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 v! B; [2 Z- u( y+ U; W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 n# h* t3 u( u; k/ }这个谚语的本义,是说历史上黄河屡次改道,原来在黄河东岸的村庄,多年后因黄河改道而到了黄河西岸。
2 k& j# @( l7 k( e现在,一般用来形容世事盛衰兴替,变化无常。. y& [5 n8 y8 |9 P
+ y" Z- q0 F, |: h! D0 s& A9 r# A( t/ N
' J) C( o+ z; `
到今年暑假,参加工作恰好满30年。( }5 Z% x6 s; r8 W* s
30年,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不过是一眨眼的功夫,微不足道。何况,即使是100年,又能怎样呢?
( v1 t% X( Z0 |- i$ W2 V5 p作为一名在上世纪90年代初毕业的中师生,尽管在这30年中经历了数不清的教育变革,但充其量也仅仅是平凡的亲历者和旁听者而已。
h; H6 n3 K+ m8 v! C& F. k! U不过,这并不妨碍自己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入手,结合日常的学习和真实体验,思考一下教育。9 M0 ]( j- P- G0 {
任何行业都有自身的底层逻辑。不论世界如何纷繁复杂、变幻莫测,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正是这些不变的东西,诠释了一个行业的本质。
7 E" K& f6 @& V. S那么,在潮水退却、繁花落尽、伪装卸掉之后,教育的底色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呢?! Z7 d2 u! Q9 B6 _
下面这10点看法虽然也仅仅是一家之言,不过也算是一种回答。
% D% p6 h4 Q8 y: ^
6 v% M1 V+ c& y% |8 m
8 j% h# s" S5 _( A* M \( o1.教育是关系学;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W, j8 k' C0 x0 B) D3 i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作为老师的三大任务,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不过,教育是人学,是关系学,工作对象是有七情六欲的学生。知识和道理很重要,但唯有经营好师生关系,让学生亲近、信任,知识的传授与德行的渗透,才会真正发生。
( h, O* S1 x0 s" X7 s0 _. t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凡是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处理得好的,教育教学成绩也比较突出;反之,无论专业水平多高,都要显得逊色许多。
/ b9 s# N9 p$ q+ R a4 \+ q2 }5 D! q2 k( `: `, A# x) T+ I
1 G: H: ~, [8 N3 `* l) v3 L
2. 教育的智慧在于唤醒0 w; J. T2 e9 c5 T, g0 L. B$ j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
- n3 t0 q4 X) B/ u- S, l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P$ v, ?: a0 \+ n% C P% @
另一位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表达更形象一些:“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1 }8 {% s! `) {0 l" [/ V+ g& k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学校和老师必须形成的共识就是:教育绝非生硬的灌输,而是要点燃学生内心深处对知识热切渴望的熊熊火焰。学生如果一直处于“沉睡”或“装睡”状态,使再多的劲也是钝刀子拉肉。
B. w" P# m4 f; y; G5 L5 N0 l. z) g/ w8 p0 A4 |& |
- X7 V# ^+ V# z! k( W% V
3.必须正确认识错误的价值. c$ b3 n/ g/ ^- [1 i& _
当年有一位高考状元在谈到自己的学习经验时,只强调了一点:错题本。主要是指数学。后来还引发了模仿与推广热潮。
8 F7 g5 F# [+ |/ v `# r+ H这里先不去讨论这个方法是否适用于每个学生,而是要认真反思错误的价值:
" P8 M# F& q% a试想,有多少学生是一听就懂、一做就对的呢?再进一步,我们哪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没犯过错误呢?4 b. z) T- [+ v( `7 }3 A
“犯错”是人生的必由之路。因为错误是个尝试的过程,没有尝试就没有成长。
$ N1 j" ~( I ]. E错误其实是成长的珍贵契机,引领学生从失败的阴霾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远比竭力避免犯错更具深远意义。
' {8 Q1 T, d9 V( C) o但很可惜,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包括社会,都在绞尽脑汁设置防护网和围栏,不给学生任何犯错的机会。这背后当然有“怕担责”的考量,原因很复杂,尤其是涉及到安全问题的时候。
3 [$ P, h( f6 v3 `/ R但很显然,避免了学生犯错,也就剥夺了学生尝试和成长的可能。
( R% J% A+ I4 K2 I- m2 K& m
- A: p2 j( Q! l/ f6 W/ B& C9 ?
