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该好好想想

[复制链接]
查看2984 | 回复0 | 2025-2-26 06: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是教育,该好好想想-1.jpg
* r6 w% b% ]/ t. n6 Q; p, w: X/ [7 a3 v
hi,我是胖胖。0 b, O4 z9 k: A! M
不知道大家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个观念有什么看法。; V. m7 Y2 @( t4 S! s; @
胖胖个人觉得,这句话背后其实有点在刻意挑动着阶级划分和对立的意味。5 R2 D: n2 l: e- Y% I  D
它是把读书本身当成了一种目的,甚至是衡量价值的标准。
; e! _+ N- b) J8 \这种观念其实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样,在胖胖看来都是那种充满病态逻辑的语句。
. g& ^: _# \) u# B, W7 V9 n胖胖认为,这种语境,苦了孩子,也苦了自己,教育出来的孩子,很难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反而像是被迫走在流水线上的“牲口”。$ Z" P( P  ]  D2 A+ R% [; r2 G
为什么扯到这一点呢?
$ f% `+ f, w' {% W: S" F( P$ ^4 u因为胖胖看到学生的一个状态,我真的是觉得他们是很难的,就是这种教育氛围,是让人心疼和害怕的。
' b6 K7 v. |5 ^3 o" ]* @( e最近呢,胖胖刷到都市报道的一个新闻,重庆有个家长投诉学校,孩子每天早上7:20到校,晚上9:40才放学,甚至有的学生要到晚上10点20才能回家。9 ]$ L  d! r6 l- q
这个家长许先生特别生气,他说:“我们孩子在学校待14个小时!成年人的工作时间都规定最多8小时,孩子这么长时间在学校不累吗?”
& _" ]' j6 O5 n. C* }他说孩子睡眠不足,学习效果差,身心健康也受影响。$ p6 @8 J: w2 i6 C" E
其实,不光是重庆,很多学校都这样,就是教育,再怎么样,不管怎么说,不管怎么卷,也不能无视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频繁加重他们的压力,结果就有可能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得上神经衰弱、脊椎病、视力问题、甚至焦虑症和抑郁症等等问题。  W5 ?  K- |5 e8 x8 {$ i# Z
所以,这样的教育真的不会把人教坏吗?9 _7 W2 V6 Q! G. [$ y/ c
咱们想象一下,如果你自己每天工作14小时,你能撑得住吗?
% |- R' m% x& F7 q4 S- j就算是成年人,长期超负荷工作,身体和大脑都可能崩溃。" \/ s; S/ c3 [0 `6 j6 j3 N
那学生呢?. }0 h7 b4 I9 J8 A
他们的大脑还在发育,长时间的高强度用脑,结果不仅效率低下,效果也会变差。% M  y9 z& G# G1 i, H6 o4 _2 i' C1 q
即使孩子有天赋,如果一直从早到晚埋头苦读,身体和脑袋最终会告诉你“我受不了了”!5 F/ E  F$ H- n# Y( @: |) @
你让孩子连休息都没有,怎么可能期望他们学得好?
