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在知乎看到不少重庆朋友宣称,在重庆直辖前,四川对重庆极力打压,搬走重庆工厂,压制重庆发展,事实真的是这样吗?1 l7 Q1 ~3 t: N$ U. ^$ k( l2 v' k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搞懂两地的历史渊源。先秦时期,今川渝地区分巴蜀两国,秦汉时期,分别分为巴郡和蜀郡。
* I6 r4 j- z m* \
6 a0 B% Z J& V, w N
8 `' X" L+ l! A# y$ @, ~历史来到我们较为熟悉的三国时期,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同属刘备集团的蜀汉政权。南北朝时期多次经历政权更迭,但两地联系依然非常紧密。5 G$ r# U) {/ H# ]" n4 J8 S' [2 C
隋唐时期,巴蜀地区又被分为剑南道和山南西道,在这一时期经济文化更加的繁荣,两地联系也更加的紧密。
- |" K6 B5 P* m4 a+ V+ U北宋时期,巴蜀两地被分为川峡四路,即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和夔州路,四川也由此而得名。( _8 E' v0 e; i: P! g7 R
( H3 n H' I, v% B8 n0 A
7 j* m" n- y+ @) r% O6 r( X, g川陕四路地图
$ ]5 K8 C6 C. m1 I元朝时期四川设立行省,巴蜀正式成为四川省辖。后面明、清、民国,这个划分基本不变,大多数时间重庆都属四川省辖。: m/ E6 o6 P& ~/ Z
当然,重庆在1949年到1953年重庆属中央直辖,1954年到1997年重庆由四川省辖,1997年以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重庆再次直辖直到现在。5 S" r4 o8 H2 n0 ]6 q8 k
从地理上看,重庆、四川同属四川盆地。从饮食文化上来看,两地同看川剧,都酷爱火锅,二战都属于两地引以为豪、血战到底的川军团。0 Y2 O a3 X4 M7 l- U- I3 v
6 C6 q9 ^# ?! n' C. s6 p8 p9 n* @3 q6 s, N9 ?# c
手接父亲死字旗出征的川军战士
# B V: y1 [7 ~# J0 T: P四川盆地西边是青藏高原,东边是大巴山,北边是秦岭山脉,出川交通闭塞,山高路远,路上豺狼虎豹,异常艰难。
* @: {, F( Y7 a' l( k3 t. x, U7 `四川盆地水网密闭,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在这种自然条件下,两地的交流自然也就更加频繁,也养成了四川人安逸享乐的精神。9 V( d. Y$ M2 ]4 N# i, J$ a
重庆在四川省辖时期有600多年,因此笔者认为川渝文化早已水乳交融,融为一体,所以从感情上来讲,笔者并不认为文化同宗,衣食同源并,且当时同属一个四川时,四川会打压重庆。
6 K/ _+ ], a+ T
0 B* v8 Q g- v. ?( u9 d& G0 t- O' K- J m$ s* a) i0 H
川渝火锅 5 M( S! W" c4 ~- v/ Z7 n
根据《简论三线企业调迁成都》原文曾说:“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三线建设起步阶段,西南三线建委在进行布局时,根据“靠山、分散、隐蔽(进洞)”的原则,四川大部分三线企业定点在较为偏僻的山沟。由于成都是西南的大城市,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处于平原地带的地理位置,三线建设起步阶段在成都的布点相对较少。1964年至1970年,相继从沿海及全国各地全部或一分为二向成都迁入企业只有15个。其中:航空类4个,机械类8个,电子类3个。这些企业大多以并入成都市原有企业的方式迁入。”( p" \+ T0 A+ I; B! R/ u+ f
“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一大批三线企业先天不足的矛盾显现出来了:企业孤立地建在大山沟中,隔断了企业与企业、车间与车间之间的联系,造成生产资源的极大浪费。有的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灾害频发,危及生产和职工生活。有的企业地处偏僻深山荒野,长期得不到先进技术情报和市场信息,实际上也是无形的资产流失。” ' T+ N: i% b9 Q _+ P7 M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系列调迁扶持政策的出台,极大鼓舞了身处大山深处的企业干部、职工、科技人员,部分三线企业开始向城市调迁,实现了第二次成功创业。成都成为了三线企业调迁的重点区域。” ! \! a ]# C% E9 s# h
4 A+ K" |& m5 e0 l$ ?- L2 ]/ }- n% g0 R2 A9 p7 z h
60年代的重庆一角 1 r' M& a( @/ i* J1 c- P
从以上文章也不难看出,文中已经明确指出了企业在大山里造成的资源极大浪费,并且第一段话指出三线建设起初立项的中心思想是要靠山、分散、隐蔽,重庆在这三个条件下得天独厚,因为二战的阴霾过去没多久考虑到战争风险嘛!
/ i6 S1 n9 g8 E; `. `% T事实也确实如此,当初重庆成了蒋介石的陪都也是因为山大,隐蔽,雾多好隐藏,沿海已经被打的无力坚守,只能放弃,武汉江汉平原也不一定能守住,所以才迁往重庆。
3 S+ j" j7 @, ], k! b% H
$ t) s; V3 r, u( L6 c' L! S+ g) C1 t, g6 S" B) P
雾都重庆
2 g& _- u, A( L* y: Q) v第二段说又指出,改革开放后国际形势变化,大山里的企业交通不便、灾害频发,资源极度浪费,并且地处偏僻,长期得不到市场先进技术和情报,所以又将企业迁往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 b3 g7 v8 ?! V1 h' u
并且从直辖前的经济数据来看,重庆、成都两地的经济和现在的格局基本差不多,一直属于四川内鹤立鸡群的存在。
8 Q* c' F+ P6 i4 S; m. ?& y' X! b0 Z
2 i& D! V+ u! B" m- [! H
川渝一家亲 $ t. M F+ Q/ x) C4 t- G2 G8 j% V
综上分析,企业的搬迁是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战略考量,而并不是四川人民的打压,很多重庆朋友说以前重庆还在四川省辖时被四川打压、四川对不起重庆,笔者认为完全不成立。3 s4 K2 i: Z) D- d
参考文件来源: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王癸鳕 简论三线企业调迁成都_总结研讨_四川三线建设_专题专栏_四川省情网! D# }) h- _, \+ T$ e
喜欢作者的请点个免费的关注,您的支持是作者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
$ ^6 T( N! | k
* c# W2 D# b4 [) ]3 L5 B z# |* Y' a7 s) \
#重庆##四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