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题不只是学生的问题

[复制链接]
查看4108 | 回复0 | 2025-2-19 12: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所谓“问题学生”每个时代都有,许多一线教师乃至专家学者都在密切关注这个群体。在中国知网以“问题学生”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2000余篇文章,其中最早的文章发表于1987年,在2000年后激增。浏览此类文章发现,大家基本认同“问题学生”是一个不严谨的概念,但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它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s9 T+ A" c1 N6 r9 ]' L$ J
3 ?4 ~. Q* ?& t9 j$ C
我曾从事过20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亲身经历和处理过许多学生事件,感触最深的是每每处理问题进入关键时期或收尾阶段需要联系家长时,便被告知“孩子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的父母早就离婚了,平时没人管”“这孩子在初中时就这个样”,等等。诸多案例聚焦一个事实,那就是学生身上的问题往往并不只是学生个人的问题,与家庭、学校、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x" r( l, E. }8 c, n% A# a( P
; \  t3 V) P3 F4 ]7 d" z  ?
家庭关系异常容易滋生问题。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的成长出现问题,家庭原因不容忽视。“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家庭是复印机”,如果家庭中存在暴力、争吵、冷漠等行为,孩子会因创伤性反应而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偏差,变得不听话、不守纪律甚至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此外还有家庭教育的方式问题,如果家长过于严厉或溺爱,可能导致孩子缺乏自律性和责任感,无法适应外界的约束和要求,进而产生抵触情绪、逃避行为乃至认知障碍。' b" }$ z% k3 Q

9 W3 x" }, u* V" M% e+ A1 u- H9 x教师的错位偏爱往往雪上加霜。教师对成绩优秀的学生产生本能偏爱乃人之常情。但这看似正常的偏爱可能对其他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尤其令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产生心理落差,认为自己无法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公正对待,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少数学生甚至会以逃学、违反课堂纪律等方式“报复”老师。( ~! |4 G3 u  [  q1 ?7 S
! D4 o2 j: T5 W! j
其实,当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尤其是对学校和老师失去信任时,是他们迫切需要外界引导的关键时刻。此时如果遇到“不疏而堵”的教育者,被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而受到歧视,会让他们更加消极、自闭,难以融入集体,在歧路上越走越远。
. y3 p- t  A. C6 P+ m  f/ F7 o; A3 ^% F6 F" \) A5 s/ p
除了家庭和学校,社会大环境的纷繁复杂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互联网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网络游戏、短视频的诱惑又让孩子沉迷于虚拟世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和社交活动,在需要与人交往时因不能采用正确方式而屡屡碰壁,促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1 N: d: {1 f$ x1 C2 S9 b- h/ Z  }$ d- _* i
综上所述,学生问题的成因多种多样且错综复杂,要让学校成为“无限责任公司”并不现实,教师也不可能成为万能之师,要避免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需要教育相关方协同发力,让每一个花苞都能如期开花,让每一朵花儿都能尽情绽放。
' p% @8 w# H6 f. \3 M: K# a; g2 A" s6 O& `! s* J) B
(作者单位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h- F  C0 u/ m. i; l4 J9 F) V
! k, w" M: k7 `& t+ G
《中国教师报》2025年02月19日第3版
9 z) O( n/ i9 t) g. ~# E" P6 f) [+ u& W8 d) y  x* b
作者:王寿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8

金钱

0

收听

2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