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一个高中同学饭局上,大家聊起了工作。谈笑间得知,有人换了工作,有人辞职和前同事一起开了公司,有人待业中。高中同学的饭局和大学同学的饭局,有个明显不一样的地方:大家基本来自不同的行业。于是乎,席间自然问出了一个问题:“你现在的工作,是你当年大学里学的专业吗?”" j5 h+ W0 x0 a o
9 A. U& f: s/ _1 C7 {过了而立之年,很多人的工作已经和大学里的专业无关,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人世间的丰富纷繁正在于有“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以作为谋生的手段,也可以成就精彩人生。相比这个问题,我其实更想问一个没有问出口的问题:你现在的工作,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吗?. D' s/ ]5 E* k: p; H
. o) T. _+ K' ]7 l8 s
前不久,帮几位弟弟妹妹参谋填报高考志愿,发现一个挺普遍的问题:问他们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或方向,哪怕说个大概,答案都出奇地一致:没有。对于他们来说,好像读什么专业都行,将来干什么事业也都行。这挺让我诧异。这种“都挺好”,未必真的好。: k5 {7 H2 @2 M: M" i o0 Q& Q
/ ^6 x, S6 @8 G
人生一晃,十八年过去了,他们仿佛又站在了一个起点上,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该往何处走,当然也就无所谓“自主决定”。这其实是件挺可怕的事情。 9 i0 u& E( ^4 M& ~9 J0 H
+ W" t$ o) V' m! H7 k
而和这种“茫然”相对应的是,现在的很多孩子,包括刚刚高考完的年轻人,从小就是在各种“兴趣班”里长大的。读过了那么多兴趣班,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没有清晰的兴趣,这或许说明,那些兴趣班里的所谓兴趣,未必是真的,又或者从一开始就含着某种程度上的被迫和盲目。
4 @( b( i$ P- X" ] ^( E C
J2 J8 _$ N+ {$ I) S+ z清华大学石中英教授曾说,“当前教育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学生的被动学习。”被动经常会造就事倍功半,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什么事业,有了兴趣,大概干起来是事半功倍的。因为基于兴趣,你会主动去克服困难,没有条件会主动创造条件,当你在兴趣的指引下达到目的或者接近目标,那种成就感也是被迫的工作无法比拟的。% e X9 l F* J3 s- X
4 F: Y u+ U/ K7 c4 Q$ F卢梭说,“我们从三个来源接受教育,即自然、人和事物。我们的器官和能力的自发的发展构成自然的教育。教我们如何利用这个发展,构成人给我们的教育。”胡适的师父约翰·杜威则说得更直接——“教育过程以外无目的”。好的教育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辅助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与众不同的人自然而然成长。: V) k i$ N7 |3 Q$ @6 S" j, n
- c+ {" R$ ~4 W5 {5 f5 d4 s
兴趣的建立和满足,也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当下,很多人自嘲“打工人”,不断吐槽自己的工作,就好像是进入了一段失败的婚姻,正是在于那并非自己的兴趣所在。为了兴趣而去拼搏,那不叫“卷”,而是一种自我满足。那些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和追寻兴趣的人,虽然有时看起来有点“遗世独立”,但却自有一方世界,任其遨游而不疲惫。
/ r0 u6 {$ M& h
! ?( X* X& V/ w" N9 n ?3 |3 ^6 L一位朋友在“35岁”的门槛失业后,因为自己和妻子平日里喜欢喝咖啡,时而也会直接上手磨咖啡豆,便一步步从无到有地做起了卖咖啡豆的生意;又因为喜欢养宠物和旅行,便带着宠物狗自驾游,无心插柳,居然慢慢做火了自媒体账号,成了一位旅行博主。而这些,都与他此前的本职工作毫无关联,却又构成了如今收入的主要来源。
4 b7 b' s- g' @7 u( M1 {- R" h w" H1 h
( [1 y8 \$ H4 M5 D9 R. v# r这让我发现,兴趣不仅可以在精神上救赎我们的生活,还可以在物质上支援我们的生活。甚至,当你碰到工作的壁垒、掉入生活的陷阱后,最后把你拉上来的,却是那些平日里看起来可有可无,甚至还有点“浪费时间”的兴趣。
# E* e# ?; x! y* C
1 ~% M& h4 e" Y9 R+ d当然,兴趣是无所不包的,它可以大如星辰大海,也可以小到一首歌、一支舞蹈,或者是一个每天只需要花费十分钟的生活小习惯。每个人的兴趣都可以很具体,它是生活的毛细血管,也调配着人生的甜度。生活,总要有点色彩;人,总要有点兴趣。
9 b1 d9 H% R: d6 Q4 q% b$ n5 Q
8 n* }, c3 d+ k$ ~.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