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沉迷新规推出后,未成年玩家减少3900万,仍有82%父母让孩子冒用自己身份玩游戏,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复制链接]
查看3881 | 回复5 | 2022-8-23 01: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Niko Partners发布《中国年轻玩家》报告指出,因防沉迷新规的影响,我国6-17岁未成年人玩家的渗透率由60%降为了40%,具体数量由新规前2020年峰值的1.22亿人,降低为新规后当前的8300万。《报告》指出在所有未成年人玩家中,有71%每周游戏时间少于3小时,也就控制在规定的要求之内。但还有另外29%的未成年人玩家,每周时间则超过3小时,《报告》发现原因是其中有82%的家长允许小孩冒用自己的身份信息玩游戏,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幸假卖呀 | 2022-8-23 04: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大学的时候,做过一段时间家教,带过三个学生,其中一个用我只见了一面的他父母的话来说,沉迷游戏因为游戏,他们和孩子爆发的冲突两只手的手指都掰扯不过来,还砸了两部手机,都想送去戒网瘾学校了。
; Y0 \9 z7 h; j& y% x% M& x! R
# v+ d) k( ?, X8 x 防沉迷新规推出后,未成年玩家减少3900万,仍有82%父母让孩子冒用自己身份玩游戏,如何看待这一现象?-1.jpg
1 i% K3 x( a! h9 |1 R6 I/ l1 q6 Q( O' {% v9 }2 m0 T6 o
这类戒网瘾学校前几年甚嚣尘上,风头无两
( `8 j6 @3 @( f$ F  k) q( Z
2 N$ M3 F& L- Q/ W但我作为旁观者,一眼就看出了直接的问题所在:家长在北京工作,也在北京租房,一个星期才能回天津郊区一趟,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而孩子由一个字都不认识的奶奶带,奶奶对孩子毫无管理措施,孩子那会儿游戏防沉迷没现在这么严格之时,就已经用奶奶身份信息来实名认证了。
" U9 `1 c; f  r0 n5 e4 O' R4 C/ p/ N对了,说起他父母,尽管和我只见了一面,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是那种对游戏抱有深仇大恨的类型,认为游戏公司该死,认为游戏玩家该死,认为游戏该死。听他们批评游戏,仿佛在批评当时天天都会在宿舍打会儿游戏的我——给我当场吓出一身冷汗。在当时,我认为这个孩子沉迷游戏是父母的失职,但同时又得承认,他玩游戏玩得的确过分了:作业不写,上课不听,不是在玩游戏就是满脑子想着玩游戏,是我兼职家教那段时间最难搞定而且直至最后也没搞定的一个孩子。6 |( a) g% ^" j- q$ u- r; m: @# W
那会儿我还年轻,一直觉得这完全就是家长背锅——自己的孩子自己不管,有什么办法呢?
( s- M4 S8 l. r8 P  R6 ]: B  T但后来,在我进入社会后,我突然有点理解这部分家长了:新天津人,希望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资源,背上了天津并不低的房贷,同时又为了挣钱攒钱,选择去北京打工——换成我,这样的生活足够压垮我了,再想起孩子,简直要命。
1 z+ {; {1 q" V9 s0 `% w; X而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改变、人口流动等一系列变迁,在中国,这样迫不得已的家长并不在少数。4 k0 [) c. ~5 W
你以为这个时候我要定体问、怪罪起社会了吗?
