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西野六军简史及余脉,后来部队的建制如何

[复制链接]
查看1723 | 回复0 | 2024-5-5 17: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揭秘:西野六军简史及余脉,后来部队的建制如何-1.jpg

/ i) x) ], K) m- b5 E: ?$ e
1989年,罗元发(前排左4)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王恩茂(前左3)、宋汉良、张希钦、高焕昌、熊晃、郭刚等合影

  O9 o% _( G+ Z/ ~5 x. \8 Q  A) C% j9 V  S- K" @; Q) N

( s' D6 u5 v0 u# l5 P5 n3 H
1985年,罗元发与原六军的老同志合影。左起1连承先、2阎泽民、4张贤约、5罗元发、6饶正锡、9魏志明
; }" Z, c) n4 Y$ B9 T

) W0 M- W6 j, P3 z, [8 l5 I8 T2 K
揭秘:西野六军简史及余脉,后来部队的建制如何-3.jpg
3 f! K, x- P# H# e/ K5 t) u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六军解放战争进军形势图
/ D1 v9 V. _7 g% Y4 A2 }* C
' r8 K9 w( H) |5 B& X$ ?3 ?0 U
. Q3 N- c3 h. s& D$ m+ o! b# D# }
一、六军简史
6 p, _  b( u5 V+ t/ B' s0 X1947年10月9日,西北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9月20日的决定,以教导旅、新编第4旅在陕西省绥德县组成第6纵队,共1.3万余人。罗元发任司令员,徐立清任政治委员,张贤约任副司令员,唐子奇任参谋长,饶正锡任政治部主任。纵队组成后即参加第二次攻打榆林的作战。11月下旬,集结于西岔、镇川堡地区进行新式整军。1948年2月下旬参加宜川战役,纵队主力会同第3纵队围攻宜川城;一部兵力在宜川西南铁龙湾地区参加阻击、围歼国民党援军。3月上旬,会同第3纵队围攻洛川。4月中旬参加西府陇东战役。5月中旬,转移到韩城及山西省河津地区整训。3 n5 f. x; k6 a9 h( P' i7 N7 ]  R. W
8~11月参加澄_、荔北战役和冬季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5000余人。1949年2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1948年11月1日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隶属第一野战军。教导旅和新编第4旅依次改称第16、第17师。罗元发任军长,徐立清任政治委员,张贤约任副军长,唐子奇任参谋长(后张贤约任政治委员,饶正锡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陈海涵任参谋长,黄振棠任政治部主任),全军共1.4万余人。2月下旬参加春季战役。5月上旬参加陕中战役。6月初,由晋南运城军分区机关和部队组建的第18师列入第6军建制(该师于10月进驻西安,1950年12月改编为公安第4师)。6月中旬,第6军编入第2兵团,在礼泉以北、泾阳西北地区抗击国民党军向西安的反扑。1 b/ j/ I  t3 h" c' }- B
7月中旬,参加扶_战役。下旬向兰州挺进,相继解放通渭、内官营、新营镇、榆中等城镇。8月下旬,参加兰州战役,25日在总攻兰州的作战中激战至傍晚,攻占皋兰山主峰营盘岭。9月,向甘肃省河西走廊进军,在酒泉附近先后收编起义、投诚的国民党军5200余人(后改编为独立师,进疆时编入第16、第17师)。11月,第6军转隶第1兵团,率第16、第17师参加进军新疆。1950年1月,军部与第17师进驻迪化(今乌鲁木齐)、伊宁等地,3月,第16师进驻哈密、镇西(今巴里坤)等地,后执行大生产、参加地方政权建设和剿灭土匪等任务。至10月,在奇台东大草原和北沙窝地区清剿乌斯满匪帮,解放牧民群众3.1万余人。1953年5月,军部与西北军区航空处合编为西北军区空军。第16、第17师改编为农业建设第5、第6师,第6军番号即行撤销。6 u( a: a6 ]" S- M2 q4 g
二、六军余脉* ]8 U6 w$ Y: }# G6 e
西部战区空军(原6军部) 空军第25,50师(原6军16师师部)
$ |" o& ^( A3 \. c* ]新疆农业建设第5,6师(原6军16,17师) 公安第4师(原6军18师)! r& g) r  B, Z" Z0 X
新疆军区边防4团(原6军16师46团) 新疆军区步兵第12团(原6军17师49,50团)2 f. b0 j1 |% ]+ ~! y) d2 T2 E
农13师红星二场(原6军16师47团)农13师红星一场(原6军16师48团)
+ a9 Y8 z  e. r( i农6师103团[原第6军17师51团]" V: B  a, a( d
公安第4师第10、11、12团(原6军18师52、第53、第54团)
1 r: ]+ b5 a( R+ A8 J( \三、六军各余脉简史8 r0 J- N( c" e0 I4 M& |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隶属第一野战军。辖第16师,第17师。教导旅改称第6军16师。教导旅1,2,3团分别改称第6军16师46,47,48团 ;新编第4旅改称第6军17师。新编第4旅771,16,3团分别改称第6军17师49,50,51团。6月初,在晋南运城军分区部队组建第18师补充到第6军,52,53,54团是由运城军分区部队所改编。6月21日,第6军编入第2兵团(11月转隶第1兵团)。10月,第18师(1950年12月,改编为公安第4师)进驻西安,脱离第6军建制。
2 Y. n; P- l0 S  L11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奉命由第2兵团转隶第1兵团建制,第16师顺归第1兵团建制,进驻新疆哈密。其所辖48团驻哈密县,47团驻鄯善县和吐鲁番县,46团驻巴里坤县和伊吾县,1950年3月,6军部与第17师驻迪化(今乌鲁木齐)、伊宁等地区,第6军兼迪化军区,第16师驻哈密、镇西(今巴里坤)等地区。1953年6月5日,6军部与西北军区航空处合编为西北军区空军。第16、第17师改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5师(驻哈密1963年迁博乐)、第6师(驻米泉县五家渠)。第6军番号即行撤销。第6军从组建到撤销,历时4年零7个月.
