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
2 Z" r; ]# O& _+ Q【原文】
8 u5 b. q3 A8 b% J+ z/ S- K/ ^丙子,申王成义请以其府录事阎楚珪为其府参军,上许之。
; w* l& Q X* ]9 {, N# L姚崇、卢怀慎上言:“先尝得旨,云王公、驸马有所奏请,非墨敕皆勿行。臣窃以量材授官,当归有司。若缘亲故之恩,得以官爵为惠,踵习近事,实紊纪纲。”事遂寝。由是请谒不行。
' O R& Q. k) f! O2 c5 n! W4 b8 @2 A突厥石阿失毕既失同俄,不敢归,癸未,与其妻来奔,以为右卫大将军,封燕北郡王,命其妻曰金山公主。
* O& \8 z" Q- l或告太子少保刘幽求、太子詹事钟绍京有怨望语,下紫微省按问,幽求等不服。
+ J) z6 x! |3 A- z ^9 Y6 t& d1 \姚崇、卢怀慎、薛讷言于上曰:“幽求等皆功臣,乍就闲职,微有沮丧,人情或然。功业既大,荣宠亦深,一朝下狱,虑惊远听。”! Z0 b& q4 q2 z9 e
戊子,贬幽求为睦州刺史,绍京为果州刺史。紫微侍郎王琚行边军未还,亦坐幽求党贬泽州刺史。
( E+ K# d' V7 u* a$ i敕:“涪州刺史周利贞等十三人,皆天后时酷吏,比周兴等情状差轻,宜放归草泽,终身勿齿。”7 j! }& m0 Y! _- x
西突厥十姓酋长都担叛。三月,己亥,碛西节度使阿史那献克碎叶等镇,擒斩都担,降其部落二万余帐。
, H9 f/ `: n/ q- {& m I9 G御史中丞姜晦以宗楚客等改中宗遗诏,青州刺史韦安石、太子宾客韦嗣立、刑部尚书赵彦昭、特进致仕李峤,于时同为宰相,不能匡正,令监察御史郭震弹之。且言彦昭拜巫赵氏为姑,蒙妇人服,与妻乘车诣其家。7 e4 w4 b1 D2 L; e* |6 p
甲辰,贬安石为沔州别驾,嗣立为岳州别驾,彦昭为袁州别驾。峤为滁州别驾。安石至沔州,晦又奏安石尝检校定陵,盗隐官物,下州征赃。
6 ~* O1 u% u8 L' m! H安石叹曰:“此只应须我死耳。”愤恚而卒。晦,皎之弟也。
8 j6 w& K9 z+ o, p毁天枢,发匠熔其铜铁,历月不尽。先是,韦后亦于天街作石台,高数丈,以颂功德,至是并毁之。% U& o& y0 w! ~6 c
夏,四月,辛巳,突厥可汗默啜复遣使求昏,自称“乾和永清太驸马、天上得果报天男、突厥圣天骨咄禄可汗”。# i$ c' Z& I- \- Q. _
五月,己丑,以岁饥,悉罢员外、试、检校官,自今非战功及别敕,毋得注拟。6 j6 v, S2 m7 V# p7 ]- V0 R
己酉,吐蕃相坌达延遗宰相书,请先遣解琬至河源正二国封疆,然后结盟。琬尝为朔方大总管,故吐蕃请之。1 _* \! C( x* a! v
前此琬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复召拜左散骑常侍而遣之。又命宰相复坌达延书,招怀之。琬上言:“吐蕃必阴怀叛计,请预屯兵十万于秦、渭等州以备之。”$ ^1 [9 N7 C9 B
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请知古摄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遣吏部尚书宋璟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
6 A9 I* v2 M8 q0 l" W0 S4 ]' c- \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
+ M4 h6 ?2 m8 T( ~# ?# `5 u* L* [它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
) a4 D7 x0 x, k; q' [$ d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 `3 O+ Y6 {2 P5 l2 U' T% T
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 V7 e' |2 W- H' s5 `
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1 }( S6 a8 k6 S( h' I
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
- H& M& S" r& Z7 Z6 B1 P0 O6 u上久乃许之。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 ^% Q5 f9 F
宋王成器,申王成义,于上兄也;岐王範,薛王业,上之弟也;豳王守礼,上之从兄也。上素友爱,近世帝王莫能及。" H6 u) V; ?$ G, v& w, K
初即位,为长枕大被,与兄弟同寝。诸王每旦朝于侧门,退则相从宴饮,斗鸡击球,或猎于近郊,游赏别墅,中使存问相望于道。
) o- U! Q; D0 n# Q8 g' z) R上听朝罢,多从诸王游,在禁中,拜跪如家人礼,饮食起居,相与同之。于殿中设五幄,与诸王更处其中,谓之“五王帐”。或讲论赋诗,间以饮酒、博弈、游猎,或自执丝竹,成器善笛,範善琵琶,与上共奏之。诸王或有疾,上为之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 y. p! t; z+ J, B; `& |业尝疾,上方临朝,须臾之间,使者十返。上亲为业煮药,回飙吹火,误爇上须,左右惊救之。上曰:“但使王饮此药而愈,须何足惜!”
