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
1 Y: L% w3 b/ O译文:魏文侯魏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魏文侯每次经过名士段干木居住的村邑,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四方贤才德士很多都前来归附魏文侯。魏文侯与群臣饮酒,奏乐间,下起了大雨,魏文侯却下令备车前往山野之中。
3 R1 u: r' m. E/ L6 `! \: Q4 R% k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7 }+ l9 `0 n+ v- R E
译文:左右侍臣问:“今天饮酒正乐,外面又下着大雨,国君打算到哪里去呢?”魏文侯说:“我与山野村长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不能不遵守约定!”于是前往,亲自告知停猎。韩国请求联合魏国出兵攻打赵国。4 R$ C6 b+ |/ r4 L; Q W
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5 v& D- p7 X# ~( ]4 K# w9 N2 K' @
译文:魏文侯说:“寡人与赵国,是兄弟之邦,恕不敢从命。”与此同时赵国也派使者来向魏国借兵讨伐韩国,魏文侯仍然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赵国。两国使者都怒气冲冲地离去。后来两国得知魏文侯对自己的和睦态度,都前来朝拜魏国。
- g( T/ C7 Z/ B W+ f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 N: e; Q# C( ~$ C# h; Y
译文:魏国于是开始成为魏、赵、韩三国之首,各诸侯国都不能与魏国争雄。魏文侯派乐羊率军攻打中山国,乐羊率军攻克中山国,并将中山国故土封给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君侯是仁德的君主!”9 L7 }; G* F5 h& O
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
! t& t1 I q+ U1 _译文:只有任座说:“君侯攻占了中山国,不用中山国的土地来分封给自己的弟弟们,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的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离开。魏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君侯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那你认为我是仁君的理由是什么?”! t( ^* u' B3 a$ [
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K. X1 |, ?+ \4 ?$ B. Q
译文:翟璜回答说:“臣下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于是我知道君侯是仁德的君主。”魏文侯听完后大喜,派翟璜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其为上客。
% H6 V" H3 y. ]' w# O4 t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 A* x: k/ E8 d% v1 {9 ^' f7 j5 ]6 n译文:一次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文侯说:“编钟的乐声不协调吗?左边高。”田子方笑了,魏文侯问:“你笑什么?”田子方说:“臣下我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精通音乐,我担心国君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魏文侯说:“对。”
8 X& d- [" g1 v0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 a& G+ z3 x* @6 K+ O0 C- y
译文:魏文侯的儿子公子魏击出行,途中遇见国师田子方,公子魏击下车伏拜行礼。田子方却不作回礼。魏击怒气冲冲地对田子方说:“地位尊贵的人能对人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
7 A6 H- ~1 [6 W' o/ p( M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 r4 t4 T) |3 S) E; _) ]% D
译文: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啦,富贵的人哪里敢对人骄傲呢!国君对人骄傲就将亡国,大夫对人骄傲就将失去采邑。失去国家的国君,没有听说有人以国主的待遇对待他的;失去采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以家主的待遇对待他的。0 f* {# ?+ e: H+ p+ k
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
; `# Z* u1 v5 [6 K5 t9 S; G# |) X& S译文:贫贱的游士呢,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行为不合意,就可以穿上鞋子告辞了,他们到哪里不都是贫贱吗!”魏击于是谢罪。魏文侯问李克:“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选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
! r. k8 q& l% H# |% a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 H! h& z6 f/ s2 a0 c% c+ {
译文:李克回答说:“下属不参与尊长的事,外人不过问亲属之间的事。我做为臣子在朝外任职,不敢妄加评论。”魏文侯说:“先生就不要临事推让!”李克说道:“国君没有仔细观察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是什么人,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是什么人,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是什么人,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事情,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是什么东西。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这个人是不是个人才,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 T8 ]( Q, A8 k
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
, G4 P( A+ C. q. D/ X译文: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李克离去,遇到翟璜。翟璜问:“听说今天国君召先生去征求宰相人选,到底定了谁呢?”李克说:“魏成。”
* V( n/ N# Q0 B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
% O9 {, O- m0 s3 L+ P6 D译文:翟璜立刻忿忿不平地变了脸色,说:“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国君担心内地的邺县,我推荐了西门豹。国君计划征伐中山国,我推荐了乐羊。中山国攻克之后,没有合适的人选前往镇守,我推荐了先生你。
, c j( Z" `* t7 J; ?, t: U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 \. x. Y* X7 R( f
译文: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凭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我哪点儿比魏成差!”李克说:“你把我介绍给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高位吗?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说了刚才那一番话。, _- w9 M0 y! A. \/ {' R9 G: d' w
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4 F1 L* l" e+ _, J, u6 r3 I( _
译文:我之所以推断国君肯定会选中魏成为相,是因为魏成享有千钟的俸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向东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国君都奉他们为老师;
) v! X2 t. P; ^5 I- {/ k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0 W' v' ^/ s; Y6 L译文: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你怎么能和魏成比呢!”翟璜听罢徘徊不敢进前,一再行礼说:“我翟璜,真是个粗人,失礼了,我愿终身为先生的弟子!”
