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翻雪山薛岳为何没追?飞夺泸定桥后杨成武留了一手,十分高明

[复制链接]
查看7895 | 回复0 | 2024-8-26 06: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征途中,中央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早已家喻户晓。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之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插曲。当时,红军指挥员杨成武做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影响深远的决定。这个决定不仅让追兵薛岳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更为红军的后续行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究竟杨成武留了什么样的一手?为何薛岳的十万精锐中央军在红军翻越雪山时没有紧追不舍?这其中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谜团。
. u8 x* U3 g2 k! A- d, X* J! w* j. b* _# ^) n
1935年5月29日,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空阴云密布。这座由13根粗大铁链连接而成的泸定桥,此刻成为了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争夺的焦点。谁能控制这座桥,谁就能掌握战局的主动权。3 S0 B' @, `& z- |9 I  l
3 f9 K& a& c, T$ \# u
泸定桥地处四川盆地西缘,是连接川西与康北地区的咽喉要道。对于长征中的红军来说,这里更是一道生死关卡。如果不能顺利通过大渡河,红军将面临被围歼的危险。而国民党军队也深知这一点,早已在泸定桥西岸布置了重兵把守。5 u+ ?; |  |/ T0 N3 h( S
4 o* \& O7 Y  T' R0 z7 I9 _. B2 z! g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红军指挥员刘伯承和聂荣臻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组建一支敢死队,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这支敢死队由22名勇士组成,他们来自红四团。队长叫廖大珠,是个年仅23岁的川东小伙子。
' Y- a% m" \5 l, ]5 ~" S0 O5 F7 l( y  X2 G. e+ S8 ^; S3 _
廖大珠带领敢死队员们悄悄来到泸定桥东岸。他们面对的是宽约100米的大渡河,湍急的河水在桥下奔腾咆哮。桥面上的木板早已被敌人拆除,只剩下13根粗大的铁索在风中摇晃。1 F7 @* C! e. P

) f  V/ b# w4 R: Q"同志们,为了革命胜利,冲啊!"廖大珠一声令下,22名勇士开始了他们惊心动魄的冲锋。他们或是手脚并用在铁索上爬行,或是借助皮带滑行,有的甚至徒手攀爬。敌人的机枪扫射声不绝于耳,子弹在铁索间呼啸而过。0 y, \- s5 v" g8 T2 @, t, ?

, @3 A1 J# I  i其中一名战士叫杨德明,他是个开山出身的汉子。只见他像只灵猴一般,在铁索上飞快地爬行。眨眼间,他就领先其他战友十几米。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右臂,鲜血顿时染红了铁索。但杨德明咬紧牙关,继续向前爬行。1 W0 m7 }2 z# p5 q

; ]6 `; K8 \2 M- E2 s另一名战士叫马佐臣,他是个年轻的回族小伙。为了加快速度,他竟然用牙咬住皮带,双手双脚并用,在铁索上滑行。敌人的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腿,但马佐臣硬是忍着剧痛,继续向前滑行。- H# ^1 Z/ I5 O/ X& }- j! j

