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3 y0 w- D+ c4 k Z3 h* ]6 _
8 r0 p& Y) Q. z) ?1 `5 ?
9 {; L* q# q4 G+ t文 | 三楼的泡芙
& i+ A4 q/ p4 K1 G编辑 | 三楼的泡芙 ' a# B( D6 `4 \6 R' J) D/ v2 v* s1 l
2008年,一位老人正在工地里干活。突然之间他的手机响了起来,屏幕上显示一个陌生的号码。他带着种种疑问接通了电话,当听到对方的名字后,浑身一颤。来电的人竟是许久未见的叶明,他在电话中表示:不久之后就来黑龙江看他。电话挂断以后邹雪生陷入了深深的回忆,曾经在兵团的点点滴滴,一幕幕都被翻了出来,那一刻他再也不是孤身一人。[啤酒]9 c" d$ \& Q8 J3 T h* y9 w$ R6 Y
<hr>1+ F0 I$ A( y7 F9 T' A+ D" [
& a A6 X6 d& r! J$ P$ E* Q
驻守大荒数十年
7 G$ B* f9 d- ^/ W U1 C+ p: w* \1 M
# N, Q! V7 b6 t+ c6 _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这样的一个时期。大家号召城市里出生的新一代年轻知识分子,去建设广阔的祖国农村,接受农村和乡下生活的教育。/ u3 S7 U5 A5 i! }
而就是在那个时期,留下了许多的令人感慨的往事。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其中一件。那就是很多人称之为“最后一位”返乡的北京知青—邹雪生。
: r) t, {0 I3 k/ k, a5 k4 U. X' Q: B7 C- N& U2 D/ q% V$ Y7 r- Y) w& D
1 T9 E5 s( X1 q( U
在那个风起云涌,充满变革的年代。知识青年们涌入国家的各地乡村,去田间地头建设祖国的大好山河。就是在这样的时代,他坐上了下乡的火车。已经懂了不少事的他,当时心里充满了不是滋味。但是时间没留给他悲伤,很快他就被分配到了当地的采石场工作。这里的工作非常辛苦,在零下35度的环境下,他们依然能干的浑身大汗。9 K: u' l& S5 @9 |: _
: k$ I6 T0 X. X* B9 k7 H2 R9 ?6 Q" P' {8 O( L
可是也只有拼命的工作,他才能暂时忘掉对家人的思念。要知道他们都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但是却离开了家乡,为了理想和信念来到这里。随着工作的时间一长,大家之间也愈发熟悉,渐渐的大家发现自己好像也没那么孤独。
. Y- I/ w; ]/ a' w, i' k* g7 E; D荒原里的夜晚寒冷刺骨,吹来的风恨不得将人冻碎。可也正是到了晚上,才是他们一天中极为少数的欢愉时光。采石场的工作和下乡的不太一样,在这里开荒虽然刚开始苦了些,但每个月还是可以领取一定的工资,并且每周还有休息日。
/ K' }+ s: e7 M) I8 ?8 D! f; t" S! j0 e3 b. b
" B& C9 V' A- X& ]7 [5 F! a他们会趁着休息日,去外面买一些酒水零食。到了晚上再偷偷拿出来饮用,一群人挤在昏暗的卧室里把酒言欢,即使有些人聊着聊着会哭出来但也没有一个人会去笑话。大家同样沉醉于这样的夜晚,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会随着烈酒一饮而尽,在这样的氛围里大家之间很快就成了朋友,也是在这段时期他认识了好朋友叶明。# ~5 `' K! v* r5 d% V
/ }3 j7 k! j( n
) j1 Z; ]" h- ?# J他们俩非常合得来,经常在一起工作交流。但是很快,大家就突然发现分别近在眼前,曾经大家坚守的岗位,终究还是抵不过回到家乡的热情。随着决策发生改变,大量的下乡青年开始返回了自己的故乡。
$ u* p9 p6 P) Y5 Y5 v和叶明的分别就是发生在这段时间,离开前的时候,两个人都很那难受。他们约定:不管未来怎样,一定不会忘了好兄弟之间的感情。第二天他把叶明送上了回去的火车,这仿佛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周围的年轻人一批接一批的开始离开了这里。