5 y; _" U! v" a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7 U8 A/ Q' I2 j, ~ z5 |8 Z
译文:吴起,卫国人,在鲁国出仕当官。齐国攻打鲁国时,鲁国国君想任用吴起为主将,但吴起娶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权贵们猜疑吴起。于是,吴起杀了自己的妻子,求得主将一职,率军大破齐国军队。
$ r- O+ A9 W4 H* e' \5 q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
4 B% M+ R* z8 U' G$ n译文:有人在鲁国国君面前攻击吴起说:“吴起当初曾师事曾参,母亲死了也不回去治丧,曾参与吴起断绝师徒关系。现在他又杀妻来求得主将之职。吴起,真是一个残忍缺德的人!况且,以我们小小的鲁国能有战胜齐国的名气,这样各个国家都要来算计鲁国了。”吴起恐怕鲁国治他的罪。
+ K: T3 `8 c3 {- r& d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8 g; d, y" `+ ]9 R译文: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于是就前去投奔魏文侯。魏文侯征求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吴起为人贪婪而好色,然而他的用兵之道,连齐国的名将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于是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率军攻击秦国,攻占五座城。
8 p5 O, E7 t/ R: w% R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
9 E. M9 X9 o$ j. U, I7 F译文:吴起做主将,与最下等的士兵同样穿衣吃饭,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也不骑马,亲自挑上士兵的粮食,与士兵们分担疾苦。有个士兵患了毒疮,吴起为他吸吮毒汁。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却痛哭。
( l* {7 R7 Z- I. x( A, p6 `# C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0 n( s8 E) `" u4 r* p译文:有人奇怪地问:“你的儿子是个士兵,而吴起将军亲自为他吸吮毒疮,你为什么还哭呢?”士兵母亲答道:“不是这样啊!当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父亲作战从不后退,最终战死在敌阵中。吴将军现在又为我儿子吸毒疮,我不知道他该死在哪里了,所以哭他。”
6 }! Q9 U5 K& M8 L5 A- \; R燕湣公薨,子僖公立。二十四年王崩,子安王骄立。盗杀楚声王,国人立其子悼王。
% M0 {3 f! w) W7 ^! r; A译文:燕湣公去世,其子燕僖公继位。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前402),周威烈王去世,其子周安王骄即位。
N9 d2 O& T3 M! A盗杀楚声王,国人立其子悼王。
5 H- u7 Z% k5 F9 [6 ~! `译文:楚声王被强盗所杀,楚国贵族拥立其子楚悼王为楚王。! y4 O+ v/ X) D' a( ^1 V
安王
6 I) k* g Q! y- v译文:周安王) Q% z( ^ u2 o1 B5 y
安王元年庚辰,秦伐魏,至阳狐。二年辛巳,魏、韩、赵伐楚,至桑丘。郑围韩阳翟。4 v5 Q6 D- {* G
译文:周安王元年庚辰(前401年),秦国出兵攻魏,一直打到阳狐。周安王二年辛巳(前400),魏、韩、赵三国联合出兵征伐楚国,一直打到桑丘。这一年郑国出兵围攻韩国的阳翟。
" m2 `. N0 V/ n4 t) x! ^' B韩景侯薨,子烈侯取立。赵烈侯薨,国人立其弟武侯。秦简公薨,子惠公立。0 y2 V( e6 }/ v* T
译文:同年韩景侯去世,其子韩烈侯取即位。赵烈侯也在这一年去世,赵国贵族拥立烈侯的弟弟赵武侯即位。秦简公去世,其子秦惠公即位。
: U, L0 M! |) w. `三年壬午王子定奔晋。虢山崩,壅河。四年癸未,公元前三九八年楚围郑。郑人杀其相驷子阳。五年甲申,日有食之。
+ y8 s/ G% A" [3 z# _; o: V译文:周安王三年(前399),周王子定投奔晋国。虢山崩塌,沙石堵住了黄河。周安王四年(前398)楚国出兵围攻郑国。郑国贵族诛杀其相国驷子阳。周安王五年(前397),发生日全食。
1 c; a0 a3 }# [# C M- ^8 U( C& e; L三月,盗杀韩相侠累。侠累与濮阳严仲子有恶。仲子闻轵人聂政之勇,以黄金百镒为政母寿,欲因以报仇。