* r* M$ ?4 z6 Z成器尤恭慎,未尝议及时政,与人交结,上愈信重之,故谗间之言无自而入。然专以衣食声色畜养娱乐之,不任以职事。群臣以成器等地逼,请循故事出刺外州。$ S% p- d7 q$ Z9 R
六月,丁巳,以宋王成器兼岐州刺史,申王成义兼豳州刺史,豳王守礼兼虢州刺史,令到官但领大纲,自余州务,皆委上佐主之。是后诸王为都护、都督、刺史者并准此。2 P j! m7 l+ U5 k' n5 a* B( T2 B- p
丙寅,吐蕃使其宰相尚(饮)〔钦〕藏来献盟书。
( h& `' ~3 V- W0 S3 }- N3 C上以风俗奢靡,秋,七月,乙未,制:“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宜令有司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其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后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锦绣。”8 {& f" m. a. @2 H
戊戌,敕:“百官所服带及酒器、马衔、镫,三品以上,听饰以玉,四品以金,五品以银,自余皆禁之。妇人服饰从其夫、子。其旧成锦绣,听染为皂。自今天下更毋得采珠玉,织锦绣等物,违者杖一百,工人减一等。”罢两京织锦坊。+ ^8 v0 @9 |9 P, I1 Z) j' C$ M- Q
臣光曰:
0 N/ [2 J( C! x8 x! a& f5 C5 p* Z明皇之始欲为治,能自刻厉节俭如此,晚节犹以奢败。甚哉奢靡之易以溺人也,《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可不慎哉!
; n- @8 D, _! m' U+ A' R
( u* c& C3 {$ Y: Q+ o" o
2 o2 p; f: v2 E2 x【原文华译】' C- l( d3 p' }
1 闰二月十八日,申王李成义请求任命他的王府录事阎楚珪为王府参军;玄宗批准。
$ j1 {+ X& H4 j) N姚崇、卢怀慎上言:“之前曾经收到陛下旨意,说王公、驸马有所奏请,没有正式手令,都不要执行。臣等认为,量才授官,是有司的权力。如果靠着亲朋故友之恩,就得以官爵为惠,根据近年来发生的各种事情来看,实在是紊乱纲纪。”事情于是被搁置。由此再也没有请托之事。: K9 E2 s' U w% a. D8 v; ?
2 突厥石阿失毕既未能保护可汗的儿子同俄,不敢归国。闰二月二十五日,与他的妻子一起来奔;任命为右卫大将军,封燕北郡王;封他的妻子为金山公主。5 d3 e# i" x7 z3 n
3 有人告发说,太子少保刘幽求、太子詹事钟绍京有抱怨的话;交付紫微省审问,刘幽求等不服。
# m4 M2 T3 z1 |& f' A" p3 N0 T ^ Z姚崇、卢怀慎、薛讷对玄宗说:“刘幽求等都是功臣,突然被贬为闲职,微有沮丧,也是人之常情。他们功业既大,所受荣宠也很深,一朝下狱,恐怕远近惊恐。”
( [# {6 f, D* \/ m, a三月一日,贬刘幽求为睦州刺史,钟绍京为果州刺史。紫微侍郎李琚巡行边军还未回京,也因为是刘幽求一党而贬为泽州刺史。& F$ T& K9 q6 h) P1 c
4 皇帝敕令:“涪州刺史周利贞等十三人,都是天后时的酷吏,比周兴等情节稍轻,应该放归草泽,永不录用。”' Q6 n [5 e/ S, i
5 西突厥十姓酋长都叛变。三月十二日,碛西节度使阿史那献攻克碎叶等镇,擒斩首领都担;其部落二万余篷帐全都投降。/ Z) _4 [% |9 z- K
6 御史中丞姜晦以宗楚客等擅改中宗遗诏;青州刺史韦安石、太子宾客韦嗣立、刑部尚书赵彦昭、特进致仕李峤,当时同为宰相,不能匡正,令监察御史郭震弹劾。并且说赵彦昭拜巫婆赵氏为姑姑,身披妇人衣服,与妻子一起乘车到她家。
2 U+ `2 P$ l7 ?- j+ B三月十七日,贬韦安石为沔州别驾,韦嗣立为岳州别驾,赵彦昭为袁州别驾,李峤为滁州别驾。韦安石走到沔州,姜晦又上奏弹劾韦安石在主持定陵工程时盗隐官物,并且亲自到各州征收赃物。& ]# ~+ t- D( P2 m
