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有三次妥协:第一次是意识到父母很普通;第二次是意识到自己也很普通;第三次是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原来也很普通。 高估孩子,把太多的期望施加在孩子身上,只会让孩子更加不自信,忽略了那些本来能做好的事,结果一事无成。 有些人很奇怪,自己其实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是内心深处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应该是基因突变。这种观念有极大的问题,需要及时纠正。
" F$ ]* N0 ^$ a: u" z. w% n+ ^这些年,我见到太多人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导致家庭生活一团糟。我大学同学就是其中一个,他们夫妻俩都是学霸,都是博士,毕业后都直接留在学校工作。他们夫妻俩一度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差点情感破裂,因为他们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这让他们一度相互怀疑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毕竟自己当初读书的时候没这么笨。2 n4 V0 e$ F5 Y1 G6 |% ?2 `) X1 {$ \
是的,他们后来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并不是笨,只是普通而已,他们之前的痛苦是因为不太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只是个普通人。幸好他们很快就想明白这事了。这几年他们调整了思路,慢慢地豁然开朗。现在开始专注培养孩子的基本品格,比如做事认真,有始有终,以及刻意练习。他们不再逼着孩子达成家长自己的目标。这几年他们的孩子有了明显的起色,在班里成绩从排名靠后慢慢成了中等,他们感到由衷的开心。
4 u$ n, E$ H$ x' N我同学在微信朋友圈总结了这个道理:之前对小孩期望太高,孩子尽全力也无法达到父母的认同及格线,当孩子试几次之后,就再也不做尝试了。孩子知道自己让父母失望,时间长了越来越郁郁寡欢。父母调低预期后,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看到他尽管成绩不理想,但是依旧在努力成长,对他多一些发自内心的认同,也会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y1 f n) e6 H
我这些年有个感触非常深。很多人不够自信,跟父母太强相关。倒也不是父母故意的,父母没有不想让孩子好的,但是意愿好不代表行为是对的。有时候父母把太多的期望施加在孩子身上,完全忽略了孩子的状态,按照自己的想法硬塞给孩子太多,完全忽略了孩子能不能接得住。你让汽车跑得像战斗机那么快,会发生什么状况?
5 ^! d1 A7 k0 Z- L5 V想也不用想,小汽车不是战斗机,它无论如何也表现得不像,而且容易断轴,连汽车的价值也发挥不出来。
& f6 P8 I8 r% ]# L* g% r6 L6 D% e认识到普通就要放纵吗?
, e, N& J5 I3 y( Q$ s: y# b b# _5 i
有的读者会反问,我比较平庸,我孩子比较普通,那也不能放任自流啊。我并没有让大家放任自流的意思。我的意思是,要更客观地认识自我。很多人会说认识自我,但是能做到的人并不多,因为大部分人真认识了自我就得承认自己很多方面实在太普通,这实在难以让人接受,所以大家倾向于呼吁别人认识自我。
- u8 K, O E; @% u先认识自己,再根据情况制定战略,不能把拖拉机当战斗机使,但是为什么你把你儿子当奇才看呢?' ~2 p( X3 R! h0 |# U- q' W2 ?. L# P
我有多年跟自己斗争的经历——我有很多问题,比如「急功近利」,比如想「一口吃成胖子」,还有各种不切实际的目标,这些问题的本质都是对自身条件的误判。
. b0 O+ [* n% M7 ?6 v# ?大家一定熟悉下面这张有关学习的(图 2)图片吧。这是有关提高自己技能的、刻意学习的示意图:
, n) @# x5 X2 j
0 ^% H7 T3 J6 c* a( _6 I2 C3 u7 L3 H5 B' h9 W( f
- k/ D& W% R. ^" d3 y7 {: a% M+ b- r
图 2 拓展舒适区# s! ^- \ C- N3 X
如果你想学习什么东西,当你选择学习你已经比较了解的,那么你就是待在舒适区,但是你如果真的想进步、提升自己,你最好的选择就是在稍微比现在懂的东西复杂一点点的地方训练,也就是「训练区」,而不是直接跑到挑战区去,因为挑战区难度实在太大。挑战难度大,你就难免受挫,受挫次数多了,你就难以坚持下去。% x6 k) \( Q ?: S
绝大部分人学习的时候,总是喜欢直接跳过「训练区」,直奔「挑战区」,这个时候挑战区就成了「自寻烦恼区」或者「自己找不痛快区」,再或者「从入门到放弃」,就像有些人总想像战斗机一样一段加速之后直接起飞,可是忘了自己只是个小汽车,没跑多远爆缸了,完全忽略了小汽车如果正常跑,其实也能跑个几十万公里。7 m( Z. F; Z3 X i9 d
特别厉害的人,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 b% F6 A3 b9 s8 r/ v4 n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R6 s7 q1 f- q
????App 内查看 |