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于「找到带编制教职」这一条没有那么执着,完全可以考虑去& w/ q0 g/ l% ~
不去的理由& K ?3 N1 u; t! K
. A+ l ~( r# i
2 b4 p: v9 }; }" E# b, a2 d-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到了婚育年龄,读博期间如果不生小孩,可能面临高龄产妇的危机。但是男友大概率无法同行
& D& z* _3 n6 d4 Y& W - 等到博士毕业,也接近甚至超过了35岁,在国内学术界发展可能会有一点限制,高校引进的时候可能会遭遇一定歧视
" N1 M6 R" E9 M+ Q2 n! D* T - 收入上下降,生活质量必定受到影响,加上从帝都繁华之地去到海外,在适应上是不小的挑战/ b. W6 T$ j( w4 f
- 导师看起来实力一般,不比自己在国内读书时出的成果好多少) E. \ p8 x; t t
- 对科研的热爱有所消退,能否找回来还不好说
1 b, d; `& P+ `8 g% h 去的理由
, o/ ?1 J: H* J) v
0 W g* ~- @3 }2 s* w8 l% z) h, l+ \# K, j+ U+ \
- 对读博有执念,经历了这么多困难,在出国大环境如此糟糕的情况下,依然申请且拿到了offer。如果不读博,大概率将来要后悔
" t' y/ d! m/ s" L/ @+ A3 o - 曾经真心热爱科研,自认为性格上也适合。如今的不确定更多来自于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个人关注点的转移。换到一个没有那么多干扰的环境里,多半能够恢复到从前! ~; f- h% B5 u$ g0 Y9 f
- 女性的身份,对于找教职有一定优势。不论是在海外,还是回国。如今海外优青的年龄限制在近40岁,女性申请青基的年龄限制也放宽到了40岁,可以提供不少的缓冲时间
$ f) E0 L. d# K% Z; ]+ t+ {, K; L& ~+ A - 出国读博,为自己提供更多的人生选择。可以移民,也可以学成归国8 ?; L& k* a) j' s M
- 职业发展前景受到限制。尽管换工作也是一个选择,但未必满足题主的诉求
' m" [2 ]% w E) O+ ]4 {* {
* P6 R ` y* o5 j- M' V比较下来,除了家庭因素(姑且把男友算作家庭潜在成员),题主其实是适合选择出国读博的。况且题主曾有对科研的喜爱,还有一点对读博的执念,不选择这条路,极有可能在年老之后后悔当初的选择
% |, g0 H+ x% p7 T- [, v+ y至于家庭因素,虽说劝和不劝分,但当两个人的人生轨迹无法继续平行向前的时候,因为一个人而强行做出改变,对另一个人都是不公平的,也会在将来成为两人关系中的隐忧; u4 Z+ }5 X6 r* @! z
最后,还是要强调,读博不适合有强烈的功利心,对于读博后的出路也包括在内。「找到带编制教职」大概率是可以的,如果对学校和地点不挑剔。但是把这个目标时刻记挂在心上,只会影响读博期间的全心付出,到头来变得事事计较,反而误事. t$ O8 p) e) @+ \5 ^! j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想读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