1 ^/ t) L5 L$ |5 s; J4 ~( U% F3 q% f" ~1 X5 h- x5 |
8 p& `, }7 F8 @+ J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他始终没有等来自己的调令。毕竟他在北京的家都没了,谁还会念着他呢?随即他也就彻底放下了心思,决定在这片土地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但是没想到,世界还是给他开了个小玩笑。
3 w' }' b1 i8 H4 |4 v- L' s5 J7 A4 m7 D7 b ^2 S
# u. m( ~' f& L" u% t! n& ^0 s- ~
结婚一年后,妻子为他生下了一个女儿。可婚姻与恋爱终究还是两码事,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没有物质基础家庭注定不会长久。由于他实在太穷,妻子受不了苦日子选择了离婚,女儿由他一人抚养。即便他当时极度的贫困,但他却尽到了当父亲的责任,不仅照顾女儿长大,还安排她去念到了初中毕业。* H; `" h4 O4 C0 h1 o( [
在女儿出来打工以后,孤独的感觉开始吞没了他。他每天像一个机器人一样麻木的上班下班,周围一个亲人也没有。甚至连个说话的人都难找,孤独的恐惧笼罩着他,他觉得他这一辈子最后也就这样了。* s( ?" `0 z3 u' O4 r% @
J( m6 \ @# P, e2 o; `
7 C" r* W# \* _! }5 ^: o! R d可没有想到,那些老战友老朋友们还是没有忘了他。虽然由于他的上级几经调动,工作也一变再变,但是他的好兄弟还是坚持想办法联系上了他。这也就是回到了开头的那一幕,他接到了多年没有联系的好兄弟的电话。 D0 }/ U& q; z
也是这个电话,改变了他的生活。08年,好兄弟带着一众之前的老朋友一起来到了这里看他。看到他现在痛苦的生活,兄弟们纷纷慷慨解囊。其实兄弟们能来,他就已经非常高兴了,他身上那让人绝望的孤独感都为此退去。临走前,好兄弟叶明把他叫到一边,告诉他:自己这次回去会帮他好好想想办法的,让他等好消息。6 z0 z ^. A; ~& @8 w2 G6 R/ o
. ~) w8 o' x) W" x B
, }" b% B5 e1 {其实这时候他已经没有那么在乎这些了,能和这些老兄弟老朋友们重新建立联系他就挺满意的,但是心里隐隐的还是希望,自己可以回去。不为了别的,就因为这也是对自己的认可。在兄弟们的努力下,第二年他就收到了很多的好消息。
) `4 K; S. Z% ^1 P原来他们找到之前负责这件事的部门,详细讲述了他的情况。还专门找了很多的资料,帮他在各个部门之间找办法。最后成功帮他把户口迁了回来,还在北京办了退休,对他来说,更大的意义就是这对于他的父亲,以及他自己开发荒漠的一生,最好的认可了。, y: n- v3 i& H" a0 H3 _
27 N& S# B( A( L7 E+ E% @4 ?
4 g2 I) B: m7 d2 q. m- R默默无闻的老战士的一生
7 f. G# ?# W4 Q& @& ]9 R+ k j0 k+ Z* @, x
9 Y2 A* E4 U2 C2 I, A我们国家能够在这些年,快速的发展,迅速的进入新时代,离不开很多人的共同的努力,他们的隐藏自己的事迹,在日常生活中默默无闻的奉献。
; _$ K: u) h1 D8 H$ g比如默默无闻几十年的老战士吴长胜,吴长胜参军经历可以说是非常的精彩。13岁那年,出身于甘肃一个贫苦家庭。那年他遇上了一位义勇军的工作人员,接受了先进的思想。随后,年仅13岁的他,就光荣的投身于革命事业。
$ o$ ~ i) h2 z' z I4 i1 Z& }. V5 j- Y+ M& x. U
% M0 h. ?, X) r. i
当时的条件比较艰苦,无线电台根本没法普及。很多情况下,传达命令传递情报都要靠人力来运送。所以就专门出现了“通讯员”这个职务。而很多从小投身革命的,都是从通讯员干起的,这样他们不用去前线,安全有一定的保障,并且他们的外表也不容易引起排查。
) f/ s l" r: k! f0 E% ?在他加入红军队伍没有多久,抗日战争就开始全面爆发。他跟随部队辗转北上去抵抗日本侵略者,年纪轻轻的他,开始跟随着部队奔波。虽然年纪小但是打仗时英勇不属于其他的将士。当时团部和营部被敌军的火力分割,为了把情报信息传递给团部。当时只有14岁的他,匍匐穿越了激烈交战的火线,在枪林弹雨中成功抵达团部,给出了关键情报。
