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更深的粽, u9 E6 }2 J: T( f3 o
《前任4:英年早婚》上映的前几天,我发了一条微博:4 _1 Y% q1 ?% W
我从来不认为前任3是烂片,相反我认为它是对当代青年男女恋爱心理剖析最为深刻的影片。掩藏在嬉笑怒骂背后的,是一代人的心酸悲喜。 ! H6 R6 b5 h6 Q5 |" W! H, N- ^; y
到现在为止,其实依然有很多人不明白《前任3》为什么会大爆,我相信甚至田羽生自己也有疑问。有些人简单地将其归结为BGM。6 ?3 n6 d0 w4 d
不过,世界上似乎还没有专门为听歌去看电影的观众,BGM的优秀也主要是烘托了电影的剧情,而不能越俎代庖。: C9 e/ e( H% d. X* b
) E! w( \$ S2 n* G8 l
- }- M" c* N! N
. Y' J( M) \1 o% b7 c一、 系列
' c3 x1 P+ C. \5 E+ \1 _1 \《前任系列》第一部《前任攻略》上映于2014年,一般被归类为“爱情喜剧”。但这部片子偏偏在最后一节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一见钟情与长情的陪伴,到底哪个在爱情中会占据更高的位置?
% b8 M- {& m9 ?; ~4 ?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甚至有点哲理性的命题,在这么一部爱情轻喜剧中出现,确实有点突兀。而田导也并非就此罢手。
% h+ p+ c0 n6 l, a- [《前任2》是一部比较纯粹的性喜剧,在系列中也是评价最低的一部。实际上《前任3》可以算是一部独立的作品,跟1,2关系不大。但是很多人沿袭了前作将《前任3》称作“性喜剧”,这是让人非常哭笑不得的。虽然其前半部确实有些性喜剧的成分,但是后半部完全走向了严肃议题,跟第一部的严肃性几乎不相上下。- `: R# [ l& Y
因此,《前任》系列的分析可以将3,4部放在一起,部分参考第一部。
! F, g; r! M6 z8 N( k
! C3 C4 M1 h1 v. u! X% ], A二、 80后- ^6 `, B6 L" k9 ^$ [/ g! I
2 d8 e7 Z! ~& Z; _% n我之所以说《前任3》表达了“一代人的心酸悲喜”,自然是认为它有鲜明的时代性。在观影后的短评中,我也写道:田羽生恐怕是当今华语影坛唯一仍然坚持着以“80后”语境创作都市爱情题材的导演了。从他的年龄,以及这个系列是从十年前开始的算起,倒也不难理解。
- o4 ^) f" ?, R) i影片中也有明确的台词点出其80后语境:“你这爱情至上是80后的通病。”
8 ]5 Q; ~' P' d我在几年前的分析前任3为什么火爆的文章中是这么写的:
. }9 T" `4 k0 u" d) J6 i7 c t G1 \$ H% r+ O' l) S
首先要明确一点,中青年女性是当今消费社会的主流群体。一部电影可以不取悦女性观众,但也绝不能得罪她们,否则会死的很难看。
( V, d% S. n a; B5 \! U( V8 `/ T* @5 o. ], | r& Q9 u
《前任3》讲述了一个分手的故事。从剧情结构上,算是一个悲剧,照理说这样的结局是不讨观众好的,大家平时去看电影,大都是图一乐,一个分手的结局多添堵啊。
/ e" B g% _, r/ P
/ o+ ^6 l6 K5 c6 o& i但是《前任3》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赶上了一个很特殊的时候,什么特殊时候呢?