1 V9 X3 i7 g: Z4 Z就这样,在敌人的密集火力下,22名勇士以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毅力,终于冲到了桥的西岸。他们立即与守桥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与此同时,红军主力也开始强渡大渡河,从其他方向包抄敌人。
. ^7 D. \$ ]  W7 d# `7 i, V$ w3 z& e( A+ k: E) e
经过近半个小时的激战,泸定桥终于落入红军手中。这次行动共牺牲5名战士,负伤9人。但他们的英勇壮举,为红军的长征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 L, `; ~" w5 o9 \2 e( b8 Y, Q
: {# Q8 G  `5 m% R9 W
飞夺泸定桥的成功,不仅体现了红军将士的英勇无畏,更展现了红军指挥员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艺术。刘伯承和聂荣臻抓住了敌人防守薄弱的时机,采取了出其不意的战术,才能以如此小的代价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
2 H: ~. ^% I7 t8 m8 P. f) F4 \! u% u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红军虽然夺取了泸定桥,但身后还有薛岳率领的十万精锐中央军在紧追不舍。如何阻止敌人追击,为红军主力争取时间,成为了摆在红军指挥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6 @8 D/ D* W. L1 v' \4 M$ i. G, Q4 A3 V
就在这时,红军指挥员杨成武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这个主意不仅巧妙地解决了当前的困境,更为红军后续的行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究竟是什么主意呢?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 M& r- G" F( N! `: c% B# E1 H% O  F- _
在红军成功飞夺泸定桥后,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指挥员们面前:如何阻止敌人追击?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炸毁泸定桥,但这样做会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就在这时,红军指挥员杨成武提出了一个既能阻敌又不影响民生的妙计。
+ N& i/ N1 h  o$ u, T
0 h% G1 Y# c7 q5 f+ Y- m1 F杨成武出生于河北省,早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更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战略家。在泸定桥之战中,他担任红一团团长,亲自参与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5 [- S! n+ o( @/ P
6 m& t% j6 Z- B* r  B" h战斗结束后,杨成武站在泸定桥上,仔细观察着桥的结构。这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铁索桥,由13根粗大的铁索连接而成,其中9根是主要承重铁索。杨成武注意到,如果能够破坏其中几根主要铁索,就能让桥失去承重能力,同时又不至于完全毁坏桥的整体结构。
6 v& s3 K! F3 g3 }7 a9 v/ j7 T5 F4 n2 ?: o0 [0 i8 O: E) h
他立即向刘伯承汇报了这个想法。刘伯承听后,立刻意识到这个计策的高明之处。首先,这样做可以有效延缓敌人的追击速度,为红军争取宝贵的时间;其次,不完全炸毁桥梁,可以保留桥的基本结构,方便日后修复,不会给当地百姓的生活造成长期影响。
4 i5 B4 F9 ]! T) F0 U/ h
; g9 e8 D! k0 t. S* F+ R
红军翻雪山薛岳为何没追?飞夺泸定桥后杨成武留了一手,十分高明-1.jpg

7 _) W9 J9 C1 o7 m5 A1 U" h
, o8 r9 U0 C" X* A9 r, t- ^2 ], C: Y得到刘伯承的同意后,杨成武立即组织工兵开始行动。他们选择了4根主要承重铁索,用特制的锯子开始切割。这项工作必须快速而隐蔽地进行,因为敌人随时可能赶到。
3 Z0 L6 V: ~" a- r9 v5 f
3 }2 v" p7 ^, T工兵们分成几组,轮流作业。他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一边切割铁索,一边留意可能出现的敌军。杨成武亲自在现场指挥,确保行动迅速而准确。* t$ }1 x1 ^- U2 \* g5 F! N
0 E) {  e" C; d1 B$ E
切割工作持续了整整一个晚上。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注意,他们甚至不敢点灯,只能借着月光工作。到了凌晨时分,4根主要铁索终于被成功切断。6 a* D9 d& b+ a
+ Q0 B6 ~' f% Q6 Z6 Y) C# P
然而,杨成武并没有就此停手。他命令工兵们用树枝和布条将切口仔细掩盖起来,让桥面看起来和原来一样。这样一来,即使敌人赶到,也不会立即发现桥已经被破坏。
$ j: B* N, c# p' c2 _& M! }% a1 n# e
这个计策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既达到了阻敌的目的,又避免了完全炸毁桥梁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直接炸毁泸定桥,不仅会引起当地百姓的不满,还可能被敌人利用来进行宣传,说红军破坏民生设施。而杨成武的做法,既达到了军事目的,又顾及了政治影响。! b! {1 b( v1 F! J" v$ `6 F6 F
" G9 D2 a" R7 o2 |3 k1 q
更重要的是,这个计策为红军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当薛岳率领的中央军赶到泸定桥时,他们并没有立即发现桥已经被破坏。直到他们开始铺设木板准备过桥时,才发现桥身晃动得厉害,无法承受大规模部队的通过。4 T6 k% @. a/ b, s/ q- d, A( a
3 f5 f( a2 X$ R9 P
薛岳被迫命令部队就地修建简易的竹木桥。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工程设备和人员,这项工作进展缓慢。与此同时,红军主力已经趁着这个机会,开始了翻越雪山的艰难journey。$ ~  D+ K& w7 D. x
4 m2 W5 T6 b. Q+ g2 d, B
杨成武的这一高明之举,不仅体现了他作为军事指挥员的智慧,更展现了红军领导人的战略眼光和对民生的关心。这个决定,在军事上延缓了敌人的追击速度,在政治上避免了对当地百姓生活的影响,可谓一举多得。7 O/ W- D9 S$ b' R) ^8 d2 u- P