" g$ p* h, K& |5 E: l, Q4.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k4 }8 M$ T o3 y( g' K“喊出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老师的榜样作用不可忽视,也无可替代。当然,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榜样作用同样重要。/ v o% p' V' p/ w1 k; j& R: [& k
上师范那会儿,学校的校训是“学高为师,身正是范”。
5 `9 i5 y7 S, C6 N( p8 ~4 ^在汉字里,“范”的本义就是模子,榜样。教师自身坚持不懈地学习与进取,是为学生树立的最佳典范。
9 m; v6 h& S7 \( k8 u3 `: i- p有激情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激情的学生;有个性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 V1 O) |. j* r. z& p" Y
总之一句话:老师的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状态。老师的样子,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学生未来的样子。
2 N, S& C% E3 N" n' V+ A( R p# d- d
2 O7 b( H9 L- }; v( F6 I+ F4 B1 e* \) h2 `0 a- }& U: w
5.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人才0 K1 i+ k- }5 j8 w8 [* O( ]* r
学生们的潜力犹如无垠的星空,璀璨而无尽,永远不要以单一刻板的标准去度量他们的能力和未来的可能性。4 O5 k! T" s; J. |7 @
作为教师,不能单纯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优劣,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和潜力。比如,有的擅长艺术创作,有的具备出色的沟通能力,有的在体育方面表现卓越。9 k* `& C" @9 R( C8 P1 \ R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考试时给老师一份满意的答卷。如果教师仅仅依靠成绩这一把尺子,就会忽视许多其他领域有才华的学生。. J. Q& ?: Y6 M% S5 h
所以,老师要尽可能地减少功利思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看等和评价学生,从“为人生”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j5 C4 x$ S- E5 T% v' i0 K7 J
虽然这很难,但每名老师从自身的改变很关键,而不能只归咎于体制。4 Z; g. x8 c, I
+ z0 V8 e8 }( l! S: `6 D; g4 c" N; T) i
6.没有爱与责任,就没有教育
) k* I8 f" D# m" a5 z很多人对“师德培训”颇有微辞。有一定的道理。+ R* q8 ?* n3 H( t5 o$ R
因为师德不是培训出来的。如果没有科学的引导、考核和评价机制,仅仅靠培训,无法提高师德水平。+ E) N; `1 _0 z
但教育是一项满溢着爱与责任的神圣使命。如果一个老师不是从内心深处喜欢学生,并且始终意识到自己肩头的教育责任,那他大概率不可能成为一名好老师。
6 S) d; Q2 Y2 a《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中有一条说得很精辟:“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际就已经结束了。”7 s+ l4 I* e2 O) }- ^: m- z( i) @
对于一名老师来说,责任是下限,爱是上限。这中间的部分,叫教育。
- L4 ~8 L# \* |% E' c4 z
* H0 v6 v' k6 Y
. |5 ?; D/ ~6 S5 Q: w6 G7.对学校和老师,既要少“捧”,更要少“骂”% \) Y4 p& M; a" t) F0 A$ `
以前,把教师的地位抬得很高,“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红烛”“春蚕”“人梯”……/ s0 Q$ Y. v/ u1 f
尽管有些称谓不乏诚意,但总带有许多悲情色彩,因为早些年待遇确实始终提不上去,这些赞誉有点“虚”。
/ G, @' ~5 f1 G' |3 T W* S6 K这几年,有所好转,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学校和老师又成了社会上某些不良情绪发泄的靶子,几乎到了动辄得咎的程度。
4 M1 I) o" r3 C( |) g- C2 K v“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师只是职业的一种,需要客观理性地对等。既不刻意拔高,更不能恶意贬低。
9 h% e! v& [* r# h$ Z; L( q8 F) Q+ V% u" `, t
6 Q) p# c$ R4 d* W0 V3 B3 C7 t S1 F
8.考核,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E( I& A5 J5 q% u/ ]$ B5 O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老师的工作单纯,就是“教书育人”,考核也很简单。9 c1 C8 q/ R- I' R6 i+ }: x6 a! R
如今,与教书育人无关的杂事多如牛毛,有些却不做不行。学校要正常运转,也只能在考评方案上进行改革,细化。5 S: P1 ]" ^( b) G; c" e
由于考评学校和考核老师存在很大程度的不一致性,导致有些老师的责任心和工作重点却发生了偏离。/ y3 m& a) J$ M+ x! ~* q1 v3 L* D
有的所谓“名师”,教学工作一塌糊涂,只注重个人荣誉,大量有教学实绩的,让学生获益良多,却不能得到相应的利益。因为从人一生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工作具有滞后性,有些方面是无法用“当前”的数据去衡量的。
. L/ @7 u5 L- P3 g: }于是,不纳入考核的,就不去做;纳入考核的,常常陷入琐碎与低价值化。学校也面临两难的选择。
3 u" `- \4 o% r
' ~) ~2 x' x1 X$ M6 S+ E+ G* N- c' m- P" z+ ]- C
9.少一些“进校园”,多让学生“出校园”) z: N( `2 A5 {0 C# A* P
很多部门或组织,特别偏爱通过学校去推广、宣传、完成一些任务,前些年有愈演愈烈之势。# }! a( K$ |% s2 j. i
各种线上、线下的活动层出不穷,其中的大多数内容都与教育无关,即使有些沾边的,形式主义的也居多。
e* i) c# q" X6 K: @7 S: E7 O在这方面,学校不堪其扰,又无力拒绝。偌大的校园,实在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学校不是象牙塔,而是为未来的准备过程。0 A0 T4 L; e; ~: L
学生要多与社会接触,但不是靠这些“进校园”,而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实践。
# ?4 O# K' Q G8 x/ m0 N& ^" Y2 j可喜的是,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正在着手给学校减负,逐步规范某些行为。
# k* P/ u: A5 J! Q) M- ]) ^
2 S! B7 Y4 F- _& L) B, U- z- q( ^& @7 K b6 }
10.不能让少数杂音影响、绑架了正常的教育. h- y* N% F$ m" x1 S& q1 b
现在,家长的学历越来越高,但教育是具有专业属性的工作,并非有点知识就算懂教育。
5 `2 R) h! ]. T% v3 C有的家长从自己的理解出发,经常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甚至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指手画脚,甚至动辄就打投诉电话,搞得学校很被动。
% ?6 t4 J. _+ ?" T9 E7 Y如果所反映的是大多数家长的心声,也确实符合教育规律,学校当然要重视。可有些问题完全是一孔之见,或出于一己之私,还得让学校听从,这就尴尬了。
# I6 A: K* z' J& R" t {* g* x% l学校和教育,如果没有相当程度的话语权,方向和质量就没有保证。因此,从多方面入手,让教育的步伐走得更坚定和从容,异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