+ `9 _) s* y- C% F西北军区空军5 U9 D4 [) N- x3 H- a
1952年5月13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6军军部和西北军区司令部航空处合编组成西北军区空军。6月,西北军区空军领导机关由兰州宁卧庄迁移至西安机场。1954年5月15日, 西北军区空军改称西北军区空军部。1955年5月6日,改称兰州军区空军司令部。1958年8月22日,改称兰州军区空军。1969年11月15日,兰空机关由西安迁至榆中县夏官营。1992年年底,兰州军区空军领导机关由榆中县夏官营搬迁至兰州市区焦家湾。2016年2月5日,西部战区空军成立,兰州军区空军的历史使命完成。* D6 P  @0 u  D) R2 R  Z8 X# K
1952年5月10日,第6军16师部改编为空军第25师。
5 _+ P6 i/ ^# w" w空军航空兵第二十五师(轰炸机师)$ m" U+ F  L3 F
1952年5月10日,以第6军16师为基础的空25师在陕西户县成立,下辖73、74两个团。是当时西北军区空军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航空兵师。1952年10月6日在西安机场正式开飞,12月7日转场到郑州机场,1953年1月1日在郑州机场举行空军航空兵第25师授旗仪式。1954年1月调回临潼机场。1962年6月10日晚从临潼出发转场至李新店机场。同时把师机务三大队编为空军第十机务机动大队,进驻江西新城机场。由于完成训练任务优异,保证了飞行安全,国防部给73团记集体一等功一次,并颁发奖状。
2 r; g( ?9 o! m% a于9月4日,空25师又回到临潼机场1963年7月12日,军委总参谋部下令25师为作战值班部队。1969年6月与空23师调防,25师进驻李新店机场。23师进驻临潼机场。1970年25师组建鲁山场站,75团进驻鲁山机场。1971年9月74团从李新店机场调防贵阳磊庄机场并与23师团共同组建航空兵50师。1976年4月空50师撤编,74团又归建25师编制,进驻鲁山机场。1985年8月27日在百万大裁军中空25师被撤编。* R1 p7 Y5 E- N6 q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5师4 m; D% \2 n* T& x! V
1953年6月5日,第6军16师改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5师,驻哈密,并抽调人员组成新疆哈密军分区机关,原十六师四十六团(红军团)奉命将一、二营整编为新疆军区骑兵二团(1975年11月,与边防1营合编为边防4团),驻奇台;三营八连、九连编为农五师独立畜牧营,驻沁城;七连及各营编余人员组成红星三农场,驻镇西1954年3月,驻沁城的独立营除二连留守沁城外,其余人员并入红星三农场。原十六师四十七团改称十三团(现红星二场),驻哈密火石泉地区。原十六师四十八团改称为十五团(现红星一场),驻哈密二道湖地区。
% B  C* I$ D+ X! s2 w: t1954年10月7日,更名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五师。农五师所属的十三团、十五团亦相应更名,撤销了红星三农场建制,改称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独立营。1956年6月,农五师又组建了十四团,驻吐鲁番艾丁湖畔,6月14日,正式命名为农五师红星三农场。1957年1月,农五师缩编为副师级建制,更名为红星农场,仍直属兵团领导。1958年春,红星农场抽调场机关和直属企事业单位共计200余人,赴巴里坤[1954年1月,镇西县改称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地区开发红星五场(现红星一牧场农业分场)。5月,在哈密城近郊创建了青年农场(现红星三场)]。
- A& A6 c7 w" s1 {0 u1959年1月16日,恢复农五师建制。农五师恢复后,紧接着于当年初,又在沁城组建了红星二牧场,4月在巴木墩创建了红星四场。1963年2月,农五师师部奉命由哈密西迁博乐后,在哈密成立管理处,全称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哈密管理处(简称哈管处)。1969年4月,哈管处移交兵团后勤部管辖。1971年4月1日,农5师组建现役步兵5团[疆字905部队],1973年1月,哈管处由兵团直接领导。1975年3月25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建制撤销,兵团哈管处建制随之撤销。5月26日,哈管处交哈密地区管辖,成立哈密地区农垦局。6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撤销,其所属的农五师并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成立博州农垦局。/ \( C' E# |. \% J
1982年4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1981年12月3日《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问题的通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哈密农场管理局(简称兵团哈管局)(副师级)恢复建制。农五师恢复原建制。2000年11月27日,根据中央编委《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等更名的批复》,哈密农场管理局(副师级)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三师(简称兵团农十三师)(正师级)。$ w2 B) y7 [; k5 Q: W5 D
2001年1月,农十三师正式成立。2012年10月,经中央批准,兵团13个农业师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某师”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某师”。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三师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简称十三师)。更名后的突出特点就是去掉了“农业建设”字样。2012年12月24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5师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5师。师部驻双河市(2014年国务院国函〔2014〕15号批复同意设立县级双河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三师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师部驻哈密市伊州区。
5 \: x  X- X5 h4 Q) T五师师部驻双河市" m  M% Q- S7 F9 M. v
81团,前身为1960年2月成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五师工程支队,1962年12月友谊农场并入,1968年红星九场第三作业站并入,1969年7月为第五师81团,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农垦局81团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农业建设第五师81团,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81团。81团团部驻双河市霍热(镇)。“霍热”为蒙古语“圈形地”(一说为“驿站”)。
  v/ S' t8 Q* s/ i4 B& o82团,前身为1958年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运输处汽车1团共青团农场,1961年5月为汽车1团精河农场,196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运输处精河农场,1963年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交部精河农场,196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测绘大队生产队并入,1965年3月艾比湖农场并入,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筑工程第二师精河农场、再改为11团农场,1967年5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筑工程第二师精河农场,1969年7月为农业建设第五师82团,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农垦局82团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农业建设第五师82团,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82团。82团团部驻(精河县)蘑菇滩(镇)。“蘑菇滩”为汉语,旧名“夏尔托热”(蒙古语,“夏尔”为“荒滩、石砾”,“托热”为“梧桐树”)。