3 Q# P' l3 t! L0 B4 I- Z1 O% W9 Q# R. E% S; f
去年《十三邀》第二季第一期马东与许知远的对谈在网上掀起了讨论热潮。许老师因为“油腻中年男”和“尬聊被马东碾压”在网上被群嘲了好久。这其中马东的一个观点很有意思:3 }2 d% a) N0 P
; f& y; i3 ]3 u- S许知远:怎么形容当时的时代脉搏?2013年的时候,怎么描述它呢? * Z- ^6 q' G' l3 u, E& U2 T) t- M
马东:当时电视节目为主,它有一个流行趋势。这里有一个顺序概念:《非诚勿扰》、《爸爸去哪儿》火了,然后在我的认知里面,那一代人就翻篇了。那一代人的主体基本上应该就是1980年到1985年那一批出生的女性的媒体工作者,她们进入社会,充斥在各种媒体发声里面,尤其是新媒体渠道。她们刚出来的时候,她们面临是找一个人一起奋斗,还是给别人当小三的问题的时候,《蜗居》就出现了。后来她们下决心要好好谈恋爱的时候,《非诚勿扰》就火了,后来她们有了孩子了,《爸爸去哪儿》就火了,大概是这样一个…, m; b) r/ a9 r4 J |5 U/ a7 j
3 _1 _; [6 {0 } Q/ E& Y
许知远:是这么表现出来的。* c5 N; M( {5 T2 L( s3 B0 n U; W
" d6 u7 P2 f+ D/ n! H. k马东:大概是这么一个过程。我觉得在那之后就换代了,就换成了1990到1995年为主体的话语权,因为移动互联网全面铺开以后,移动互联网的整个技术支撑达到了那个水准之后,人们的基础方式变了,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重要的社交和媒体终端,这就是手机。这个时候世界变了。
4 Q3 k! t% U" @/ M; G* R# ?2 f" D: z' \& z9 H/ @3 d. ]
8 @+ @+ q$ @; Y4 c# r! B# H2 L; K, i- r
% h6 v) g/ ^/ H! z+ j. q马东的认知包含了代际传递和信息迭代两个要素。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也能得出很有意思的结论。比如“找一个人一起奋斗,还是给别人当小三的问题的时候,《蜗居》就出现了”,请记住《蜗居》是2009年的电视剧,在差不多的时间还有一部电影也是关于小三的,叫《非诚勿扰》(2008年末上映),是当年的票房冠军。/ T4 P6 y) |$ H
3 B. P2 C% S# y# b! y1 n+ C: }0 w5 @每一种社会情绪都有积压和释放的过程。在2017年以前,从2011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开始,青春电影以一种重复性的基调在影院中反复上演,而这种基调实际上在若干年前就不断上演过。这七年以来的青春电影,本质是把近二十年的青春文学影视化,而其主题并没有任何新鲜感。(唯一有点特别的是《将爱情进行到底》电影版,不过那也是IP)8 r6 {, V+ r$ k2 Q
; U5 t- z+ J0 M! k. G; {
而作为都市情感题材,《前任3》跟青春电影还是有所区别,《前任3》使用了大量的自媒体时代的素材积累。大家可以把“手机”这个道具从电影中拿掉试试看,实际上并不影响剧情,但会大大降低影片的可看性。这就是马东说的:“其实他们关注的事情是一样的,只是语境不一样。”
3 _' q/ Y; X, P$ E% v$ f; n因此,恰巧在一批新媒体时代成长的女性,到了“考虑要不要分手的年纪”,前任3恰逢其时地出现了,以逼真的细节,接地气的语言,非大团圆式的结尾,激起了普遍的情感共鸣。加上优秀的BGM,“想不火也难”。至于一群影视资本,摩拳擦掌准备再在都市情感题材上大赚一票,就只有祝他们好运了。 % E4 x" C( [1 x, M0 @# W- k
所以我认为《前任3》的目标人群是85后、90后居多。而在这波人的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变化就是若干年的经济上升和阶层跃升浪潮。豆瓣至今排名最高的《前任3》影评文章<从阶层分化的观点看《前任3》>是这样写的:' m( a* ^2 j1 | @
这部电影接地气的地方,我觉得不是表面的故事情节,而是下面若隐若现的社会结构和潜规则。……, {) O% Y& S" F3 b6 h. J- `( j, g
根本问题,在我看来,是阶层的分化,让分手不可挽回。电影不是社会批判片,刻意淡化了这一点,但还是有很多明显的线索,耐人寻味。
7 |7 l: z+ Y0 ]( O1 N……
. a& d6 V6 l) v5 h! b" R1 c表面看来,双方都是俊男靓女,三十岁左右,兴趣品味也没什么大的差别。但实际上,男主经过多年打拼,混到了中产的顶层,甚至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富豪阶层,女主顶多勉强算是中产,工作一般,没有自己的事业,差别已经比较明显了。0 o, T, r5 P1 U' @3 A2 E- b
为什么要分手,女主有一段自白,大致是因为男主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她,她感到不安心,要求更多的陪伴和更多的关爱,男主觉得我打拼事业已经很累了,你还要求这些干嘛,所以矛盾日益积累,最后不可收拾。
