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阻击战,是发生在锦州战役期间一场重要的战役,此战目的,是为了阻击驰援锦州的国军“东进兵团”,以保障主力部队顺利拿下锦州。/ H; k5 |) y- X4 N$ k- E
当然,此战的结果基本上是人人皆知,东野4纵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顶住了敌人的疯狂进攻,圆满完成了阻击任务,有力保证东野主力攻克锦州的胜利。
3 P( C4 J9 E/ t: V5 f0 v不过这其中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国军干嘛非得走塔山呢?既然其最终战略目的是驰援锦州,直接绕过塔山不可以吗?这样不仅能避免与东野死磕,还能早点抵达锦州,如此一来,自然就能解了锦州之围。. y* T1 c3 T+ M
实际上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思路国军当时还真的考虑过,但最终并未实施,究竟怎么回事呢?我们详细来说。+ d1 |5 u- q" k* [& {! Q' C2 R. K
6 b2 s# Q# H) D5 K
7 [ H5 W) p' g: j4 K1 ~/ f9 t. s3 |, Y/ W6 y6 P; {
1 d( O3 `! Y8 P+ q一、不惜一切守塔山. x3 X, @7 j7 k
塔山名字虽带“山”,但这里不仅没有山也没有塔,其是位于锦西、高桥之间一个约有百户人家的小村庄,村子东边紧挨渤海,而西边则地势渐高,并最终形成一个大约有两百多米海拔的山丘,此山丘名为白台山。
) W! [" |% X/ O而东野当时的主要防御阵地,就是从渤海东海岸一直到白台山山脚这段约有8000多米宽的地方。
7 z$ K7 C! L9 J F- c: j: X W& s这个地形,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问题所在,那就是基本上无险可守,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时奉命前去阻击敌人的四纵12师,在看了地形之后,全师上下都纷纷挠头。& J& k# }8 K: q/ g9 m _2 V5 S
干嘛挠头呢?很简单,如此平坦的地形,根本没有一点天然屏障,而敌人的东进兵团,不管是兵力还是火力都占据优势,因此,怎么才能守住这里呢?6 m' \( M# U6 W! `4 u0 U; {" W
最开始,12师的首长根据以往经验,是把防御重心放在了白台山上,策略是利用白台山居高临下的优势火力封锁塔山村,这样的话,即便是敌人攻过来,那我军就可以在火力上进行压制的同时,再从两翼进行迂回包抄,最终消灭敌人。 T/ h% B* o$ b/ o
而对于塔山村,12师的首长最初的意思,是不做重点防守,摆两个连队在那里警戒即可,反正师主力就在后面。; C% x, W, B5 B, b: i6 h5 F& |
若按常规来说,这种思路并没有错,但东野首长却认为这么做极为不妥。
' ~: c) s% A) |- m/ J( z4 Q6 Y4 ]: \自国军增兵葫芦岛之后,东野首长顿感压力巨大,尤其是国军侯镜如兵团距离锦州近在咫尺,因此,塔山能不能挡住敌军,自然就成了关键之中的关键。$ c( @5 Y; K- ?1 o. e
而东野首长历来的风格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尤其是在开战前,他向来就是得把所有风险降到可控范围内才会放手一搏,所以,塔山就成了他当时最大的担忧。