# y1 a) O/ ~# H5 @' `) K并不是。
/ k4 F; @& N5 c/ o' Z- @因为在这件事上,社会也已经尽了很大的力,比如学校,在课堂上老师对沉迷游戏基本都很关注,也经常和学生以及家长强调;比如政府,推出了史上最严的防沉迷措施,游戏公司也很配合,就像这个新闻里说的:减少3900万未成年玩家,以及未成年人玩家的渗透率由60%降为了40%,说明这一举措的确有效。这一点想必做家长的和做老师的都能感觉到。, U' B6 y" k( ?3 L( \
* @1 {7 K; ]: k8 j9 T
防沉迷新规推出后,未成年玩家减少3900万,仍有82%父母让孩子冒用自己身份玩游戏,如何看待这一现象?-2.jpg
% E$ @4 w9 d0 W4 M- [( a* }0 g* V+ h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0 @. O' W' p" }) R5 d% x
我的答案是,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上。有一些问题,是必然无奈的,它们需要成本,而这个成本,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担起来的:就比如子女教育的成本。
/ ]8 {( Z% K+ d* u7 x* H7 o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一件综合的事,放在父母身上,现在又需要学区房、有需要兴趣培养班、又需要亲情的陪伴、需要带孩子去看更大更精彩的世界、需要父母倾听,需要父母以身作则地引导。
. \3 ~: M/ k7 u3 v然而事实是,必然不少家长做不到这一点,现在不少家长自己都沉迷短视频或者打麻将。
5 m; n: q' U1 F4 h9 b2 ~& t. c而做不到这一点的家长,有两类,一类是对孩子放任自留,一类是将超出能力的成本转化为对游戏的仇恨和对孩子的过分苛刻上。1 f' M, r) n3 f! o3 a( @
据我所知,这两类型的家长中的部分甚至演化出了最离谱的群体:如今我国有一个声势浩大的群体——反网游民间组织,他们平日里做得就是聚集在一起,游行,然后拍视频。% X7 X  `) p" j4 g* ]

' i! W# q; |+ @ 防沉迷新规推出后,未成年玩家减少3900万,仍有82%父母让孩子冒用自己身份玩游戏,如何看待这一现象?-3.jpg # Z) u0 a% g. f  q

$ I: n5 k  i* \' f! |9 Y4 k/ q 防沉迷新规推出后,未成年玩家减少3900万,仍有82%父母让孩子冒用自己身份玩游戏,如何看待这一现象?-4.jpg
- e, h8 Z  u- S1 K% l% B8 @在短视频平台上,这些家长还发布了一首很魔性的流传度极广的歌曲《马云你听我说呀》,相信不少上网冲浪的人都听过。6 h+ T& U8 ~; h0 r
但是,反网友群体游行示威拍视频,如今如今已成了一场与解决问题本身背道而驰的闹剧,
4 i* A( s" A, b2 r% e/ f. [我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前段时间的骑行哥:
! h) g' A+ l3 u9 ^/ C( c$ N
+ G/ n' c6 V0 ~0 L 防沉迷新规推出后,未成年玩家减少3900万,仍有82%父母让孩子冒用自己身份玩游戏,如何看待这一现象?-5.jpg
! j+ O9 k1 c  n' o他通过骑行然后反对网游,开始的宣传调子还是“伟大父亲”,但很快就被网友们发现了不对劲:你有空骑行,没空陪伴孩子吗?甚至你说着为孩子好,你骑行不带孩子,跟孩子教育有什么关系?