韦安石叹息说:“这只不过是要我死而已。”愤恚而卒。姜晦,是姜皎的弟弟。 v4 z8 `" R1 z: {- f
7 拆毁天枢(武则天建的通天巨柱),征发工匠熔化其铜铁,一个多月都熔化不完。之前,韦皇后也在天街建造石台,高数丈,以歌颂功德;至此一并拆毁。
5 _; z0 ?: d5 c8 g) a+ |4 i5 m8 夏,四月二十五日,突厥可汗斩啜再次遣使求婚,自称“乾和永清太驸马、天上得果报天男、突厥圣天骨咄禄可汗”。
! k; j! N% n6 y) ~9 五月三日,因为本年饥荒,罢免全部员外、试、检校官;自今往后,除非有战功或特别敕令,不得签拟这些人做官。" d8 N7 E2 c: ~. S
10 五月二十三日,吐蕃宰相坌达延写信给唐朝宰相,请先派解琬到河源为两国勘定疆界,然后结盟。解琬曾经担任朔方大总管,所以吐蕃请他来。& \! g% @8 r* i+ `1 _4 ?
此前解琬以金紫光禄大夫身份退休;再次召他,拜为左散骑常侍,然后派他出使。又命宰相给坌达延回信,招抚他。解琬上言:“吐蕃必定要阴谋叛变,请预屯兵十万于秦、渭等州以防备。”" t+ L5 @4 ~6 ~6 a, n+ @
11 黄门监魏知古,本来是个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宰相。姚崇轻视他,请魏知古摄理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派吏部尚书宋璟到门下省审定拟选官员。魏知古怀恨在心。
; y( J7 C |5 `$ c d姚崇的两个儿子都在东都工作,仗恃他的父亲有恩于魏知古,经常找他请托办事。魏知古回来,全部向上报告。
& l: W0 z% i0 I有一天,玄宗从容问姚崇:“你的儿子们才能和性情如何?现在官居何职?”! }* J* J+ z/ g4 ]# t. \8 W
姚崇揣摩玄宗的意思,回答说:“臣有三个儿子,两个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慎,必定去找魏知古请托办事;臣还没来得及问他们。”: H8 v4 @: }: I$ Z8 v
玄宗开始时以为姚崇一定会为他的儿子们隐瞒,等听到姚崇的回答,喜悦说:“你怎么知道的呢?”5 N% s$ l$ w \/ n* B+ E
姚崇回答:“魏知古官职低微时,臣曾保护他。臣的儿子们愚昧,以为魏知古必定感激臣,包容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敢去给他添麻烦。”
2 r' P i. f3 |( K* U玄宗于是认为姚崇无私,而认为魏知古辜负姚崇,想要把他斥退。姚崇坚持请求说:“是臣的儿子行为不端,破坏陛下的法度。陛下能赦免他们的罪,已经是万幸。如果因为臣的儿子而斥逐魏知古,天下必定认为陛下对臣有私心,连累圣政。”玄宗过了很久才同意。: U" D W8 {; A. O
五月二十五日,罢免魏知古,转任工部尚书。; U3 Y; a+ o6 n# I4 e
12 宋王李成器、申王李成义,是玄宗的哥哥;岐王李范、薛王李业,是玄宗的弟弟;豳王李守礼,是玄宗的堂兄。玄宗一向友爱兄弟,近世帝王都赶不上他。8 R* l) M- }, N$ T
初即位时,制作长枕大被,与兄弟们同寝。诸王每天早上朝见于侧门,退朝后则一起宴饮、斗鸡、击球,或者在近郊打猎、游赏别墅;前往问候的宦官相望于道路。玄宗退朝后,多与诸王游玩。在禁中,拜跪如家人礼;饮食起居,都相同待遇。在殿中设置五套幄帐,与诸王相处其中,称之为五王帐。3 s, p" J. m- L* B+ T4 [) Z
或讲论赋诗,间以饮酒、博弈、游猎,或者自执丝竹。李成器善于吹笛,李范善弹琵琶,与玄宗一起演奏。诸王如果生病,玄宗为之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1 _# m7 u$ `/ `, S李业有一次生病,玄宗正在上朝,须臾之间,使者十次往返。玄宗亲自为李业煮药,风向变化,把火苗吹回来,烧到了玄宗的胡须,左右惊救。玄宗说:“如果王爷喝了此药而病愈,胡须何足惜!”