; S) K" u+ v9 Q8 N4 e% o而在看到四纵的部署计划后,他当即提出,这种以“运动防御”的阻击办法不行,尤其是不在塔山村做重点防御的思路更是有大问题,一旦在兵力、火力上占据优势的敌军不计代价的强行突进,那么塔山防线必然会出问题,届时,将会影响到整个锦州战役。
0 }4 A/ b" o5 A# G不得不说,就不久后国军在塔山一带投入的火力之猛,以及攻击强度之大,实实在在的验证了东野首长判断的正确性。6 [7 ^+ J9 Y# @- B/ ^( [/ x) {
在东野首长的新指示下,第二兵团司令程子华以及4纵司令员吴克华遵照“死打硬拼、死守不退”的思路,重新对塔山防线进行了部署,将之前的防御重点改为“守山必守村”,加强了对塔山村的防御,同时积极动员部队,提出了“死守阵地”、“与阵地共存亡”等口号。+ L* P0 o. z9 Q, I5 q
6 K# r. ]1 _2 E4 W* A* K) }
6 U1 C7 x: w: T; h8 C6 q
! Y8 @$ n: P% G( p0 c4 z% z+ _$ K
3 n3 h& A2 c1 |; f所做的这一切,均是在最大限度保证塔山防线能守的住,而与此同时,国军这边也没闲着,为了能突破塔山,国军同样发了狠。
# p/ A9 r: X3 K) b& Q除了有阙汉骞的54军两个主力师之外,蒋介石又将原属新6军的暂52师,以及范汉杰麾下的暂57师、侯镜如麾下的151师共计5个师的兵力,统统调到了塔山前线交由阙汉骞统一进行指挥。
% J$ T% S$ x4 z9 g此外,他又命桂永清调集军舰至渤海海岸,准备利用军舰重炮火力,对东野阵地实施彻底摧毁。* {0 ^$ E2 h7 n% o' p) `
不仅如此,蒋介石本人更是亲临葫芦岛,一番训话之后,留下了督战官监督攻打塔山、援助锦州等一系列事宜。
/ r2 m9 Q7 T7 ~/ Z1 ?2 `9 T O总而言之就是,敌我双方都是摩拳擦掌,而一场举世闻名的攻防战也就此拉开序幕。 R) L9 {! h0 W( A& \
二、为啥不绕过去, z" ^8 L* F% M, G
塔山阻击战的过程有多激烈,在此就不进行赘述,毕竟这场战役太过闻名,况且不管是攻的一方还是守的一方,都可谓是拼了命,均有不惜一切也要达到目的信念,所以,此战过程中的激烈程度,就算是放在整个解放战争中也并不多见。
7 ^5 W( _9 n3 S* x3 w* F正如前文所说,国军通过塔山的目的是为了驰援锦州,而东野则是为了阻止其通过,所以双方就有了这次激战,但问题就出在这里,既然国军知道东野会在塔山严防死守,干嘛非得在这里跟东野死磕呢?换个方向绕过去不行吗?" Q$ R! v7 M. p' h; a
换个方向不是不可以,不过就当时的局势来说,走塔山是国军的必选项。
; P' Z8 u7 Z o9 w9 {, P. c首先,国军在制定驰援锦州的计划时,就已经定下了穿行塔山的策略,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地图上看,距离锦州最近的东进兵团,走塔山这条线是能最快抵达锦州的。
z. u% m5 M& x& E" K! I [5 i众所周知,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当时国军东进兵团就在锦西不远处的锦西一带,而锦西距离塔山直线距离则只有5公里左右,只要过了塔山,那离锦州就只剩下不到40公里的路程。
0 _* h4 a; V2 O% m, J正所谓兵贵神速,这是军事上一个基本常识,既然直线距离最短,加上锦州当时岌岌可危,因此国军必然会选择走塔山这条路,哪怕是知道这里有我军严防死守。: T: C/ N) _- X
况且,当时国军自信的认为兵力、火力占优势,必然会突破东野的塔山防线,所以,为了能最快速度驰援锦州,自然是选择走最短的路程。! p( o$ V9 e P8 `: c) l
" A. g; w: C& R" r r+ i