7 ~; X" I% p( f6 C: I5 K
+ v: j; L/ C& Q  M2 I 防沉迷新规推出后,未成年玩家减少3900万,仍有82%父母让孩子冒用自己身份玩游戏,如何看待这一现象?-6.jpg
) H1 h0 T# J, ^2 T' G
还是说,这本身就是一场作秀呢?, R3 i3 U! x+ ^5 N/ j
这并非是我的恶意揣测,这些年来,在中年群体集聚的短视频平台上,其实反网游成了他们的“流量密码”,而在流量时代,拍视频有流量是可以换钱的。
1 ~! N. g5 E- t5 J7 o9 ?9 U在某段视频平台上的一位父亲,自从靠着反网游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流量关注后,改名为“反网游掌门人”,一边打着反网游的旗号,一边收拢“有经济能力的人”,然后开通了课程,也像其他短视频博主一样疯狂带货。
0 Y1 V  r+ f: o是的,从线上到线下,这样的行为成为了一场各取所需的流量盛宴。) ?! u3 L4 V6 _: t
一部分为人父母者开始依靠流量变现,而另一部分没变现的家长在寻求认同得到精神慰藉,但这个过程中,他们旗号口号中的孩子,却彻底被忽略被了。
: z, w% f! h# v) G" g要知道,家长才是孩子教育的责任最大的人,也是发挥作用能最大化的人,就像现在国家政策管得再严,厂商执行得再彻底,但仍有82%的家长允许子女冒用自己的身份信息玩游戏,我就只能希冀于这其中,最好是大部分是家长允许自家孩子有合理的娱乐,而不是放任自流(当然这大概率是我的一厢情愿)。( c1 p1 i% k5 L: z
孩子总归是要有娱乐的,其实吧,我真的希望家长能正视孩子的天性:在复现现实的行为中探索未知,如果学习一点心理学的人就都会知道,探索未知是一种需要后天继续引导培养才能构筑起来的伟大能力,而游戏尽管是娱乐手段(包括不只限于电子游戏,比如我们小时候玩的打仗游戏和过家家游戏),但都具备复现现实并让孩子们低成本探索的功效。3 I9 g6 _  N; }( [% K6 u" t
游戏没了,其实父母想象中那个听话、上进的孩子也不会出现,因为,没有游戏,有电视、有下棋、有遛鸟——历史已经证明过了。& _, [. f) e- E" {) b0 T5 w
我对史上最严游戏禁令不公开发表看法,因为这件事的背景太复杂了,但是,作为在知乎上写了不少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答主,我真的希望,家长们能尽力正视孩子的娱乐问题,包括缺失和过度,然后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没法带孩子去远方看繁华,家附近的公园也不错,甚至实在没空,多和孩子聊聊天都挺好——哪怕做不到马上改善,但我们都知道,哪怕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但迈出力所能及的那几步,问题也多少会改善一些,而这几步,只有家长才能迈出。
123471758 | 2022-8-23 07: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如果家长允许孩子打游戏的话,就让孩子打呗。
* q0 l% G, k7 `& S. y2 _8 C最烦这种假爹出来替亲爹管孩子了……
3 j9 l1 r2 J, J% N; T  o: m少管闲事!!!
什么什么似的 | 2022-8-23 18: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 w0 E( @# g1 o( _5 S# c% ~$ w
求仁得仁,挺好。* c5 A( U. a* j& K. i8 F
$ S6 |$ x: N8 ^) A( D
由于决策环节的模糊,其实咱也不知道这些防沉迷措施,到底有多少真的是由家长推动的。
* x/ u4 k4 n- r# `! d- ^搞不好是拍脑袋,也有可能是对家游说大成功。, X* Z' K( n& M
但确实有很多家长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家孩子没混好,是游戏害的、动漫害的、塑料小人害的。
- }: T0 ]/ P) k! t* S( V$ N) ^你们这是什么群啊.jpg& i' a5 d2 K1 C) q7 K