+ O7 ?/ J' @% {: L! ^6 g这个是表层的说法,爱情片的毛病就是“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真正想要的不说,为了修饰和美化,营造一种自怜自伤的意境,其实似是而非,不得要领。其实问题的症结很清楚,同居五年了,男友事业有成,为什么还不安心?不肯结婚啊!9 I' J& v/ ]0 ]2 d
从各个角度看,现在,甚至早一两年都是结婚的时候了,男主就是不提,这是一种男人的微妙心理,有钱男人尤其明显。当然不是说已经有了骑驴找马的想法,打算抛弃女主了,但觉得不想那么快定下来,等等无妨,也是很常见的心态。但对女主来说,不结婚,自己就什么也没有。女主说自己要的是“现在”,而不是“未来”,说白了,就是需要婚姻。+ k7 v7 ~: s# Y5 C& n6 U) m2 x$ S* l
这时候女主要是有点策略,或者干脆直率一点要求,给男主一点压力,可能也就结了,再生个孩子,啥事都没有了。但女主也是文艺过头的人,不肯面对实质问题,心里不痛快就抓住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吵架,越吵架,感情越坏,越没有安全感,最后导致了分手。从电影的对话看,开头的吵架,之前已经有很多次了,可以说不去解决根本问题,分手是必然的。5 G: P3 A2 l7 G- }8 B* Z
……8 ^1 b- N# N( H' I" _/ o
有更深远意义的,是渡过这一段暧昧不明的时期后,双方身边都出现了新的追求者。这个地方,阶层的差异表现得非常明显,女主身边是默默暗恋自己的老同学,备胎男,颜值、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显然低于男主一大截。男主身边出现的是大公司老板的外甥女,白富美,年龄至少要小一轮,年轻,漂亮,生活优裕,无忧无虑(不过演员选得不是很符合这个人设)。2 d; ^( f+ N {
……3 B8 j" p/ P) E6 J( a+ Y% M
影片镜头跳转到一年后,女主和备胎去了另一个城市,结婚,很快有了孩子,男主继续快乐的钻石王老五生活,继续和白富美暧昧。如果不考虑到彼此对之前长达五年情感的怀念,可以说都过上了想要的生活,只不过已经是在不同的阶层中了。
% w8 g [: J+ o9 O% }( e" q% L9 @最后一个镜头是回到男主创业的第一天,女主送还一文不名的男主去上班。这个是很明显暗示出了主题,因为如果从纯爱情片的角度来看,显然是回到两人认识的第一天更催泪,沧海桑田的震撼力也更强。但从阶层分化的角度来看就再合适不过了:这正是一切悲剧的开始。 3 a$ r) m# R( n% a1 b
从故事背景上来说,《前任3》的背景并不复杂,几乎是我们在每一个城市都能见到的故事,男主创业成功在现实的市场经济领域虽然是小概率事件(是的现实创业成功率就是这么可怜),但放在整个中国的巨量人口中也不是小数目,因此这个故事背景是很多人能够带入的。
! s2 i" H& P. Z( ^6 T* e! s% C更重要的是,并不仅是个人创业者,哪怕是普通的上班族,在这几十年的财富跃迁浪潮中,也一样抱着阶层跃升的梦想,只要你赶上了风口,或者找对了一个行业,有人提携,那也不算很小几率的事情。
5 i* X5 k: M4 {$ ?: h5 o( L, J所以,《前任3》的阶层分化背景是非常普遍的。但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么多年以来的国产爱情影视剧,几乎大多忽略了这种阶层跃升环境下的寻常男女故事,更不用说用完整的篇幅去剖析其中的心理机制和情感逻辑。从这个角度来说,《前任3》是一部早就该出现,却在几乎最后时刻才面世的作品,因为在2017之后,普遍的财富跃迁阶级跃升浪潮已经开始中止,“阶级固化”成了越来越多人即便苦涩也不得不承认的现实。
, C5 t5 t v6 C- Y+ S$ y' E所以,《前任3》是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的,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时代告别的终曲。在这一轮史无前例、也有可能后无来者的财富跃迁浪潮中,无数80后、90后面对了电影中的问题,也有着类似的刻骨铭心的爱恨情仇与相聚别离,加上质量爆表的BGM和片尾的催泪弹,能获得高票房实在是理所当然。- P& Z6 w8 q$ Y# R% Z
: M( B F- ^9 [1 G
三、 轮回
' U* Y1 [0 @8 D2 \) w$ o2 ~6 d# q. ~, o w S
《前任》系列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无处不在的“小机灵”和“金句”,这是田导才华的表现,也一样是他深入时代深入生活的思考成果。
% X' |9 W" z- s+ D6 Z) d* R我很喜欢《前任4》一开始余飞与丁点的对话,尤其是对“恋爱与婚姻的关系”的解析。
l9 `; |# v% b$ _/ w我一直很想吐槽“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这句话,网上查了一下,找不到出处,有些说是莎士比亚说的,有的说是毛主席,有的说是鲁迅,都是乱说的。《前任4》一开始就靠丁点的嘴巴吐槽了这句话,看来也是田导自己早就想表达的。" j& g/ |7 j* }. u: w
而影片后面也多次探讨了结婚与恋爱的关系。这触及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一段好的爱情,是否一定以婚姻为最终目的?
