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寒门想跨越阶层,难度确实很大,原因有四点:
9 f+ G* v3 |2 B( n+ T8 i6 w: ]1、穷人最难突破的就是父母;
7 b- T( ?+ q* A4 v5 R7 W& v& m2、可怕的同质化分层; , |. _( v) a9 b+ m+ v, Q. e8 }% O) |8 p8 |
3、消费的枷锁; 1 X4 C4 A- w r7 `/ t6 q. j8 V7 b! @; I
4、习得性无助。
6 y" w) u( k) g6 d% ?# l' p4 n) S! C) \4 g- s t& B
f- \9 x Y. P: Z7 }; l穷人最难突破的就是父母3 I# |9 v% y' K" A2 J7 k
2 `8 m4 ~' e8 H, H4 g. K$ ~
1 F2 l# }) ^0 [) f
父母是每个人的起点,也是绝大部分人的天花板。, w- V% L1 o- s
7 e& r; T+ | C( N
中国最近几代人大部分都比父母混得强,因为父母被耽搁了,再往后几代,大家就能看出来我这句话的威力了。美国、英国、德国那边的成熟型社会,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明显,绝大部分孩子没法超过自己的父母。
; U' U1 ]: I: T6 X
y5 l( }0 p0 t7 l我经常看到一些父母自己一事无成,教育起孩子来头头是道,但是孩子好像故意跟他们对着干,无论父母说什么,孩子就是不听。, G; w/ ]1 c3 G1 U
! M( V9 w5 t, c这是一个值得让很多父母反思的现象:绝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在模仿自己啊。你是怎么做的他就会怎么做。当然了,等他长大了,他也会这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并且也会头头是道,但是孩子依旧当作听不见,然后该干啥干啥。
( x1 m F- W0 a0 y& }4 s: ~5 ?3 h
也就是说,排除低概率基因变异的情况,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两套基因:
. K5 k9 ~, N4 t. @1 ]) p; ^' }/ w% [1 O( n2 K& q, d2 {
一套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基因,你孩子长得像你,跟你有着一样的瞳孔颜色和耳垂形状,这是生理基因;
( i5 k. F2 M. ]
0 _; t$ q& g+ b% h1 \. |7 A另一套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基因,你孩子做事方式也很像你,思考方式也很像你。如果没有义务教育,你的孩子大概率就是你的翻版,这就叫社会基因。
/ E/ w& p2 T. w, z% }8 A* S+ K7 N- ^+ B$ ^5 I$ b
义务教育改变了很多家庭的社会基因,毕竟能跟着牛顿学点基本常识,跟着鲁迅学能对社会和人性有所了解。不再局限于所有知识都来自家长,但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富人会把自己的一些经验传承给孩子,穷人会把自己的很多方法和理念传授给下一代,尽管很多东西他自己也知道不对,但是不知不觉就传递下去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父母啥样孩子也啥样,多么令人悲观和不安。8 @: j* i" P( {# `0 q4 H0 r% @1 X1 U I
# A+ `6 j; T$ ^) y) s; {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从父母那里并不能学到多少有用的生存技能,因为父母辈的人也不大明白如何加强自己的生存技能,更不知道如何把生存技能传递给下一代,而且这种状态会一直通过「社会基因」向下遗传。 1 [8 v) w4 P$ }/ [
# K$ ^/ ^: K$ w; o
这一点在农业时代特别明显,因为那时候读书是奢侈品,并不能像现在这样随随便便就能学习到知识,一般的家庭根本不去想读书学习的事,经验几乎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只有类似曾国藩这种地主家庭,大儿子老老实实在家种地,剩下的孩子里选个脑子灵活的读书,这代人考个秀才,下代人就可以考个进士。等到其中的一个出息了,就把家里其他兄弟也带出去,比如后来曾国藩发达了,就把自己的俩兄弟曾国华和曾国荃也带出来了,跟他一起在外边打仗立功。后来曾国华阵亡在了三河镇,另一个弟弟曾国荃则混得风生水起。
