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言传身教师者 做经世济民学问

[复制链接]
查看3489 | 回复0 | 2025-2-17 02: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言传身教师者 做经世济民学问-1.jpg

# R4 S  B; x- }0 h; t$ @/ Q. h% N3 G3 F. W. y
逄锦聚主持教材编写研讨会。 ) v9 d1 s+ u; Q+ E; n1 ]+ F7 t
! j6 J7 e' o2 {8 u6 L! i( R
当言传身教师者 做经世济民学问-2.jpg
" d. S% p  ^- L, h: ?5 J
9 x$ M0 B. K1 `# P. f( ^/ q5 ]1 p
逄锦聚在浙江省嘉兴市进行共同富裕主题调研。 学校供图
+ q1 ~. x4 a8 V  s
1 K' P3 Y% w6 F3 g" ]- v记者从南开大学获悉,由该校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逄锦聚牵头编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本科专业教材在历时三年多编撰后,已于去年年底正式出版。这是我国政治经济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批教材,也是逄锦聚为他钟爱的教育事业作出的又一重要贡献。: W! ]* V+ U+ k; \$ ^/ K
+ [8 G+ U2 {0 _& R1 x
经济学家逄锦聚拥有很多身份和荣誉,但他最喜欢别人称他为“人民教师”。作为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年近八旬的逄锦聚如今依然坚持站在讲台上为学生授课,常常一讲就是几个小时。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里,他把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人才培养和经济学研究,他说:“历史给我最宝贵的机遇就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我的志向,也是我的追求。”! u' A5 _% D$ ]7 \6 w

0 {; r( p# I% x! N& \1
3 A8 {! n$ A, T- B- [* A* F2 K5 O% @9 o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v' X" W% B- p$ |. _
% j' ?1 \5 }3 s- R
希望培养超过自己的学生5 ?, O/ |2 [7 x0 R# V" d6 {( g

1 @5 W0 @) \5 Z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22级博士生冯泓铭是逄锦聚的“关门弟子”之一。“本科时,我们的教材就是逄老师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政治经济学》,可以说是读着他的书一路走来的。”得知自己能够在逄锦聚门下读博时,冯泓铭为“追星成功”而激动不已。, Y1 P. U" g0 ~6 q
; [  s1 {- G$ H5 d! S
冯泓铭至今还记得,2022年入学后第一次见逄锦聚,紧张的情绪因老师平易近人的话语而迅速得到缓解:“生活上有没有困难?今年很多地区下大雨,你家中有没有受灾?”谈话中,最让他刻骨铭心的是逄锦聚送给他的一句话——“做人做事做学问,为党为国为人民。”6 [7 V. v+ b' n+ }3 V/ G
6 j( ?5 O* l/ ?" D1 E
这句话与南开大学素来倡导学生“知中国”“服务中国”的理念一脉相承。“逄老师的这句话,就是要我们把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党、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统一起来,始终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维护人民的利益。”冯泓铭这样理解老师的嘱托。) z! F4 `; }% v( E2 N0 J

1 P! u+ s: P' x! o这句嘱托,张海鹏也牢记了20多年。2002年张海鹏考入逄锦聚门下读硕士,2008年博士毕业后留校,如今的身份是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他一直记得逄老师对学生的教导与期望,那就是“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脚踏实地做学问”。7 ^$ E+ a% q+ T  Q7 g