/ C: ^2 ?3 h6 |- j至少在五年前,这个问题是毫无疑问有明确答案的,“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这句话的流行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 Z; `+ Q* w: W7 T
但在发生了那么多事以后,今天的我们面对这个问题想必有更多不同的看法。影片中孟云、余飞和柳柳等从各个角度探讨了这一点,都没有最终答案,讨论的结果是:结婚往往是冲动的结果。
# z! E3 Z6 T% K2 K# y这确实非常让人感慨。如果从历史上来说,“爱情”其实也并不是婚姻的必需品。在前现代社会中,夫妻之间有没有爱情从来不是婚姻的基础,而那时候的爱情往往发生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对象之间,比如封建女领主和她的骑士,这也是骑士小说风靡一时的重要原因。* F# U9 l" z7 w8 ~- O" j1 u1 _% W
即便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对爱情的无尽追求”也并不是一种被很多人称颂的品质,比如《包法利夫人》就吐槽了市民阶级的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过度欲求所导致的人生悲剧。
( a- o" Y. `( |! m, _1 r3 `. y而到了当代社会,所有青年男女都把爱情当做人生最重要的追求之一,并且感情也作为婚姻的基础被写入法律,爱情在恋爱和婚姻中的核心地位似乎是无可质疑的。8 L/ d& Q7 ~$ E+ \7 ?
但这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明确,其中最主要的恐怕就是物质条件对情感的影响。
! o4 H+ i+ @! O$ M芒果的离婚观察综艺《再见爱人》已经播到了第三季,编导在谈到为什么选人标准大多集中于演艺圈时说到,其实他们也接触过普通素人夫妻,结果发现大多数人的问题都是可以用物质解决的,也就是大多数所谓的婚姻问题都是物质问题,非常同质化。* ^& ^1 D& ]+ ~$ i/ }
这就很让人无奈,到底情深似海不如油盐二两。而《前任3》中隐藏的物质导致的阶层分化问题也在上文引述的影评文章中被分析得很明白。2 a0 f) { g1 ^$ x
而到了《前任4》中,一开始林佳就以离异带娃的形象出现,算是对前作一个不大不小的“颠覆”。毕竟在前作结尾中,林佳和备胎老公带娃的一幕看上去还挺幸福。. w" t3 x$ g7 z' X$ w# R
3 o5 |5 Z* N9 I6 J* \
0 t" G. K9 b& n
9 n5 a) @/ F! K, ]
但在本作中,一开始林佳就明确了与前夫在“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上的极大隔阂,也就是“终究不是一类人,过不到一起去”,自己迅速成了一个“鸡娃先锋”式的虎妈,一切以孩子的人生进阶为绝对价值,可谓是非常刻板又非常典型的都市父母形象了。+ S% L$ p! S1 P/ E
而另一边,孟云纠结了多年却似乎“仍然在浪”,白富美女友也分手了,不断漂流在一次又一次无疾而终的相亲里,成了一个钻石王老五&单身老油条。+ `+ z7 i! \$ I/ \
那折腾了一圈都为了啥呢?