% q' Y4 G$ O) t2 M' H1 X$ X5 e
( K9 Q2 V1 Z0 |2 A; H' h古代整体遵循的就是一种「进化算法」,一步一步来,每代人中择优培育,如果一个人发达了,大家一起跟着发达。
: j0 m% M9 M6 k; y* F; l# L" y2 q2 B, Z' {4 I
现代社会跟古代相比,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德国,被认为是后来德国和美国迅速赶超英国的撒手锏。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政府工作重点是煤矿和纺织,技术含量不高,英国当时把工人当牲口使,用死了一批就换一批,根本没人力资源一说。( E# ~7 o. m# R8 A0 F& q. j) ^9 \9 }
3 q$ [: p; [8 h- {
德国最早开始普及义务教育。电力时代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得有相关知识才行。英国那种「牲口教育」模式就落伍了,因为不识字的人没法操作电力设备。其后,注重教育,全民素质高的德国和美国后来居上,这招后来又成了日本、中国等后发国家的撒手锏。
2 D) f; C- `: y9 V3 d# k2 X8 D1 A9 U
义务教育强行把孩子们送到学校,一方面可以搞爱国教育,美国那样的一个大熔炉国家,每天早上孩子们都要背诵誓词,就是大家熟知的「上帝之下,不可分割」,时间长了,国家意识就出来了。# H9 [, q2 z6 I8 V$ R( K
% B( m. f/ \: _. C; Y, @
义务教育的另一个优势就是打破「社会基因」。父母知道的东西就那么点,孩子自然难以跟着父母学到知识。学校有义务教育,孩子被送到学校强行灌输宇宙大爆炸、进化论、分子生物学之类。
( h9 |' H/ t% O! A$ F- L9 v$ ?' Q) o$ q& v' \. c1 P4 e
在中国,义务教育这些年创造了不少奇迹,穷得掉渣的村里竟然能出几十个大学生,改变了命运,突破了父母的天花板,不得不说义务教育功德无量。不过能够考上理想大学的毕竟是少数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一种情况,即各个层次的人会聚在一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优秀的人会聚在一起,这倒也不是他们故意排外,而是一种能从数学上证明的「同质化分层」机制。这种现象跨越物种,跨越文明,任何地方都存在。
8 }6 x5 V- X5 u% l; C' W. k- D
! G4 N- r8 T8 Z0 d$ {9 O也就是说,假如你是个穷人,你离开了家庭,尽量不受家庭影响,但是你的社会阶层决定你周围的人普遍不是特别优秀的那种人,你从他们身上学不到太多的东西,你想变得厉害就得突破这个圈。, @) t; i% u" F: D+ t6 w
8 C$ o. U# i1 n) Y, d可怕的同质化分层
" |& A4 |/ q+ k" @# |9 `6 t: E4 }$ [" f T$ R
1 P8 C6 f; ~' A7 q; f+ Q0 |
一般社会初期的时候都平等,有点像把水和油使劲摇一摇,在一段时间内混在了一起,但是静置一会儿,慢慢就恢复到水油分离状态了,各个阶层会形成明显的界线。不要觉得不合理,全世界都这样,古代和现代也都这样。4 Q. J) e$ y" y) k H) f& v
1 F9 y! Z* [3 q+ o& \! Q我读大学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城市的人去大城市,发现大城市里的人跟我们的打扮其实差得不太多,说不上什么时尚。当时我们班城里的同学住的那种单位宿舍,我去看了觉得还不如我们小县城的小平房住得舒服。我感觉 2008 年左右是个分水岭,城乡迅速分化了,大城市的年轻人越来越时尚,跟村里的长得都不太一样了。: \& P1 r4 ?1 j4 G
' U- U" Y6 X, q* M, `. I
我当初的大学同学现在已经在大学教书了,他有次跟我感慨,说他站在讲台上,一眼就能看出学生们哪个是大城市的,哪个和自己一样是村里来的。而且他发现一件事,最近这几年越来越明显,大学里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少,自己上大学那会儿全校都是「土炮」的盛况已经不再重现。+ S' x3 ^& N5 `$ [* B2 Q: Y9 J