1 Y" C# F) @/ w- b) f' p83团,前身为1959年11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七师精博总场一分场,1959年11月后为第七师第二总场,1962年8月为建筑工程第一师沙山子农场,1965年1月划归农业建设第五师,1965年7月红星九场并入,1966年7月为第五师红星三场,1969年7月为第五师83团,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农垦局83团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农业建设第五师83团,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83团。83团团部驻(精河县)沙山子(镇)。“沙山子”为汉语,因附近有一不高的沙丘而得名。早年沙山子地为土尔扈特的游牧地,名“觉肯”(蒙古语“小榆树林”),《万里行程记》记为“沙泉”,又名“盐池”,《伊犁日记》记为“沙窝头”。
) B# y8 {$ |8 l; K: N  H84团,前身为1956年3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精博总场温泉牧场,1956年6月为第三牧场,1959年隶第四师,迁往加汗布拉克(哈萨克语,“加汗”为“气派的”,“布拉克”为“泉”),1963年4月为第五师红星三牧场,1966年11月红星十一场并入,1969年7月为第五师84团,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农垦局84团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农业建设第五师84团,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84团。84团团部驻双河市蒙古庙(镇)。“蒙古庙”为汉语。
6 r6 c) s0 [4 i/ {85团,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野战军1兵团工兵团,1950年2月建下博乐牧场,1953年5月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七师博乐牧场,1955年4月为红旗一牧场,1962年8月为红旗二牧场,1964年12月为第五师红星五场,1969年7月为第五师85团,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农垦局85团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农业建设第五师85团,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85团。85团团部驻双河市布恩混图(镇)。“布恩混图”为蒙古语,“布恩”为“有古墓的”,“混图”为“地方”。% L6 K* R' u. h/ a3 c6 u
86团,前身为1960年1月组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五师红星十六场,1960年3月由哈密垦区迁往博乐垦区,1963年10月为第五师红星六场,1969年7月为第五师86团,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农垦局86团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农业建设第五师86团,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86团。86团团部驻双河市庆达拉(镇)。“庆达拉”为蒙古语,“庆”为“无水”,“达拉”为“原野、荒野”。6 p1 L' r# e0 k6 w
87团,前身为1960年1月组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五师红星十四场,1962年2月组建为第五师红星三场,1963年1月更名为第五师红星七场,1965年6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筑工程第一师温泉农牧场并入,1969年7月为第五师87团,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农垦局87团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农业建设第五师87团,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87团。87团团部驻(温泉县)道拉达(镇)。“道拉达”为蒙古语“七(户)囤粮”;哈萨克族称此地为“哈尔墩”(“哈尔”为“黑色的”,“墩”为“土[沙]包”)。
; I$ m0 |4 h+ Q7 r& ^6 b7 W9 y$ @: S88团,前身为1960年1月组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五师红星十二场,3月由哈密垦区迁往博乐垦区,1963年12月为第五师红星八场,1969年7月为第五师88团,1976年7月改称温泉县团结农场,1978年2月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农垦局88团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农业建设第五师88团,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88团。88团团部驻温泉县博格达尔镇。! {# t; g3 j; C* G# k' ]
89团,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野战军2兵团6军16师一部分,1950年2月进驻博乐县塔斯尔海地区,1952年8月为博乐县三区三乡,1958年9月更名为友谊公社,1959年3月改称友谊农场,1962年12月划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五师,1966年8月改称第五师红星九场,1969年7月为第五师89团,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农垦局89团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农业建设第五师89团,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89团。89团团部驻双河市。89团团部旧名“塔斯尔海”,“塔斯尔海”为蒙古语,“塔斯尔”为“小的”,“海”为“湿地”。
! V( N: |3 Q! ^5 i) a7 U3 l90团,原为哈密青年园艺场,1960年2月迁至博乐县后改称红星十五场,3月由哈密垦区迁往博乐垦区,1963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五师红星十场,1969年4月为第五师130团,1969年7月为第五师90团,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农垦局90团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农业建设第五师90团,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90团。90团团部驻双河市塔格特(镇)。“塔格特”为蒙古语,“塔格”为“桥”,“特”为“x地”。
0 a, M- x! d7 m* s$ p91团,前身为1959年12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七师精博第二总场托托六分场,1962年1月为第七师高泉农场托托分场,1969年6月为第五师91团,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农垦局91团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农业建设第五师91团,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91团。91团团部驻精河县托托镇。“托托”为蒙古语“大鸨”,因旧时本地多栖息有大鸨鸟。