: K0 R3 Y& {) {张海鹏读博期间,一次去医院看望生病住院的逄锦聚,没想到老师开口便问他:“你最近研究进展如何?”得知他刚写了一篇文章打算投稿,逄锦聚说:“你回去把文章打印一份带过来,我给你修改一下。”文章拿过来的第二天,他就拿到了老师改好的论文。看到论文上密密麻麻的修改文字,想到老师是坐在病床上帮他修改的,张海鹏感动不已,下定决心今后一定要更加努力,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 @( [3 Y5 s( z2 C# V
4 v' o5 _5 j$ n5 A; [在学术上严谨如斯的逄锦聚,在生活中却显得颇为“粗糙”。他家中装修简朴,还保持着上世纪90年代的风格,家具也很老旧,最显眼的是满屋子的书籍、报刊等文献资料。一条40年前买的西装裤,他如今还在穿。“那条裤子比我的年龄都大!”冯泓铭说。
) i" X9 `; I$ X- x1 {$ i9 H7 i: c) M% v8 m$ Q+ r
“他在生活上是最低标准,在工作上是最高要求。”逄锦聚的助理荆克迪这样评价。在他心目中,逄锦聚对待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是一视同仁、有教无类。“他从来不和其他老师抢所谓的‘好学生’,不会纠结于学校出身和前期成果,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一些学生入学时并不算出众,在他的教导与培养下不断进步,日益优秀,如今都已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和骨干。7 {$ B2 J+ g/ g) G; `6 F4 r

5 I* ?; D$ d$ ~5 b0 w; k' [3 c0 @他还鼓励学生超越老师,听到学生做出成绩、获了奖,他比谁都高兴。有一首歌叫作《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逄锦聚希望改为“长大后我就超过了你”。“我觉得学生超过了老师,才是最让一名老师感到幸福和自豪的事。”
: t; F7 c  d! o3 c5 o$ i# d4 \' k5 C, G$ N& ~# r3 a6 Y
29 [* M" U9 m' v. C1 V
& _; h% j% H; z+ H7 w8 w
殚精竭虑 甘为人梯- S- R, `1 I8 z( o
+ K! o- j0 K+ \. U
在古老学科里开疆拓土
& Q9 U8 F. O  Z  r8 U9 e
6 R, p8 \# C' A4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想做出成绩就要不断推陈出新。在这片学术沃土上,逄锦聚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即便已临近耄耋之年,依然奔走在学术前沿,传道授业、著书立说。  E) R  J7 ^5 \* F' ]2 U+ D/ w

+ f0 e0 @1 p% o: {  n, }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不少是读着逄锦聚编写的教材成长起来的。对于编写教材这件事,逄锦聚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热情与执着。因为他深知,教材是传承知识的重要载体,经济学教材关系到经济学培养什么样的人。4 Q0 h! Z6 {' [7 |

' {$ _* W/ V" b) b' ]他主持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材,自2002年出版以来,已被全国数百所高校采用,影响了无数学子。他说:“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影响几代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最好的知识传递下去。”
% Z, p0 A+ F+ Y3 ^4 Q
; M0 K! |  K6 ]4 c& r为了编写出高质量教材,他带领团队查阅大量资料,多次召开研讨会,不断修改完善稿件中的每一个细节。他常对大家说:“我们编写的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责任,要对国家负责,对学生负责。”
" T/ @% r1 m' `. b8 ]/ \
  z9 E, z; s- x最近几年,逄锦聚牵头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本科专业教材。这部教材作为首批“中国经济学”系列教材之一,将为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贡献,这也是逄锦聚倾注了多年心血的事业。- c: [/ w8 `$ A$ l% [
- ?* X" p: ^8 P# w, T) }
“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面对的很多问题都是新的。”逄锦聚说,“中国人民已经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的经济理论为什么一定要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他认为,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和人民的需要。5 _0 J% e8 m; D8 y# ^0 `5 G/ W4 E  p