家长制管理(莫名想起kr里的一种光谱)也算咱这的通行特色了。  ?- c$ I- u/ C
现在挺好,身体最诚实。
" [4 {0 w' w5 r' E# _
; ~7 s# F) y. Q! d' U报告是NIKO Partners出的,《China Youth Gamers》,新闻点主要是这张图:
" m7 L2 l5 l5 V$ v, ?( ]) L8 R
' W, |5 c1 j- I* J 防沉迷新规推出后,未成年玩家减少3900万,仍有82%父母让孩子冒用自己身份玩游戏,如何看待这一现象?-1.jpg
- b6 y: m/ K3 E5 Y# o& G这图是有点精神分裂的:
/ Y- z1 {# A5 G* H" \8 m, L防沉迷新规出台后,76%的未成年玩家每周游戏时间减少;% L; i0 b' v4 |4 d* v# E5 w5 A6 e# }
但还有29%的未成年玩家每周游戏时间超过3小时;
9 l0 w1 B( ~$ k因为82%的家长允许孩子冒用自己的网上ID玩游戏。
3 j+ c( P3 s% G, K7 J2 B  q, U. G  \9 X0 Y# Y
其实这很好理解:照统计局的官方数字,去年我国打工人周均劳动时长是47.8小时。( ]  x) d+ c, H8 {: T, ]
如果按每周5天班,那每天9个半小时。
: s( _1 l' H0 f! W# Y( Y这种情况,双职工父母下班到家,加上通勤时间,基本就八九点了。" M" @6 K, k. S& d, {: K
能盯着做完作业就不错了。剩下的时间也没精力再陪着闹,手机拿去自己玩。
+ g- S- b( @9 j如果是单休,那每周6天班、每天8小时,周六孩子放羊。
5 }2 @2 C: w& g$ P给个手机,好歹游戏是确定的,不会跑太偏。
! i% f/ B- e. x& A" e  }不会重演我当年换了电脑偷装《尾行3》的惨剧。) P& f3 b5 u( P6 d' Y$ ^2 P
你让高劳动时长的双职工父母去背娃的家庭教育,出生率怎么起得来。' |2 m; p' B2 E
: w3 w' r( L4 m+ B3 L! w
孩子也有点分裂。+ |, }" A$ c4 j, h  p5 s" r
52%的孩子赞成限制游戏时长和消费,早该管管了;& x) S. i, V" G
但76%的孩子认为游戏有正面意义,看来其他娱乐确实不多。
  x+ {' t  V; Y! o9 d  T7 _, O+ E7 e  j' U: H
另,高中压力确实大。" F; u1 S0 d+ Z
54%的小学生玩游戏;
* i" y& n# M' @, r72%的中学生玩游戏;
' x. b; p) ^& J+ e/ F6 x到高中降到62%。
- L8 e: B* B# b高中属实卷。
# ]' v5 r' t" u) U( U4 {& ^5 J+ {, O! _5 Z
再另,86%的未成年人为手游玩家;( [- L; e6 K% J) |9 v) j- }
PC玩家降到30%(有重叠);
' ^& V0 {0 F# M* e* R主机玩家只有6%。2 Q$ x; Q( c; D" d8 p! D
索狗任豚的互戳属于小圈子的自娱自乐。
$ z: B, z5 Q* _( _  }9 G* `0 D- B
) T- V4 ~3 Y7 s4 Q报告总体上认为:中国未成年人玩家数量会回升,26年到1.15亿人。; B0 z6 ~8 u& H6 t+ W
虽然没看到具体结论,但我估计也是看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即:多数父母其实没有强烈限制孩子玩游戏的意愿。0 Z. B: U. ^; n5 p; Q9 e" h' B
因为现实里,未成年人变废是个复杂结果,游戏只是最容易揪出来的一个要素。
4 z) y8 q9 H" s+ S3 c' E可能是父母本身就有性格缺失;5 Z4 b. e5 i5 Z3 J/ W, E
可能是学校在摆大烂;  `0 S. O+ l/ H3 i* M
可能是孩子倒霉,生在河南。成绩其实不废,就是被卷废的。
( Q) @; i2 O% W! g6 s, {游戏成了个夜壶,别的地方不敢吐,来这尿一泡。0 i" S8 i+ J0 f) S; D% f; ?
因此嘴上骂游戏带坏了我的大好儿。
* l( v( y0 |; N0 l, F+ P: t真等娃在家安坐,眼巴巴看爹妈怎么教育自己,爹妈也傻了。/ r3 E& q4 h) r8 `4 R
买个“智能教育音箱”,放点“教学AMSR”?