; b8 i! t# R$ \& l
2 z* ~7 W+ a& l+ u- x四、刘雅瑟
4 d* K ? a! h
2 K; Q5 r4 w2 w我在前面的简评中说过,刘雅瑟饰演的柳柳给我的感觉很复杂。
* x! g; @3 z+ m这一方面来源于片中表现,另一方面则来源于演员本身。5 f6 ?4 q$ R, u& I; U% I
从剧本来讲,这个角色的设置是很单薄的,感觉就是想在一众相亲对象中,给主角“凹”出一个“灵魂伴侣”来,于是有了柳柳这么一个角色。2 b- Y3 d4 g% @
这些年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类似设置:大龄,感性,文艺,聪慧,独立,冷静,对情感仍有渴望的当代女性形象,《爱情神话》中的李小姐又何尝不是这种人设。$ C1 ^7 [9 s1 |
但这种设置又有摆脱不了的悬浮感。一是以片中两人的条件,在“相亲市场”上都是VIP级的客户,事实上都不难找到匹配的对象,只是各自有各自不足为外人道的“心路历程”。而片中并没有对此进行表达。. o7 _8 W2 ?8 _4 i! a
另一方面,这种经历了职场和情场双重考验的当代单身青年,早就积攒了一系列“套路”、“反套路”的“斗争经验”,按道理应该是相当“势均力敌”的,片中安排的久石让演唱会这些“缘分巧合”,也很套路化,现在的观众对此阈值很高,估计也很难被其触动。
- s1 E: w3 N/ [# p r因此,在片中一系列蒙太奇后很快切换到了柳柳单方面对孟云表示依赖,以及婚姻意愿,在看惯了甜宠剧的我们来说,显得太过“常规”而又“速成”。虽然这也不是不可能出现,但对于一部剧情电影来说还是略显无趣。/ J5 I4 x$ N" d8 `: Q
此外,从演员本身来说,我对刘雅瑟也有一点个人看法。
( X' Y. _* K3 ^7 Q7 w; H刘雅瑟在我眼中,是一个经历>气质>演技的演员。我之前说过,她是湖南广电古早的选秀节目《明星学院》中的人气学员,2004年的时候就已经在长沙本地大火了。更重要的是,她当年是以“中性风”红火的,可以算是内地这方面的鼻祖,比李宇春还要早一年。
% G. N( V3 n+ A) l$ h; Q$ h
6 S! x3 \$ l( e
& L3 V) @( o) t& _% p% ^6 z7 d, m& w. W; [
这样一位古早偶像,后来又经过那么多的沉沉浮浮,最终以《智齿》拿下香港金像奖影后,可以说是非常传奇的经历了。
/ U- U( J9 C- l) W+ _* o- i$ x9 B% j6 n# w% H- v
) A9 \ N/ |, z8 T( j" X
/ f% K3 ~! S9 U4 D% p" {2 r; o# y
但是这也造成了她的几个短板,一是非科班出身,表演的功底不足。遇到适合她自身气质的形象可能发挥的不错,但没有气质加成就难说了。就拿本片中的律师形象来说,可以说相当经不起“审视”。正好很火的职场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刚刚推出了第五季,各位可以直接去看看现实生活中的律师是什么样。) W5 {" x4 K& P3 n0 o
第二点是她的演艺生涯曾经达到高点,又在中间一大段时间长期疏离主流,这造成她很多时候“气场”不足,这一点在《乘风》上已经体现的很明显了。但阴差阳错的,这又让她在片中与孟云的交往中早早暴露出需求感,反而不那么违和,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吧。但我清楚这是在我深度了解演员自身履历的基础上,而不是演员与角色的贴合下通过表演与剧情推动的,因此还是欠缺一些说服力。9 o4 w+ ^- |+ X4 P/ l
第三是,编导太希望通过她自身的气质,去吸引一些“姬圈粉丝”,因此将她的妆造努力往这个方向靠拢,却忘了孟云在前作中喜欢的林佳和王梓都是什么类型,可以说有些“强行匹配”了。- j" G. K4 E8 o; M
但这也并不直接影响人物的成立与否。根本的因素还是在于这个人物在编导的立意中的功能,以及在剧本故事中成不成立。如果这一点本身是存疑的,那么再强的演技也难以力挽狂澜。2 T" k0 D" P8 C1 p& ~/ y* _6 S( |
" k+ L; t* R: l' `2 M五、爱情
- h6 L! j: r% {9 B0 q Q h& I/ B! \, E' n
事实上,在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意识到孟云在本片中仍然可能是没有结局的。这一方面来源于若干年的爱情电影设置套路,即“对象如盲盒,一个不合开下一个”。