7 t* X' l; T0 s( G+ @9 t; j5 z然而,杨成武可能没有想到,他的这个决定会给薛岳带来如此大的麻烦。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薛岳是如何面对这个困境的。5 p; [/ E$ _. N4 z
4 D# Y( I6 `+ L. p  P
薛岳率领的中央军终于赶到了泸定桥,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困境。作为蒋介石委以重任的将领,薛岳肩负着追击红军的重要使命。然而,此刻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座看似完好,实则已被暗中破坏的泸定桥。
/ e6 m7 h- {+ m; d7 K$ t  l/ \7 x; m" u
薛岳出身于湖南,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军事才能出众。他曾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取得显著战绩,被蒋介石寄予厚望。这次追击红军的任务,对薛岳来说既是挑战,也是证明自己的机会。( J3 B& y; J+ J4 V

- @8 D  X/ _* i6 T  G7 x, H3 p" i当薛岳的先头部队到达泸定桥时,乍看之下,桥似乎并无异常。薛岳命令工兵连立即铺设木板,准备让大军通过。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随着士兵们踏上桥面,整座桥突然剧烈晃动起来,几名士兵差点掉入湍急的大渡河中。" u1 P1 r$ _8 f- k/ h/ b5 [5 a
" q7 J+ u( ~; E2 Z! V7 x% b8 Y
薛岳立即意识到情况不对,连忙命令所有人撤离桥面。经过仔细检查,他们发现桥的主要承重铁索已经被暗中切断。这个发现让薛岳陷入了两难境地:是冒险强渡,还是就地修桥?  b: s2 j0 B8 `4 ~* l5 K

+ ^2 ?! E! `& i' m6 u4 j6 _如果选择强渡,风险极大。泸定桥横跨大渡河,河水湍急,水流湍急。一旦桥在大军通过时崩塌,后果不堪设想。但如果选择修桥,必然会耽误大量时间,给红军逃脱的机会。
: j8 W5 R( Y! T6 O5 R0 X
! h, p/ D5 l5 k7 U. R2 q2 t在权衡利弊后,薛岳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就地修桥。他命令工兵连立即开始修复工作,同时派出侦察兵沿河寻找其他可能的渡河点。
" r  Y- \7 [/ P- V/ w0 G* @; ]2 E4 o/ ?0 n) k( c1 O: s, }
然而,修桥工作进展并不顺利。首先,他们缺乏专业的工程设备。在这个偏远的山区,想要找到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并不容易。其次,大渡河水流湍急,工人们在高空作业时危险重重。最后,时间紧迫,薛岳不得不在安全和速度之间做出取舍。
9 M9 s; B& A- z! S  L
7 E9 Y" o, c" S8 z% H% A6 L! J与此同时,薛岳还面临着来自上级的压力。蒋介石多次电令他要加快追击速度,不给红军喘息之机。但薛岳深知,如果冒然行动,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损失。
; k; x# }( Y6 v% v9 ?
, g+ k  i5 s! O8 J在修桥期间,薛岳并没有闲着。他派出小股部队,尝试寻找其他渡河点。然而,大渡河两岸多为险峻的峭壁,能够渡河的地方寥寥无几。即便找到了一些可能的渡河点,也因为缺乏必要的装备而无法大规模展开。
  j; N% K( H; d9 S  w! |$ a/ s
' d7 X9 x; n3 T( T1 ~$ L就这样,薛岳的大军被迫在泸定桥畔停留了数天。这段时间里,红军主力已经开始了翻越雪山的艰难journey。每耽搁一天,追击的难度就会增加一分。* S' G0 f" j! o# U& g