- T1 q, t2 l- r0 F8 K
- D( Y7 f$ W- l% c限制未成年人充值,这个其实可以有。* F; d# S+ @1 u0 s' i' `- w* M% k
但限制游戏时长,太一刀切了。
8 T$ L7 y( e3 ]& p: E  M不增加供给而干巴巴限制交易,结果就是黑市。
3 B" _4 _" E% \5 R( E" D幸好这波“黑市”,父母就是“黑商”,除了强化一下父母的掌控权,坏处不算大。- D7 t1 f2 m& d* ~  J
别的行业就没这个运气了。2 u) ~- ~. w+ D+ J+ o! P

  P) `% t& j& e# C# R+ Y/ w0 o) {<hr/>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刀小楼 | 2022-8-24 01: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看待?就是说在国家推出防沉迷规定,厂商严格执行规定的前提下,这整个防沉迷系统在家长本人这一环,那就是一个大大的“破防”。
0 \: U0 S# ]- B! H大家可能不了解,自从去年8月30日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落地后,未成人每周可以登录游戏的时间就只有3小时。其他时间想玩游戏,小孩就只能想别的“办法”。
$ q) ~: H8 S6 }* J2 j  j6 W6 i, P什么办法呢?从82%这个数据来看,未成年通过使用成年人尤其是父母身份信息,绕过新规限制来玩游戏的现象相当普遍。如果说父母就是要让小孩用自己的账号来玩游戏,那么防沉迷机制一点办法都没有,总不可能去你家24小时盯着吧?
0 h- |0 b# z+ X6 p4 h! M  F$ C0 A6 p9 J; I$ C7 w6 S
防沉迷新规推出后,未成年玩家减少3900万,仍有82%父母让孩子冒用自己身份玩游戏,如何看待这一现象?-1.jpg 4 Z' a- x- r" {/ \7 d( @# q0 T- ^
" n- u) @( q1 c4 Z
所以说防沉迷这事情,光靠法规制定、技术限制是不够的,也需要监护人的配合。有些家长比较溺爱孩子,如果孩子要是哭闹,家长为了不心烦就直接甩个手机过去,那么游戏对未成年人的时间限制就是形同虚设。这种情况下,家长可怪不了游戏了。游戏的防沉迷机制做到了什么程度呢?举个栗子,像是鹅厂的游戏,家长是可以把手伸到孩子手机上去的。只要通过成长守护平台,家长就可以绑定孩子的游戏账号,完完全全对小孩的账号掌控住,限制游戏时间和充值。游戏厂商都做到这份上了,家长把自己的账号给小孩儿玩,你说这,能怪谁?4 X- D4 H. P/ S) \) m
4 ~5 J" x& }: b8 b" X  [4 b
防沉迷新规推出后,未成年玩家减少3900万,仍有82%父母让孩子冒用自己身份玩游戏,如何看待这一现象?-2.jpg
8 x6 j/ w6 h2 f- f+ @0 [5 d- J2 l
- Q( C! A! A' j7 ]8 O" ^关于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所造成的影响,之前网上很多人讨论过,网络游戏虽然让人沉迷,至少可以让不少有时间有精力无处发泄的未成年找到一个集中精神的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就会天天窝在一个地方打游戏,不会去做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然而,事实上是,本身无心向学的人只要不是把时间用在学习上时,都会被他们玩出新花样。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游戏的危害主要在于更长时间的去影响精神集中的时间。( q5 W! F+ l5 e. C- P1 _0 ~
游戏有很多种,假如你玩的是大家来找茬或者蜘蛛纸牌之类的休闲游戏,这种游戏一般不会有很明显的竞争,你甚至可以单机玩,玩输了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因为休闲类游戏的对抗性没有那么明显,但如果是即时战斗的游戏,对抗性质的,通常设计得会更复杂一些,代入感更强,不管是打赢了还是打输了,比较容易让玩家沉浸在其中,即使不玩了也会经常去想,就无法集中精神去做其他事情,听课也很难听得进去。可能你本来什么都不玩,上课摸鱼30分钟,玩游戏之后,上课下课都在摸鱼脑补游戏里的场景,吃饭也不好好吃。$ ^" v* {. S$ w% I