$ M! e. O- F6 d- V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
9 Z! R3 `- N1 r第十三师: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野战军1兵团6军16师,1949年11月进驻哈密县,1953年6月改编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五师,1957年1月缩编为红星总场,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直接领导,1959年2月恢复为农业建设第五师,1960年2月农业建设第五师组建博乐垦区,农业建设第五师分为哈密、博乐垦区,1963年3月农业建设第五师师部迁至博乐县,在哈密设哈密管理处管理所留农牧团场,1969年哈密管理处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勤部,后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直接管理。
2 ^& o5 T, H: x- s0 \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哈密地区农垦局(受中共哈密地区委员会和新疆农垦总局双重领导),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哈密农场管理局(副师级),2001年11月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三师(正师级),师部驻哈密市大营房(地为公元1876年[光绪二年]左宗棠军收复新疆时西征大军的指挥部),2012年1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三师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
+ {5 {( R8 W7 Z# H) T5 a十三师:师部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13师新星市) [& X! D- S& B: Z8 A. e/ W
红星一场,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野战军2兵团6军16师48团,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进疆后一边剿匪、帮助地方建立政权,一边抽调部分连队官兵开荒造田,1953年7月改编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五师15团,1956年5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五师15团,1957年1月为红星总场一分场。) m/ s! [" X/ J: X8 I$ i! \! q7 g& ^
1959年1月为红星一场,1963年2月为哈密垦区管理处红星一场,1969年7月为213团,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哈密地区红星一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哈密地区农场管理局红星一场,2001年11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三师红星一场,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一场。红星一场场部在(哈密市伊州区)二道湖(镇)。“二道湖”为汉语,本地有一大一小自然沟蓄水流动形成两片大盐碱沼泽地,远看似湖泊,1987年地名普查时得名。, v( a; ]# f) L4 C1 R
“红星一场”之“红星”是因其前身48团最早为秋收起义的红军部队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曾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延安保卫战、平型关大战、百团大战等,在陕北金盆湾、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被毛泽东授予“红星部”称号。( t4 Q+ [( V2 S; D8 z1 |1 {
红星二场,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野战军2兵团6军16师47团,1953年7月改编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五师13团,1956年5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五师13团,1957年1月为红星总场二分场,1963年2月为哈密垦区管理处红星总场二分场,1969年4月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勤部哈密管理处,1970年6月为214团,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哈密地区红星二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哈密地区农场管理局红星二场,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二场。红星二场场部在(哈密市伊州区)火石泉(镇)。“火石泉”为汉语,因区域内有大片泉水和芦苇、白刺等植物,似火石,得名;维吾尔语称“阔什提坎”(“阔什”为“两[棵]”,“提坎”即“骆驼刺”)。
" Y2 D" Q* X8 S红星四场,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野战军2兵团6军16师46团3营8连,1959年4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五师红星四场,1963年2月为哈密管理处红星四场,1969年4月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勤部,1970年6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勤部哈密管理处213团1营,1973年1月隶兵团哈密管理处,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哈密县红星农场,1979年改称哈密地区农场管理局红星四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哈密地区农场管理局红星四场,2001年1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三师红星四场,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四场。
. u3 `7 r* w$ G红星四场场部在(哈密市伊州区)巴木墩(镇),“巴木”为蒙古语“荒凉的”,“墩”为维吾尔语“土(沙)包”。巴木墩(镇)旧名“红延”(镇)。红星四场是一个中心团场,由19红星四场和红星二牧场,于2004年合并组建团场]红星二牧场,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野战军2兵团6军16师46团3营8连,1952年改为独立营,1953年6月改编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五师红星总场红星二农场。
5 d+ R* {/ }+ U0 S# k1956年5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五师红星总场红星二农场,1963年5月隶农业建设第五师哈密管理处,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哈密地区红星二牧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哈密地区农场管理局红星二牧场,2001年1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三师红星二牧场,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二牧场。红星二牧场场部在(哈密市伊州区)骆驼圈子(镇)。“骆驼圈子”为汉语,此地旧为丝绸之路驿站,来往驼队多,有多处骆驼棚圈,得名。
