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找到自己热爱并可以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

[复制链接]
查看5752 | 回复5 | 2022-6-15 22: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怎样找到自己热爱并可以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
换即势 | 2022-6-16 0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作也好,做生意也好,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点。* C, W/ R& G3 I& b  y2 V0 z
以自媒体为例,我们会发现现在网络上面是百花齐放,身价百亿的商业大佬在做自媒体,唱歌跳舞的在做自媒体。
, @# r. [7 @: f$ K  y% J而通过自媒体的展现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有人擅长文字,有人擅长图片,有人擅长语音,有人擅长视频。- T, E5 j) [/ a+ Y' t. f. I
你如果问我,什么样的人会成功,那么我要说的是,什么样的人都能够成功。9 r: M7 X8 b! D( z3 _9 K
过去的木桶理论,说的是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他的短板,而实际上一个人的成就的大小,是取决于他的长板。
9 q( p* ?) U/ H$ H马云如果当初进军歌唱界,估计现在顶多在五线城市卖唱讨点街边打赏,正是他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并找到了一条能结合个人优势的社会方向,从而成就了他的今天。
, \0 n1 r' _/ ]- T- i* d3 y在名利双收达到社会顶峰之后,再去邀请王菲一起唱歌,满足自己的爱好。" D7 C9 E6 }3 V; e( n9 Q# x) A
每个人本身就有自己的特长,只不过很少有人真的了解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怎么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自己的事业上。, u$ [& _6 I# J5 `2 x8 q+ D% A
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从小激励着我们要努力,这其实是个非常大的谎言,在正常情况下,乌龟永远跑不过兔子,即使兔子比赛中间睡个觉起来,最后也能轻松获胜。0 K5 h3 u; f, Z4 b
这个比赛,并不能说明兔子真的比乌龟厉害,只不是兔子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并选对了赛道。
- v* o+ N% s1 Y乌龟想要赢兔子的话,一定不是在陆地上和兔子比赛,而是在水里面和兔子比赛。
- I9 B$ f  \) T8 Y兔子不会游泳,龟兔赛泳的这场比赛中,一开始乌龟就赢了。为什么有人创业很艰难,很苦很累最后也没多少回报,有人做事业很轻松,没花多少力气,就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 C' @0 C' y& a% ]3 E7 G总是有人拿努力来衡量,努力是我们做任何事的标配,而不是真正的决定性因素。
6 O, r' U+ G$ @: X你五音不全,非得想成为王力宏那样的超级歌星,最后不管怎么努力,顶多成为街头卖唱,勉强混个温饱的流浪歌手。
  {3 o3 Z8 G( i3 k# G( @不管是打工还是做事业,想要在这个领域里能有所成就,就去先找找自己到底擅长什么。
, P3 t  T. z8 N# @1 M9 ^你喜欢的,你热爱的,往往就是你擅长的,或许某个瞬间你展示出了你的特长,从而获得了他人的夸奖,因而喜欢上了做这件事。# G, V9 o& t# Q; k3 Z% U
当你热爱做一件事的时候,并且在做的过程中会有一种成就感,那么毫无疑问你的优势就在这里。3 t  w8 z4 D$ |
选择一份事业,就是做你热爱的,做你擅长的。
驳论王洪qa | 2022-6-16 07: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年初,我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贵人:陈文峰老师。当时,我参加他的心理咨询师魔鬼训练营,记得有次是通宵上课。那晚大家看了王朔小说改编、刘奋斗导演的电影《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我至今难忘的是,片中廖凡的一段台词:6 {7 W, {" @0 O+ w7 z& M/ z

( b! B0 m' D$ b7 E& v& c“出来混,我和你不一样的地方是,你是为生活所迫,而我是喜欢干这一行。”! I# j* M9 w! e6 {1 C% f
& C+ `$ C7 r5 n& K
怎样找到自己热爱并可以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1.jpg
3 J+ U' v" d$ A) W) ?5 t, d3 U, g3 E
4 r, y- A0 Q5 f# Q  T4 o: f2 R8 ^; V坦白说,我当时不太理解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但就是不明觉厉。后来读东野圭吾的长篇推理小说《麒麟之翼》,加贺恭一郎父亲有一句口头禅:“白跑的路多了,侦查的结果才可能有变化。”固执如加贺父子,诠释了喜欢的真谛:  u2 r0 w$ W1 r' @

- i& ^+ S4 O& |+ M6 ^7 W. Q干一份工作,是混吃等死,为生活所迫,还是出于喜欢,会导出截然不同的走向。
0 t, W! I: H* `1 ?5 l5 ~) F
1 R; n7 E, W$ J  Z7 G! L这么多年过去了,看过很多成功的故事,我发现有两种人胜出的概率比较高:一种是看五万部电影的人,一种是把一部电影看五百遍的人。$ H) R2 F" R$ ^( |- B
3 c- ]8 s; n0 y: r: u
这对应了梁宁所说的:“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份所在。”在博客里,她提到自己的一个特点:喜欢反复读书看碟。她跟孩子看《海底总动员》,看了50遍,把所有的鱼类、贝类都搞清楚了。
5 Q/ q0 c" \" \" J: U0 y: T
- U" Y  V; @4 l; D" L& l很少有人能够很早,或者比较肯定地知道,自己想要从事什么工作。Paul Graham,《黑客与画家》的作者,谈到父亲给他的启发,这种启发是我们其他人也能用到的:3 y- i1 l# a' ]8 T; O. U* M5 C
6 g+ }6 }9 a9 E  j4 {% [
如果某件事对别人来说是工作,但对你来说不是的时候,这件事就是适合你的。
2 Y2 q& D# Y, A4 S; m9 t( O; |7 {4 n0 q
比如,程序员喜欢调试程序,而大多数人并不会自愿去做这些事情。甲之熊掌乙之砒霜,但是你可能会喜欢调试程序,考虑到它也是程序当中的一部分。: y7 I" H3 B: u' ]+ x' n
6 N4 b1 Q4 |) `8 Z4 R
你的喜好对别人来说越奇怪,你越应该做什么。古怪的是,对某些人来说很痛苦的工作,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充满了趣味。- g* O; x' s8 _  J
, T5 s5 \, V  L( L9 E5 O8 s, B- d
Paul Graham若有所悟,他说:“在过去我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潜在的不平衡,因为我并没有试图去发现它。我并没有意识到决定一个人应当从事什么工作是如此地困难,你需要像悬疑小说中的侦探一样去留意每一个微妙的线索。我打赌这个发现会帮助到很多人。那么,你适合做什么呢?”