2 d) l6 ^3 e7 X* P) a正因如此,他为了这部教材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即使在2024年上半年生病住院期间,他依然坚持每天与团队成员沟通编写教材事宜。出院后,他不顾医生“必须休息一段时间”的叮嘱,用一星期时间将教材从36万字压缩到33万字。看着先生的工作成果,老师们都心疼得湿了眼眶。, g# T$ Q+ G+ \
$ u( e- z4 c; c
此外,他还主持并出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等,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艰辛探索和重要贡献。
( t/ i' \- F' W8 ]9 T% @- ]
/ t6 w0 w0 L$ D9 ^2 h1 F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论》出版发行后,在巴黎图书博览会上展出,被大英图书馆等国际著名学术机构收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逄锦聚说,我们想告诉全世界:中国不仅可以创造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也可以创造与这些奇迹相匹配的经济学理论。; k* C) Z: c# {' Q
, B6 a9 h; ?( u  k: k
为表彰逄锦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2018年,在全国高校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上,他被授予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终身成就奖。- f" U# s3 L& `+ U' H" d
3 ~; g6 B) ^' F" M6 ^" `
3
1 `: V- j5 k. h. F) F. Z% b' D+ `  l' J, i) Z
知行合一 服务中国
* I' @2 [( j" z" k
' `! [- f1 E% P9 L  W8 h5 [) h* k2 P5 ?把学问写在中华大地上# K. c7 e# h  L
, _: w+ W  ^! }
逄锦聚年轻时曾做过农民,当过木工、泥瓦匠,还在企业做过工人,做过小学教师,创办过一所乡村中学……这些经历让他对国家和人民有着更深厚的感情和更深刻的理解。“我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许多经济问题的理解,也得益于在农村、在企业中的实践。”逄锦聚说。) U3 G: V4 D( D9 n; B5 o5 |* B
/ \- n1 Z5 S5 s4 D( u/ [/ V2 H+ ]
他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开展调查研究。即使在出差的火车上,他也会主动去了解列车员、清洁工等不同岗位人员的劳动强度、收入水平等情况,很多对话最终成为调查报告中的一个个数据与案例。
+ q7 L$ p. u" A) p  _' M
  W2 O& q) d" M, p% m0 \+ B7 c不管有多忙,逄锦聚每年都会找机会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调研。在他的带动下,学生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到偏远贫困的大山深处,他们与工人促膝谈心,与农民同吃同住,了解真实的社会状况。逄锦聚还时常提醒学生:“论文选题要符合中国实际,扎根祖国大地。不做脱离实际的‘花架子’,要做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
5 G9 b" V  T; Q) l) D3 z$ F) k, E' P) \& D* O$ K  }* ^
冯泓铭博士一年级时将“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方向。2023年11月,逄锦聚带冯泓铭来到湖州市安吉县余村和鲁家村,围绕共同富裕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冯泓铭通过调研发现,两个村子依托自身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生态产业等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村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他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 l9 e4 r; O2 H! t( }
2 t/ m6 r, c' M8 ]2 D) m调研中,逄锦聚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再一次令冯泓铭折服。为理清楚两个村庄实现振兴的内在机制问题,逄锦聚多次与工作人员细致交流,在了解了余村和鲁家村发展历程后,他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共同富裕,一是要靠高质量发展,二是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v+ a, e6 }/ J% R: w/ E

: u: B1 b: r! _- G* u! Z6 j“通过此次调研,我见到了许多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的人,并为他们所鼓舞。我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决心,立志扎根祖国大地,在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冯泓铭说。' c' [( J! V2 D  \1 w
, j8 `) l. ?) s+ A5 d6 ?
逄锦聚还经常教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辩证思维,实践标准、自主创新。他曾说:“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要把握其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还要坚定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立场。经济学工作者应当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把为最广大人民谋根本利益作为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 R' P, N: g. J& H4 C; a
; n0 Z7 E% G; r$ E, W
他带领学生深入农户,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到当地农产品因交通不便难以外销,他立刻组织学生撰写报告,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后来这个地区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改善,农民生活有了显著提高。* M: V# f1 F. y4 a  m

8 D! \# ?3 L0 ?, t- P近年来,他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民生问题上。他不顾年事已高,继续带领学生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共同富裕、“三农”等关键问题。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做出了最好的表率。在他的带领下,一批批立志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经济学青年正在祖国大地上茁壮成长。) g* Y4 t/ o* i3 x1 _) H% X
4 Z1 }- V- y$ |( H( a
《中国教育报》2025年02月18日 第04版 5 q; q  A* ^" Z1 C2 ?

( O% Q8 d2 _: P作者:本报记者 陈欣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1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2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