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读博士意味着你需要「突破科研的极限」,当你的探索进入「无人区」,不免就会产生压力与迷茫。4 l3 \; E; R0 d& v9 A: o, S
许多人在读博过程中,重压之下因「达克效应」引起的「冒名顶替综合征」并不少见。! X4 Z7 z: ?+ a! p+ K
硕士毕业后,想要在科研上有突破的同学,肯定会需要进一步攻下博士头衔。
! z4 b+ Z; Z* V如今,博士在国内也开始推行「申请」制度,需要考试的比例越来越低,考核的核心就是申请人科研潜力,即本科和硕士阶段的成果和表现。不过,博士申请并非只看硕士期间的成果,毕竟硕士只是近距离参观了科研,而博士才是真的开始参与科研工作。
4 p# I9 D/ T4 a5 E% O6 j, T所以,想在科研上进一步突破或未来继续从事科研相关工作,只有读博士一条路,除非是做行政工作,否则现在基本没有硕士在高校任教师的机会。许多有精力从事科研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内,博士也是供不应求,可以说,没有博士就没有机会。8 o9 ?& Q4 K3 ]* Q# `/ y
不过,倘若你在抉择时顾虑读博会不会影响婚恋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这种情况下不必顾虑,选择不读即可。博士的本质是花大量时间进行科研训练,倘若你认为在博士期间没有机会找到心仪人生伴侣,多半直接去工作也会觉得「工作原因接触不到异性」的。
, G. o0 \% Z0 W9 t排除顾虑之后,倘若要开始读博士,得先思考一下:博士意味着什么。/ W$ t8 F) {+ f
「博士」头衔意味着「突破」- K+ l/ p; L; z( ~
3 e9 b+ c/ z! C* z, [博士学位并非「pro」版的硕士学位。两者最本质的不同在于:博士一定要有科研极限的突破,而硕士是完整的参与科研过程即可。5 i; }. D' f8 g8 j
并不否认,有些硕士生的成果已经达到了博士毕业的要求,但博士的毕业还要求体系的突破,即在现有学术理论指导下的学术理论更新,单纯做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成果」是不足够的。
' [% E5 k7 N" C5 F% z我反复提到,博士一定要突破科研的极限,相信不少人对此还是有疑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确也是突破科研的极限,难道每个博士都要达到这样深度才能算够格么?8 f! c& k, F3 S3 o! G2 o
这样的「屠龙术」肯定不是博士生们应该达到的要求。实际上,科研已经早已不像 100 年前一样,到处都有待开垦的土壤,现在的科研小领域极为密集。相对的,无数个小领域都有自己的极限,一个博士生应该在自己的领域中找到一个更小的方向,然后在这个方向的一个小小触角上超过前人的已有成果。你可以把这些触角整合(用更全面的模型,把之前认为是多个独立的现象连接在一起),也可以是发现全新的现象或者结构、特点,还可以是相较已有模型有更好的解释力度的新的数理模型。
/ i& n) A: ?5 ^% Y, d# Y5 C m1 T不过,上述突破的深浅也是决定了能否达到博士标准。因此,突破必须要足够深,突破一下肯定也是不够的。' h. a8 I! e- S( T4 j
博士生的工作量应当几倍于硕士生的科研。一个简单的说法就是:一个人的博士毕业论文应当包含了三篇实验论文和一篇综述论文的量。也就是说,在毕业两年内,单纯的博士毕业论文就能拆出如此多论文,更不要说很多人为了保证毕业论文结构清晰且脉络齐整,只把博士期间 50% 的工作放进了毕业论文中。+ \6 V. {; v, h+ M& U0 ~, _
如何更快速地判断自己突破与否?毕竟论文投稿审稿周期得一年往上(当然,博士生毕业前一般都得至少发一篇较高水平论文),反馈周期太长了。+ @# N, t+ _8 k+ J
一般来说,导师肯定会是你的科研第一负责人,所以 ta 的反馈很重要,这里的反馈并不是简单的导师点头或者 ta 亲自说「ok」就行,给大家一个简便的判断原则:超越导师就是突破。5 x+ `* u7 L: u0 _2 }( J! M* x1 x( Y* L
以四到五年制为标准,到了博士第三年,当你的导师在具体科研项目上已经无法对你的具体科研理论进行指导,也就意味着你在这个小领域超过了导师,此时导师代表了前人们——你在这个小领域的确探索到「无人区」了。- W4 j, l; g% ], ^' M
这并非是导师们此时会给你「拖后腿」了,而是说当你在小领域(不是所有知识)超过导师时,也就意味着探索进入无人之处,这说明你找到了你的方向。此时,导师依旧可以在大方向给你指导,毕竟小领域也来自于它的上层领域,好比你探索某个特定条件下的注意机制,再前沿也得符合人的注意的基本原理;也可以在经费管理、实验安排、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综合方面给你帮助。
/ x% A/ J* {4 n所以,博士头衔不只是最高学历,而是意味着你们真的热爱科学,PhD 的 Ph 来自于 philosophy,它的意思并不是狭义的哲学学科,而是古希腊对于「对智慧的爱」的称谓(love of wisdom)。真正的博士,不只是具备了最前沿的科学知识,还能熟练且独立的进行科研探索能力(此项熟练程度还待一生打磨)。7 m+ q# N' w, g6 A6 e
作为智慧的化身,必须要「突破」才行。
% H9 l7 l. h- G0 Y博士生的日常生活
0 E2 i5 H% D Z9 ]" W. E+ w" R5 y/ G Q, t
博士的日常生活和本科、硕士大为不同,倘若说本科生的生活以上课学习为主、硕士研究生的生活围绕着实验室展开,那我可以说博士生们基本「活在」实验室里。对于博士生来说,科研就是这几年生涯的全部,所以我们可以把博士生的日常总结为:科研相关的日子。
1 u' E9 `4 Y3 C/ ?: P; o8 h: Q* ?之前讲了不少科研相关的事情,这里不再具体展开,单独讨论「科研权限」这个小话题。博士阶段,实验室的绝大多数仪器都是需要你操作的,设备权限不小。
% v' D% i- n) m1 }) N5 @, U更重要的是署名权,做了大多数工作却拿不到署名认可是很痛苦的。博士生基本都应当拿到 ta 自己论文的第一作者,也就是直接的论文署名,哪怕再苦再累,获得的成果是自己的,完全在为自己打拼。换句话说,当你起草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撰写初稿后还没有拿到第一作者(四点缺一不可,毕竟一作得是缺了你就做不出来的),那完全可以考虑当面对质了。/ @4 d0 A$ E* d& _) V* \4 L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你做了大多数工作就可以混日子,毕竟论文到底能发表在哪儿还要看你的努力,而且既然你有署名,也就意味着你有做好的义务。% `6 E! w# H; ?8 [6 N: }! a, j
一个博士生而言的个人时间其实可以完全投入在狭义的科研之中,如果我们从一个「日程表」来看博士的生活,即为:
- l. ~$ q- w w9 Q/ a# E+ g: }8 O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 K& ~2 u- W- C: s&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