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领导提拔重用优秀有能力的员工,似乎是人之常情。6 b' r, U8 ?4 \+ K9 v+ ] m( o
可现实中,明明有些人非常有能力,却始终得不到重用。0 V5 M/ G# y& l! g" I7 v0 K
而那些能力平平的人,竟能步步高升,屡次得到领导的赏识。5 ^' ]" [1 q( `- z
这是为什么?
4 {6 b n! g. x+ g$ D
. a/ \% ]% O }; e, x, \3 I7 J
: K1 X: h& O# v1 U; | d( f7 Z+ y5 j2 {, ^+ T% v6 _& q% F0 ^4 I
( `& `3 ^! F" B+ s1 [# z @" K5 k2 s有人说,是优秀的人运气不好,怀才不遇;" P: U" N3 W' I+ {6 M, T/ c
也有人说,那些人都是靠潜规则上位的,各中原因太厚黑。2 m5 {9 ?8 V' ]
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有个叫劳伦斯·彼得的人,就已经把这事整明白了。
* ~1 Q' F' a4 e: N/ m3 R而所谓“领导提拔庸碌之人”的真正原因,也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不堪。. X* V; `* ]% P) G, Q8 c
0 b: j% t7 x- z! ]4 N5 W8 o- P
6 z( i* q5 @$ L2 y6 X% {; H3 d+ Y0 V* p$ ~% a8 H) |4 ]9 _; i
7 ]" k! r+ n8 [8 X- ~! }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6 H8 u0 W2 _3 Y
只有了解了职场升迁的深层机理,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做到平步青云。
! B$ D7 O+ C; n l那怎么才能了解呢?
, O7 }' `1 H4 _5 h# R% x9 h今天,心眼儿就跟你从头聊聊“职场提拔”这件事。
3 ? Y% I& {% R! N i
! W" A( R! F* N. v: `3 n1 w
$ T* C# K8 x4 Q' C8 c. A
3 y; \' M. }+ T' ~& P$ A; x, P5 i' x, i0 a' _# P
01 你得不到提拔的3个原因
8 B3 l, u/ }$ D' b1 v( G! e+ l' U$ k' F" R* |
演员黄晓明曾因一句“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迅速成为全网的热议焦点。
3 i/ G! ^$ L5 Z& n2 a/ f$ ? U. g% S! ~; A$ R* t$ T) R0 A0 `
- 有人说,他这就是“中年王子病”,典型的自恋标杆。
8 U0 {/ I; V) v8 s - 也有人觉得,现实就是这样啊。% u- [- W1 r* Q: \* p
当你觉得“我做得很好,为什么老板不给我涨工资”时,实际就已经掉进了“我以为”的陷阱。% m' ~3 p1 U. r/ K/ }3 [% p
因为对于老板来说,他想要提拔的员工,必定是“我觉得好”的。0 l0 u+ V; b( o( Y* `
那该怎么降低你与老板之间的“感觉误差”呢?& O6 F) R# X2 k: F* Z+ h7 H) {
以下3种情况,可以参考。
/ ^( Y) C3 |- l- w$ w6 `) p! K4 P8 a+ A; C) v
. {0 e) Q" L1 W& h9 @3 `1 _
) n7 J% N4 Q' o8 ~ B [! b. [7 W% w
1、是否符合公司发展需求?: ?) I" A( |. p1 Z0 N) ~% A
若干年前,华为招聘了一位高材生。
5 |4 r& l, I/ f* d' r4 b; c刚进公司不久,这位人才就给任正非写了一封万言书。* {8 e% p6 h/ @8 A9 `+ ^% S6 |; y
里面讲到了很多有关公司的改革措施、经营策略方面的建议。
2 ]+ f) }; q# Q, f$ Z9 k然而,这封信到了任正非手里,没看到一半,任总就做出了批示:$ {- N6 F# t: S2 @/ b" V$ Q2 A2 w
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 u6 ?+ r2 g+ @1 f* S
$ i, u: {" @1 Q7 D9 @8 g0 G
* k" {+ C m# H- a! S
! W6 @: S) } Q/ u无独有偶。
) K' n9 S: N; k' i9 Y7 g不久之后,又有一位新员工,写了一封名为《千里奔华为》的万言书。
3 D' [# }. o8 s/ k# M+ s其中不乏针对华为公司现有的弊端,提出了详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2 O+ @& P* h5 m# `读完这封信,任正非对其大加赞赏。
3 k2 y" \' j2 A1 l% H: Z% @“这份报告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公司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新员工从他们所处的角度对公司的了解,并提出善意的批评和建议。这是从新员工身上表现出来的主人翁意识,难能可贵!” 同样是新员工,同样是万言书,为什么两个人的命运截然不同呢?