' w" G2 T6 ` @9 [$ X. H( W: i译文:周安王五年(前397),有盗匪刺杀韩国国相侠累。侠累与濮阳人严仲子有仇,严仲子听说轵地人聂政很勇武,便拿出一百镒黄金为聂政母亲祝寿,想请求聂政为自己报仇。
$ V3 {( w3 V1 p* u8 g* V政不受,曰:“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及母卒,仲子乃使政刺侠累。侠累方坐府上,兵卫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 A0 b; s0 e) G" j
译文:聂政却不接受,说:“我的老母亲还健在,还不敢为别人去献身!”等到聂政的母亲去世后,严仲子便派聂政前去行刺侠累。侠累当时正端坐府中,有许多护卫兵丁,聂政直冲上厅阶,把侠累刺死。然后划破自己的面皮,挖出双眼,割出肚肠而死。
/ V+ D' [) i/ P0 g0 p, b5 }韩人暴其尸于市,购问,莫能识。其姊嫈闻而往哭之,曰:“是轵深井里聂政也。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遂死于政尸之旁。7 |: c/ Y" v/ \: J1 U1 o
译文:韩国人把聂政的尸体放在集市中暴尸。并悬赏查找,但无人知晓。聂政的姐姐聂听说此事前往,哭着说:“这是轵地深井里的聂政啊!他因为我还在,就自毁面容不连累我。我怎么能怕杀身之祸,最终埋没我弟弟的英名呢!”于是自尽死在聂政的尸体旁边。+ V5 c( r" b/ u6 \1 a
六年乙酉,郑驷子阳之党弑繻公,而立其弟乙,是为康公。宋悼公薨,子休公田立。八年丁亥,齐伐鲁,取最。韩救鲁。郑负黍叛,复归韩。5 C- l/ }/ a% I; T
译文:周安王六年(前396),郑国驷子阳的余党杀害了郑国国君郑公,改立其弟乙为国君,即郑康公。同年宋悼公去世,其子宋休公田即位。周安王八年(前394),齐国出兵征伐鲁国,攻取鲁国最邑。韩国出兵援鲁,郑国负黍这个地方发生叛变,后归附韩国。
4 ]5 [+ N$ q( I. m9 D, B. Q, U" D九年戊子,魏伐郑。晋烈公薨,子孝公倾立。1 Z! g" m" z' r. a! u
译文:周安王九年(前393)戊子,魏国出兵征伐郑国。晋烈公去世,其子晋孝公顷即位。
: Q( a# x* E! |5 Y3 Q$ |# t/ r. c十一年庚寅,秦伐韩宜阳,取六邑。初,田常生襄子盘,盘生庄子白,白生太公和。是岁,齐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使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 V! D& j/ X: d8 O译文: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庚寅,秦国出兵征伐韩国的宜阳地区,攻取韩国六座城邑。当初,齐国田常生襄子田盘,田盘生庄子田白,田白再生太公田和。这年,田和将齐国国君齐康公流放到海边,让其保有一个城的赋税收入,以承继祖先祭祀。( ~. O2 Z8 @+ g5 ~- Q
十二年辛卯,秦、晋战于武城。齐伐魏,取襄阳。鲁败齐师于平陆。
! R, A) U0 v% L7 |译文:周安王十二年(前390),秦、晋在武城交战。齐国出兵攻击魏国,攻取襄阳。鲁国在陆平击败齐国。
6 X% T1 a. d/ a/ Q, V+ r5 b/ l十三年壬辰,秦侵晋。齐田和会魏文侯、楚人、卫人于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为之请于王及诸侯,王许之。. n$ ~& o: N. A& x" I. U7 y
译文:周安王十三年(前389),秦国出兵入侵三晋。齐国权贵田和在浊泽与魏文侯及楚国、卫国贵族会面,请求诸国支持自己为诸侯。魏文侯替他向周安王及各国诸侯申请,周安王准许。
]5 d) G4 P1 H2 N9 T' m( E/ o十五年甲午,秦伐蜀,取南郑。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
2 k! s5 r) T4 ], V% z5 ?* A译文:周安王十五年,秦国入侵蜀地,夺取南郑。同年魏文侯去世,太子魏击即位,即魏武侯。8 M( A" E3 ]$ ~% n! q: k- w8 P; |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 e4 V; n4 h# K6 H/ t2 G' k
译文:魏武侯在西河泛舟顺流而下,船行到河中心时对吴起说:“好美啊!高山大河如此险要,这是魏国的珍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宝在于国君施行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当初三苗氏部落,左有洞庭湖,右有彭蠡湖,但他们不修德义,被禹消灭了。
