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5月份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36万辆,同比增长91.2%,成为拉动汽车行业走出低谷的主力。与此同时,传统厂商向新能源转型依然显得不够顺畅,除了已经完成华丽转身的比亚迪之外,表现最好的广汽埃安月销量也只有2.1万辆。& _' }3 g9 j4 J! M7 o
/ Q" e- l" ^4 v+ y* m6 ~
' o/ v! l, ]" @3 S
/ L1 R: l* C( C- b
h) @7 ?- V; i9 Y' W
. b$ c& i( a U4 H% K4 P; N d: ^
, F W% Q" n' y1 ]
因此传统汽车厂商还要加把劲儿。6月13日,上汽名爵正式公布了旗下全新纯电跨界车MG MULAN,中文名为“木兰”。这款车基于上汽星云纯电专属架构打造,关注度算是比较高的,那么这款车,能够为上汽的新能源方面带来什么呢?. P- b5 x0 t# G+ M7 V
/ M5 a: g) r) a4 W' e7 t8 {0 n, Q* i0 E
新车新平台
! e$ S% V3 N* E& s
1 [2 [+ t( o# M5 @# g
7 ?3 g& [* h$ y* M2 S: F
( g; s" d) m8 b9 d最近几年的名爵汽车在设计方面越来越年轻化、运动化,逐渐走出了一条与荣威品牌不一样的赛道。新发布的MG MULAN,也遵循了同样的设计思路。( ^/ ]7 V. m3 {
: g) ?% ?, p* N: \ E- c0 h2 c9 T
1 u- ~4 K& [ W5 @
) r; c# i" ~ R1 L9 Z7 g, M; q
# d+ Q5 M8 s& _, y5 @* ]; A
% Y8 u( y- I) b' Y6 Q
/ R& g; v, N+ a" Q5 [三段式进气口、狭长的大灯组,配上跨界造型,整个车看上去有一种小钢炮的感觉。4287mm的车身长度不算突出,但2705mm的轴距堪称惊喜。除此之外,官方宣称这款车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3.8秒。从账面数据上来看,这是一款还算不错的纯电动车型。" g- k9 t% R% { V* F+ |! F+ ?
, s( Z5 ~9 T* b' B5 P
& i, E6 j* }# b0 _2 z/ a8 g0 i2 _( w! p3 n% n0 H3 h% i1 r; i* Y
6 N+ }' H N0 B N. D5 }6 r5 z. J/ {. j* d8 z8 U
9 h8 i3 V5 |% |: D7 L与新车相比,上汽官方着墨更多的是星云纯电专属架构。这是一个通用型纯电架构,支持从紧凑型车到大型车、从轿车到跑车的各种车型,支持换电、充电和双高压平台。简单来说就是,目前电动汽车行业的主流要素,它基本上都支持。" G3 a' a; P6 m& U! j& v! }
$ \. W/ R9 A8 b" w) `" L/ w4 T5 |( c
& O1 Z! U- `+ R* Q( Z7 E
$ T, b" p( f6 ~
% Y! T6 x ^* C( e
0 Z) }$ D+ Z3 N H0 ~+ ^
4 y% \/ V$ y3 l, u7 v7 u. Y* K9 f不错的车,不错的平台,看上去上汽在新能源领域的准备相当充分。但在新能源销量排行榜上,上汽集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进入主流市场。那么从2012年就开始进入新能源市场的上汽,究竟出了哪些问题呢?
/ w0 v$ x9 y O1 I; P. B7 F$ Z! Q5 k. Y- w6 _' }+ N; V
" [7 I! M' G) c p8 i$ [品牌多到眼花缭乱! L3 v* y1 p' L$ U
9 ^* u: m" _( H/ S* H/ ~/ x& v/ p8 c1 c' R6 f/ p
( K4 ?% r) s% Q% n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上汽新能源”,是不包括上汽通用五菱旗下车型的。严格来说神车五菱宏光MINI EV也归属上汽集团,这款车是一个奇迹,连上汽自己都无法复制。以上汽的体量和愿景来说,它显然不可能依靠这样的低端小车来实现自己的新能源梦想。上汽新能源的希望,在荣威、名爵以及智己、飞凡上。
" U9 W( o* n( e4 N' k8 P: X! L# K G/ [ ]; |
. \4 X& b: ?+ T; p8 V' [, V
C/ K* D# U, s/ t8 ^$ u; ?