$ q+ f/ `+ V: p红星一牧场,前身为1949年12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野战军2兵团6军16师46团,1953年6月改编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五师红星三农场,1954年10月为独立营,1956年1月为红星畜牧场,1956年5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五师红星畜牧场,7月为红星牧场,1959年1月为红星总场红星一牧场,1960年4月伊吾军马场并入后成立巴伊总场,1962年7月伊吾军马场分出后为红星一牧场。( Z/ x% ^5 o# Z  u3 k7 _
1963年5月隶哈密垦区管理处,1965年10月红星五场并入,改称红星一牧场作业站,1969年9月归伊吾军马场,更名为伊吾军马场三大队,1973年7月归哈密管理处,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哈密地区红星一牧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哈密地区农场管理局红星一牧场,2001年1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三师红星一牧场,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一牧场。红星一牧场场部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镇。: U. z& G3 Z. F% L( }) o7 ]: w; R/ c
黄田农场,原为1958年10月江苏、湖北知青组建的哈密县第一国营农场,1961年4月为黄田农场,1975年5月为哈密地区黄田农场,1982年4月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哈密地区农垦局,2001年1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三师黄田农场,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黄田农场。黄田农场场部在(哈密市伊州区)黄田(镇)。“黄田”为汉语,本地土地广阔,有大面积田野,因土为黄色而得名,旧名“荒田”,为公元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蔡巴什湖(维吾尔语,“蔡”为“戈壁滩”,“巴什”为“上面的”,“湖”为“水塘、湖泊”)(旧名“赛巴什湖”)军屯地。! c' N1 I/ \) M5 N
火箭农场,原为1958年9月的哈密专区农场,1959年1月为哈密专区火箭农场,1961年1月为哈密县火箭农场,1962年10月为哈密专区火箭农场,1964年尖尖墩农场并入,1965年8月更名为哈密专区农场,1970年12月为哈密地区农场,1979年7月为哈密地区农场管理局火箭农场,1982年4月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哈密地区农垦局,2001年1月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三师火箭农场,2006年3月,火箭农场与红星三场[场部驻哈密市龙泉镇。汉语,古时曾有两条干沟从现农场中部穿过,称为“龙王沟”,下游有龙王庙]合并,成立火箭农场中心团场.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火箭农场。火箭农场场部在(哈密市伊州区)尖尖墩(镇)。“尖尖墩”为汉语,此地有建于高隘处的唐代烽火台,呈梯状,远看似尖土墩,多年巍然屹立,得名。
# C2 @8 t; ?0 A, N9 g& o) D红星三场,前身为1954年5月的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五师葡萄园艺场,1956年5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五师葡萄园艺场,1957年为青年园艺场,1958年5月为红星总场青年农场,1960年2月隶红星一场,1960年12月隶农业建设第五师农业学校,1962年隶农业建设第五师汽车修配厂,1969年4月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勤部,1970年6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勤部哈密管理处213团2营,1972年为哈密管理处农业二营。
: x# p3 A. T- ]5 r* ?  g* q5 X% R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哈密县红星三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哈密地区农场管理局红星三场,2001年1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三师红星三场,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三场。红星三场场部在(哈密市伊州区)龙泉(镇)。“龙泉”为汉语,旧时有两条干沟从现农场中部穿过,形成涝坝,下游有龙王庙,故称“龙王沟”,后称“龙泉”。9 N" _7 B: e* T- W
柳树泉农场,原为1958年9月的哈密县前锋人民公社,1960年5月更名为柳树泉农场,1963年9月为三堡公社,1965年10月复为柳树泉农场,1979年7月归哈密地区农垦局,1982年4月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哈密地区农垦局,2001年1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三师柳树泉农场,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柳树泉农场。柳树泉农场场部在(哈密市伊州区)柳树泉(镇)。“柳树泉”为汉语,旧有一眼很大的泉水,水形成涝坝,四周有多棵二人合抱的大柳树,得名。柳树泉农场是十三师唯一一个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团场,也是十三师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占一半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
$ x+ x1 z- R1 }8 @7 z淖毛湖农场,原为1957年的哈密专区公安处劳改农场,1964年为伊吾县淖毛湖农场,1979年1月归哈密地区农垦局,1982年4月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哈密地区农垦局,2001年1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三师淖毛湖农场,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淖毛湖农场。淖毛湖农场场部在伊吾县淖毛湖镇。淖毛湖,蒙古语“诺木托罗盖”的简称,意思为“弯弓山”,地下水位高,多沼泽,习惯称诺木湖。' b/ |& s4 j5 P) u
红山农场,原为1958年8月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石人子区三乡建新农业高级合作社,1961年8月为奎苏总场红山分场,1962年2月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红山农场,1979年7月为哈密地区农垦局红山农场,1982年4月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哈密地区农垦局,2001年1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三师红山农场,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山农场。红山农场场部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石河子梁(镇)。“石河子梁”为汉语,因地处一卵石河床上,得名。红山农场有黄芦岗分场,成立于1998年11月,位于哈密市伊州区大泉湾乡黄芦岗村。红山农场,红山,汉语,因此地灌溉渠水发源于红山口,山色呈暗红色,故名。2004年与原红星一牧场[场部驻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城]合并组建红山农场中心团场