* F, v, ?5 {9 y9 A
. @. J, S# ^/ g) N) N0 z) b9 @* T- i+ _ }
那么,当时有没有其他路可走呢?实际上是有的,并且还不止一条。7 X+ z+ ~7 u/ j& E! d b' C
对于当时的国军东进兵团来说,除了走塔山之外,还有一条风险系数极低的路,一旦走这里,他们是极有可能会顺利抵达锦州的。4 o8 K5 s+ v3 J
哪条路呢?就是走塔山以西的白台山西侧。7 K5 Z: _9 w O" O4 }
在塔山阻击战开始之前,东野在这里并未做太多的兵力部署,之所以如此,是考虑到国军几乎没有可能走这里去锦州,为啥呢?很简单,因为绕的实在是太远了。
7 f4 P6 ^0 Q; C) i; J# ^而国军方面也看到了这条路,但由于绕的太远,对迅速驰援锦州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所以最终也选择了放弃。1 w- `4 W7 V) T1 p8 }7 x
更重要的是,大军前行,并非是三五个人旅游探险走哪里都行,部队的辎重、重型武器能不能通过都需要考虑,而从地形上看,在白台山以西几乎都是高地起伏的丘陵地带,这种地形显然对于大部队的通过是相当不友好的。0 b$ p& d1 ]0 F: B. b1 n' t3 ]
这就是为何国军非得正面走塔山的关键因素,而这也和古代打仗时一样,很多人好奇为何古代军队非得玩命儿攻城池要塞而不选择绕路,原因很简单,就是城池周边的地形不允许,如果绕路那就会大大拖缓军队行进速度。
. r3 }3 T$ N* n$ Y" S一旦行军速度被拖慢,不仅会影响到既定战略目标的实施,同时还会遭到对手的围堵包抄,届时就会陷入大麻烦之中。
" u* H/ O) O' r5 D因此,当时国军的东进兵团,只能选择走塔山一线。3 _# K% _ P( l8 g6 } i7 i7 u
除了走塔山以西这条线之外,当时国军还有第三条路可以走,也就是在塔山以东,有个叫做打渔山的地方。
8 Q+ _# {3 w# r虽说名字叫做打渔山,但实际上也就是个小土包,其地理位置是处在塔山村以东紧靠着海岸。- j& l1 _' A' y, _) _/ E
如果国军能越过这里,倒也是能迅速驰援锦州的,更重要的是,国军还确实进行了尝试,并且差点成功。" t7 _! l! v3 `1 h* x6 K
在1948年10月10日凌晨,国军暂62师的个营受督战官罗奇部署,直奔塔山以东的打渔山,由于其发动袭击突然,加上东野在此的防御确实薄弱(当时这里仅有一个班,且防御工事还没有修建到位),因此打渔山阵地很快被国军占领。5 ]" q$ N- V- z5 A% `
但很快,这个阵地被四纵12师夺回,说起来,12师能迅速夺回该阵地,还得益于“大自然的帮助”。8 R# q& Z/ q" j+ k
怎么回事呢?得说到打渔山的地形,这里极为靠近渤海,并且地势不高,因此一旦遇到涨潮,那么大部分地方都会淹没在水下,成为一个孤岛,只有退潮时,才会露出大片的沙滩。" J+ A9 Z* W( r+ e
而国军正是趁着退潮的时候攻下了这个阵地,但没等他们站稳脚跟,潮水就来了,最终导致一群人被困在孤岛上无处可去,根据记载,当时国军在岛上的士兵,还有部分因为没地方站不得不泡在水里。
6 b7 Y; x0 i3 f这么一来,自然就成了12师的活靶子,在大炮的猛烈轰击下,国军死伤殆尽,因此,打渔山阵地又回到了东野手中,之后东野加强了此地的防御,而国军也就没有了从这里通过的机会,所以,只能是从正面打塔山了。! F. k9 Y' }1 d: l7 g
三、国军错失良机
. c, x2 a7 n0 w( P而在试图走打渔山失败后,国军随即对塔山正面防线进行了猛烈进攻,东野也展开了严密防守,尽管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代价,但东野始终没让敌人前进一步。5 g' L9 M2 A M h
