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以下回答是我从所在小领域得出的、极其有限的经验和观察,一定会有所偏颇,请大家多多指教。另外,哪个国家都有科研混子,拿西方top院校和中国普通院校对比有失妥当,故我只对能发表在同一层次期刊/会议中的中西方课题组科研风格进行对比). Q. B2 j N. Q# ?* p) N' k
之前和朋友聊天,谈到国内科研风格,她说道,哪怕是匿名评审,她也可以很轻松区别这篇工作是不是来自中国的大学,因为那种“味道”很明显。我有些疑惑,这种味道到底是啥,什么原因造成的。最近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理解,贴一些我的观察。
- Y7 v, t q. K7 f. \; L" P% T国内的许多top研究是有明确需求的、脚踏实地的、厚重的、低调鲜少自我宣传的(最高等级宣传来自官媒)、不屑于也不擅长去和国外同行交流的、擅长专注特定领域深入的,是中国特色的科学研究。许多外国同行对中国学者的评价是:神秘莫测的、仰望的、不可置信的、但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一般来说国际同行不知道中国学者在干嘛,但听说他们很厉害就是了。每次开会想找他们交流却总抓不到人——中国学者相对社恐一些,喜欢找一堆中国人抱团交流。而中国式研究背后是无数默默努力拼搏的、为了工作牺牲个人生活的、被日常琐事侵扰百忙之中努力挤出时间做科研的中国学者。
* o0 {4 l9 u" \# u" A2 \1 D国外的许多top研究给我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它是轻盈的、飘着的、奇思妙想的、创新的、很酷很有趣的、高调以至后期宣传胜过成果本身的、距离落地距离稍远但突破性成果较多的、发散性思维跨学科能力较强的。许多国内同行对国外学者的看法是:虽然很好但是没啥卵用、疑惑国外这群“社牛”患者每天叽叽喳喳在干啥、在他们面前莫名自卑又莫名自信。但说到底,总体而言很多中国学者并不太care国际同行在干嘛,因为哪怕合作,如果自己不是一作或通讯对于评职称申项目意义不大。国外这种研究的背后是一堆work-life-balance的,吃饱了撑着没事干,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做科研有意思的学者(这是相对而言,总之ta们生存压力远小于国内学者)。
, U e* s8 p: k' D% U中西方的国情差异造成了科研人员的不同生活方式,也造就了不同的科研风格。如今我深深觉得,这两种风格各有所长,一个帮助人类社会走的更快,一个帮助走的更远。9 L0 Y6 v1 T @* |1 K
对于偏理论性需要一定技术深度的研究,我们需要勤劳努力和锲而不舍的执着。对于需要跨学科的侧重知识关联的研究,努力和勤奋真不一定顶用。好的灵感和创意也很重要,而从生理角度讲,最好的灵感来自闲暇时大脑后台无意识的整合。(妈呀,我又开始为自己的偷懒找借口了。但哪怕从生物多样性和种群生存角度讲,偷懒的人在某些环境也可能发挥特殊功能 >.< )
) {! g& o [ y我做为一名受国外科研环境浸染,最近新加入国内团队的科研工作者,经常宽慰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周围人卷去吧。当你进入一个新的团队,别人要的就是你的独特优势和背景,要的是你为这个团队注入新的活力和想法,而并不总期待你迅速入乡随俗失去自己原有的特质。
5 |5 |0 {7 Y$ t$ ^& _% R综上,我认为做科研最好的方式是,吸取中式科研中的务实、严谨和脚踏实地,结合西式科研中的创新、大胆和仰望星空,各取所长,走一条有个人特色的路,自信一点,没准哪天就成领路人了呢~
" r5 Q8 r E4 U2 _/ W0 R! B/ i$ v, s8 a- W9 {! ?7 X6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