y( ?+ c2 ^) [

5 R& z8 e; ]) @7 }! @6 J
6 s+ U$ {6 p2 n/ t0 Z7 j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发布《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为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4 p# L2 [! a2 X; L
7 P  l  x7 ]: ]3 L1 V) \
; L0 Z# E; Z) E) O) H2 e  _
一系列政策文件陆续推出,始终围绕持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而展开,为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夯实了基石。
  F$ _7 W3 U& m! g8 j: M, y' |( g" |$ N. f+ R0 h( C; v

+ A0 g! E$ q" E2 ], P——我们的制度建设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导向。& u' l' D, ]" U8 y( q
3 E& \$ M2 w3 f2 n( H4 C

( ]5 C5 T4 t2 V, Q2 k* i0 U) G2716项成果进行现场交易!去年12月底,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在南京举办,校企“双向奔赴”,加速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 t, s5 \& @5 l, `2 C' m; u3 L7 b0 t, [2 I* m

$ m( E& f, |% G( T$ H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等,加速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出台《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等,立足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等,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发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9 {, l* d# z' x
1 x: O3 W# u8 B1 _$ ^1 R
& ?0 ?* f% b8 T; y* f, B! o一系列制度文件出台,始终围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而进行,为使教育更好成为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提供了坚实保障。' n) G9 p5 E9 V' J* v3 Y

2 e: i5 _2 V* l( I4 g% g" M8 M( c
7 a; u% y. [# P& ]" {* C- l" u教育强国建设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能不能经得起风浪,要看制度建设能否不断迭代升级,一棒接一棒地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g$ Z4 p4 C7 ^" B- @# j

6 e( Y% @! Q# h1 e% t: \) ~1 K' ]4 N) l/ h4 I1 g
对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进行了与时俱进的修订,出台家庭教育促进法、学位法、学前教育法等,进一步填补相关领域法律空白……近年来,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教育治理制度不断优化,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深入推进,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B4 [. Y8 |, c* W
0 U% L8 s; j% A3 ?; F' c

! b7 M5 {: @( X, F, p' t- n2 u如今,《纲要》提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八大体系”。“八大体系”之间相互支撑、相互推动、协同作用,共同构成教育强国建设的整体框架。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 [0 C; }5 v9 W% K) D5 n
- D% ]; ]3 |8 c4 P1 w

9 c  x8 J9 _) z+ a1 m7 _% O7 g
(五)

( P) a2 ?8 W8 l6 J' W( f
# H7 F4 K3 B/ w, r
; M9 l. t5 c" F) Z
现实的成就令人欢欣鼓舞,既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也是我们把教育强国建设事业继续向前推进的坚实基础。$ S, r: P# Q) \$ y' _/ D) Y( r, x
. q7 b7 @) F$ ]+ e

6 S1 i  m6 G  ^5 z0 @" Y“我们的企业和我们自己,都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在日前召开的民营经济座谈会上,现场唯一的“90后”代表王兴兴动情地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4 b! \8 _7 P% E' }: z. I5 Q

* G4 g: B. Y# i4 ^# N$ v
. G  y+ p" v& f$ J3 p8 K从在全球机器人市场攻城略地的宇树科技到以较少的芯片、较低的成本实现了高性能的DeepSeek(深度求索),一系列前沿科技公司如闪耀的新星,令世界为之瞩目。
  ~& r; S4 B3 S; g" ?* j$ q9 _: o. s6 c
) c3 ~0 [  n- C' ]
一批又一批我国自主培养的人才惊艳世界,不仅助力我国在科技领域打破外部封锁,更在深层次上彰显了人才培养的卓越成效。正如有评论所言,“过硬的创新成果表明,今天的中国,正在成为顶尖人才成长的沃土、原创性创新的策源地”。9 K, Y& O/ Z! B
$ @5 I$ x' b  r- G( A. Y4 e
9 Q. _% ~1 T1 m! y4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9 A7 l+ S# Z: {1 y
9 J/ W5 d- g. t# @