3 E! O% {/ K& o( X8 X; ?
" t( N1 ^, h5 k4 P: Q* [- a9 X
; P4 `4 h I( o3 K
; ]) i: d6 W* [4 K- T
: l$ Q D. @) X仔细分析之后,你会发现——3 U9 L+ d% F- \# W2 J
9 {" M4 l* b) n8 G- 前者,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从大方向上提出的改革建议;+ V" G+ r) ~$ W# d4 N
- 而后者,则是踏踏实实针对当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 K V! ^& l8 {7 P) R
- 一个是从“我觉得”的角度,干涉公司未来发展大局;# I- F0 G- l5 m5 a$ d7 F% M
- 一个是基于实际工作,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提出意见。
' u0 Z9 i+ G- E% b! k% D6 Q% n f) A 换成你是领导,会喜欢哪一个?# |/ R4 ~: B4 q6 o1 K
所以说,做个“接地气”的员工,是得到领导赏识的前提。
. T! x, g) a" e% z2 H' h即使能力一般,也大概率会在恰当的时候,得到更大的发展舞台。
3 r4 J) J3 I& `& `6 Z7 Q* V: o. D9 s( F" T1 B6 r
( }0 p1 y: t! \. a/ v, ?
5 l) L5 n4 i" A+ s+ z% ^. a
: U) `9 t9 ^) s7 T7 {. _0 {# J! k2、是否符合领导需求?
; @1 ?9 q" z! @% e西汉初年有个叫季布的人,是项羽的部下。: r, F ~: s, G4 O
这个人特别讲信誉,也很会打仗,尤其在与刘邦的对决中,总是不遗余力地将其打得稀里哗啦。
# }' ~: M- [; Q$ ?% D6 c. P于是,刘邦就记住了这个人。
; c* E9 y; M/ e2 |- ^% S0 b5 E b2 |7 y1 K; X6 V4 Q, D
; ?) a# ] Z- ]2 F
4 I. y& O( }, Z+ ^; d; f# m0 j# E0 Z6 z5 C# N, o
后来,等到刘邦夺取了天下,第一道指令就是:谁能将季布捉拿,赏黄金一千两。
+ E! n- T# U/ R9 S$ L" s5 O) `; z然而,刘邦身边的夏侯婴很欣赏季布。
8 b7 b& Y* q% U6 p$ r L: k9 J便冒死进谏说:
- }$ x) `( t, ~ z/ o3 k) ]- ]“季布是项羽手下的大将,他当年围困主公是他的职责。像季布这样才华出众,有勇有谋的人,如果能被重用,必将是大汉的福气。” 几句话,真就把刘邦给说动心了。
9 R! [8 W9 [+ E# u9 S后来,季布不仅升职做了大官,还为西汉的社稷付出了汗马功劳。
0 U8 g A0 ^0 e
6 m+ ^4 P/ F: p5 ^
8 ?! s+ u0 z( P+ _7 P. _7 i* s5 {% _' w" z$ s+ `/ R5 B/ K' p$ n
/ G9 Y* Q# X4 h4 l/ B0 b刘邦为什么会饶过季布,还另加重用?