( e( X/ X: P4 r+ E2 N* N+ w7 s# `
, j# s! u/ s# \5 v那件对别人来说是工作,于你却是乐趣,让你不厌其烦地去做的事情,正是你的优势所在。它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信号,提醒你去挖掘自己的潜能。
4 w! @2 `& B- }* Z- d
& M  d  |+ {+ k5 N5 x但很多人却把它理解为自己的缺点,不接纳想躲避,甚至想要限制它,这真让人感到遗憾。这本质上是把自己的个性当成了障碍,殊不知那是你最宝贵的资源。
4 E) K* Y7 Z) d8 F( w' T. A' O8 U: W% L
发现你不厌其烦的那件事后,怎么把它变成自己的核心优势呢?很简单:把自己的衡量标准放大10倍,你立刻就看懂了如何可以超越其他人。
7 u4 D9 Y+ U+ b3 _
' b5 V" D6 r0 p* `有位大佬做了这样一段分享:“我有19个微信号。每天接受各种靠谱不靠谱的信息。我从没有想过说要去拒绝这些信息。我养成了一种比较好的习惯。就是我可以一眼就可以看出哪些信息值得我关注了,哪些不值得我关注。我什么人的微信我都加。那是因为他们可以让我接触到不同阶层所考虑的问题。我可以看到各个阶层,所思考的问题。人们希望信息越少越好,越精准越好。这种思维,我个人认为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接触的信息越多越好,然后你要养成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一个人只有接触的信息越多,他对这世界的看法,才尽可能的真实和全面。至于很多人说信息多了让人乱。我觉得,问题在于不是信息太多了,而是你看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太弱。你要做的不是退缩。而是进步。”( j1 o5 I6 B. x- z+ _! U

9 I5 }7 ]- G- c  Q这段话让我反思,我喜欢探究,乐此不彼。但人的精力有限,无尽的探索让我身心疲惫。不过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关注的信息太多,而在于处理信息的能力太弱。
. ^0 Q  u  b: i  M: Q; G- B" F+ D( A& B' \5 |4 J7 _; f: J4 u5 f
所以我开始高标准要求自己,别人关注几百或上千个公众号,我用10个微信关注1万个公众号。然后,我找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以关键词的方式,不断地向这一万个人提问,让不同视角的经验涌现出来。然后我去践行,获得反馈再重新诠释经验,如此往复循环。没错,你可能发现了,就像古代那样,我把他们当成我的一万个“门客”。2 n* v0 N1 y& v/ f9 s: j% D
" y# F8 p: }( V" y2 y* e
我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高标准地磨练自己的搜索能力。这其实就是梁宁提到的:微观体感。作为一个读书比做事容易的人,我非常佩服那些动手能力强的人,特别是那些做小生意的老板,行动力极其强悍。
- Y7 O( Z& W% I, ]/ O0 |
# N! u) o, k+ f! D% `2 p英语里有个词叫做“street smart”,直译为“街头智慧”;还有“down to the earth”,就是“接地气”。这些小老板事事亲历亲为,练就一身本领,才能够生存下来。* o+ J2 q6 y: O' S

( t  a' |) _2 l你会发现任何行业的成功者似乎都有强大的微观体感。比如有个交警凭听声音就能听出远处开过来的车是否改装过发动机,从而破获很多奇案;破案高手凭脚印就能判断疑犯的高矮胖瘦及大概的五官;雷军集结一百个发烧友做成了小米手机。这些都是微观创造的成功案例。
9 i! Y) k6 }3 H4 I* b) M( t8 ~" Q( m9 U' f8 _4 D
似乎跟我们平时所学的先有宏观(战略),再有中观(管理),最后才有微观(战术)不一样。其实并不是宏观,中观不重要,而是,对于缺乏资源和资本,起点较低的普通人,要生存下来,哪个最重要?答案是微观的动手能力,即凡事有结果、有作品。
* _) R; E/ h2 }' t8 P4 J$ n% }& `; `4 Y2 B( x6 {# X1 h
我们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伟大领袖毛主席,在20岁左右的时候就写出《心之力》,在35岁写出《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些都是石破天惊的宏观大论,但在当时能理解的又有几个,所以毛主席这么伟大的人在当时也是受到各种冷遇及排挤。3 J* }/ e5 y" J. P

1 I* Q$ ?- Z& B) ~直到1935年红军四渡赤水,毛主席利用精彩绝伦的微观战术摆脱敌军围堵后才逐步拿到应有的指挥权。所有的中观,宏观都需要微观来体现,就如高速路再宽再大也不能有坑洼,否则也没法“高速”。) t4 _1 f% e, V; I: \3 ]4 X/ U7 }
1 Y4 L% H( ]1 C4 m" u; l
高手的秘诀就在于不断地练习,只有在亲自动手中,才会有真实的感觉。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都只是套路。只是,那些让我们不厌其烦去做的“上瘾”的事情,有时候却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因为凡所长必依附于所短,擅长的优势没有被挖掘、反复打磨出来,却反而处处被短处所制肘。我认为本质上,我们缺乏生长出自己强健个性的勇气。
  A  f( E2 A( y. K& c7 E( L( ^) z" \8 k- ?