+ F6 T! f* D) L. ~0 e% m) O( ^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5 x) d2 A+ s L8 _+ |译文:夏君桀所居之地,左是黄河、济水,右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其南面,羊肠阪在其北面,但因朝政不仁,最终也被商汤驱逐。商纣王的都城,左是孟门,右是太行山,常山在其北面,黄河经过其南面,因他施政不德,最终被周武王所杀。. N Z$ L* }) }& P+ A7 W: I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
9 W) R% @9 L, V; m/ w" C0 Q) ?0 s译文: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侯不修德政,恐怕就是这条船上的人,也要成为君侯的敌人。”魏武侯听罢说道:“你说的很对。”魏国设置国相,任命田文为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我和你比功劳如何?”田文说:“可以。”& u# D0 ^0 s" ?0 ~6 k- e+ o0 {
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 x3 W6 P: v6 Z' h! _; h译文:吴起便说:“统率三军,使士兵敢于死战,敌国不敢谋算,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问:“整治百官,亲善百姓,使仓库充实,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3 |( T- X2 @3 s% n. ^ \" ]) t
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
6 S( E& a8 q6 X3 x0 D译文:吴起再问:“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依附听命,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还是说:“我不如你。”吴起质问道:“这三条你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 \. m/ y; k1 u
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 C% U* ? v- I% |- {译文:田文说:“如今国君年幼,国多疑难,大臣们各怀鬼胎,老百姓不能信服,在这个时候,是嘱托给你安稳,还是嘱托给我安稳呢?”吴起默默不语想了一会儿,说:“还是嘱托给你妥当啊!”过了很久,魏国国相公叔娶了公主为妻,非常忌惮吴起。
; n8 J5 K: w# l, H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
* i* W8 J. ] c* |" n0 U& o译文:他的仆人献计说:“吴起这个人很容易被除掉,吴起为人刚劲而且容易沾沾自喜。相国可以先对国君说:‘吴起是个杰出人才,但君侯的国家小,我担心他没有长留之心。君侯何不试着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如果吴起没有久留之心,一定会辞谢的。’
; Q( \% G. `8 Q) R* }: f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
+ w; N' u. Y# i- T5 J译文:公叔照此去做,吴起果然辞谢了与公主的婚事。魏武侯也因此疑忌吴起,不敢再信任吴起,吴起害怕被诛,于是投奔了楚国。
7 i% i8 X6 J2 V5 u* o6 I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4 b; u% k% L( h& }( t) C* m3 b译文:楚悼王平素听说吴起是个大才,吴起一到楚国楚悼王便任命其为国相。吴起严明法纪号令,裁减一些不重要的闲官,废除了王族中远亲疏戚的各种优待政策,用来安抚奖励征战之士,大力增强军队实力、破除合纵连横游说的言论。
+ N4 [, a! _/ A6 B2 e4 l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
, \ W+ v5 g. }1 `6 ?% U# x9 m3 _3 P译文:经过吴起的一系列改革楚国实力大增,向南平定百越,向北抵挡住韩、魏、赵三国的扩张,向西征讨秦国,各诸侯国都开始畏惧楚国的强大,而楚国的王亲贵戚、权臣显要中却有很多人怨恨吴起。6 |8 L' b# I! x
秦惠公薨,子出公立。赵武侯薨,国人复立烈侯之太子章,是为敬侯。韩烈侯薨,子文侯立。
, o+ E. m- Z, r' w译文:秦惠公去世,其子秦出公继位。赵武侯去世,赵国权贵重新拥立赵烈侯的太子赵章继位,即赵敬侯。韩烈侯去世,其子韩文侯继位。
8 A# i5 O) j# o: o十六年乙未,初命齐大夫田和为诸侯。赵公子朝作乱,出奔魏,与魏袭邯郸,不克。& \. n; e: i4 x, H# S, i- z
译文:周安王十六年(前386)乙未,周王室册封齐国大夫田和为诸侯国君。赵国公子赵朝在赵国作乱,失败后出奔魏国,之后与魏国军队一起进袭赵国邯郸,未能攻克。) X' U$ b# J7 z" v/ h, `