1 S, L5 `, M. S/ ~% ]! d9 i答案其实很简单,就两个字——靠谱!0 u1 r* k' F0 i
职场中,领导其实是最没有安全感的人。
+ @: q" W8 ?% E; Y- o5 ]+ Q6 R' d; B) L
- 向上,他们要揣测大老板的意图,尽力做到公司的要求。
& Z8 h8 y! ]; p - 向下,他们还要管理好团队,让下属能“劲往一处使”地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 [7 W# h3 e8 a4 G6 e* a
所以,如果你在领导心中,是个“可靠”的人,提拔这件事,基本就稳了。, f: p7 {) a% [5 {' e: L- L1 P
那怎么才能让他觉得你靠谱呢? 想想诸葛亮当初是怎么获得刘备的信任的。
3 C( r6 W `$ l$ D. x) a; e三顾茅庐背后的《隆中对》,让诸葛亮和刘备彼此确认了,他们对未来的想法是一致的。# h! q; ` n3 X: j) x: U* Y5 s" C
这才有了后面的诸多故事。4 W6 S5 K# }- s' E5 E
所以下次向领导汇报工作,不要光说进度、谈具体工作啦。
& z+ h" ? J0 O8 ?- i4 F找个机会聊聊想法,谈谈未来,表达出你和领导的理念是相通的。9 Z, c. }4 |$ Y# v/ [
往往会事半功倍。5 Y: W; ?- o6 V* F& l: ^
% v5 ?1 N4 O, O# ]4 h: ?
# h: S+ Y" ~9 x# v
) }9 b- u1 W$ {+ I# q5 ]
; S& x ]+ b2 Z6 e6 ?$ {
3、是否符合团队需求?7 B, b o. ~4 \9 E! h7 M; `% w" |
不过,话说回来。
( K; E$ M8 l& c/ {' E当领导的,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团队出业绩的。& \- B0 k( K* k) D& o m' _. a
有的下属,的确单兵作战的能力很强,但放在团队中,就成了鹤立鸡群的另类了。% {- G& d2 M* h
如果是这种,还不如一群能力60分的人,凑在一起,做出100分的事情。 q5 O# H |% Y
所以,你是否适合这个团队,也是领导考核下属的一个重要标准。
+ F' q! A/ T# Z" {5 j+ V$ c5 }! U4 i1 _/ n# R6 P
# @+ r& t7 M+ K+ V P$ n
! U) C* E. H7 F/ J" L D0 m2 Y. P! p. z2 E+ q
那如果我做到了【接地气、靠谱、与团队合作】,是不是就能升职加薪了呢? 很遗憾,答案只是有可能!
# \& {* |) P8 N6 R8 S) }5 U因为在这些表面原因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动因,在影响着职场每个人的位置与升迁。
! z5 g( ~6 s* ^5 @5 y7 ? k02 彼得原理与帕金森定律
* U* s, T- y+ |: g7 H7 a2 N% H6 A+ l; f! u# e/ D+ G4 ~4 G
1965年,劳伦斯·彼得完成了《彼得原理》的文稿。
b1 }7 ^% P2 g% z从此揭开了职场层级制度的终极之谜。
$ J: s" O# j" E5 c* k) J5 M* _什么是彼得原理? 一句话总结,就是:在层级组织中,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而且组织有足够的级别,每个员工最终都会晋升到不胜任职位,并一直呆在这个职位上。
; |1 h8 j D: L0 C换句话说,职场中的每一个职位,最终都会被一个不能胜任的员工把持着。
1 |* o+ c* e) L" j/ l0 R
- N" o6 {7 W: w: \, h; ^# Q0 u) ~# ]' U! e* o8 u7 F4 b
7 y3 z* K7 x: ]& }3 G1 ?5 H. Y- d i. _2 Y
是不是有点悲观?
