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5月,美国上映了一部反映朝鲜战争的电影《猪排山》。从美军视角解读战争残酷性和普通士兵的内心。此剧一经上演就引起轰动,获得多个奥斯卡奖项。, {! V( R) [6 m/ H
# p" v6 ~7 s$ o
$ ]; _+ r! m$ y" K' b* I3 Y《猪排山》宣传画
6 k y5 V b+ k% C3 n9 l( m: x电影是美国好莱坞式的“主旋律”作品,彰显了爱国主义使普通士兵克服恐惧,坚持到底。但相比其他战争片,对志愿军顽强作战和灵活战术的描写较为客观,只是电影把失败结局改为成功守住阵地。/ _. V# G; f: x- d. F& }% V
( u& g' x/ N' m9 E, x
! C7 F* {& a/ \3 ?* p, l9 x/ t影片中的美军士兵 + m4 D$ g h8 c% `( K
1953年,板门店谈判即将达成协议,无法取胜的美国渴望通过一场翻身仗找回颜面。战斗输赢关系到美军的荣誉。
! _8 b2 F8 Q$ N1 R2 b u8 t/ _+ f猪排山(我方称石砚洞北山)战斗注定是停战前的收官之战。志愿军的作战方针是:战而不占,攻而不守,速胜速离。施加军事压力的同时,把防守包袱交给美军。% j& e; N; Y' H" z
| _, h+ f: R6 Q1 K" Q% c5 b, Y, [+ T* Y" m% q
板门店谈判
: @: e. e: d2 o: h1953年4月,志愿军以一个团兵力攻击猪排山,美方则利用重炮予以反击,两天内发射炮弹10万多枚。幸好我方早有准备,及时躲进掩体。志愿军炮兵随即对美军阵地多次覆盖,造成对方不小损失。
: y" T. C0 O y
9 ?8 B6 E6 ~7 {! S) f5 y
( E* j6 p' A0 h( v, K8 N6 W* [ P志愿军隐蔽的炮兵阵地
: a8 I$ o9 ~( @% L! _狂妄自大的美第7师弄不清志愿军的真实意图,不断加强猪排山的防御力量,部署了3个连的兵力,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死守阵地,不让我军靠近。! d; L7 n7 E/ V
' l5 n9 h( m# R8 ~0 T( t, O$ M+ q, K: _
志愿军炮兵观察所 0 f1 F8 H% ]% a9 Z5 A, n; Z7 g/ W" U
志愿军不计阵地得失,将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作为目标。他们利用夜晚迅速打下阵地,然后撤退,故意让美军重新收复失地;等敌人守军聚齐后,又用炮火覆盖,再派兵袭扰美军,使其疲于应对。
( P3 y5 }; N9 p4 h4 M9 }猪排山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无底洞,大批美国士兵被填入战场成为炮灰。 v5 ]$ X" d2 {1 q$ P% A; m
1953年7月6日,朝鲜战争已进入尾声。23军军长钟国楚决定对猪排山发起总攻。持续几天的攻击让美军防线从固若金汤变成临近崩溃。其中一个阵地上100多人的连队打到只剩下十几个人(美国电影就是以此为原型拍摄)。: N9 o! {3 x3 T6 l) H5 L
美军多次增兵,“添油战术”换来更多伤亡,孤立无援的守军于7月12日放弃阵地。16天后,朝鲜作战双方宣布停战。, F9 |" t- N5 ]$ c. k$ c6 i: p
此役充分贯彻了主席“零敲牛皮糖”战术,共歼敌3500余人,自此猪排山始终被中国军队牢牢掌握。猪排山并不像美国人宣扬的“斯大林格勒”,事实和影片描述的结局恰恰相反。
% H7 z) K+ b' Z1 |9 h
. X- ]3 M6 [, U5 d; `4 n8 `$ u$ n
联合国军第三任总司令克拉克在停战协议签字
/ s) R$ I' n5 @英勇的志愿军得到了对手的尊重。第八集团军军长范弗里特这样评价:“中国军人永远是向前作战,奋不顾身的,有时甚至渗透到我们防线后方,令人束手无策。”
! V C. t& [: o7 U- M&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