十七年丙申,秦庶长改逆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沉之渊旁。齐伐鲁。韩伐郑,取阳城;伐宋,执宋公。
5 h. f, m9 H6 `6 n3 ?& b2 g3 p4 D译文:周安王十七年(前385)丙申,秦国庶长改在河西迎接秦献公,立其为秦国国君;秦国权贵将秦出公极其母亲杀害,沉入河里。齐国攻伐鲁国。韩国攻打郑国,夺取阳城。又攻打宋国,活捉宋国国君。
( J& H" h; {- Y1 N l& W齐太公薨,子桓公午立。十九年戊戌,魏败赵师于兔台。二十年己亥,日有食之,既。二十一年庚子,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5 R; r6 ]- a4 W) ~: R$ O9 y2 i3 V9 _译文:齐国太公田和去世,其子田午即位,即齐桓公。周安王十九年(前383)戊戌,魏国在兔台击败赵国。周安王二十年(前382)乙亥,发生日食,周安王二十一年庚子(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权贵大臣发动政变,联合攻打吴起,, t* h$ `% O! H+ ^
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 f' I$ K+ t* u. k
译文:吴起逃到楚悼王尸体边,然后伏在楚悼王尸体上面。攻击吴起的暴徒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安葬完楚悼王后,楚肃王即位,楚肃王令楚相全数翦灭作乱者,因射杀吴起之事而被灭族的贵戚多达七十余家。! O" R. O" K, ~! V! L: o
二十二年辛丑,齐伐燕,取桑丘。魏、韩、赵伐齐,至桑丘。二十三年壬寅,赵袭卫,不克。齐康公薨,无子,田氏遂并齐而有之。是岁,齐桓公亦薨,子威王因齐立。
4 ^4 O1 ~ s( u1 ]3 I译文:周安王二十二年辛丑(前380年),齐国出兵入侵燕国,夺取桑丘。魏、韩、赵三国联合进攻齐国,兵至桑丘。周安王二十三年壬寅(前379年),赵国出兵偷袭卫国国都,未能攻克。被流放的齐康公去世,由于齐康公没有儿子。田氏王室于是把姜氏齐国全部兼并。
9 Q8 B$ Y$ C, c1 H二十四年癸卯,狄败魏师于澮。魏、韩、赵伐齐,至灵丘。晋孝公薨,子靖公俱酒立。
; d/ u/ G+ ^" ]7 q) S( Y译文:周安王二十四年癸卯(前378年),狄族在浍击败了魏军。魏、韩、赵三国联合伐齐,至灵丘。晋国晋孝公去世,其子俱酒即位,即晋靖公。9 f6 d. Z! I+ V' C7 o
二十五年甲辰,蜀伐楚,取兹方。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材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
. P5 F$ d: \- Y6 K$ [译文:周安王二十四年甲辰(前377),蜀人入侵楚国,夺取兹方。子思向卫国国君提起苟变说:“苟变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车。”卫侯说:“我知道苟变是个将才,然而苟变做官吏的时候,有次征税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
( d% S9 ]( A! H" s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 B/ B- R; G2 `* H J& M+ E
译文:子思说:“圣人选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它的。
; R! Z9 e n [5 j9 `- M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 h n$ P1 |- p4 m7 j
译文:现在国君处在战国纷争之世,正是要收罗锋爪利牙的人才之时,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一员可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侯一再拜谢说:“我接受先生的指教。”卫侯提出了一项不正确的计划,而大臣们却附和如出一口。
7 O+ n% W) X; v7 F0 d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5 }* P& Z' N% _
译文:子思说:“我看现在的卫国,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呀!”公丘懿子问道:“为什么会这样?”子思说:“君主自以为是,大家便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即使事情处理对了没有听取众议,也是排斥了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而助长邪恶之风呢!
