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深受《左传》笔法影响,多有传承。下举一例有关桑弘羊的记述。
' B$ [, I% W4 [! r- V' Z; f$ F. a当时,正遇全国大旱,汉武帝以之为天谴,于是求诸臣工进言得失,盼能通过善政乞求上天降雨。8 t( Y% D$ Q: L
于是当初放弃了全部家产捐助给朝廷的一个人进言了,这人叫卜式。/ z1 {5 c9 o9 l5 B/ B# [. }
原文:“卜式曰:‘县官(官府)当食租衣税而已,今桑弘羊令吏坐市列,贩物求利,烹弘羊,天乃雨!’”; \. C0 k9 s3 t
译文:“卜式说:‘官府应当只取租税为财政收入,今桑弘羊却叫官吏坐在市场里卖东西赚取利润,活煮了他,天才下雨!’”
; L6 I$ [; k3 l/ d1 Q+ u汉书在记载完卜式的进言后,绝笔不提汉武帝的反应,既不用“留中”、“不报”等常用语,也没有“上怒,不愠”或“上喜,深然之”的惯用辞,
8 g; D9 s1 D( d& J9 o而是以另一句话作转折:“久之,拜弘羊御史大夫”(久之,封桑弘羊为御史大夫)。
, o+ C+ ~* A; [8 ], k御史大夫在西汉武帝朝可不是等闲职位,这个职位当时位列三公之一,与丞相、太尉并列,是西汉朝三把交椅之一。
) {# m, d, z; h" I2 p% s G" p2 ]4 D整个事件的记录过程,串在一起就是:1 L; j9 x" {4 w- j/ g1 w/ [
卜式向武帝进言官家与民争利是不对的,应当烹杀桑弘羊以解天谴,而武帝却给弘羊升了大官。
, Z6 y& F @: [* J! z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武帝不好当面表态,但事后用升官这个行动表达了对桑弘羊的坚定支持,以及对卜式“腐朽的”儒家说教的轻蔑。从而作者不露痕迹地讽刺了汉武帝贪婪和重用赋敛之臣。/ ?4 S. i. t/ R' {1 ?
春秋笔法在上面这段看似简单明了的记述里悄然登场了,真正的玄妙在“久之”二字上。8 H+ k9 V. o3 \6 J9 G; v& Z c
这个“久之”容易给读者一种感觉,以为多不过几个月,一年,最多两年吧。9 o$ G) @/ Y3 t3 a! w$ K' _4 g1 _$ O
可翻阅史料我们才能发现:卜式说这话的时间在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而桑弘羊官拜御史大夫却是在后元二年,即公元前87年,$ Q$ [+ e, e/ s9 B& b. F: I4 G$ A
这一个“久之”,竟然是漫长的23年!
/ a2 V2 A4 E8 {) g* r( {现代社会心理学里有一个说法,叫“谬误归因”,是指人在心理上很容易把在时间上先后发生的两件事下意识地判定为因果关系,- i, c( A1 n( D! ?& d+ @8 k3 |
这个时间间隔越短,人们越相信其中的因果关系,但如果时间间隔太久,反而会更坚定地认为两者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 S' V% G# V! q- e7 k9 X. H汉书的作者深得春秋笔法的真传,把心理学发挥到了极致,
. Q L" L$ S I/ s7 {如果他说:“二十余年后,武帝拜弘羊御史大夫”,谁还会觉得这两件事间有关联?甚至会觉得作者的记述非常突兀,文笔都实在是不通之极。1 L r$ [6 G/ `
擅长春秋笔法的作家,更像是一位把心理学实践到了极致的魔术师,高超的写作和演讲艺术之所以能影响人,靠得就是类似的心理操纵手法。这不是笔法,这是春秋魔法。" U$ Y6 P% X2 u2 N
春秋笔法就这样?没了?还没结束呢,下面高潮来了:
3 ~3 j) b. r6 J: m& g6 |, v还是接上文,文字陡然一转:“昭帝即位”,
9 U0 O2 ~) X! T# _8 _: m3 }! u闻出味道来了,武帝死了,新帝即位,这语气一般都是要拨乱反正吧?
( J+ G- ]- u/ |4 ~+ Q0 ~7 k& Y" Z果然,来了,接着就是:“(昭帝)问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勿与天下争利。”. y1 V; }5 m* t2 m6 A" C9 T* |5 b# j1 R
(于是问诸臣:人民的疾苦都有哪些啊?如何教化百姓啊?大臣们都说:“真让我们说,我们就想请个愿:盐铁酒这三样不要再搞垄断官营了,也别再任命官员搞贸易公司了,不要与民间老百姓去争着挣钱”),
: H! W+ y. x7 z作者没提是哪个大臣说的这话,说了就能查证,所以不能提,只能说“大家说”,
+ c# P1 H8 |; d8 K Y6 E/ C# k这本身就是春秋笔法之一,明明是作者想说的话,一定要叫别人来讲,如此才显得公允。$ k1 r5 u3 s6 w. r
这也是左传习用的办法,动辄“君子曰”,其实就是“左氏曰”,唐宋八大家多传承了这个笔法,特别喜欢用他人之口寄言,什么卖油翁曰、卖柑者言,捕蛇者说,都是拿来背锅的,. v! B7 Z1 v' }6 g) \5 y" U& q
犹如今人说:“我有个朋友想问下”,其实就是他自己要问,又犹如今人说:“家长们异口同声都说好,99.8%的人都说棒棒哒”,其实还是他自己一个人在说。
+ g7 \- z' c- }" ]5 n你看,低段位的春秋笔法我们今天连老百姓日常都在用,只是自己不知道来源罢了。下面来点儿高级段位的。
& j; {3 J' l8 j, w& P8 e好了,现在都已经“大家都说”了,这个铺垫已经很明确了,大结局来了,这是要拨乱反正了。 n* N- r3 E \, @
可我就不!
' a0 [$ v+ b. U作者再一转:“乃罢酒酤,宣、元、成、哀、平五世,无所变改”(于是废除了酒业专营,此后五代皇帝再无变更)。
- [8 X% Y; g, D4 a9 l仔细看就容易发现:热火朝天地铺陈了半天,结果只废除了一个酒业专营,其它的盐、铁和官营内贸,还是依旧,而且五代皇帝都没有去改它。; g/ l5 G% x, | t6 U
假如作者这里用另一个常用字:“只”罢酒酤,或“但”罢酒酤,这话就说得太直白,作者的不满情绪隐隐然跃于纸上。" n/ F* n. e, r) I! w- ~8 Y+ P% z
作者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立场,于是改用一个“乃”字(表示:于是就)。7 v) z: ^0 y( ]) K, ]
而最后一个“无所变改”又是一处作者故意留下的含糊措辞,变改什么呢?* P+ ~: E M* F& @$ N
是没有变改昭帝这一命令呢?还是没有变改那余下的几项专营制度呢?6 D7 j% }) H+ b4 V2 e' h& R4 O7 a
作者故意在这里让读者自己去解读。我们把这句话译成下面两行对比:
& U: {, f; b& G2 x& G“...请废除盐铁酒榷、均输官,勿与天下争利,但是只废除了酒业专营,其后五任皇帝再没改动过其余几项官营制度”,
2 V, I+ ~4 y: ^这话说出来,作者的牢骚和批判态度就暴露出来了。& w9 ^ a& b+ @+ I1 i
“...请废除盐铁酒榷、均输官,勿与天下争利,于是便废除了酒业专营,其后五任皇帝再也没有变更过这个事情”。
# D0 G6 q4 q& V2 ^这就把作者的态度全部隐藏起来了,任由读者去“自由地”感受和评判。' t7 B7 \8 k3 U5 u! G
但是作者已经作了引导和心理暗示,他故意引导人得出一个结论:* V7 Q$ M5 B H
“汉武帝与民争利,其后六世不能改易,遗毒千年”。+ `* x% w3 G/ X$ ]
心理学上有句话:只有让一个人相信某个观点是他自己推导出来的,他才会真正接受这个观点。
7 b* U* k' o/ _6 x# U春秋笔法有一个核心魔法用的就是这个道理,它从不会直接和读者说:“这个东西好伟大!”或者“这个东西好丑恶!”,它只会平铺直述,不会用哪怕一个字表明作者的态度,只是让读者自己品味、发现、推导,
3 Z) `: |0 _$ Z1 F6 M7 Z当然读者最后品出来的味道,往往都是作者用春秋魔法让你“品”到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