我们因为自我感觉卑微,把宝贵精力和注意力用在了刷存在感上,而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展示个性而是“形成个性”。关于这一点,请反复读刀尔登的这段话:$ z( F% z$ F' ]/ d1 S! o( D. E
, c# V# S' `9 E8 m' l3 C; K3 N
“当代人,特别是在精神上有所自任的人,很大的一个恐惧,是害怕自己泯然众人,失去个性——好像那是一种真的可以失去的东西。
; _1 A2 S) n8 }. D/ K" r* J  W# c/ r* `* s* ]7 [
在荒乱中,画家把笔落在他不应当注目的地方,只因为似乎没有人那样做过,在这一时刻,他会不会破坏了自己艺术理想的完整,企图变成一个他所不是的人呢?这只是个比方,我想说的是,我们或许太注意于显示个性,而不是形成个性了。7 m( H9 i* Y2 J, q, d" s: ?
7 f8 N- @0 H( ~/ E& O  ^. {3 b
当然,个性虽然不会失去,却有可能沉默,埋藏,枯萎,凋零,直到不可辨识,除了偶尔为表面性格的无关紧要的装饰;但在我的想像中,只有不完整的、未得到充分发展的个性,才会落到如此田地。1 Z8 O' M( }# A( D& k# j6 i

) [  b& \+ W7 g& n" _9 X而强壮的个性,一旦形成,它自己便是自己的养分,它自己引导自己的方向,如果用花朵来比喻,它是这样一种向日葵,不但能发现阳光射来的方向,在黑夜,甚至可以自己指导自己。我达不到,却很向往这样一种个性(不过有时候也想到,强壮的个性并不全都是美好的个性)。”
123457647 | 2022-6-16 09: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天和同事远程视频办公开会,看到他的下巴贴了个创口贴,很惊讶。; s7 M5 @3 X/ R0 {3 u* a
关切问候是为啥,他说自己刮胡子的时候一直在想账哪里出错了,就是不平,可能是思考太过用力了吧~~4 L7 O6 w: C1 s0 E( u6 [, E% e; ~
引来大家一阵欢笑,在欢笑声后却是一阵尴尬与沉默。
% ^( L2 ^* v  J1 s( m' ]0 ^知道这是为啥吗?这一阵尴尬与沉默中包含了太多思绪
; J: r0 y$ W; f% F7 \  L有人或许在想为什么他能这么热爱工作,有人或许在想我为什么不能有他这样的状态,还有人或许会想我真的找到了自己十分热爱的工作了嘛
/ N( Y2 l+ U. t0 a/ R没错,最近疫情还没有结束,有很多知友给我来信,大部分人的情绪比较低落,有的是因为自己的公司倒闭了,面临着失业的危机;有的是因为自己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想转专业又很无力;有的是因为自己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焦虑无比。。。。。。。这两天我看到的最多的词是:”迷茫”
3 [0 R+ N6 j! \7 q& D' {4 l. g之所以在兜兜转转,像无根的浮萍,归根结底是因为自己没有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其实这就像找到自己的伴侣一样的道理。6 W  X$ z) @+ f* C6 v+ A. H: m7 ~

; a/ m6 U8 s2 ^* g; x9 [6 @- d有些时候我们会一见钟情。乔布斯曾说过:“做伟大工作的唯一途径,就是爱你所做的事情。”因此想找到钟爱一生的事业,最好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 C9 W( m. G" ]
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10岁的时候就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电脑。他无意中看到一本编程的书,看得津津有味,短时间内就学会了书上所有的知识,成了一个不择不扣的网虫,整天和电脑、网络打交道。他在大学期间和两位室友一起建立了一个为哈佛同学提供互相联系的平台型网站,命名为The Facebook。The Facebook在2004年2月推出,随即横扫整个哈佛校园。2004年年底,Facebook的注册人数突破100万后,他从哈佛退学,全职营运网站。扎克伯格从小对电脑的热爱,慢慢演变成工作,可称得上是“一见钟情”。
5 [$ t2 \5 c0 E/ ]7 s5 t8 U$ l8 R* C- a. p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一见钟情”的工作,大部分人还必须学会“日久生情”,就是逐渐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很多人一开始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总会有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虽然在公司工作,但总对这份工作不甘心,不能脚踏实地来做,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青春又积攒了抱怨。其实如果你觉得工作的内容无趣,你还可以跳出工作去看工作,只要你能将工作做好,心里就会有一种满足感;而当这种满足感累积到一定程度,你就会喜欢上这份工作。1 ]. x( }4 i: U* l
) I' }' S: W  @6 A4 E
想找到钟爱一生的事业,你需要搞清楚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什么;做什么工作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和优势;你轻易就能比别人做得好的事情是什么;做什么工作会让你感到更快乐,会从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这些都是工作的内在驱动力。