; K) s% Z5 L+ }# V  \3 u( \& s8 k) Z1952年5月13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6军军部和西北军区司令部航空处合编组成西北军区空军,由第17师师部兼第6军军部;4月,以陆军第6军步兵17师为基础,组建西北军区空军干部教导总队,5月改称西北军区空军军事政治干部学校。
! M& C7 g+ q' W( j2 i8 P6 V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
2 A. F" e- p! \1953年6月5日,第6军第17师改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6师,并抽调人员组成新疆迪化军分区和塔城军分区机关,第49(红军团、原771团)、50(原16团)合编为步兵第4师第12团。1988年,步兵第12团经兰州军区党委确认为红军团。农业建设第六师辖第十六团[原第6军17师51团]和八一农场、猛进农场、五农场。1956年五农场划归农四师)。1953年冬,师部迁至米泉县五家渠。1954年10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农六师编属兵团领导。1971年4月1日,农6师组建现役步兵6团[疆字906部队]1975年5月,农六师建制撤销。1982年4月1日,农六师建制恢复。2012年12月24日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对外称中国新疆五家渠集团。师部与五家渠市(2004年1月19日成立)师市合一。
9 A% G9 g* S) i4 A$ K& D% ]101团,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野战军2兵团6军17师接管国民党西北行辕军垦处农场,1950年2月为6军农业指导处,1951年3月为6军直属农场,1952年1月划归17师、更名为猛进农场,1954年10月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猛进农场,1956年5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猛进农场,1969年7月为第六师101团,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昌吉回族自治州农垦局101团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农业建设第六师101团,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1团。101团团部驻五家渠市。5 @+ S' b6 e/ u) ]8 x1 t
102团,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野战军1兵团6军17师在乾德县(原米泉县,今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梧桐窝子牧业乡建立生产组,1952年3月成立新疆军区后勤部五一农场,6月更名为八一农场,1952年9月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1956年5月为第六师八一农场,1969年7月为第六师102团,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昌吉回族自治州农垦局102团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农业建设第六师102团,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2团。102团团部驻五家渠市梧桐镇。“梧桐”为汉语,因此地梧桐树茂盛而得名。" p1 J: @2 h; b. A9 X
103团,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为在山西组建的八路军晋绥军区补训团,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2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6纵队新4旅3团,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1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野战军2兵团6军17师51团,1950年3月进驻乾德县甘州工(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1团6连)、留子庙(今乌鲁木齐米东区羊毛工镇留子庙村)一带垦荒,1952年6月为16团,进入蔡家湖垦荒,1953年10月改编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第16团,1956年5月为农业建设第六师16团,1961年西戈壁农场并入,1969年7月为第六师103团。& [, P6 ^! e. p' {! J. }
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昌吉回族自治州农垦局103团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农业建设第六师103团,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3团。103团团部驻五家渠市蔡家湖镇。“蔡家湖”为汉语,本地原为苇湖荒滩,清光绪年间有从内地逃难来的蔡姓人家到此定居,靠洪水侵润后的土地种田,地名沿为“蔡家湖”,后再迁来谢、王、杜姓等人家,再后因战乱、民族纠纷等,这些人迁往乾德县羊毛工(今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羊毛工镇)和昌吉县佃坝(今昌吉市佃坝镇)等地。; Z% Y' F; ?& ^7 J& Z
105团,前身为1959年10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天山十四场、十五场、十九场、二十场,1960年8月合并为枣园农场,1969年7月为第六师105团,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并入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奶牛场,为其枣园分场,1976年6月恢复为农业建设第六师105团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农业建设第六师105团,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5团。105团团部驻(呼图壁县)枣园(镇)。“枣园”为汉语,因昔日此地荒草茫茫,遍生沙枣树,俗称“沙枣园”。3 Y) k: R9 q% Q4 _( l) M  M, [4 Y
106团,前身为1959年10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天山十二场、十三场,1960年8月合并为第六师马桥农场,1969年7月为第六师106团,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昌吉回族自治州农垦局106团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农业建设第六师106团,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6团。106团团部驻(呼图壁县)马桥(镇)。“马桥”为汉语。
& j" ~( D: i9 _$ Q107团,前身为1959年10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天山五场,1960年与天山十场合并为下兴湖农场,1969年7月与天山牧场合并为第六师107团,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昌吉回族自治州农垦局107团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农业建设第六师107团,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7团。107团团部驻吉木萨尔县三台镇。' R- l2 |- s3 e& l8 o* S, S0 L; ?4 k