* Z; K! f5 V" D* t8 ]其实观察欧美就能发现,欧美已经和平发展几百年了,而我国从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和他们相比,发展的时间没多久。现在大家就开始讨论中产阶级什么的,中产阶级一年能在孩子身上花十几万、几十万,教育演变成了军备竞赛。6 Q% U0 J% n4 z& o: w
" }( |7 n" I5 p' d$ b在未来,这种状态只会越来越严重,而且呈现出「圈子化」,各种不同的圈子一起生活、合作。有的圈子里的人只需要维持现状不坠落就可以了,有的圈子却需要不断地向上突破。/ R" K1 q0 E2 Z4 L4 B3 W
0 ]& z: F, |, X0 p7 p5 v9 G/ C有点像有些人住在高楼层,只要维持不掉下来就行了,有些却需要气喘吁吁爬上去。问题是高楼层的人在竞争中维持很高的优势,层次越低的人资源和条件越差,爬起来就越难。这种现象在全世界都存在,而且越成熟的社会越这样。在德国,5% 的人拥有全国将近一半的房子,剩下的人大部分租房。莱比锡只有 5% 的人有房,剩下的人租这些人的房。% V( j) y( N6 ?) S/ ~/ G
\( V& A0 ^6 O8 }8 c' [+ O2 y之前网络上有个说法,说是德国人不急着买房,所以房价不高。后来我常住德国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去了一趟。我就问我们一个公司的德国的同事,你们德国人真有这么豁达的房地产消费观?他说,只有傻瓜才不喜欢房,德国人多数都攒不住钱,普遍买不起房。
% P0 `* g" L% Y( M2 h+ @) {, P3 B0 l" e& B
欧美的国家,富裕的家庭从一开始就买了优质学校的学区房,然后通过优质小学升优质初中,然后是重点中学、重点大学,顺着这样的路径就上去了。当然了,这里不是说进了优质小学就一定能上名校,欧美顶级私立也没这个效果,但是概率会增加很多。相对的,普通人上名校的概率会减少很多,受教育的权利就这样一点点向上移动。
' O3 V6 T: ?: L# G, E- C
+ ^% ]0 R, Z' y$ l明清时期朝廷就发现一个现象,南方在科举考试中比北方厉害得多。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比如南方受战乱祸害较少,很多富足且有文化的家族底子足,这些家族往往藏书上万册,甚至有藏书楼,历代都有人在朝廷做官,熟悉科举套路,辅导下家里孩子自然有加成。2 Y/ u5 D, O' W. s: H3 }7 S" f! _/ T
8 S$ k6 c# d1 R Y6 s8 `2 K7 h8 s
更重要的是,从宋朝开始,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南方可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培养小孩上,南方读书的孩子无论是比例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过北方。福建和浙江这两个省的书院加起来数量比全国都多。经济实力的优势会反馈到所有层面,包括教育。
' ^( t. J" v- c
0 B Q, h3 y8 c# O4 T中国从明朝开始,就有点像现在的录取模式,各个省都会有照顾,而不是简单的全国一起录取,但是在各省内部,依旧是有些地方霸占了全省绝大部分名额。
% M/ q1 `1 K8 h. f
! d9 b5 R/ W4 P! l- j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社会再演变一些年,到处都会演变成一个个的圈,你进不了这个圈,就做不了某些特定的事。( P m( O: q/ z" r: a, T
4 b) Q1 G6 ^4 q# t) A举例来说,孩子进不了某些好的学校,就考不上「211」和「985」,或者说很难考上,如果上不了这类大学,将来就没法进入更好的公司。我说这些并不是准备贩卖焦虑,而是一种即将到来的客观现实,或者说已经来了。
4 J0 \9 i$ F; n9 H6 j8 z* O& M1 w3 R6 t$ H
消费的枷锁
" r( J% Z8 X5 F; S& n
% c' \! q6 [# S* u$ U( ?
2 m7 ]( I) E6 X* B$ R* d( {. |
0 ?% e( ?. U0 o! g. W `5 d" w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5 O6 \/ ]& [! d)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