+ ~) a- [! L3 ~
+ d6 G) M& b: { `
2 T* C2 S* H& e& M- c后来他还跟随着部队,去过延安。还参与了著名的“百团大战”痛击了日本侵略者。但是敌后作战是非常的艰苦。由于物资不充足,再加上弹药不足。很多情况下只能靠伏击敌人的小规模的“扫荡队”来获取一些补给。经常有战士在这个过程中牺牲。4 g5 |8 c) V' }: R) C
' L- Q) r0 E; U5 ~2 l, u3 H& Q2 ~/ \6 I; q3 H# O3 M# |& ]% y
随后1943年他又辗转回延安从事生产运动,由于当时敌人的封锁行动,粮食产量和运输都成了大问题。所以在敌后的根据地里。将士们靠着开垦土地,种植粮食,极大的缓解了他们物资问题,也是在那里,他正式入了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
6 l8 V$ U) C# {0 \& a* W7 _# S
& H" ?3 S1 }) S. E
6 D! t4 X2 p! @- R" ^/ N% f! s本来这样子发展下去,他或许会像其他将士一样,名留史册。但是后来发生的事,仿佛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但是这也更突显出他革命意志之纯粹。 N C5 T& E+ `& A
在1947年的一场战斗中,团长需要他紧急通知先遣队发起进攻,但是当时敌人正对阵地附近发起大规模的炮击。虽然他已经非常小心,但是仍然有一颗炮弹炸在了他的身边爆炸,他的左臂瞬间就血肉模糊。但是他还是挣扎着爬进了阵地,传递了团长的指令,随后就陷入了昏迷,那一年他年仅23岁,却已经从军10年了。
2 P; s* U( N* B; l4 a' @- W) R9 K# f8 |7 I) f4 q3 N/ S& Y! a9 W
" q. t4 j9 c: X. h0 _& k) \由于身负重伤,他被安排回了老家修养,但是闲不住的他积极的参与劳动,参与训练。还曾经报名去参加援朝战斗。但是由于战争年代意外和队伍失去了联系,最终没有能获批。
6 P5 K4 r6 ^! _) h: m4 w随后他又积极相应国家号召,去往了当时最穷困的地区,在满洲里成了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伤残军人的身份,申请什么特殊优待。当时待遇只是一个普通的力工级别的。这一干就是几十年过去,他周围没人知道他精彩的过去。而且他的工作非常细心认真,多次评选为标兵。
; E; j! u0 d$ P4 Y5 Q3 g+ g& u- H* r; F
/ ?* E8 z7 H$ q) u0 Y直到1978年,一条消息震惊了他当时所在的铁路党委会,原来是邀请他去参加老红军赴北京参观团。大家这才得知了他的身份,原来这么多年他所讲的战争故事,居然都是他本人亲身经历的。
. |; D1 `* A+ c' b8 g
3 H; y, F7 |& C! j" m, O) h8 G7 b) X X
当地负责人联系上了当初介绍他入党的负责人,恢复了他的待遇。但是恢复后的他,并没有将这些放在心上。当时需要一个人负责组织开荒的农场,他毫不犹豫的应下了这个差事。直到09年去世,他都没有申请调离这片祖国曾经需要他建设的大荒里。#文章首发挑战赛#
% `0 k: ?; g& z% c# y0 H<hr>参考资料:
7 a. t, t9 ~. L$ F$ h
& G: b9 R6 i4 Y5 O7 A满洲里干部学院 - 党史中的呼伦贝尔 | 老红军吴长胜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三)-呼伦贝尔市委党校满洲里分校
6 v# q! C7 k& @, V共青团商都县委员会 - 中国最后一名返城知青:邹雪生
/ v6 X' e4 h6 X/ X4 ]沧州日报 - 吴长胜: 从肃宁走出的红军战士) B8 x6 G+ a6 L
( S- u ]) s& Z* a2 T% z( Z. i, q6 g" R5 O/ s;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