- o% Z/ S( J+ M& h% ~% W1 G) G这一点上最典型的表率无过于《爱情呼叫转移》。这部影片可以说将都市中产白领对于爱情的种种憧憬和幻想描绘得淋漓尽致。& j8 \, C0 l3 K$ |' v5 Y2 ]
1 F6 ]0 I; \: P+ c5 Y
: M6 B! c& [9 K* d! B7 b$ w& E
1 k z6 K7 E0 v% z$ x片中徐峥饰演的徐朗是一位最典型的中产白领阶级,糟糠之妻善于持家,但缺少浪漫情趣,于是徐朗开始了一系列“升级打怪”之旅。经过一番波折后意识到“平平淡淡才是真”,回家时发现妻子已另觅他人,于是继续流浪,最终遇到了以前的同学终成眷属。
6 M0 c9 `' o2 C; B3 g+ ?* g9 X* n0 ~9 d& s6 d
: ?) b5 k* n% l$ @0 ~. K! x
, N4 @ d, Q% }9 \$ ] z( x这属于典型的“机械降神”式解决方案,不过在2007年那个时代,一切都还方兴未艾,对未来有如此乐观的预期倒也不令人意外。
1 H3 `+ a. j! F9 X2 \% q7 G# s而到了2014年的《心花路放》,黄渤袁泉饰演了一对理想完败于金钱与现实的文艺男女,可以说在大银幕上将文艺青年终成眷属这条路彻底判了死刑。而对应上面所说的时代变迁,也证明了社会主流观念认可了理想在现实面前毫无用处,一切以经济成就为准绳的进步主义逻辑。而这一点在2012年的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其实早有定论,所以也不让人意外。7 }# i! I; Y/ P% r6 f; O# ]
+ `+ X) k& v: A$ z( z/ ^! A
. r: U/ b& x: S: ]" \% Z
: j* y1 _6 f% h; S$ M7 i F/ b而在2017年底的《前任3》,则更进一步说明了,以正常的进步主义与情感逻辑,依然要面临二人在爱情关系中的不对等以及权力、责任、义务等各方面的角力,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不乐观的。《前任3》敢于抛弃大团圆的逻辑,可以说是都市情感这种纯商业题材中第一个(《心花路放》最终还要让焦俊艳扮演的小北来给黄渤一个“拯救者”的角色)。
1 @( d/ d* C( z! c. c3 ^而这个“拯救者”角色甚至平移到了董润年的下一部影片《被光抓走的人》中(《心花路放》也是他的作品),这次黄渤是一位陷入中年危机的丈夫。虽然他的事业和家庭在外人看来也算圆满,但依然要通过对单身小青年教师的焦俊艳的吸引力来证明自己的“男性魅力”。
* N8 h+ Z$ Q3 N% a
( d+ ?2 y6 D r" P5 e
, J- ^7 d/ K4 M1 c
) K0 P) r! P1 {0 \8 F: s) P# `8 b- ~
在进行了这么一番回顾后,我们不由得越发迷惑,到底爱情在当代人的生活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以及它会往何处去?2 G9 C5 }4 e0 M2 w
从《前任》第三和第四部来看,我们会发现创作者对这一点是非常悲观的,或者没有方向感的。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当代中国青年的两大诉求“个人的自由与发展”和“阶层跃升的渴望”对爱情的两大属性:利他性和排他性都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 i3 N5 t, H% a+ f" j. g如果在感情关系里强调平衡双方的付出和回报,那免不了会进入余飞和丁点的相处模式:坦白局,算来算去,最后发现算不清楚。更重要的是,“谈钱伤感情”,事实上是“算计伤感情”。所谓分得太清楚,会伤害关系的亲密性。6 N; z' W }/ Y. m' Q% c/ y( M
+ u+ Q0 D8 o3 o2 N
6 I; ?$ z# U$ m% t9 h: b) v1 r3 p
$ @1 e/ ^8 d9 K& N/ @而分得不清楚,又容易陷入一方对另一方的不断索取,或者需求不匹配,驴唇不对马嘴,最终走向相互消耗相互伤害。这使得婚恋中的两大价值,经济价值和情感价值,在亲密关系中经常处于跷跷板的状态。比如一方提供了更多的经济价值,那么就会倾向于提供更少的情感价值,而这必然引起另一方的不满,天长日久矛盾积累,最终都会走向爆发,正如《前任3》中的孟云和林佳一样。4 Y6 g6 D; {8 o" o& J4 E. h1 a+ ]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参差和龃龉并不跟性别绑定,比如最近的《再见爱人》第三季中,傅首尔与老刘的相处模式跟林佳孟云正好是一对镜像。这也并不罕见,本来当代社会对于青年人的个人价值诉求就是不分男女的。$ M5 y6 E" c8 j: `) I/ B
