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登基后私心发作,逼死了侄子赵德昭,炮制冤案害死了弟弟赵廷美。 多年后的「靖康之变」,宋太宗的子孙在汴京被金人全灭。 只留下赵构,还被金人吓得终身不孕不育,只好又把皇位还给宋太祖的子孙。 * h1 v0 ]9 j7 e1 [: Z9 Q
因为江湖上一直流传着一个叫「烛影斧声」的故事。说是某天晚上,宋太祖赵匡胤请他弟弟赵光义喝酒,屋内就他们兄弟二人,有个内侍隔着窗,看到了烛影摇曳,还有斧头挥动的声音,未几,屋内传来赵匡胤略带愤怒的声音:「好做!好做!」当晚,赵匡胤暴亡,赵光义登基称帝,是为宋太宗。
: ?+ l. M. c1 Z- o Z1 N. y这个结局的画面感很强烈,赵光义是赵匡胤死前见过的最后一人,还是赵匡胤死亡的最大受益者,一切的线索都可以追踪到他的身上,说他是冤枉的,谁能相信?
( Q0 s _4 t0 [4 z) ~% B1 q- i有一些人根据这个故事,推断出赵光义许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赵匡胤将他叫入宫内训斥,那个「好做」的意思,就是「看你做的好事」,结果二人起了争执,赵光义拾起斧头就把他哥给劈死了,再通过一系列阴谋手段,夺走了大宋朝的皇位。
3 p* u: S4 t( ?0 V& p( w/ U: Q不过,这一说法还是有两个破绽。赵匡胤自幼习武,号称「一根盘龙棍,打遍天下四百州郡」,假如赵光义真想挥斧砍他哥,大概率会被赵匡胤夺斧反杀。就算赵匡胤躲闪不及,一时大意着了道,那宫内的禁军难不成都任由皇帝被杀而无动于衷?6 J/ L0 e2 v: p5 [* Z9 Y$ t
所以,我们要揭开赵匡胤死亡之谜,不应该只凭一个「烛影斧声」的故事就大开脑洞,而是要从这个故事的史料源头开始查起。
, O2 _# q! Q4 c- ^其实,关于「烛影斧声」这个故事,它最早出自南宋李焘写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但不是李焘本人所写,而是他转引一个僧人文莹编著的《续湘山野录》。- a1 t3 [. U% k- d8 a* g! e6 T
但是,文莹和尚原著中的记载,可没有「弟弟砍死哥哥」那么血腥暴力的场面,反而是一个很有正能量的小故事。说是有一阵子宋太祖赵匡胤的身体略感不适,就找来个道士给他算命。道士预言,说十月二十日那天如果是晴天,那你还有救,不然就没命死球了。等时间来到了决定命运的十月二十日,天降大雪,赵匡胤长叹口气,知道自己大限将至,连忙叫弟弟赵光义进宫见他。有内侍看到烛影下,赵光义有推辞的动作,等到赵匡胤送赵光义出门,这才拿起斧头戳雪,说:「好做,好做」。当晚,赵光义留宿在宫内,赵匡胤回寝宫睡觉,鼾声如雷,过了一会儿,侍卫忽然听不到鼾声了,前去查看,才发现皇上已然驾崩,赵光义顺理成章地即位成帝。
8 S0 z; k1 a& H2 s# Q# Y这个原著里的故事与我们所熟知的版本大相径庭。首先,赵匡胤叫赵光义入宫饮酒,不是要训斥,而是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要把江山社稷托付给他,那个「好做」的意思是「你要好好干呀」;其次,斧头不是握在赵光义手中,而是赵匡胤的手中,且这个柱斧属于「宫廷装饰物」,是赵匡胤日常用来把玩的东西,压根儿就没开锋;最末,故事中明言赵匡胤是寿终正寝,不存在被弟弟用斧头砍死。4 ?2 i' T; N4 p0 W/ l, o, }
从这个烛影斧声的原本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就是民间一个宣扬正能量的段子。6 K6 O- y1 g# y: ^
在故事中,赵匡胤以社稷为重,把江山传给了弟弟,在临死之际还能安然入睡,鼾声雷动,足见其心胸豁达,生死看淡。而赵光义不但连连推辞皇位,登基的程序更是合理合规合法,尤其是赵匡胤语重心长地对弟弟说「好做,好做」时,那种太祖太宗之间的兄友弟恭,立刻被渲染得淋漓尽致,两个人的人设都立住了。总体而言,「烛影斧声」算是一个很经典的民间故事桥段了。0 t Y) Y1 K4 _2 R0 {1 ~
即使是这样,李焘在转引完这条记录后,随即就做出了批驳,认为这一记载怪力乱神,荒诞不经,不过是民间自编的封建迷信小故事而已。/ ?1 k1 e7 o& [1 |. |
只不过历来人们对赵匡胤的暴亡颇多微词,到了清朝末年,一个叫蔡东藩的人写了本小说,叫《宋史通俗演义》,他重新演绎了烛影斧声的故事,把原版的「兄友弟恭说」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赵光义弑兄说」,再加上一些文人和媒体的传播渲染,这个小说里面杜撰出来的情节,竟慢慢变得跟真的一样。