5 H% k7 @7 X' q8 ~6 W) w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闇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闇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 A4 t% a8 o+ g- w5 y) u0 C译文: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乐于让别人赞扬,是无比的昏暗;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是无比的谄媚。君主昏暗而臣下谄媚,这样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同意的。长期这样不改,国家就不象国家了。”4 P* _3 A& f5 Y9 x7 m
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
* t6 Q& C- `2 g0 N译文:子思对卫侯说:“君侯的国家将要一天不如一天了。”卫侯问:“为什么?”回答说:“事出有因。国君说话自以为是,卿大夫等官员没有人敢改正你的错误;
# {4 L2 @/ S5 f& M) I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
# ?) {8 C$ V) A$ O: G译文:于是他们也说话自以为是,士人百姓也不敢改正其误。君臣都自以为贤能,下属又同声称贤,称赞贤能则和顺而有福,指出错误则忤逆而有祸,这样,怎么会有好的结果!
4 B+ [! w. R- U《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 J5 O- Q9 A, Q# J译文:《诗经》说:‘都称道自己是圣贤,乌鸦雌雄谁能辨?’不也像你们这些君臣吗?”
" A( p0 X8 ^5 O! A6 f# {# @8 s鲁穆公薨,子共公奋立。韩文侯薨,子哀侯立。
! J$ q" h- c# e译文:鲁国鲁穆公去世,其子姬奋即位,即鲁共公。韩国韩文侯去世,其子即位,即韩哀侯。
1 h, J% A) i9 g4 ^# i二十六年乙巳,王崩,子烈王喜立。魏、韩、赵共废晋靖公为家人而分其地。. Q* A7 B9 J) O* A0 r) b
译文:周安王二十四年乙巳(前376),周安王去世。其子周烈王喜继位。这一年魏、韩、赵三国联合把晋靖公废黜为平民,瓜分了晋公室的所有残余领地。4 V" a) `1 m# b
# a4 p! e8 [, X8 p" H) O0 x烈王
; e. z2 X% m, k1 p, j2 h8 L/ V译文:周烈王
- H9 I+ |6 Z$ E4 ?0 I" `' X烈王元年丙午,日有食之。韩灭郑,因徙都之。赵敬侯薨,子成侯种立。$ W$ }' E' c! y
译文:周烈王元年丙午(公元前375年),出现日食。韩国攻灭郑国,韩国于是把国都迁到新郑。赵国赵敬侯去世,其子赵种即位,即赵成侯。! r8 X( s5 `$ A5 D. i- e' L, B r
三年戊申,燕败齐师于林狐。鲁伐齐,入阳关。魏伐齐,至博陵。燕僖公薨,子桓公立。宋休公薨,子辟公立。卫慎公薨,子声公训立。
5 I1 c3 |0 q8 _. n5 Y! D译文:周烈王戊申(前373年),燕国在林狐击败齐国。鲁国出兵攻打齐国,进入阳关。魏国入侵齐国,攻至博陵。燕国燕僖公去世,其子即位,即燕桓公。宋国宋休公去世,其子即位,即宋辟公。卫国卫慎公去世,其子卫训即位,即卫声公。' R) C0 _) G1 x
四年己酉,赵伐卫,取都鄙七十三。魏败赵师于北蔺。
7 ^1 E9 W( o! _, y/ D译文:周烈王四年己酉(公元前372年)赵国入侵卫国,夺取卫国七十三个村邑。魏国在北蔺击败赵国军队。
( C z: P k' Q) i) ^, i# t五年庚戌,魏伐楚,取鲁阳。韩严遂弑哀侯,国人立其子懿侯。初,哀侯以韩廆为相而爱严遂,二人甚相害也。( @( R) Q8 q" U8 W; b* z% o$ c
译文:周烈王五年庚戌(前371年),魏国入侵楚国,夺取鲁阳。韩国严遂弑杀韩哀侯,国中贵族立哀侯之子为君,即韩懿侯。当初,韩哀侯曾任命韩廆为国相,却宠信严遂,致使两人互相仇恨至深。
( n# k. Q6 @* F* r; W! j严遂令人刺韩廆于朝,廆走哀侯,哀侯抱之。人刺韩廆,兼及哀侯。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罃与公中缓争立,国内乱。
' \' o3 l { s% ?3 |) ~译文:严遂派人在朝廷行刺韩廆,韩廆逃到韩哀侯身边,韩哀侯抱住韩廆,刺客刺韩廆,连带韩哀侯也被刺死。魏国魏武侯去世,未立太子,其子魏罃与公中缓争位,致使魏国政局大乱。