这么说来,似乎双方都有独立的事业,相互扶持又相对独立是最好的了?但是《前任1》中孟云与罗茜的关系,早已否定了这种可能性,因为如果事业和生活都捆绑在一起,很容易丧失对对方的陌生感和新鲜感,很容易处成“哥们儿”,而不是情侣。爱情也就难以为继了。/ l3 ]" N2 @2 s A/ I+ A
这么一来,当代青年的个人价值和发展诉求,似乎成了爱情的阻碍。那么换个思路,能不能在获得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后,再来处理感情问题呢?1 p4 U2 \ [0 R2 e8 C
6 a1 T7 h) n- l( Q# r: C$ B2 t六、难题4 b. N1 N* H5 J. J$ m: Z
( R- [9 l5 Z" f6 {9 c《前任4》的剧情告诉我们,这也是不可能的。一方面,个人的打拼没有感情的陪伴和滋养,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另一方面,当代社会复杂的博弈和激烈的竞争,使人不得不始终保持理性和警惕,这种习惯也会不可避免地被带入生活。最终,人很容易被理性法则统御一切,正如电影中所说,变得精致利己关闭心房,囿于自我的舒适区出不去了。
5 `5 v1 O5 W3 ^" C& X+ E; ~4 B所以,“先奋斗、后追爱”的模式也是行不通的。本片对孟云的故事的处理,在我看来是符合现实的,虽然它不“好看”。如此说来,影片让柳柳强行降“智”以导向Be结局,也是必要的处理,无可厚非。
8 [( d# m7 H, P! A3 F0 @. t$ ]0 K但我也注意到,现实正在发生着越来越深刻且迅速的变化。我们可能真的面临一个爱情的重要性和价值迅速流失甚至消亡的时代,这正如我在之前的简评中所说的一样,我们可能要面临“都市爱情”这个题材的全面溃败以及消亡。
! ]) W+ a! z1 I这也正如芭乐在当代流行音乐中逐渐衰退一样,爱情作为现代性生活方式的产物,也必然随着现代性的瓦解而失去神圣的光环,这在年轻人中似乎已是肉眼可见的趋势。% M& O; Z# ~- B. Q& g& p
同时另一方面,对爱情的向往和歌颂并不会立即消失,我们可能会像缅怀古典时代那些英雄人物和浪漫故事一样,继续歌颂爱情,缅怀爱情,只是也许它可遇不可求了。/ W5 n: ]* X; }9 D5 T2 W% Y+ m _
这也正如田导似乎仍准备拍前任5一样,爱情这个东西,越想不明白,越没有答案,就越想要探一个究竟。这也许正如台词中所说,爱情至上是这个世代的通病,从出生起就打下了烙印,改不了了。
3 ~% G% m8 C s; ^$ k+ o写到此处,我不由得又一次引用90后木村拓周的那篇《80后会有下半场吗》中的文字:" ^( ~& z$ k" K+ c. e
- s) z& z% q7 ~
80后们,今天好像集体展现出了某种反思情绪。
% q$ n: D0 i1 e" a5 k: ?. @2 c# c过去两年社交网络的两大情绪,中产焦虑和中年危机,以前这都是专属于四五十岁人的痛苦。但这些年 80后提前接棒了,成了典型的“双中”患者。
% E- l) l8 i3 E; @5 l5 ~不是 80后着急。80后成长的这三十年里,是最沸腾的三十年:80年代下海潮,邓爷爷 92南巡之后又是一波高速增长,2000年前后互联网创业,08之后的疯狂楼市,15年又是双创热潮又是 A股神话。- j4 j3 q R q+ f+ x- ]
隔三差五的造福浪潮让人应接不暇。错过了下海不能错过股市,错过了股市不能错过楼市,错过了楼市不能错过乐视。都错过了,就听徐老师一句,all in区块链。$ d4 S' ?; T( q0 Y6 X( c9 p3 C: T4 p
80后的特殊在于,他们是第一代完整撞上了这么些机会的人。3 C1 ]/ g+ o; J$ M/ g5 F: W# g7 d" w
许知远总是很难理解像李诞这样的 80后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对这个体制这么顺从,为什么你们的笑容是“收缩性”的。其实很简单,因为他是 70后。% Q" D" y" n. _1 {# ?