1 T3 f% G7 ~+ |0 S
红军翻雪山薛岳为何没追?飞夺泸定桥后杨成武留了一手,十分高明-2.jpg

% b- U8 f( `9 e( @! ?4 T" X) J- i( Z! D( d2 e" n& S
在这个过程中,薛岳展现出了一个军事指挥官应有的沉着冷静。面对上级的催促,他没有贸然行动;面对困难的局面,他冷静分析,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然而,正是这种谨慎的态度,最终给了红军宝贵的喘息时间。  E- m! u' q: f) }) P

( r* [1 m8 E3 L: Z; B终于,在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后,泸定桥的修复工作完成了。薛岳率领大军开始渡河,继续追击红军。但此时,红军已经在雪山中前进了数天,双方的距离被拉开了。; w0 ]( c- N7 I3 M+ j
- q6 k  s# ~. c" r- G  b. A
薛岳的这次决策,从军事角度来看,无疑是正确的。他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重大伤亡,保存了军队的实力。但从战略层面来看,这个决定却给了红军喘息的机会,间接影响了整个长征的进程。( X% A* q4 e  y. n$ l' C
7 B: L& c' I" g6 k& z, N  t5 m- B
然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当薛岳率军翻越雪山时,他将面临比修桥更加艰巨的挑战。在这片人迹罕至的雪域高原上,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艰难历程?红军又是如何在这片苍茫的雪原上生存下来的?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一一揭晓。1 \( o' s; T- B$ `
& o( }, s& p7 a+ q9 z4 k7 ?5 p- }7 ]
当红军开始翻越雪山时,他们面临的不仅是敌人的追击,更是大自然的无情考验。这片被称为"死亡之地"的雪域高原,成为了红军和国民党军队实力的终极试炼场。1 x- C6 b: ~* y

# v0 r& v( u/ `/ t( `红军首先面临的是严寒。六月的雪山,温度常常降至零下十几度。许多战士只穿着单薄的夏装,没有御寒的衣物。为了保暖,他们不得不将草塞进衣服里,用树皮和草编制简易的鞋子。有的战士甚至用火烧热石头,放在怀里取暖。$ I/ i' `9 T  y2 \" P* ^1 k* `" D7 n3 f

. B3 ]; @) n* n, Q高原反应是另一个严峻的挑战。随着海拔的升高,许多战士开始出现头痛、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红军只能依靠一些简单的土方来缓解症状。有经验的老战士教新战士嚼一些野生植物的叶子,据说可以缓解高原反应。
$ F: ~, i2 n" R  j* k: H  }: B  U% }. t0 M& c+ s
食物短缺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在这片人迹罕至的雪山上,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食用的东西。红军不得不忍饥挨饿,有时甚至要吃树皮、草根充饥。有的战士因为饥饿,走着走着就倒下了,再也没能爬起来。5 [, L4 t  m7 z( |6 p  J; ~

9 [3 l  X5 |/ L& [+ D8 y% D然而,红军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团结精神。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战士们互相搀扶,共同前进。有的战士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食物分给更需要的同志,有的则把自己的鞋子让给赤脚的战友。( z" T/ Z+ F' O0 M- ~- P7 n
与此同时,薛岳率领的国民党军队也开始了翻越雪山的旅程。尽管装备相对较好,但他们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 k6 g6 O0 c. M2 A& y7 o0 M9 U3 S( Q8 X+ e: g: z- e
首先是路线问题。红军走过的道路并没有留下明显的痕迹,薛岳的部队常常需要自己摸索前进的方向。有时,他们会误入绝路,不得不回头重新寻找可行的道路,这无疑耽误了追击的时间。. g: f7 K9 w6 L' O, t