108团,前身为1953年10月的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奇台畜牧配种站,1956年5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奇台畜牧配种站,1958年9月成立天山三场,1959年为第六师共青团农场,1960年9月天山四场并入,1969年7月第六师共青团农场、奇台管理处、奇台拖拉机修理厂合并为108团,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昌吉回族自治州农垦局108团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农业建设第六师108团,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8团。108团团部驻(奇台县)湖沿(镇)。“湖沿”为汉语,因地处一芨芨草湖边沿而得名。: \/ L& w  h& [- B$ E
109团,前身为1958年4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八一农场奇台生产大队,1959年3月更名为第六师天山二场,1960年10月并入天山一场,1969年7月为第六师109团,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昌吉回族自治州农垦局109团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农业建设第六师109团,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9团。109团团部驻(奇台县)骆驼井(镇)。“骆驼井”为汉语,解放前有商人、驼队经过此地凿井一眼,得名“骆驼井子”,后简称“骆驼井”。
1 o$ C; \6 @. q) T; C4 c4 T8 i110团,1952年新疆军区兵团机运处骆驼营撤离奇台县三十里大墩时留下部分人员组成生产服务排,1955年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机运处奇台运输站农场,1956年5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运处奇台运输站农场,1957年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运处奇台农场,1959年5月改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青年农场,1964年改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交部青年农场,1970年1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勤部212团,1971年3月划归第六师。
6 A, @+ I9 E: E0 G! H. g1972年6月为110团,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昌吉回族自治州农垦局110团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农业建设第六师110团,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10团。110团团部驻(奇台县)三十里大墩(镇)。“三十里大墩”为汉语,因该地距奇台堡(今奇台县老奇台镇)有三十里且有一大土墩而得名,相传土墩为旧时烽火台,清光绪年间称“三十里大墩”,今名三十里大墩烽火台。
# e  P( L6 ~1 x111团,前身为1962年4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建设第一师牧场,1964年划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交部,1968年6月为建筑工程第一师223团,1971年3月划归农业建设第六师,1972年为第六师111团,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昌吉回族自治州农垦局111团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农业建设第六师111团,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11团。111团团部驻(呼图壁县)头道湾(镇)。“头道湾”为汉语,因地处呼图壁河第一个拐弯处而得名。  f5 V4 r% s: y$ |, i  X6 f
芳草湖农场,清时为呼图壁25庄之芳草湖庄,因其地为草湖地,得名。解放前芳草湖农场地为呼图壁县永丰乡,解放后为渭户(“渭户”即今甘肃省通渭县,清时有来自此地的人在此垦殖、生活)(今六分场场部)、正繁户、白蒿滩、大东沟乡,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1959年将西沟、白蒿滩、大东沟大队分别转建为1、2、3场,1961年在红旗公社基础上成立地方国营芳草湖总场,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厅,将1、2、3场改为1、2、3分场,将丹坂、正繁户、渭户大队转建为4、5、6分场,1969年9月交昌吉回族自治州。; D( @) v( g$ L+ B* P8 U; y3 v8 K
1975年10月归昌吉回族自治州农垦局,1982年4月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农场。芳草湖农场场部在(呼图壁县)正繁户(镇)。“正繁户”为汉语,因清乾隆、嘉庆年间从甘肃镇番(今民勤县)移民来此屯田,得名“镇番户”,1952年更名为“正繁户”,1996年更名为“芳草湖”,1983年地名普查时再更名为“正繁户”。* X) c0 ]. J, h1 W
老生地镇(一分场场部):此地原为古荒地,当地人把未开垦的荒地称生地,以后又开垦种植,故称老生地。1961年芳草湖一分场场部设在老生地。
4 C' P1 j4 N! Y9 J白蒿滩镇(二分场场部):过去遍地长满白蒿,生长茂盛,故名白蒿滩。原为呼图壁县红旗公社白蒿滩大队所在地。
  ~. A5 N6 `2 ], r大东沟镇(三分场场部):清光绪四年从马桥城和芨芨梁等地迁入几户人家在此垦殖,引芨芨梁渠水浇地,在村东开两条渠,大渠称大东沟,小渠称小东沟。原为呼图壁县红旗公社大东沟大队驻地。$ A( W3 m" f9 H- u- Y
沙梁子镇(四分场场部):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多沙包得名。1961年芳草湖建场后组建的新村落。! q, ?7 c, z& U$ P# l4 s) ^- q
官地镇(五分场场部):1958年前,此地的土地为附近农民公用,可以自由耕种或放牧牲畜,当地农民称官地。1961年芳草湖建场时,划归五分场,1964年成为五分场场部所在地。1 X8 P/ j1 k' A' H9 p
东河坝镇(六分场场部):清朝末年,当地农民引水灌田,在呼图壁东河岸开一条渠并筑一坝,称东河坝。1961年由呼图壁县红旗公社大队转建芳草湖六分场,场部设在东河坝。! A' H) R0 k/ O1 T1 O
新湖农场,1963年1月为玛纳斯县北五岔公社北五岔大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八师莫索湾第一农场东风大队、包家店公社新户大队、谢家戈壁农场、玛纳斯县农场合并的北五岔总场,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厅,1965年更名为地方国营新湖农场,1971年为昌吉回族自治州农垦局新湖农场,1975年10月归石河子地区,1978年10月归昌吉回族自治州农垦局,1982年4月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新湖农场。新湖农场场部在(玛纳斯县)新湖(镇)。“新湖”为汉语,因此地有一草湖,得名。 & H& S+ w0 m+ x! n# h2 V+ ^; p1 {$ x
军户农场,1958年11月为昌吉县河州工乡奋斗、光明高级社合并的大军户农场,1962年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厅地方国营军户农场,1963年昌吉回族自治州综合经济牧场阿魏滩农业大队、昌吉县阿什里公社阿魏滩农场并入,1971年归昌吉县,1978年10月归昌吉回族自治州农垦局,1982年4月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军户农场。“军户”为汉语,清乾隆年间有大批退役军人未回原籍而在本地垦种,得名“军户”。军户农场场部在(昌吉市)二畦(镇)。“二畦”为汉语,据清《新疆图志.沟渠志》载,乾隆年间,清军在三屯河西侧修有几条东西向土渠,南向北土渠依次称头渠、二渠、三渠,因本地处二渠、三渠间,得名“二渠”,汉语回族方言称“渠”为“畦”(即“渠间地”),后渐名“二畦”。, E! ]5 V) j0 q; d, U* ]