4 N( G$ e( ` z1 Q: W其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此早有定论:「然观其始末,并无指斥逆节之事,特后人误会其词,致生疑窦。」之所以有人支持「赵光义弑兄说」,无非就是不理解为何赵匡胤要传位给弟弟,而不是自己的儿子,进而推断赵光义的皇位来路不正,再联系到一些野史段子,就自顾自地开始了他们的脑补幻想。
, W3 W2 L+ g0 g/ Z9 ^其实,要想明白赵匡胤的继承人为什么是弟弟,以及他死亡的真相,就要从宋朝之前的五代乱世开始说起。
/ ^0 V1 y) K1 \+ K5 `8 D北宋之前是「五代十国」,意思是中原先后有五个大国旋起旋灭,以及有十个小型政权割据一方。
. x8 q+ G2 V7 L q五代十国的传位游戏,玩的是中唐以来藩镇沿袭的规则。在中晚唐,节度使的权力来自于士兵,如果节度使的行为保障了士兵们的集体利益,那么就可以命令士兵为自己打仗,甚至杀掉个别士兵都可以。但如果节度使的行为违反了士兵们的集体利益,那么士兵们不介意杀掉他,再拥立另外一个人当他们的节度使。3 x1 W+ U5 R; d1 {
比如后唐庄宗李存勖,他灭后梁、定前蜀、破契丹,号称「五代第一战神」,可就因为平时对士兵们的赏赐不到位,以致酿成兵变,走向败亡。其实,当时闹事的不过是一个叫皇甫晖的小兵,他先挟持了主帅杨仁晸,要杨仁晸领导他们叛变,杨仁晸不干,那就杀掉。再立一个裨将,裨将怕掉脑袋,也不敢干,又被杀。最后选择立赵在礼,赵在礼不从,翻墙跑路,给拽住脚扯了下来,士兵给他看二人的首级,赵在礼害怕了,这才不得已当了这个主帅。
% H( a) m# R# O' q J$ w因为「以下犯上」成为常态,正常的社会秩序瓦解,皇权的神圣性降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低点,且没有之一。正如当时的成德节度使安重荣所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这么一比,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都显得格局小了。
5 T2 p# o: r9 |/ G5 s' V5 e一边是节度使飞扬跋扈,不听天子节制,一边是士兵们不好伺候,动辄罢工哗变,要挟天子与主帅发放赏赐,以至于五代的那些个政权,与其说是政府,倒真不如说就是披着政府外衣的藩镇,什么「三纲五常」通通靠边站,谁的拳头大谁就是爷,真就一「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大乱世。
. u i. D; p" x5 d中晚唐的藩镇就经常易主,不过节度使换了姓,藩镇还是那个藩镇,可一个王朝要是换了姓,往往就意味着改朝换代,所以你会发现五代的很多政权都活不长。后梁混了十六年,后唐苟了十四年,后晋撑了十一年,后汉才顶了四年,而后周只过了九年,士兵们就「黄袍加身」拥立了赵匡胤当皇帝,建立了北宋王朝。9 X D0 v- |! v6 n9 F. W
现在很多人瞧不起赵匡胤,后周世宗柴荣对他有知遇之恩,可他却忘恩负义,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篡夺了后周的江山。可是,我们从杨仁晸等人的先例来看,如果当时士兵们要给他披黄袍,他态度坚决地表示拒绝,那么士兵们不介意杀掉他,再换另一个人来当他们的皇帝,咱们换位思考一下,若你是赵匡胤,遇到了当时那种情况,你又能如何抉择?4 X( W( U' s; J$ U3 c
当赵匡胤上位的时候,他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都还未成年,南方无数地方政权虎视眈眈,北方还有契丹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地方上的自家军将们更是骄横跋扈、蠢蠢欲动,正是内部不稳、强敌环伺之时,他敢让自己的儿子来接手这个局面吗?3 F+ P0 G9 i4 ]5 c! U+ F( L
五代是乱世,皇帝经常要御驾亲征,万一赵匡胤在战场上出了意外,那么他的儿子肯定要当下一个柴宗训。既然如此,还不如让成年弟弟来当继承人呢,即使自己忽然暴毙,至少还可以保证皇位在他们赵家人手里。
) x/ b1 U7 t- j- h% b# p+ t史书上一直有个「金匮之盟」,说是杜太后曾经主持过一个盟约,让赵匡胤百年以后将大位传给弟弟赵光义。以前史学界都觉得这个是假的,是赵光义即位后自己编出来的,不过近些年来一些学者考虑到了五代皇权更迭的严峻状况,确实是需要「国赖长君」,于是开始有人倾向于这个是真的了。
+ F. S2 p) b4 T/ c也即是说,赵光义并不是篡位登基的,他的皇位就是赵匡胤传给他的。* X$ |: S0 `- @2 a
可能有人要讲了:你说来说去,这只是你的推测,你有没有干货呢?