这样一来,游戏作为休闲娱乐的功能就消失了,变成了游戏在玩人。如果是脾气本来就不好的,有暴力倾向的人,不会因为玩游戏而不打架,正好玩的是竞争型的游戏,还玩输了,暴力该出现还是出现,只不过换个法子罢了。! J) }1 M6 R: k+ E+ ?* Z) E0 v, S
有人会以为,玩网游要是不想读书了,可以走电竞的路线。我想说这是想得太美了。网游和电竞完全是两回事。网游基本上是充钱你就赢了。而电竞是充钱也没用的,完全靠实力操作取胜的。就和你打篮球,下棋一下,是要去积累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一套打法,用脑去想,去思考怎么取胜的,和网游根本就是两回事,相反,玩网游的人多了,反而对电竞人才的培养有负面影响。这个有点像目前的国内影视现状,玩网游只需要充钱就能赢,自己不用那么努力去练习,充钱就能达到那种胜利的满足感。国内影视剧也是这样,不需要演技,只需要颜值就可以了,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去看小鲜肉,花瓶,然后没人去关心谁演的好不好了,结果就是国内影视剧越来越不好看。网游也是这样,只要充钱就能赢,谁会去关心电竞,还要有战略,还要多加练习,太辛苦了,然后喜欢电竞的人就会减少,电竞人才储备就少了,而且没有电竞土壤,国内游戏厂商自然也不会想着去开发电竞类的游戏了。! y  a( `8 n+ P9 R+ V' f, N- h; E" O

. R# X9 D/ {; G5 K! a8 K5 X 防沉迷新规推出后,未成年玩家减少3900万,仍有82%父母让孩子冒用自己身份玩游戏,如何看待这一现象?-3.jpg
. n+ N1 Z9 P1 e6 x7 r9 W9 {
0 s8 X6 \( G0 |; l0 Y/ R3 P如果给游戏分级呢?按照年龄分级,会不会有什么作用?其实,按照82%的家长允许小孩用自己的身份去玩网游,这种情况下,分级并不能保证可以有效地通过给游戏进行年龄分段而避免未成年人玩那些容易沉迷的游戏,或者带有血腥暴力的游戏,因为分级只是作为一个提示作用,而不是强制作用。不过我倒是有个点子…那就是用魔法打败魔法,开发一些那种植入式的游戏,植入什么内容呢?植入课本里的知识点,包括不限于古诗词,数学公式,英语词汇之类的内容,把课本知识点植入游戏里面,然后这个游戏由教育部门审核,全是益智类的内容,每周要玩够多少小时才算完成任务,然后未成年人被游戏折磨之后,就没精力玩别的了。
藤羽哀榕榕d | 2022-8-24 05: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算了下年纪。
2 O" c+ n2 U+ V7 V这批未成年玩家的父母,正是从前偷父母身份证去网吧玩游戏的那批人吧。; }) @1 t8 g0 D* J9 W& q) |% _# n6 M
我们的中学时代,总有那些家里开明让孩子在家玩游戏的父母,也有围追堵截甚至把孩子电脑砸了的父母。当时的报纸上,也充满了对于“青少年人去网吧”的批判。5 G5 L( M# W- }2 T5 K, ]7 O0 Z; L
虽然我也不赞成未成年人过度沉迷游戏。但不知怎的,看到这个问题,总觉得仿佛回到了若干年前一样。
4 K5 E/ k7 \2 l2 |3 p$ K) b只是报纸变成了知乎,网页端变成了手机端,网吧变成了手机游戏。
/ m; Q7 d3 |- B8 [) a9 w6 b依然是铺天盖地对于未成年人玩游戏的围追堵截。# [. M$ `: o( Q8 J/ d; J, w- w9 D
那些小时候只能羡慕别人家长支持孩子玩游戏的人,长大了变成了支持孩子玩游戏的家长。
4 z, x+ W4 h+ U7 U6 B  `6 S和自己梦里出现过无数次的一样,家长孩子一起面对这些铺天盖地。& Q% ?, M8 G+ F; h

9 M0 V3 E6 D$ p4 g/ b3 B如何看待?
  f9 V' H! d3 l' r
- z' W9 v- Q% L0 y6 _) Z) ]4 l大概就是把自己小时候的梦想,在孩子身上实现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74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7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