1 m* C1 `3 o  |( |4 ~! O而且,大脑一旦缺乏休息,不是记得更多,而是记得更差。
  I! h0 t( w6 U4 X! T( B就像你强行让手机开着所有应用,电池耗尽后,它也撑不住多久。9 w- ]' w4 }7 h1 u2 Z; y$ [+ [+ J
所以,孩子也需要休息,像成年人一样,他们也需要空闲时间恢复精力,才能更好地学习。; z: X5 m6 ?/ f8 f3 |
那你说,学生长时间“拼命学习”,最终得到了什么呢?+ M( j4 e; _+ I6 K3 }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本质早就不再是单纯的培养,而是筛选那些听话、能背诵标准答案的学生。
9 k8 H2 T  j) Z7 a1 y* |很多人都是这样看待教育的,而这种“教条主义”愈发盛行,就愈发病态。
$ {- b2 E4 m) i6 h6 v. ]; w; o8 r甚至胖胖在评论区,看到不少人说,“不想学就别学,把机会留给那些想学的人”,他们以为自己的方式才是正确的,不愿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4 a& ^2 s1 l. ~; M" v+ T
把孩子当作学习机器来逼迫他们,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其实这就是赤裸裸的一种自私行为,这样的教育早已背离了真正的意义——那就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 g- s: r3 L% u+ E2 G1 b你想让孩子背负沉重的书包,从小就过度劳累,长大后他们能做什么?1 f  T0 l" _+ s( L  h* q
难不成为了方便孩子以后为了生存,卑躬屈膝,鞠躬哈腰吗?( M8 O% I# e# U3 C6 V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过得更好,但如果他们把孩子当成自己未完成梦想的替代品,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这种“爱”早已扭曲,变成了对孩子的压迫。0 }. ]7 j4 @6 U8 |  D5 A
长时间的学习只会让孩子疲惫,效率反而降低,记忆力也会下降。! S4 g9 q( y0 p" v8 @+ x1 ~4 w$ N
学习并不是看你学了多长时间,而是学得有质量。
5 B1 u' D; k* ~# @# Q7 {盯着一页书看,眼睛都快掉下来,结果记住的内容反而少了。+ z# S: |* Q3 ~' p$ W8 z6 u& F
而且,孩子连休息时间都没有了,哪有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去玩耍,去接触新鲜事物?# [+ ]- ?' S% q7 `# ^8 D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体验,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 I" `" U/ e2 q
所以胖胖在这一点上,其实还是比较认同“因材施教”的。2 b1 ~' A; C6 U
当然,每次提到这一点,总有人跳出来扣帽子,说我在鼓吹哪里“快乐教育”,推崇不负责任的教育方式。
8 }0 X/ \+ }& G但质疑的其实可以动动脑子或者问问Ai,可以稍微追溯一下,这个因材施教的根源其实并不一定源于某种快乐教育,朱熹在《论语集注》里就提过“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而这不仅是朱熹的总结,甚至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教义。1 w. Q- w" f/ [5 y
王阳明也曾说过“随人分限所及”,而清代的颜元则提倡“各专一事”,这就是对因材施教的延续。
+ C* s1 C& f. N: O; F而这种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尊重孩子的独特性,让他们有机会去接触不同的兴趣,发现自己的爱好和天赋,而不是仅仅为了分数而拼命应付各种补习班和课外活动。: C3 q0 T5 S! j+ T2 B) U* W+ r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指望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全才,对吧?
/ T, T: ?9 U: c从古至今又有哪个人是全才?
' B8 j5 z1 C. y0 ]高德教育应该是为孩子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从自己的兴趣中找到成长的动力。
. U1 P- O) D) h5 D3 D- ^所以,现在的教育体系却往往变成了一个应试工厂,学校把升学率看得过重,家长把成绩看得过重,忽略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4 \9 I7 ?5 q% W5 T! h光是追求分数的提升,真的能带来更好的结果吗?
4 ], P, q- F/ H" M4 ?8 E4 z往往这种“拼命教育”反而是在扼杀孩子的成长与创造力。
2 i& V5 h7 U) M孩子们不该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他们应该有机会去学习真正的知识、技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v* `& g9 F& e. t
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应试,更应该是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0 Y' m: |9 C4 K" H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人。
3 _. v6 E) K% V+ O; C3 @而那些教育中的不合理现象,往往让孩子们迷失在一堆不必要的压力中,失去了真正的成长机会。
9 g1 W$ W: l. C( o; ~; f2 r有些家长已经意识到这种不正常的教育,但往往个体也无力改变,渐渐地形成一种“绝望中的习惯”。
  q# q0 d1 E0 B# @. C正如加缪在《鼠疫》中所说:“人一旦意识到世界荒诞,即便没有感染上疫症,也平添了心病,这就是身陷围城,心陷绝境的征兆。”
) |/ Q- W+ R  J6 z' X1 a而习惯于绝望,比绝望本身还要糟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3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1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