3 j  l3 u  l7 ]6 m" k: e2 D其次是后勤补给。虽然国民党军队的补给相对充足,但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运输变得异常困难。马匹和骡子常常因为寒冷和缺氧而倒下,大量的补给物资被迫丢弃。
1 g7 h& f2 \" k# b' @
. i3 `+ ^* \8 |9 `: s高原反应同样困扰着国民党军队。许多士兵从未经历过如此高海拔的环境,身体无法适应。薛岳不得不放慢行军速度,让士兵们有时间适应高原环境。0 f3 {9 h! g# A

8 K, u' b6 L; h4 f" l  P, ]$ [在这场与大自然的较量中,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红军的损失尤为严重,据估计,在翻越雪山的过程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战士永远留在了雪山之中。国民党军队虽然损失相对较小,但也折损了不少兵力。( o: z& K& \. f( J7 A" z$ b
( l/ s9 q, ?3 q# T' e- l( Z: L
然而,红军的坚韧不拔给了他们一线生机。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他们依然保持着前进的意志。每一个能够继续前进的战士,都成为了鼓舞士气的旗帜。
. s- ^5 O, C8 P6 K9 E! K
# u" I" I1 q# \. j4 Y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了红军战士们的坚强意志。一位年轻的战士在翻越雪山时冻伤了双脚,无法继续前进。他的同志们想要背他一起走,但他知道这样会拖累整个队伍。于是,他请求同志们把他留下,自己则坐在雪地里,用冻僵的手指在雪上写下了"革命成功万岁"的字样。这个故事成为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F% A' S: e* l

& u% s$ Y6 J2 Z# x6 ?2 c对于薛岳来说,这次雪山之行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他意识到,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仅仅依靠优势装备是远远不够的。红军所展现出的意志力和适应能力,让他深感震撼。4 g9 H- Q# u3 R. u; ~
+ m: X7 n3 C3 E7 d( k
当双方终于走出雪山地带时,局势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红军虽然损失惨重,但幸存下来的战士们经历了严酷的考验,意志更加坚定。而国民党军队虽然保存了较多的实力,但追击的势头已经大不如前。0 `$ k7 D" \; W
& C+ H+ R  P8 C# v* h4 V7 B4 u
接下来的战斗,将不再仅仅是军事实力的较量,更是意志和信念的对决。在经历了雪山的严酷考验后,红军将如何重整旗鼓?薛岳又将如何调整追击策略?这场旷日持久的追击战,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 r6 Y8 ]; Y9 U" a" F) s
- c# ]# _; I# k7 V
红军翻雪山薛岳为何没追?飞夺泸定桥后杨成武留了一手,十分高明-3.jpg