共青团农场,原为1955年1月的乌鲁木齐专区农场,1955年11月为昌吉回族自治州试验农场,1957年为昌吉县农场,1958年5月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厅地方国营昌吉共青团农场,1960年4月昌吉县佃坝公社联盟、富强大队并入(1963年4月联盟、富强大队成立为富强分场),1967年属昌吉县,1978年10月属昌吉回族自治州农垦局,1982年4月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共青团农场。共青团农场场部在(昌吉市)芨芨槽(镇)。“芨芨槽”为蒙古、汉语合词,“芨芨”为蒙古语,即多年生密丛禾草芨芨草,“槽”为汉语“草”的谐音,因此地被洪水冲为沟槽、洼地,芨芨草生长茂盛。清光绪、宣统年间绘制的昌吉地图标有“芨芨槽”地名即是这里。
$ q+ Y' |- ]$ _5 E, V7 |: k: T六运湖农场,原为1961年10月由阜康县天龙良种站、天峰公社友好大队合并组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厅天龙农业机械修理试验场,1965年5月更名为柳荫湖农场,1969年交阜康县,1978年10月更名为六运湖农场,归昌吉回族自治州农垦局,1982年4月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六运湖农场。六运湖农场场部在(阜康市)六运湖(镇)。“六运湖”为汉语,清时从哈密到迪化建有营塘,负责粮食等物资转运,此地为第六处的下方,又因地处湖边,得名“六运湖”。
: z5 Z+ @5 C7 |3 }$ V  U" ~: S土墩子农场,原为1955年1月组建的乌鲁木齐专区牧场,1956年3月为乌鲁木齐专区羊场,1958年5月更名为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羊场,1960年1月阜康县天山公社溶泉五队并入,1963年4月合并西泉生产队后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厅地方国营天龙农场,1965年2月改为阜康县土墩子牧场,1966年10月分为天龙农场和西泉分场,1974年5月土墩子牧场、西泉分场畜牧业大队分出成立阜康县种羊场,1976年6月西泉分场并入,1978年10月为昌吉回族自治州农垦局土墩子农场,1982年4月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土墩子农场。土墩子农场场部在(阜康市)土墩子(镇)。“土墩子”为汉语。
) {/ u6 X) f8 c% _5 h& G红旗农场,1950年为吉木萨尔县二区四厂湖乡,1955年为七区,1954年为吉木萨尔县红旗公社,1965年3月转为地方国营红旗农场,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龙钢铁厂,1965年12月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厅地方国营吉木萨尔县红旗总场,1970年归昌吉回族自治州,9月昌吉回族自治州水电局试验场并入,1978年10月为昌吉回族自治州农垦局红旗农场,1982年4月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红旗农场。红旗农场场部在(吉木萨尔县)四厂湖(镇)。
, h7 l& u0 [# a奇台农场,原为1958年9月奇台县二区、八区所辖的7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合并为团结农场,1959年1月更名为地方国营奇台农场,1963年2月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厅,1965年改称奇台总场,1970年归昌吉回族自治州,1971年归奇台县,1978年10月为昌吉回族自治州农垦局奇台农场,1982年4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奇台农场,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奇台农场。奇台农场场部在(奇台县)四十里腰站(镇)。“四十里腰站”为汉语,光绪年间奇台县治由靖宁城(今奇台县老奇台镇)迁驻古城(今奇台县古城乡),本地地处二城之间,向背各40里,故称;清时称“四十里铺”。
3 C. E% I, U3 {9 i4 n2 r3 q- y北塔山牧场,本牧场地跨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境,处边陲要塞,东北与蒙古国接壤,西北与青河县相连,南与奇台县五马场哈萨克民族乡邻,公元1911年(光绪三十七年)为奇台县游牧区北塔山留场所,1941年(民国三十年)南山、五马场两留场所合并为一个牧区,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为游牧乡,解放初为奇台县游牧区,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后勤部合作总社贸易小组用生活物资从青河县兑换1000只羊在北塔山建立北塔山牧场合作社,11月更名为八一牧场。
6 {- s& H. X& i3 u! k6 r$ n1954年12月为北塔山牧场,1955年3月新疆军区牧场并入后改编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八一农场奇台牧场,1956年5月为第六师八一农场奇台牧场,1975年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改称昌吉回族自治州农垦局北塔山牧场,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为农业建设第六师北塔山牧场,2012年12月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北塔山牧场场部在(奇台县)库甫(镇)(始名于清光绪年间),“库甫”为蒙古语“木柄”,形容地势;哈萨克语意为“肥壮”。4 p5 |- v8 Q. Y  b! ^
公安第4师
$ K+ Z# b7 t, I% a# s+ R1950年12月第6军第18师改编为公安第4师,1951年12月合并于西北公安司令部,撤消公安4师番号和建制。该师第52团去向不明,该师53团先后改为公安4师11团、公安内卫第70团、甘肃省公安内卫第2团、兰州军区独立步兵第2团、甘肃省军区独立步兵第2团。1969年10月,调归陆军第20师建制,编为该师步兵第58团。该师第54团1950年12月改为公安第4师第12团。1952年12月16日,公安第12团调平凉地区,1953年8月移驻陕西省三原,后部队改为武警。其中公安第12团机炮连(现为武警陕西省总队宝鸡支队14中队).
$ X+ {6 k% k' \" G* i+ t1949年6月,以运城军分区机关和所属部队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第18师,下辖第52、第53、第54团, 1950年12月,第18师改编为公安第4师,各团依次改称公安第10、11、12团。1951年12月25日,该师合并于西北公安司令部,撤消公安第4师番号和建制。其中该师第53团1950年12月,在西安长安县改为公安第4师11团。1952年6月,该团由陕西调甘肃甘南藏区西固(今舟曲)、迭部、川北等地,由甘肃军区指挥和代管。1955年11月,该团改编为人民解放军公安军内卫第70团,仍驻甘南物藏寺、江岔地区,并由甘南军分区领导(当时称夏河军分区)。: t1 ^4 d! q+ T8 s' f
1957年3月,以公安第70团为主与公安第73团合编为甘肃省公安内卫第2团,归甘南军分区领导。团部驻甘南电尕寺(今迭部县),部队分驻电尕寺、旺藏寺、郎木寺、玛曲、江岔、尕海、桥头、桑科滩等地。1959年3月,甘肃省公安内卫第2团改编为兰州军区独立步兵第2团。驻防甘南,由甘南军分区领导。1961年5月,甘肃省军区重新成立;次年1月,该团划归省军区建制,由甘南军分区领导。1962年7月,改称甘肃省军区独立步兵第2团,仍由甘南军分区领导。1969年10月,调归陆军第20师建制,编为该师步兵第58团。1983年1月1日,改称为兰州军区守备第1师第1团。1985年10月,撤销番号。
, C" _* [7 t$ X( a7 c( k该师第54团1950年12月改为公安第4师第12团。1952年12月16日,公安第12团调平凉地区,1953年8月移驻陕西省三原,后部队改为武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07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30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