: L1 g E3 ]% u# ^其实,这个要涉及到五代的一个潜规则:隐皇储制。
S O+ u; \5 J1 \# ?+ L5 S$ X在五代乱世,各大政权的君主都是不立太子的,因为皇帝觉得「若建太子,则朕遂为闲人」,本来皇权的神圣性都够低了,还给你当太子让你另立中央,这让皇帝还要不要存在感?而皇子们也不愿意当太子,因为在五代一切以实力为尊,有兵权就能当皇帝,没兵权就算是太子,也不过是一个空名。比如后唐明宗李嗣源之子李从荣就说过:「执政欲以吾为太子,是欲夺我兵柄,幽之东宫耳。」4 N g" C8 v( W# _! Q& |8 ]" C/ l
这个时候,是皇帝既不想立太子,皇子也不想当太子,可作为天子的继承人,这个职位又不能悬空吧?于是,隐皇储制就呼之欲出了。
- K3 @1 e5 |: e8 P隐皇储制的意思,就是皇帝看中了某个皇子,想要传位给他,那么就让他当亲王兼京兆尹。亲王是可以典兵的,所以不必担心当了太子就失去兵权,而担当京兆尹,就相当于在首都当市长,这样如果皇帝突然驾崩,继承人接班的时候可以直接用现有的班底,不至于手忙脚乱。; t9 Z2 e! S- b+ _6 J$ ]6 X
所以在五代之世,如果一个人身上的配置是「亲王 + 京兆尹」,那么潜台词就是这个人将会是下一任的皇帝。' u' X9 [; K& G0 a2 W# n. ?# r: ]6 w
而在赵匡胤驾崩前夜,赵光义的身份正是「晋王 + 开封府尹」,这就是赵匡胤想要传位给赵光义的明证。5 @9 T: X5 r# i9 t
五代政权更迭频繁,谁都不知道宋朝会不会成为第六代。所以,赵匡胤必须要纠偏五代时期军队经常哗变的情况。' z7 p0 F( }, { p7 V2 H
他采用的办法,叫作「杯酒释兵权」。就是说某天赵匡胤叫各大军将们喝酒吃席,吃了一半,他就开始愁眉苦脸地叹气。下面的将领见这状况,肯定要问原因,赵匡胤就名言道:「万一将来你们的手下,也给你们来个黄袍加身,你们该怎么办?」
+ z8 c; l* x9 ?% R Y这很明显是一道送命题,石守信等大将惶恐不已,跪下恳求皇帝给他们指明一条生路。赵匡胤就讲,你们不如交了兵权,安安稳稳回家当个富家翁呢,这样咱们君臣双赢,岂不美哉?于是,各大军将就纷纷交出了兵权,至此困扰五代乱世的骄兵悍将之弊,就这样被赵匡胤兵不血刃地解决了。1 w/ j/ t7 m/ w$ z' B% p
这个办法为历来所赞许称道,一些人就感慨,还是赵匡胤为人厚道,这一招可比刘邦、朱元璋的大杀功臣要仁慈多了,甚至有人把这个和推恩令、金刀计并列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阳谋之一。
8 N) [0 F8 q1 Y& n) u$ V3 I, g但是,我想告诉各位的是,世界上从来都没有那么多无解的阳谋,任何明面上的阳谋,都是建立在绝对实力的基础之上。. z5 s: I( f6 I3 X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5 J' C6 T- ^4 E$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