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谁邀的, 谢… 作为一个COVID期间的新晋的AP, 我还没有带出第一个博士生,没有什么发言权。不过我发现大家有几个回答怨念不小。我略微思考了一下,有几个想法:
: ]4 F/ \+ A/ x" k3 ]6 Z
! m" y1 I" C$ q" L6 Z7 c- 从博士生的角度来说,变成一个更让自己喜欢的人,应该是一个主要的目标。每个人性格,经历,优点/缺点都不尽相同,没有一个统一的叫做“好”的标准。比如一个从标准中式教育环境成长下的我来说,读博是个挺随机的选择,我并不知道会怎么样。我当时也完全没有想走faculty的道路,但学习的经历/性格特点等等因素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的想法。现在回想起来,我有没有利用那几年让我变成更让自己喜欢的人了? 我想答案不好说,但是可能是的。这种能够获得一些奇奇怪怪想法和能力,能够轻松发现自己真是菜鸡的感觉,我想是其他很多时间选择中不一定都具备的。' ` i& |7 c" K4 x1 w0 |$ i
-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当然最希望遇到主动,上进,(所谓省心) 的学生。经常看到黑AP的文章,我表示同意大部分观察的部分,但是那个原因甚至是结论可能是错的。 大部分是北美tenure体制下对AP压力较大造成的,来自于各种繁杂的学习过程,funding,research,service等等,让老师无暇他顾。往往top school的情况更甚。作为学生的话,尝试多talk to your advisor吧,大部分时间她/他只是太忙了。我当时干了一年AP的感觉就是,我巴不得一天有48小时把这么多有趣的项目都做了 :) 可惜,没有…
' C& x/ W, u" o& q0 V& q - 老师和学生间的信息不对称,这可能是大部分误会的来源。老师们确实想的更多更长远一点。我很难想出其他一种advisor/advisee的关系是这种相对纯粹的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的过程。我读书期间有很多很多的信息滞后/短视,都是后来自己成长了后才发现的:原来蠢的是我自己。以至于到现在我的老师们还经常拿我蠢的例子教育/激励新学生。
c, p' \. X6 B' g) r - “为了你好”的家长文化同时影响着学生和老师。老师觉得好意不被学生领会,学生觉得老师是压榨。这一点我觉得实在是因人而异。有人很习惯,有人很反感。
/ I- h+ E2 n4 a8 m$ Y$ D Anyway,这个过程老师/学生磨合的过程是艰难和有趣并存的。Have fun!, r' \7 Y2 N" G; r. a) W: L
(手机码了这么多字,其实就是想说明,我也想知道怎么带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