s2 G* g6 z( o! [, ?+ N( r& v六年辛亥,齐威王来朝。是时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天下以此益贤威王。赵伐齐,至鄄。魏败赵师于怀。. I1 b$ u+ @; G0 d+ ^4 b+ I
译文:周烈王六年辛亥(前370年),齐威王前来朝拜周烈王。当时周王室已十分衰弱,各诸侯国都不来朝拜,唯独齐王仍来朝拜,因此天下人愈发称赞齐威王贤德。赵国攻打齐国,直至鄄地。魏国在怀地击败赵国。
: i: @! A$ r5 W$ a U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 u; l0 t. n8 X- \% W7 {. ]
译文: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就任,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寡人派人去即墨调查,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 Y9 q/ d) _1 q/ x5 _1 @$ S4 D
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6 h- W3 w9 ~ { u; C
译文:于是寡人知道这是你不巴结寡人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就任,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寡人派人前去考察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 R! ]5 ]$ z4 g
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楚肃王薨,无子,立其弟良夫,是为宣王。宋辟公薨,子剔成立。8 \$ g M, Z: s9 w y Y* v
译文: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寡人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寡人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杀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臣僚们都毛骨悚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 _2 v/ A" E7 Q/ B! q ]7 X) g
七年壬子,日有食之。王崩,弟扁立,是为显王。魏大夫王错出奔韩。公孙颀谓韩懿侯曰:“魏乱,可取也。”懿侯乃与赵成侯合兵伐魏,战于浊泽,大破之,遂围魏。
/ f% N: ^! T( I# F" t9 T9 g译文:周烈王七年壬子(前369年),出现日食。同年周烈王去世,其弟扁即位,即周显王。魏国大夫王错逃奔韩国。公孙颀对韩懿侯说:“魏国内乱,可以乘机攻取魏国。”韩懿侯于是与赵成侯联合出兵入侵魏国,韩、赵联军与魏军在浊泽会战,最终韩、赵联军大败魏军,进而包围了魏国都城。
e1 o- l( P% t) N成侯曰:“杀罃,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二国之利也。“懿侯曰:“不可。杀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贪也。
7 g3 D# h4 m5 V( y译文:赵成侯说:“杀了魏罃,立公中缓为魏国国君,然后割地退兵,这对我们两国是有利的作法。”韩懿侯说:“不妥。杀死魏国国君,是强暴;割地后才退兵,是贪婪。6 z; d" B9 M' \/ O& X2 I
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赵人不听。懿侯不悦,以其兵夜去。赵成侯亦去。罃遂杀公中缓而立,是为惠王。2 s* w- d. o) ~( N# w
译文:不如让两人分别治理魏国,将魏国分为两半,这样魏国就会被削弱的连宋国、卫国还不如,我们就再也不用担心魏国的威胁了。”结果赵成侯不同意。韩懿侯也很不高兴,就率军乘夜离去。赵成侯也只好退兵归国。魏罃趁机杀了公中缓即位,即魏惠王。. r8 A% S) {7 U+ g, E
太史公曰:魏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国之谋不和也。若从一家之谋,魏必分矣。故曰:“君终,无適子,其国可破也。”$ F! v: ?% D* j" ~
# v, q- C( b; Q7 @
译文:太史公司马迁曰:魏惠王之所以能自身不死,国家不被瓜分,是由于韩、赵两国意见不和。如果按照其中一家的办法去做,魏国一定会被瓜分。所以说:“国君死时,无继承人,国家就会被击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