. Z8 y) }+ i. w7 B说下我自己的经历吧。我和很多人不一样,自己的本专业是会计,我比较喜欢与数字打交道,深受一位大学教授的影响,我喜欢上了财会这一行,这不仅是未来自己的一份谋生技能,还对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理智的消费观念、科学的规划投资、用数据说话的严谨、与人交往的知性等等。7 l2 O+ Q' O( u8 h9 |7 s
: f. o* U; t/ d
我将这个爱好变成了我一生的事业,这一路走来,自己喜欢的没变,改变的是平台和坐标,事务所三年、企业五年,一路丰富自己,证书一大把,现在谋得财务经理一职,带着团队一起与公司共度这次难关。道阻且长,且行且珍惜。(如果你是同行,我们可以一起交流啦,可以是考证,可以是工作啦)
& b9 }, i: V" D4 {7 m& w- L) B9 N% c
其实并不是很多人都能一下子就定下来,这种情况的话也有办法。( _. Y+ g4 d- L0 s& i
初入职场的时候,最好的策略是先不要做任何选择,而是尽可能多地去体验不同的工作;逐步发现其中自己感兴趣或是比较适合的职业,建立一个内心的职业基准线;后期目标一旦出现,就果断抉择,竭尽全力做好一件事,使其成为自己钟爱一生的事业。就拿每年大学毕业生来说吧,他们在签约的时候都很焦虑,同时面对很多公司的签约要求,不知何去何从:马上签约担心“后悔”,迟迟不签约担心“错过”。这个时候比较理性的做法应该是把当年40%的时间作为观望期,根据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确定一个能够接受的基准线,一旦有好的机会出现,马上签约。
1 e" g6 c2 N6 `; w% g有时候多读读书是有好处的,这不是鸡汤,是事实。我喜欢鲁迅,其实你从他的经历或许可以看到一个人是如何找到自己钟爱一生职业的。
# B# Q3 _; }. Q  J鲁迅先生在第一个职业发展阶段是这样成长的:他第一份工作是在浙江绍兴师范学院做老师,一年后当校长;1912年,31岁的鲁迅应蔡元培先生的邀请成为教育部公务员,老老实实做了14年,直到45岁。这期间积累了知识、经验和人脉,获得了从事文艺的平台。
/ b$ a% s- E3 p7 @鲁迅先生第二个职业发展阶段是从五四运动后,开始职业和事业并行,在做公务员的同时,兼职讲课和写作。1920年他开始在北大讲课,并在其他学校兼职讲课。1918年开始写作,发表《狂人日记》。43岁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
  R8 h6 }  k! a# c鲁迅先生在职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从大学教授转身成为文化名人。他全力以赴写作、翻译,集中精力批判、斗争。46岁时他在上海安家,找到了自我实现途径。他参与创办文学刊物《语丝》、《萌芽》,陆续出版《野草》、《朝花夕拾》等25部作品。; v  z( G7 r# {3 X3 L+ I3 |

+ K( n( ~2 E6 T9 s/ |找到钟爱一生的事业,完成自我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经过生存期、发展期和自我实现期三个阶段。生存期的任务是实现经济独立;发展期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能力,储备资源;自我实现期的主要任务是全力以赴成就自己的事业。每个阶段的时间可以压缩,但阶段无法跨越。3 }- S) j& I2 D
即便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鲁迅先生这样的斗士(鲁迅其实是个金领,收入中上,经济稳定,是当时社会的中坚力量),在寻找钟爱一生事业的过程中,也遵循了职业生涯发展三个阶段的规律(生存期、发展期和自我实现期)。先养活自己,照顾好家庭,再寻求自我实现。$ n' @6 b, D3 J3 R9 t# L

; G4 d& u" b$ D3 L1 F% u0 [: Y由此可见,钟爱一生的事业其实都不是“找到的”,是在做好当下的工作,进行各种体验,发挥所长,在不断修炼、思考和反复确认的过程中,发展创造出来的。5 b+ G/ b1 I9 x/ w9 q

; i* ?' @( R" u1 I4 C0 M就写到这啦!只愿人间做布衣,春风沉醉荷鱼归。 我是人间布衣,抽空写答,感谢阅读,感谢点赞~~~喜欢我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啦,有相投爱好者可以一起交流啦!
lishuixiu006 | 2022-6-16 14: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我们来看看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美国科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是如何走上科学研究这条路,并为之奋斗了一生的。
. q6 b/ b( t  X  ~8 j- J* f; M! e
: y0 j6 g' R: e1 r7 Q今天我要推荐一本比较冷门的书,书名叫《大自然的猎人: 生物学家威尔逊自传》。威尔逊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不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但其实他是近百年来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他不但涉猎极广,对于各种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种类非常熟悉,而且对于某些种类(如蚂蚁)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不但如此,他还根据自己的研究创立了「社会生物学」这个独立的学科,成为开创式的科学家。可以说,威尔逊是二十世纪开宗立派的大科学家之一。
8 [+ V% B5 E1 h, K 4 j7 j4 O. R) d3 a; x& d* C