打到12日,由于几天的持续攻击均未能突破东野防线,此时负责指挥的54军军长阙汉骞是既沮丧又焦急。
8 k5 v% y# f1 K7 E4 D: d/ {
% Q/ C0 o7 a4 ?# A' n3 ^9 a
! I/ e3 h% ~- n' P' S% f4 D3 I. g6 K' O% Y8 r
: R* R* s0 \" c
恰逢此时侯镜如带着援军赶到,因此按照惯例,国军召开了军事会议,一来是听取阙汉骞的汇报,二来是针对下一步行动做出规划和调整。
/ k, d$ a7 B K阙汉骞是如何在会上发牢骚的暂且不说,单说他提出的一个计划。
; ?. L$ J# @& z; x, t: j; i当时,阙汉骞鉴于正面难以突破,就提出绕过塔山迂回到东野身后的想法,具体的方案便是前文我们提到的走塔山西侧的白台山以西,跨过丘陵地带,直接绕到塔山背后。
, J* A% Y/ B. d6 |4 X9 M虽说我们在前文也说过走这条路有不少困难,但就当时国军的形势而言,要想驰援锦州,那么这是唯一且正确的办法。$ a8 n1 E. q4 }- U( Z! y* Q
但可惜的是,阙汉骞的这个建议被否了。: n4 {/ s3 ?6 ]% K
之所以被否,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前文出现过的督战官罗奇,他当时坚持从正面进攻,认为国军兵力和火力占据优势,拿下塔山只是时间问题。" C* W( V! z. W3 A/ S1 Z! a
而罗奇坚持的底气,有两个因素,一来,是他的老部队华北独立95师已经抵达葫芦岛可以参战,而该部曾有“华北赵子龙师”之称,有这样的部队,何愁拿不下塔山?2 \7 J" {+ A% k# Y: n& b5 l
二来,一旦从正面攻击突破塔山,那么罗奇就有了在蒋介石面前邀功的机会,但绕行就未必了,所以,他如何肯改变主意呢?
' ^* O7 k1 _$ r# c$ o而为了迫使阙汉骞就范,罗奇不仅搬出了蒋介石,同时还要亲自指挥95师从正面进攻,正所谓胳膊扭不过大腿,由于罗奇是蒋介石派来的督战官,阙汉骞也只得选择听从。7 M! A5 F5 s% L2 \# M" h( @" o1 n7 c
如此一来,国军方面攻打塔山的指挥官就变成了罗奇,至于阙汉骞提出的建议,那肯定不会被执行实施了。
" @4 s5 z2 H3 S, G* M2 n0 t* E3 Z就这样,国军彻底错失了翻盘的机会,并且,罗奇在下达作战命令后,还专门休战一天以便他带着95师的军官参观地形,这就无形中为东野4纵争取到了一天的宝贵时间,让4纵能重新构筑和加固工事。
! f- g0 N3 W* J2 f而最终,4纵通过顽强战斗成功守住了塔山阵地,到14日下午,虽说罗奇与侯镜如心有不甘,但锦州方面炮火声渐疏,这就意味着,锦州已被东野主力拿下,这个时候国军东进兵团已经失去了继续驰援锦州的意义。
! k) ]( v) S+ V, C9 ]# P7 L鉴于此,侯镜如下令全军撤退,至此塔山阻击战以东野胜利宣告结束。2 o: B8 P2 x$ a- r8 Q& ?
5 }% D6 r& `" @; [0 v& H
4 z6 q9 q, x" k- P* I. \$ j8 b( g2 E
% I& s; J& e+ k1 |" o! U而回过头去看,如果国军真的按照阙汉骞的计划,从白台山西侧迂回到塔山背后,会不会让此战的结果改变呢?个人认为可能性并不大,至于为啥,别忘了,林总把最能打的1纵安排为总预备队,目的就是防止各类突发情况的发生。
. c6 s" S$ F8 h3 T2 Y/ l6 l所以,就算是国军从白台山西侧迂回出去,那也会迎上李天佑,届时,1纵和4纵再来个前后夹击,国军还是改变不了失败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