, l( [$ N! O) H/ i8 R
4 K; s3 w% N+ a% P* C2 t8 Y$ ^
2 b$ L% i4 X( {目前上汽新能源的思路很明确,荣威、名爵在传统厂商的壳子里继续探索,同时打造出独立子品牌智己、飞凡来专攻新能源,这也是很多传统厂商在向新能源转型过程中的通用做法。但这种做法有一个明显的问题:花多眼乱。- I6 f& F1 q; Q3 v, T: W j
1 a1 T# g# w1 W" H/ r# O4 D/ u
$ j# A" h1 q6 |% i% f8 J4 W6 H6 T$ x7 Q
5 N: d( D1 n( x% `4 h2 \ c1 x9 b) ?1 U7 e( Q; m
2 r! O3 W$ Z4 | R: D+ S早在2012年,荣威品牌就以一款微型车E50正式进入新能源市场;但到了2021年,荣威品牌最能走量的新能源车型是6万元级别的微型车科莱威CLEVER。' k! u2 o( E+ o3 k3 }7 v
% ?, M9 Q% r+ V" p) y; U# R6 }! K+ p+ S& D6 R3 i" W" @7 c
3 H; A0 K7 m6 e) i) N. i
" o# `+ O/ V6 t( b+ b3 u6 c( Q: B) q2 G: R* v
) G% \5 }8 R" G
而荣威那些不能走量的新能源车,则是Ei5、i6MAX新能源、RX5 eMAX等等,在中国市场上,这些车型都有一个不太雅观的名字:油改电。同样道理的还有名爵品牌,在MG MULAN出现之前,名爵的新能源板块全部由油改电车型组成。5 H2 q0 K7 C: l2 D/ M0 j, y
( |7 D$ r% e* C X. L; t
4 d6 a, ^- ?4 s" B/ `6 w6 g2 y, D# A+ J4 z4 `% \
. F6 f; `& w ^: t6 L/ z8 D6 r; q' `5 ? }* y" h4 ?4 Y6 v, k, w, C
$ y9 [% i9 F5 i' f! [
至于上汽智己和飞凡汽车,前者定位于30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后者定位稍低,试图在15-30万元的中端市场有所表现。理论上来说,两个牌子可以形成高度搭配,但实际上两个牌子的影响力都比较一般。更别提他们现在连量产车都还没有。8 t8 A) R V$ G
6 x; O5 A+ l( B& c
7 C. D7 F$ o5 l
6 D1 E0 U( Z" d9 r$ [0 K+ j
- |/ p6 i3 ~! ^/ e3 u2 r9 Q8 O# @$ c/ C& M, a" J# W+ Z) r
' g* j @' Z! f: {/ d& ]% l3 J油改电车型不能丢,微型车市场不想放,中端车型要争取,高端市场也要试探,上汽集团似乎仍然忘不了自己是国产一线厂商。但这样的四处出击会让整个新能源业务无所适从,花多必然眼乱,多线作战必然导致“备多力分”。到目前为止,上汽还没有拿出一款能让消费者广泛接受的电动汽车。当然,神车宏光MINI EV除外。
, ^7 a1 Y! S# E* O" v4 ?9 k3 J3 G% n. {8 x0 m
- |, [" D- V8 v5 K
不掌握核心技术
9 t; E7 V( i! J9 p, b. L- Q
?. T; }( L" ^! i- ?( X
7 p9 E& b# s: d; @8 w
+ ^3 q( ^" |3 x1 e3 I除了发展战略上,上汽新能源业务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不掌握核心技术。就以这次发布的MG MULAN为例,这个星云纯电平台,最大的亮点在于采用了CTP电池技术,但实际上这种技术两年前就已经不再新鲜。$ l5 O* }4 i2 g' U' h0 d
" n; u" K6 N: j7 G3 k- Q" Z/ Y2 _6 m3 [$ m p* ~) w
F0 r n2 S' u. x5 Q* U
2 g$ y9 }: d% Q: m+ r: E' a+ z4 x @. f Z5 q
( e! j; b3 w; |# h5 Q8 J" `当然,不掌握核心技术,这并不是上汽一家的问题。可以这么说,除了比亚迪之外,其它国产新能源厂商都没有多少能够拿得出手的核心技术。但上汽的问题在于,它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智能化等方向上。
. m5 y' X3 l! S" X) I% y
3 o/ W) E- W7 S/ C- e# x: l. \
- H& `- T/ W2 Z' R) J8 M! ]" y% C% q( F4 P
- H, b$ D+ I. \( H
: L7 z0 a q1 L/ D' h. |7 C- f. T2 C4 W" v% h
2021年4月份,上汽举办了全球首个汽车SOA开发者大会,正式推出零束银河全栈式SOA软件开发者平台。推概念,这没错,问题在于,没有销量的“概念”,始终只是个概念而已。上汽所强调的软件定义汽车之类的概念,消费者听起来,远没有跑多少公里、后备厢有多大来得实在。
& p# j4 B" Y! ]* e
) [/ f/ |5 F# P/ F/ q8 {2 }- L+ a% [, E4 u4 y
2 p3 K7 ]* s3 B+ Y# h7 b
5 I( \* |3 n0 l/ [! c+ _. A9 {1 l& Y1 z- g( E% G- T9 `. b7 I. R V
% u/ z% i1 K- S F
最近两年的事实证明,核心技术仍然是新能源行业的第一生产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比亚迪。这是一家既不怎么强调自动驾驶,也不怎么强调智能化的厂商,但却能够以一敌十。原因很简单,那些其实都不是刚需,电池之类的,才是消费者最在乎的。; L! }" w* @/ S: F6 f
& G, x, Y6 b5 ?& \! A
3 w9 v' B; L* C3 ?1 \写在最后
- y4 ~) }0 c" `" H上汽新能源的问题,其实也是很多传统厂商的问题。手中没有核心技术,但却四面出击,在新能源方向上无所适从。好在传统厂商是个比烂的圈子,上汽们还有时间,但谁都知道,这个时间也不多了。
1 A) _& {' k- ?5 a1 E, w( r* _0 ]) _0 V
/ x9 x8 l8 P0 x2 T+ N$ C
/ a0 c$ V0 @* o$ Z7 i1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