想要分享这本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除了科学成就,威尔逊还通过书籍和著作改变着大众的知识和观念,他有两本书获得过「普利策奖」,美国新闻和书籍界最高奖项。因此,除了科学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对社会有巨大的影响力。在一个提倡「斜杠青年」的时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扮演不同角色,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而威尔逊在数个领域都做到了顶尖,我们也可以通过了解他的生平,学习他是如何在这些领域达成这样的成就的。  n8 @* a+ C: f
% C) Y6 M: N4 Z: s- Q8 q& K
威尔逊一生的经历非常丰富,他花了很多时间在海边和丛林里与不同的生物相处,也在军营中体验过军事训练;他通过观察和田野活动来了解生态,也动手进行过大规模的环境试验;他在哈佛和斯坦福这样的顶尖高校里面任教,同时也出席各种社会活动宣讲他的观点。在这本自传里,如果要用三个方面来总结他的一生,我认为是这三点:7 u! b% |, }0 I( b& A9 c

. \! u; s0 q! \( @第一, 热爱及坚持。这是他一生中做一切事业的出发点。威尔逊在长大后是名满世界的科学家,但孩童时的他却只是阿拉巴马的一个调皮的小男孩。正是对自然的热爱和坚持,让他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 t7 ]9 j9 I$ h# H$ H( s . N. ?2 H1 G" O' L, h6 Y; e6 C# y
第二, 自身不断地「进化」。这是他在科学领域从「成功」到「伟大」的重要原因。他从事生物学研究的年代还是强调观察和总结的年代,后来,随着其他领域的发展,生物学也逐渐发展,他进入更加微观的分子生物学以及实验生态学领域。在他的研究生涯中,生物学新型浪潮不断涌来,他不但没有被「拍死」在沙滩上,还综合各学科创立了「社会生物学」这个新学科。5 y0 ]6 F  l2 q1 _" G
7 N3 c1 M( m/ C' J
第三, 强烈的社会责任,这是他成为「大科学家」必不可少的品德。在科学界有人潜心研究,不断产出新知识,但很多时候这些知识只在科学界内部流传。而威尔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推动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认知的提升。' }$ n5 J' t: s2 O3 ]$ a1 Q
' X' U5 @7 D7 ^, ]) R: l) {
首先我们来讲第一点,热爱及坚持。威尔逊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昆虫,特别是蚂蚁,在读这本书前,我已经默认为他是目光锐利,身体矫健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到不同环境中观察昆虫,但事实并非如此。他在少年时代经常到海边垂钓,一天他钓上一种很像鲈鱼的小鱼,背上有尖刺。他一时大意,在拉钩时竟然让它飞出水面摔到自己的脸上,一根尖刺正好刺中他的右眼瞳孔。一开始是撕心裂肺的疼痛,但他由于太想待在户外竟什么都没说,而且第二天也好了不少。没想到几个月后他的右眼开始变模糊,出现白内障,医生没有办法只能切除水晶体。从那以后他就只剩下左眼的视力了。但阴差阳错,这也让他左眼的视力变得异常好,从而让他能够更好地观察小型昆虫。9 D  ]2 A2 V1 z% R8 ]9 `* ?! R! ]1 t9 J
* f, d9 r1 k7 H- M9 W; C7 u
类似这样的事情甚至在他一生中反复发生。比如 12 岁时他有一把开山刀,能够在穿越矮树林时用来开道,小男孩威尔逊常会幻想自己行走在丛林中。一次,他挥砍时没有看准位置,一刀砍在左手食指上,骨头都露出来了,在回家的路上鲜血不断往下滴。但他在那之后还是留着那把刀,只是吸取了教训。14 岁时他成为了童军团博物学小顾问,为了让大家更感兴趣,威尔逊开始摆弄起蛇来。意外再一次发生了,
/ {4 H$ i  o+ t4 `/ O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 R0 K& T! U3 e/ t$ _2 q8 X- }
哪吒2017 | 2022-6-16 20: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庆幸我找到了毕生事业,是什么支撑我一路走来的呢?
+ L2 ]. J7 o* Y8 r1、梦想/ m4 z5 _& S* N. L
在大学期间我的梦想是在我的领域取得成龙、迈克尔杰克逊、柳传志等所在领域一样的成就,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找到自己的毕生事业是第一步,可我还没找到毕生事业,更谈不上实现了,所以就积极的,不断的去寻找、尝试。我不甘心平庸,这股劲不断激励着我不断向前。
9 J8 \" d4 x! W9 |9 t2、积累
9 U1 e7 s) P$ L1 S% n; C毕生事业没找到是不是就可以不读书、学习了?非也,不注重日常积累,别说实现毕生事业了,恐怕什么是自己的毕生事业都找不到。
5 j( K7 e" ^3 v! {2 s. ^9 q' N3、这件事能做一辈子吗?6 i$ i; y8 x: Z: W& v
我不断的在问自己这个问题,如果答案是否,我会继续寻找。我想要的不是一份工作,以我的能力找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不难,但我要的是值得做一辈子的事业,那就不太容易找到了。" @% |" w; t4 F0 u
4、思索
3 h( {$ s0 W% S, V* I- B- ^$ }8 y每天研究新事物,心里不断在想什么才是我真正想做的,不断的思索终有一天会找到的。7 j7 [9 o' z/ A
何谓寻路
  \4 a' }! E: Q- }5 F7 M0 ~看了我的寻路历程,大家对寻路有了认识,现在开始谈人生第二个重要阶段25-30岁寻路。6 u+ p0 y) K: _
寻路就是利用25-30岁这6年时间找到自己的信仰、使命,这一辈子追求的事业,找到自己喜欢做的,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值得用一生去做的事业。找到我幸,找不到继续找,除非你甘心平庸,失去在19-24岁建立的初心。+ a" b0 u$ p/ U5 f. j3 F; g' V