5 K7 ]; |9 R! ]+ I o! {) b李成器尤其恭敬谨慎,从不议及时政,也不与人交结。玄宗更加信任敬重他,所以也没有人进谗言去离间他们兄弟。不过,只以衣食声色养着他们,供他们享乐,不给他们职务。群臣认为,李成器的身份太逼近皇帝,请按惯例把他放逐到外州做刺史。: G2 q! k6 h/ p6 _; g
六月二日,任命宋王李成器兼岐州刺史,申王李成义兼幽州刺史,豳王李守礼兼虢州刺史。令他们到任后,只管大政方针;其余州务,全部交给佐官办理。以后诸王为都护、都督、刺史的,都按这个规矩。) l$ u' ?% T2 z+ p! J+ U3 ^; ]3 I
13 六月十一日,吐蕃派宰相尚钦藏来呈递盟书。
# b% h. i/ ]$ `# U% o8 e14 玄宗以风俗奢靡,秋,七月十日,下制:“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应该令有司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其中珠玉、锦绣,就在殿前焚毁。后妃以下,都不得身穿珠玉锦绣。”8 ~1 A! ]: F, \7 L
七月十三日,敕令:“百官服装配饰及酒器、马衔、马镫,三品以上,可以装饰以玉,四品以金,五品以银,其余全部禁止;妇人服饰标准跟他的丈夫、儿子一样。以前织成的锦绣,可以染为黑色。自今往后,天下更不得采珠玉、织锦绣等物;违者杖打一百棍,工人减一等处罚(减少二十棍)。”撤销两京织锦坊。' P. l$ n8 X5 U: U
【司马光曰】. P2 P, A1 J+ I+ u. x0 P" t
明皇之始,想要励精图治,能自己严厉节俭如此;而晚节仍以奢侈而败。奢靡之风,如此让人沉溺其中吗?《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能不谨慎吗?. j" |2 A- B: Q1 X
6 L" P5 b" v7 ~) ~7 G* u
# S4 ?% W5 }$ k/ a2 I1 k- H: @<hr>【学以致用】! \ j' @( B( w- s' R. H
欲移风易俗,首重正本清源。
0 G4 l# G6 R2 p% \8 ]$ |想要改善不好的风气,想要在组织里面重塑价值审美,3 b- k1 u) g8 c" K, x
那么,就得理清楚什么是“本”, 什么是“源头”,一定要在源头上下功夫。
6 B- p: F5 X7 f1 z0 ~+ g; J对于李唐公司而言,源头在李隆基自己身上。
% m6 J8 V) m# I) Q* r; v也就是说,李隆基老板,老板娘带头提倡节俭,下面的大臣,不管多少品,自然有样学样,当整个朝廷的节俭之风大于奢靡之风,全国的奢靡之风气自然也会改变。6 X2 O' a" n7 F) G
那么,反过来讲,% A8 a# H( g) W* y+ a/ h) u5 ?, V
源头不清,所有的节俭行为,或者政策,都会变成表面功夫。并且压的越狠,反弹越大。
- A" S$ z& n* [ X& ^* t所以,就像司马光所感慨的,李隆基早年时期能够严厉节俭,晚年为什么那么奢靡呢?7 g+ Y4 J) F+ X% h2 b
这有两个原因' F. Z: y E! n4 [3 j
1,李隆基这个源头没有做到彻底。( n# h0 _" B, x- m
2,人性的因素。2 H3 L7 H: L6 r* U2 U9 R
这让我想到了教员。也想到了南泥湾那个片段。
; I3 o* z. A& a% p& W Q9 n. B9 z N不管是精兵简政,自力更生,还是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他老人家始终如一啊。我们这些今时今日的后人,不管处于哪个阶层哪个职业,依旧可以从他的行为当中吸取无穷的精神力量。
/ D1 O; a4 T+ F+ h& w' y另外,即便教员以及那一代的领导者们都是如此做了,可是,到了新时代,组织依旧要进行反腐反奢靡斗争。 这就是人性。
# I' d1 w( e5 a所以,良好风气的建立,一个在于源头,就是组织里的老大,二个在于组织的核心干部,这是个长期的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