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夫子有云:“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 j; W7 _+ r* W是谓“左右逢源”之出处。4 d) g3 y% P6 M0 q5 P# U
其本意,如果积累足够深厚,就如同地下取水,往左往右,皆得水源。于是左右逢源,运用自如。君子在意自己真正的收获。+ P; R) f S2 N
从这里面能读出来一因一果,两重道理。8 Q6 T$ m' P8 K4 _/ L
当人面临两难境地,被夹在中间,举棋不定,必定想找到一种万全之策。
i9 X( }3 y5 N4 x! i你想左右逢源,化解矛盾。但更多的时候,你更想全身而退,撇清关系。
% s! D. @& i5 i6 C3 N% D可事情找上你,或许因为这就是你的工作,是你的职责所在,你承担着一个夹在中间的角色;' j% K0 X$ R, Z+ P1 N, v# a
也或许就是赶巧了,让你偶然碰上一个不知所措的局面。
1 i& z H9 v& h! I3 r- v& s不论必然,还是偶然,都没有一招致胜的法宝。! Q* S2 ^: x0 E* s5 U2 @, N3 l
原因不明,问题不清,语焉不详,结果不辨。任何一种情况作祟,你不仅得赔上自己的尴尬,乱了该有的立场,还会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 w9 v* a/ Q& Y1 Q, V9 K- B) u5 _即便如此,你依然需要拆解前因后果,寻一个尽量接近左右逢源的妥当办法。
5 R! a9 w: `9 U+ Q“资之深”就是前因。
( x) O3 W8 i: c2 N6 I也就是说,能否左右逢源,在于你对事情本身是否足够了解,你懂不懂利,知不知益,你对当事双方参得透不透。; U" P9 ` `. J
如果,你清楚,明白,还能理解,并掌握来龙去脉。
( b g1 p$ s6 N1 A% D$ _; |8 K" ?7 w5 L# x比如,你了解办公室让领导开会的初衷,也会意领导表示拒绝的理由。- |8 M& {. w$ ]2 ?
你就必然知道,如何把拒绝翻译成迫不得已;你也懂得,怎样把要求转化成盛情邀请。, g$ C2 n8 R$ b7 U+ E) h2 M( ?! U( x
但选择之前,却要先衡量后果。再从后果倒推做法。$ i8 w: m- o) n. C6 }- }
相反的,你要是不明就里,不闻其详,完全搞不清怎么回事。6 ?0 N! ~+ W1 K9 n$ m4 d
你就真如瞎子摸象一般,做片面解读。
x. r. Y7 W- n* B/ E# j# ?3 D) J既无从决定该妥协的方向,也不确定要解释的对象。
2 n9 p9 X1 r2 m; g若因此被无视,费力不讨好,都是可以接受的好情况。
( ]& _8 I& Z! d/ f+ D, s5 n怕就怕自己深陷其中,惹火上身,谁都埋怨你,最终落得里外不是人的境地。
- x) |, i* y, `* P, l5 U9 X. R这时候,你就更要琢磨清楚后果。依结果,定做法。
8 ]. e4 l7 b/ I两种情况,殊途同归。
; p L7 V& e9 g“欲其自得之”就是后果。也是决定做法的前提。
' j* c9 U! o" S& X C/ ^这句话告诉你,君子应该在意的,是找到真正对自己有收获的价值。' A3 g, R5 G- v& {% N( F! w; p
你置身其中,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并不取决于两头儿的态度,更不是忽左忽右的摇摆。8 A0 T" r" ]- P$ R
而是你要从自己对事情理解、掌握的程度出发,推导出对自己最有意义的方向。5 }8 A( J; q( V+ W
不是搅和到他人的观点与博弈中,还使自己孱弱的影响力瑟瑟发抖。
! f2 p2 n! Z i4 m7 i这不仅是“左右逢源”带来的启示,更是一个人面对夹击时,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 k: K1 T2 T, }$ s这是趋利避害的实际选择。是结束夹击状态的直接路径。* T) y/ K a' \6 @
具体来说,什么是对你而言最有意义的走向?
2 k8 E- D2 G, n2 u, V0 |那便是:推动事情发展,结束纠结状态。* ]! F+ `/ H5 A4 i) i6 N+ }+ q5 g! n
你可以说,
% \1 |3 c7 n/ H7 H+ a7 A+ V“建议先开会。领导那里,我再去催。”0 H' ?. {: P5 e, M3 M' S: s
或者对你的领导说,
9 c, G" g: v: Q( f: F& j' a“领导,既然你不去,我是不是也没必要去。”; h6 v3 z) H9 ]
再或者,干脆省去遮遮掩掩,向两头儿分别表达自己最积极的态度。
3 h" U0 X& x3 I& v* H$ d' J. x! {怎么办?你们定!
2 a/ P, w' l, G1 J& D) Y8 G别跟着瞎忙活,你也就守住了自己从事儿上得到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