$ w, l9 R& z: u这种成就变化体现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效更加显著。“五育”并举理念深入人心,学校思政课建设全面加强,素质教育扎实推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成为学校自觉行动,青少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更加坚定。
, _$ p8 `; b" ~* J2 [
9 V6 r) S2 M# X$ _' ^4 R' x& r4 D# `- p+ q% d  I
这种成就变化体现在,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基础教育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顺利迈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
4 o) V* x1 T/ k3 ]" q8 _9 e7 l, l' q2 Z
# q/ H3 v' ~% G
这种成就变化体现在,教育综合改革更加深入。深入推进教育综合评价改革,通过“双减”推动基础教育生态发生重大变革,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考试招生模式基本形成,有力促进了学生成长、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2 W! F" ~/ P4 B" M
8 \4 w+ b$ |$ V# C  t. y
4 e# B: G( j9 f9 [: q0 m$ _0 f
这种成就变化体现在,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新时代以来,高校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了1亿多名毕业生。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空间科学等领域,我们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原创性成果。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作用更加彰显,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及文化艺术持续发展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资政育人和艺术创作能力不断增强。
' f" k/ q1 C! A. j9 `
$ D! Y3 U8 V7 U& k9 f8 B& M' U+ K+ Z+ H  m
这种成就变化体现在,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更加彰显。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取得扎实成效,为全球提供教育数字化的中国方案。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上海;成功主办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精心打造职业教育五大国际公共产品。在国际教育舞台上,中国积极主动地展现大国担当,中国教育的声音在世界舞台上愈发响亮。7 U# {- ]. t8 Q, f

7 `. b2 T2 u3 J9 u" @% {
3 B+ W3 z9 I) J4 k& Y7 M( _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4年发布的新一轮教育强国指数测算显示,2023年中国在全球的位次为第21位,较2012年大幅上升28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2 f1 n5 w; G: `/ r6 z* Q9 m* R  ~

% Z+ y* d1 L2 I8 |& P
5 `( k2 L- s& k! M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O# e) e1 a4 i& n, G
' g9 c' {) D; p4 P0 Q  v/ i

/ e* i$ J0 f7 ?( B8 M在一个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教育强国,既没有现成道路可以因循,也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而且还需要跨越各种艰难险阻、急流险滩。; d- q, x0 F; ]1 @5 \# ?+ \) w
0 r! b& X4 I4 k: y

( Z; x3 [  a1 @, V1 ]$ \树立新的教育观尤为紧迫!
' e# M$ M) d' z2 H5 Y
3 s) n: K/ s+ ?5 |( a4 e) K6 y, ~8 m
, q  V. }$ _2 s6 b. K. x充分把握教育与中国、中国教育与世界的关系,深刻把握教育在国家现代化战略全局中地位、作用日益重要的趋势变化,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必须立足的认知基点和战略判断。
8 o" r8 m# P0 o5 ~( O" k
& {/ v7 l/ u9 d( m+ E& ]
* W! a$ t5 ~# n2 Z: q5 ?9 V看清楚教育在时代变革中的位置,知晓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才能不断增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使命感、紧迫感,更有力地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
( ~0 ]) u' b  J4 m* O; u- _( R
- r/ {& j$ q; a, m% b6 V  q/ I( @. n- w7 L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教育强国建设进入了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重要阶段,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完成建成教育强国这一重大历史使命。: ~3 P3 u4 S  F+ o$ \
: U8 K/ O0 c0 e2 Y

, ]0 d& q# f* q# P; i团结起来、行动起来!让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真抓实干的作风,全身心投入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把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变成生动的实景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新的教育力量。
$ M* O; e' n; e; s4 |% n) c
; l# H8 K: ?- o
* w, w0 u9 i& J- n% S, _" X$ Q" J9 R: W! |9 x

( e% l2 t1 k& n' N2 W
[img=auto,291]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ca0ca5a998de914a504ffb56f47e605b~tplv-tt-large.image?_iz=30575&lk3s=06827d14&x-expires=1741723636&x-signature=WlLQmtHJCLyApR%2FY6te%2FjsV5xeM%3D[/img]

/ f1 J2 Y0 t& q/ l5 ~! `统筹 | 张国强、朱荣玉
* O# V" Z; i- A审核 | 杨晓谜
) T& S+ d3 V" \2 x# ?3 n责编 | 黄发强、贾元格+ H) D) J# u' U3 r9 a8 O
. e  h  d: h0 h3 L" a

- A" S4 Y" h( D源 | 《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04日。(声明:“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6 s) {" M  a4 p" u1 a关注3 m3 z" Q6 l% Z
[img=27px,664]https://p26-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0b7b9abce18cb64fe97af667a2605b46~tplv-tt-large.image?_iz=30575&lk3s=06827d14&x-expires=1741723636&x-signature=qOcDwGAE8YD2NbMRFs8WWe5%2BmLI%3D[/img]

/ C" T$ r; Z; V% P: 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1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