' {( ^/ t8 T& L可仔细想来,现实中抱怨领导能力不足的人,的确大有人在。
E* J, W* e% C z. L难道说,他们都是“偏激之人”吗?
l; C ?, d! ?* a f% ~其实并非。
8 z8 v& e0 _ z4 @/ i因为按照彼得的理论,这种现象是必然会发生的。
0 b& j4 h- Q. z# Z) i而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然而因地制宜地制定出,有利于自己的策略。" B- c: @: @, Y2 R( c/ N! ~
那该怎么做呢?
1 O2 T$ \5 ^; R% Q
6 w! W: Y1 G; h/ w1 [ E0 h6 ]( J2 g2 @: K0 o- ~ V: _
0 }8 E( z: t" h! q" B1 s' a; t
7 r6 {" z3 I$ u6 `' i2 M
英国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则用“帕金森定律”,描绘出了这个场景。
4 W2 u: O( {7 e9 T' k# I- D如果一个人,被放在了自己能力够不到的位置上,只会出现以下3种情况—— h" v6 I' K" G( }
w! q' u- F: N
- 1、主动让位,把位置让给更有能力的人。; s5 e. ]$ C: Z R X# }, Y' c$ ~
- 2、找一个有能力的人来帮助自己。
% E( q R9 z6 B9 z$ x - 3、提拔两个水平比自己低的人做助手。* F7 q1 Z) R& k2 w" g* b a
但凡是个头脑正常的人,肯定不会选择前两种方案。' d. D6 X2 N X n5 u7 y( r
# `4 ?" j) P5 [7 V- S1 b: _+ w
- 一个给他人做嫁衣;
) k2 b6 W* s+ L - 一个培养自己的竞争对手。+ B" V+ ~5 i2 b0 p
所以,只有方法三最稳妥。; p' ]- T$ \+ @; K: j" z, W2 g
2 r( k! z- M- j2 e* l, c2 A
( h& U0 a/ Z" H, b6 G/ r5 l) z# q: B! h, e9 H% o* Y
3 e! d) N9 n, ]0 v# m5 k+ K! N
然后,被破格提拔上来的助手,又会继续找能力低于自己的助手……如此循环下去,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些公司会出现人浮于事、互相扯皮、效率低下的情况了。
' ]1 x: B# [ N7 ]" T那不对啊?% v2 _. k% K! L
照这么说,就没有人能创造价值了。2 y+ d% R7 N9 ]7 B8 C
那公司不就离倒闭不远了吗? 彼得回答说:真正在组织中干活的,其实是那些还没完成晋升过程的员工。+ f) Q- g, a) {- c8 x+ g
也就是说,即使你做到了从公司实际出发、对老板绝对忠诚、对团队绝对有益,也会因为老板的“能力天花板”,而与提拔失之交臂。
4 K3 Q6 q: M5 s7 x所以,下次你要努力争取晋升时,除了做好自己分内事之外,还要看一看领导所处的状态。
% \% @! i' d: S9 H他是“称职的”,还是“已经到了极限了”?
9 j% M1 m; ]7 C, j$ Q1 ^( v; q7 @
3 Y: [& }8 j/ ~! u! [# ~+ J, s! z9 M7 j" {! Z3 J/ Z, V* M3 H
! {: g$ L/ X- }
. s' ^. A+ m( J1 { p03 写在最后
; G& ^8 {" l0 P5 d& E; V6 R" B; A m% O$ k. u: b+ K
总之,关于“提拔”这件事,领导自有他的考虑。
& a( X: C! U# }+ N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能力范围内,给彼此定位,然后尽力做好自己,就够了。
5 _5 c" C- s, d& J至于他人的事情,就交给他人去考虑吧。
' p; X1 I$ \4 Y+ P; y你说呢? 欢迎留下你的想法,我们讨论区里继续聊~
. S9 X9 H; G: f0 y4 @1 l9 x
# j& n9 [7 t0 f! P
$ f$ j0 S. n+ s2 M$ Y7 i.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