毕生事业不等于朝九晚六的工作,如果一份工作可以让你全身心投入,你又无比喜欢,又能发挥你的优势也可称之为毕生事业。毕生事业是外在表现形式,其内在思想基础是信仰和使命,信仰和使命在之前的文章中讨论过,大家可以再翻阅。也就是说在确定毕生事业以前,得先找到自己的信仰,通过把信仰转换成使命,使命是完成信仰的责任,最后再把使命落地,找到现实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毕生事业。
; T8 d' U& ~# x! I" G寻路过程中丢掉了什么?% B/ x1 H& \. E' V+ @
人寻路的过程就相当于攻打某个战略高地的过程,有些人还没到山脚下就放弃了,有些人到了山脚下抬头一看,哎吆妈呀太高了,就吓跑了,还有些人爬到山腰但再也支持不下去了也放弃了,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成功到达山顶。这就像我们刚毕业,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情四射,过了3年一些人没了激情放弃了当初的梦想,再过5年,又有一批失去了为梦想打拼的激情,10年是个坎,过了10年,大部分人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习惯了安逸,不愿再为梦想再折腾,重新出发,梦想和激情只存在于梦中。追逐梦想的动力消失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搞不定它,我们来看看我们是怎么失去追逐梦想的动力的。
1 p1 w: {5 X, G9 B: F  z& ~. j1、做着不喜欢的事
* p$ L" X+ Z# B6 o/ n十八九岁我们尚小,没有专业的概念,专业都是父母帮我选的,上了大学后很有可能自己不喜欢现在的专业,但在中国上了大学很难再重新选择专业,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曾试图更换专业,为此还到省教育厅咨询但无功而返,只能接受现实。大学毕业都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稳定的国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很难进,依然得靠父母安排,安排的工作是稳定,但自己并不喜欢,离自己的梦想相去甚远,慢慢的也就习惯了这样的日子,忘记了梦想的滋味。
, [' B! k2 ?- y* o7 m- h, L2、我们就是那只跳蚤
# E4 L" `' s* E* r' k! P, M# _生物学家将一只跳蚤放进没有盖子的杯子内,结果,跳蚤轻而易举地跳出杯子。紧接着,心理学家用一块玻璃盖住杯子,于是,跳蚤每次往上跳时,都因撞到这块玻璃而跳不出去。不久,心理学家把这块玻璃拿掉,结果,跳蚤再也不愿意跳了。其实,我们就像这只跳蚤,一开始谁都有梦,谁也想实现梦想,但尝试过几次,遇到很多困难,跌了很多跟头后觉得梦想实现不了了,就再也不愿再挑战自己了。0 @. S6 J  x( S8 l
3、稳定压倒一切
6 L1 D( z. o# R( r当我们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梦想就会和现实在心中较劲,梦想说我得放弃现在的安逸,追随我的心声,去实现我的想法,完成我的梦想,这个时候现实就会跳出来说,省省吧,你放弃了安稳的工作就面临着从0开始,以前单位也回不去了,想想看你得冒多大的风险,激情在这种挣扎中慢慢褪去,过了35岁基本很难跳出来了。
) f" M, _3 a( n* |# S+ J% J3 X4、一个模子
/ M4 C2 n# D  h4 j% ~' P) {5 y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维斯讲过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动物学校》,从这个寓言故事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个性是怎么被抹杀的。
, d+ Q* C( l) L: M' T0 _# f“有一天,动物们决定设立学校,教育下一代应付未来的挑战。校方拟定的课程包括飞行、跑步、游泳、爬树等本领。为方便管理,所有动物一律要修满全部课程。
# ^/ U; H/ ?& R; F$ ?8 z! N) ~& ?鸭子游泳技术一流,飞行课的成绩也不错,可是跑步就无计可施了。为了补救,只好课余加强练习,甚至放弃游泳课来练跑。到最后磨坏了脚掌,游泳成绩也变得平庸。校方可以接受平庸的成绩,只有鸭子深感不值。
! m- Y0 ~$ X! @* y8 I兔子在跑步课上名列前茅,可是对游泳一筹莫展,甚至精神崩溃。& |6 O2 w: e- a! s( R  g
松鼠爬树最拿手,可是飞行课的老师一定要他自地面起飞,不准从树顶下降,弄得他神经紧张,肌肉抽搐。最后爬树得丙,跑步更只有丁等。* o/ j. H" V7 Z  K
老鹰是个问题儿童,必须严加管教。在爬树课上,他第一个到达树顶,可是坚持用最拿手的方式,不理会老师的要求。”$ M. G) S4 m; c# S8 R4 O' x2 l
我们学校教育用一个模子培养我们,社会也经常把那些独特的追求自我的人称为疯子、狂人,我们的家长也时不时的教导我们别想得太异想天开,有份稳定的工作多好。慢慢的我们的个性,独特的特质,自我意识慢慢被抹杀了,大部分人不能幸免,只有少数人依然我行我素,因为他们心里明白个性和独特是实现梦想的利器。0 d" [  T3 @" y  M4 ]8 |% F4 J  g
5、内心压根就没强大起来  ?3 m8 Q7 _+ b
内心不强大追求理想一定走不远,一些人也会拿自己的性格和缺点来说事,说我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说我有啥啥缺点,要是没这个缺点就好了。其实这些都是与理想说拜拜的借口,真想行动这些限制可以突破。
: v8 o# h  D. H) ?动力是怎么失去的那就怎么把它找回来吧,只要你想!' R: W  M: u* `0 M. g% W
怎么找回驱动力?