对于 6、70后来说,他们是没有选择的,他们的痛苦和惋惜有着必然性。在他们成长的过程里,集体主义碾压掉了每个人的个人意志。这代人的反思会把痛苦归结于体制,归结于个体意志的被打压。只不过有的人被打下去了,有的人像许知远这样,一直在反弹。
- Y( I" }4 ]' t- J而更年轻的一代,比如 95后或者 00后,则像李诞形容池子那样,“没有包袱”。如韩寒那篇文章里说的,“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窗口期不会超过几代人”。当 00后成长起来的时候,阶层的上升通道已经几乎关闭,打破阶层壁垒的希望会变得渺茫。这代人回首一生,可能会更多地把变量归结为出身,起跑线决定了太多东西。
8 x" n% P b! I5 `6 U( Q所以 60后把痛苦归结于体制,00后把痛苦归结为出身。只有夹在中间的泛 80后这代人,经历了中国社会最急速分层的阶段之后,把痛苦归结于自己的选择。
" H8 ^1 X1 U1 {& n: V这导致了 80后的反思普遍是带有机会主义成分的:一个一个机会就在眼前飘过,好像伸手就能够着,但最后又一个都没有抓住。这是一代人最大的痛苦来源。
- ]. J0 s9 D/ R8 d- O6 y带着这样的纠结与痛苦,泛80世代似乎陷入了某种“时代魔咒”,难以与现实和解。如果说阶层跃升的愿景随着经济转型和低潮期的到来还有某种聊以自慰的机会,但那是爱情啊!人类发明出的最美好的情感,真的就可以这么“因为成长,我们逼不得已要习惯”??
2 j8 l( Y8 C2 z5 ^# T Q我知道90后通常是没有结论的,对他们来说,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一间巨大的超市,所有的问题都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唯一的规则就是按照价签付款。所以人生仅有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超市自由”,其他都是虚的。" T# o. T+ Y* H7 [' n7 ?! X
所以木村拓周在那篇文章的末尾写道:
+ x5 C3 V* v7 T, M
3 ^' K* ]5 C6 d# Q1 g& f2 X2 V80后、90初们现在一天到晚佛系来佛系去,在社交网路上用保温杯和枸杞啤酒自嘲,在现实生活里被房价勒着脖子。知乎搜一下 80后,靠前的提问都是“80后未来在哪”这样的。( X& [9 _; Z6 X8 A# x
就这样吧,活明白了,混口饭吃得了,早发早移,人间不值得。好像一代人真的就这么盖棺论定了。+ _' P& ^: A* A6 N9 I
但你看凯鲁亚克丧了三十多年,后来花一周时间写出了《在路上》,激励了几代人。所谓“垮掉的一代”里诞生了地球上最优秀的企业家,地球上最优秀的音乐家。我们自己能让人间变“值得”。& `* D8 t7 C7 y( S1 _) G
80后会有下半场的。
* c3 t' `: ]7 x/ Y7 T5 g这个略显鸡血和鸡汤的ending,有点强行正能量的嫌疑,很不90后。而我的观影体验则可以作为侧面的说明。当晚我留意了一下,在我左、右边坐的都是一个人或者跟同伴来的,竟然没有一对情侣。散场时注意了一下,单身或同伴与情侣的比率也在一半左右,可能还要更高。- ~! p) G: d0 d$ `7 D
所以世代已经代替时代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对于已经找到了爱情的,我们当然要寄予深深的祝福。但对于田导,以及许许多多仍在沉浮的80后来说,显然,你的下半场不是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