7 R7 q4 t" ~) L% j& C# W& Y+ [, v: f. g4 \* X
雪山之行后,红军与国民党军队的追击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红军虽然元气大伤,但幸存下来的战士们却更加坚韧。另一方面,薛岳率领的国民党军队虽然保存了较多实力,但追击的势头已经减弱。9 ^# _8 g8 I* f# B! e
+ U; a0 [: {2 ?, D; v' A
红军首先面临的是重整旗鼓的问题。在翻越雪山的过程中,他们损失了大量的人员和物资。许多部队已经失去了建制,不少战士与原来的队伍失散。在这种情况下,红军领导层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重新组建部队。
$ O2 z( b! C3 D; x$ [$ L3 ?& Q: b. O
  A, k: |4 o; A5 L) H他们将幸存的战士按照地区和原有部队的情况进行重新编组。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因为许多战士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同伴,需要在新的环境中重新适应。但是,共同经历过雪山考验的经历,让这些战士之间很快建立起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 l6 t/ }8 Z( D! [8 m! {; }4 R, B( J( @& B) j
与此同时,红军还面临着补给问题。在雪山中,他们几乎耗尽了所有的食物和弹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红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他们加强了对当地资源的利用,派出小分队到附近的村庄收集食物和必需品。其次,他们加强了对缴获武器的利用,尽可能地修复和改造缴获的枪支弹药。
- @' a1 B0 ~6 O; ]2 f
7 r* }1 ?& q/ P* S4 \: L( y*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一支红军小分队在一个偏远的山村找到了一位老铁匠。这位老人虽然从未见过现代枪械,但凭借着高超的手艺,成功地修复了几十支损坏的步枪。这些枪虽然看起来有些粗糙,但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Y* h- k1 N3 `2 r
( K& A4 W& G' P$ d* i4 o: g; C! ?
另一方面,薛岳也在进行战略调整。经过雪山之行,他深刻认识到了红军的顽强和适应能力。仅仅依靠传统的追击战术已经不足以取得胜利。因此,他开始采取新的策略。3 J" B8 ?4 c0 p' g8 u& G
! U( j- V4 y: y
首先,薛岳加强了情报工作。他派出大量侦察兵和当地向导,尽可能地掌握红军的动向。同时,他还利用当地的驿站系统,建立了一个快速的情报传递网络。这使得他能够更快地做出反应,更有针对性地部署troops。
" T* R# J4 U( J. g2 y: Y2 k3 B4 p, ]5 @* ^% d6 I
其次,薛岳改变了追击的方式。他不再盲目地追赶红军的尾巴,而是尝试预判红军的行军路线,在关键地点设置拦截。这种策略在几次小规模交战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增加了国民党军队的风险。; g" R4 N" B3 A% Y8 ^6 D

2 _, U- T- P* R在一次关键的战斗中,薛岳的预判出现了偏差。他在一个山口设置了大量troops,准备拦截红军主力。然而,红军主力却选择了一条看似不可能的山路,绕过了这个山口。当薛岳得知消息赶到时,红军已经安全通过。这次失误让薛岳意识到,面对红军这样一支灵活多变的队伍,过于僵化的策略是行不通的。
+ o  Z; e$ M) x% b  V- p3 u
! \$ A" k5 u+ a7 o, b0 k红军也在不断调整战术。他们采取了更加灵活的行军方式,常常分散行动,然后在指定地点汇合。这种方法虽然增加了失散的风险,但大大提高了行军的速度和隐蔽性。
3 W, x) Q/ [# Y' g: e- Q0 [6 H! F3 a. d3 r2 i& B
在一次关键的突围中,红军采用了一个大胆的计策。他们故意留下一些看似重要的文件,引导国民党军队相信他们会向东突围。而实际上,红军主力却悄悄地向西移动。这个计策成功地迷惑了薛岳,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2 Z4 G& T4 n2 A8 `) E$ T
8 F% N$ q' q, r" O, j2 x1 {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这场追击战逐渐演变成了一场耐力和智慧的较量。红军凭借着对地形的了解和灵活的战术,屡屡化险为夷。而薛岳虽然掌握着优势兵力,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9 C, G# k1 F. s: t1 E5 o3 o' R  f; E
在这场漫长的追击战中,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红军失去了大量的战士,但幸存下来的人却变得更加坚强。国民党军队虽然保存了较多的实力,但士气却在不断的失利中逐渐低落。
, ~0 Y& V: A+ ?  T8 |1 L: ]; {( X! M  k" J9 L2 e6 z4 j$ y2 ^
最终,红军成功地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继续向前推进。而薛岳,尽管未能阻止红军的前进,但他在这场追击战中展现出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仍然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7 E- u5 h9 t, [  l

% ]6 s0 ^- R! z这场追击战的结局,不仅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也深刻影响了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对于红军来说,这是一次血的洗礼,也是一次重要的历练。对于薛岳和国民党军队而言,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也是一次重要的反思机会。这场战役的影响,将在接下来的岁月中继续发酵,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29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32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