$ t! W3 j% ]8 F9 K- P' v' W* M我用了很大的篇幅在谈塑心,来讲内心,内心为寻路提供强大的动力和自律,内心不坚定遇到困难极易摇摆和退缩。只要一退缩,懒惰就会滋生,再重新起航已经很难。为在寻路过程中不失去动力就要不断加油,具体方式参考如下:
7 |# t" L2 D- P+ q1、保持头脑灵活
+ m% G3 m: Z; e/ i保持头脑灵活的最好方式是学习和不断接触新事物,防止头脑呆化。本杰明·富兰克林有许多光环与头衔,他既是美国最受尊敬的政治家,又是成功的企业家;既是多产的作家,又是著名的发明家。10岁时就辍学当学徒的富兰克林,除了爱看书外并未显示出任何特殊天赋或能力,他是怎么取得如此成就的?答案是富兰克林坚持刻意留出1小时空白时间来学习,这就是著名的富兰克林5小时原则,即一周5个工作日,不论再忙也留出一小时学习。
% [. c6 ]4 q0 {- V% W前段时间马云带湖畔大学学员到海尔拜访张瑞敏,张瑞敏说他一年要看100本书;巴菲特每天花5到6个小时阅读5份报纸和500页公司报告;比尔盖茨每年阅读50本书;扎克伯格每两周至少读1本书。富兰克林的5小时原则说明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最聪明最成功的那些人,其实正是那些能够持续用心学习的人。5 I. q. O! Q/ Y* R; ~+ F
2、不忘初心( Q/ `$ a( |. _! ?* A
你还记着你当初你梦想吗?你的梦想是什么?世间事务繁杂,险象环生,走着走着就忘记了初心,走得越长越久越容易忘掉初心,忘记了当初是为什么而出发的。在行进的过程中,不管做什么事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我的初心是什么?我的梦想是什么?跑偏了要纠偏,时刻鞭笞自己革命尚未成功,我要仍需努力。
1 ?; _2 s2 |9 y; F6 C8 E7 ~3、转换思维方式
* m- H! I- o! B9 ]0 O面对困难时我们习惯说,太他妈难了,我做不到;当我们为梦想不断奔波,吃了不少苦头时会说我实现不了了;当生活给我们一个艰巨的任务,面临挑战我们可能说我不行。如果我们说不,大脑就会停止思考,停止了思考问题永远也无法解决。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转换思考方式,做不到,怎么才能做到?梦想实现不了,怎么才能实现?面对挑战,怎么才能战胜它,用什么方法?只要我们肯想,办法总比问题多。
! r; H$ X  I8 q3 f" Z; o4、拿到奖赏2 t. T. x6 _* M$ h: E7 {8 t' w; k
有时候我们会很贪心,巴不得目标能立刻实现,目标越大实现所需时间越长,可我们就想立刻看到最终结果,直奔大目标而去,最后灰头土脸回来了,大目标没实现,信心也没了。在之前写的《我们为什么做事只有三分钟热度?》中介绍过习惯是怎么形成的,是什么驱使我们去做一件事,是对做这件事奖赏的渴求,一上来就奔大目标而去很难拿到奖赏,几次拿不到奖赏就会没有耐心,失去动力。这时需要我们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小目标容易实现,实现后拿到奖赏会增加我们做事的信心,然后再实现再大一些的目标,以此类推。
# g( K" y* Q* D4 t5、做自己, N' i, \& z& l$ t  h0 i
从小到大我们都习惯了比较,小时候父母、老师会把我们和别的孩子比较,说谁谁谁学习好,我们也会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看同学现在混的多好月入几万,走在大街上也会把自己的汽车和别人的进行比较,比较来比较去慢慢的失去了自我,比较本质上就是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这本身就是一场不公平的竞赛,我们试图通过模仿别人来提高自己,但我们错了,能让我们过得更好的捷径是做自己,我们身上独特的特质、优势能让我们脱颖而出,独特就是我们做的比别人好的地方,也是培养和提高我们自信的地方,更是我们实现梦想最好的工具,如果凭我们独特的长处都无法实现目标,短处更无希望,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独特的能力,坚持做自己才是王道。
  q3 M& E% k, N! ]# @选择毕生事业的原则( n1 d' v! g% W
你要问我,我的毕生事业是什么?这个我真回答不了,答案只有你知道。我只说一些选择毕生事业的原则,供大家参考:
9 y) R& T7 \* F3 f  G7 v1、喜欢8 a- h% J2 n: C
有一句被讲滥的话,我再讲一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一件事情有兴趣才会主动去做,才会投入精力去研究、学习掌握这件事的核心规律,不断重复也会做好并不会厌烦。讲到这也许你还是不能确定自己喜欢什么,兴趣在哪儿,我再把喜欢这个原则再进行细化。
7 F7 _7 V  v5 V- f: C& V8 R; D  U% ~如果你喜欢做某事,从心理和行为上都有特征表现,这些表现包括,积极主动、带来乐趣、久做不累、全身心投入等四个方面,可以用这四个方面来衡量判断你是否对某件事喜欢。  w* W' M) `' C- F! S( G
2、优势! D5 D6 M8 C0 j
优势有两个特性,一是独特,如果我有人有那就不是你的优势;二是突出,如果人有我有就要比别人水准高很多,在某个领域某个范围成为专家,如果自己具有他人不具备的能力得达到社会普遍认可的水准。你同时具备了这两个特性,才能说明一种能力是你的优势。否则就是自欺欺人了。  ]% c6 k3 ^" R6 T. Q: x+ b6 K* M! w. H
3、价值
8 Y8 p; U5 }' i3 D你喜欢做一件事,并表现出独特的优势,是不是就能认定这件事是你的毕生事业呢?不一定。喜欢做一件事,并表现出独特优势,还要看做这件事能不能养活你,另一个要看对别人来说有没有价值,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别人愿不愿意出钱购买你做这件事产生的附加值。如果做一件事虽然你喜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不能靠此养活自己和整个家庭,别人也不愿意出钱购买那就不能确定是毕生事业。如果具备了这两点是可以确定是自己的毕生事业的,但这份事业能做多大还要看另外一个因素。9 A8 X+ u* A% V; H8 ^6 a
4、时代/ E3 K+ I$ B" g* h% y; `* Y$ M* p
张瑞敏有句名言就是“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就是说一个企业做什么事业,能做多大完全取决于所处时代。在清朝肯定没有智能手机产业,但茶叶、陶瓷贸易很突出。一份事业能做多大取决于你能否发现,并抓住所处时代的机会。
( A- F9 a; _" j% ~$ P, O4 L8 I% |综上所述,如果你具备了以上三个要素,你可以成为优秀的管理者或者领导,但只有同时具备了四个要素你才有可能开创伟业或成为领袖。' {4 l& C' x5 C7 b$ d" y, l  @# Q/ f
事业在哪儿?4 ^2 ]$ B  l7 N# d
喜欢、优势、价值重点说明自我特点,时代虽然能说明机会,但也不能帮助你找到机会。了解了选择事业的原则还不够,还得需要知道事业在哪儿,从哪儿寻找机会。4 B* u9 n- m- ^/ S  G5 U
1、想象力, M" E% K9 I, V# S5 Z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力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很多首创的商业模式就是基于现实问题发挥想象力的结果。比如:阿里巴巴的B2B商业模式、Groupon首创的团购模式、推特的微博模式等等都是发挥想象力的结果。我们的事业在哪儿,事业在我们的头脑中,拥有深度思考力是发现毕生事业的基础。  ?2 `" w  k9 l, M5 u' v' ?/ `
2、哪儿有问题哪儿就是机会. s! y+ j  I; k; M
我为什么要开通这个公众号,那是我深刻体会到在我成长过程中那种无助感,那真是求天天不应求地地不灵,在我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只能靠自己摸索解决,所以我深感无助,只有体会过才知道无助感是种什么滋味。我想解决的问题就是让那些渴望成长的人不会再感孤单和无助,之后我会陆续拿出一套解决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解决人们多大的问题,多大痛苦的问题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解决的问题越大意味着事业越大。" y7 u: |# F: g
3、优化
! S: {- x9 |5 X% v. @! A( {. V% Q如果一件事你能做的比别人好,成本比别人低,并且别人难以模仿,同时具有一定的市场,那么它可以作为你的事业。% C# f" F7 c( M0 v0 F
4、没人做
& E* ]' N. h% ?+ ?5 l6 o' v* |' F你发现一件事还没人做,你去做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m3 y) i6 [& C& `
5、保持好奇心# \: _9 o3 [5 Z  l: d' J
努力去寻找所处时代的机会,如果不能开创一番事业,那就加入处于上升期的企业。( Q( ], a+ z  Q
6、站得高. W" E! {2 ]- }* q. P
不管是在民营企业还是在事业单位、国企我都习惯站在老板或者是领导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我看问题才更系统,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我现在写系统性的文章也是得益于以前工作时的站位。站的高才能看的远,看得远才能培养自己的领导力、整合资源的能力、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考方式,这些能力都有助于我们在职场上得到提升。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再站到更高的位置看问题,以此类推,你会发现自己进步越来越快,能力越来越强。
8 m7 d8 f5 i5 q) S3 M0 W5 W7 z如何一步步找到毕生事业?
( a/ `. b4 C, d* M7 [大学毕业初入社会,没有经验,没有资本,在这个时候不是你想做什么工作就能拥有什么工作,而是能获得什么工作就把它做好,不论这份工作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很多人都是用感情来工作而不是用头脑来工作,用感情工作就是凭个人喜好来做事,喜欢的多做不喜欢的少做,感兴趣的就用心做不感兴趣的就敷衍了事,用头脑来工作就是即便不喜欢这份工作也会去积极主动的用心去做,掌握这份工作最核心的东西。" W& e7 S: x! S! y! G
用感情来工作的人没想明白两件事,一个是任何经历都是财富,我从来没想过当老师,但教书这2年对我帮助很大,我以前内向表达能力不好,通过教书我获得3种能力,表达能力,把晦涩内容通俗的将的能力,演讲不怯场的能力,表达能力是我的弱项,教书极大的增强了我的自信;另一个是你以为做一份工作仅是工作本身吗?如果你这么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你这么认为那怎么解释一个人从一个领域跨到另一个不熟悉的领域依然还能做好?比起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锻炼出来的基础能力,表面的工作可能变动,而这种基础能力会随之转移,这就解释个跨领域也能做好的原因。我们做一份工作锻炼的并不仅仅是可以胜任这份工作的能力而是掌握工作背后的基础能力,如果你用感情来工作那就永远也掌握不了这种基础能力,所以,工作不论喜欢不喜欢都应把它做透。: c3 [3 T. q1 @' `% U
下面具体谈谈怎么一步一步找到自己的毕生事业?( b* L, ?! V5 M7 P9 d
1、做好自己能得到的工作! `7 a- ]7 }) p! E2 w$ ^
做什么不要紧,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基础能力,了解自己的喜好,挖掘自己的优势,了解外面的世界,这个过程都是在前一阶段塑造的强大内心驱动下,用心、用脑完成的,粗枝大叶,没有耐心完善工作细节,没有深邃的透彻力下一步骤就无从谈起。
( N3 x/ Q' \; q2、建立信仰# r! D" V8 N+ P* }1 G
进入社会工作3年以后就需要进行更深度的思考信仰是什么?信仰和在19-24岁的塑心是不同的,塑心是建立个人品德,内在动力和阶段性的价值选择和导向,而信仰是整个人生的导航,是人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判断总则,信仰决定人生的追求、意义和幸福感,建立内在的信仰人才会更坚定,而外在的物质性的信仰即便建立也容易让人迷失。阅读《为什么你与别人差距越来越大,看完这篇就明白了》(点击阅读)详细学习怎么建立信仰。4 q( H4 j6 K  ^1 Z4 X2 D
3、把信仰变成使命
& B0 B& Z3 T5 v6 J2 F. K; g使命是实践信仰的任务集和责任,没有落实到使命的信仰只是空谈。我的信仰是思想让世界更美好,那么我该怎么落实信仰呢?为落实信仰我建立了知识共享的使命。阅读《想改变世界,先拯救自己吧》(点击阅读)详细学习怎么建立使命。& \* [4 W  P8 j% K) Y+ O, `0 I$ b
4、再把使命具体到毕生事业
' R, r1 m+ \! B1 F. `使命是践行信仰的任务集,那具体做什么才能完成使命呢?这就是毕生事业做的事。
+ ~# u+ W7 T$ e; `5 y4 ?% o5、确定毕生事业9 O& \+ j) h$ M5 g* W, v3 c6 }: b
    我的使命是知识共享,但完成知识共享使命的毕生事业有多重方式,但我必须要根据自己的喜好、优势、价值、时代四个因素来确定合适自己的毕生事业。毕生事业包含两个大的方面,要么求职,要么创业,通过喜好、优势、价值三个因素可以衡量自己从事什么职业,通过喜好、优势、价值、时代四个因素来确定自己创业方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4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4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